发表于2025-04-21
维正之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周健,1983年生于浙江萧山,2001年进入南开大学学习,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目前关注清代以来的赋税、财政与社会,晚清漕务变革,近代中央与省、州县财政关系等问题。已在《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清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清朝以“永不加赋”为祖训,雍乾之际“耗羡归公”后,田赋正额的规模相对固定 。在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吏从田赋等税收中建立起额外收支体系,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显著的额定经费缺口。咸同年间的一系列财政合理化改革,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结构。田赋制度运作中的两重性(额定、额外收支并存),与高度中央集权之下的分散性(表现为“包征包解”模式),成为清代财政管理之常态,对于当日之吏治民生与国家治理产生重要而深远之影响。
本书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与方志,贯通“古代”与“近代”,结合制度、人物与史事,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推荐语】
《维正之供》一书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推翻前人成说,发为翻案之论,而在于在前人研究业绩基础上,以多维、平衡、缜密的思路,爬梳丰富史料,既旁征博引,亦复细针密线,解读论析,微观宏观兼顾,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发之覆,为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添补一更为完整全面而周延的解释。
————何汉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除第一、五、十章外,其余七章谈的均是漕粮。但书名副标题是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且内容都是1820年或1840年以后,哪来1730年?谈漕运不如倪玉平清晰。第328页说,咸同以降,清朝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采用的论据是,田赋重要性下降,在岁入的比重,从1753年(!)的73.5%下降至1908年的35%。第八章受范金民论文思路影响。同治时,江苏减赋只是为了减轻官员征缴负担而已,与老百姓无关。胡温取消农业税,只是因为农业税微乎其微。但当时还有不少华中学者反对取消农业税,理由是取消农业税,乡镇干部就无事可干。第407页说从贡赋逻辑到市场逻辑,但刘志伟说的恰恰是根本不可能从贡赋逻辑转变到市场逻辑(或者不能用市场逻辑来解释中国经济史)。哪怕到了2020年,我们也不是市场经济。
评分 评分 评分##在清代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制度之下,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通常需要通过漕粮浮收等陋规解决日常行政经费来源的问题,由此引发了浮费膨胀以及税负不均等问题。极高的成本再加上运道日益难行,到19世纪前中期,漕运制度愈发难以为继。这一时期另一个重要变化则是田赋在财政结构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厘金、洋税等新式税收的比重日渐增加,这就为长期处于重赋状态并刚刚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的江南地区实行减赋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江苏与湖北等地相继对漕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通过钱漕新章、改行海运、漕粮折银以及商运采买等办法降低漕运成本,并以盈余作为地方政府经费,也因此被作者视为第二次耗羡归公改革。但咸同以来的合理化改革并没有改变清代田赋制度的根本问题,即地籍不清,也由此导致书差包征、田赋缺额等弊端长期存在
评分 评分 评分田赋不仅在19世纪中叶以前清朝国家法定财政收入中占据接近四分之三的份额,而且在传统政治观念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田赋背后承载着超出于“财源”之上的政治象征意义——它既是编户齐民对君上的义务之体现,也是帝王衡量官僚行政架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指标。所以,对田赋的讨...
评分##评论区在干嘛啊…作者在绪论就指出他的“田赋”定义中包括漕粮,而且给出了理由…
维正之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