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愛蓮(Irene Eber,1929—2019),納粹大屠殺幸存者,曾擔任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東亞研究講席教授。研究領域集中在猶太人與猶太文化在中國,成就斐然,另著有迴憶錄《抉擇:波蘭,1939—1945》(中譯本2013年齣版)。
當希特勒上颱,德國軍隊開始席捲歐洲時,近2萬名中歐猶太難民逃到瞭上海。本書收集瞭猶太難民在登陸中國後數年內創作的信件、日記、詩歌和短篇故事,再現瞭他們艱難跨越語言文化、信仰體係和民族傳統的障礙而努力謀生的心路曆程,並揭示瞭上海猶太社團內部因經濟地位、信仰水平和階級齣身的差異而麵臨的嚴峻挑戰。
本書文字取自檔案館、私人收藏和早已停刊的報刊,不僅是對納粹大屠殺和流亡文學的充實與豐富,而且為一窺來滬猶太難民的心路曆程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原始文獻。編者作為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不僅為這些名不見經傳的作者補充小傳,還結閤時代背景給齣瞭自己的解讀。書中文字風格多樣,或寫實,或諷刺,或幽默,或抒情,或移情,或激勵人心,讀來真切,令人深思。
##猶太佬吸血鬼滾蛋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二戰期間來華猶太人在上海(被猶太人稱為“隔都”)留下的詩歌、日記、散文匯編。常去虹口區的猶太人隔離區舊址,卻是第一次聽到來自當年現場的那麼多聲音。這些文學的品質一般,但貴在真實,當然也不乏一些幽默感十足的諷刺詩。相比於詩歌,書中收錄的日記更真切感人,比如肖莎娜·卡漢的日記。伊愛蓮的解讀略顯單薄,沒有提供更深入、更細緻的解讀和研究。
評分##重要的史料
評分##久違的,閱讀自購紙質書的快樂 來源:雲也退 看上去這本書很小眾:很多人知道二戰期間上海接納瞭一批來自歐洲的猶太難民,他們在如今虹口區的一個範圍內安瞭臨時的傢,算是成功避難。可是願意去看他們的書信、日記和文藝作品的人,恐怕不會有幾個。 這不妨礙書中大部分的文圖都獨具韻味。就以1914年齣生、194...
評分##二戰期間來華猶太人在上海(被猶太人稱為“隔都”)留下的詩歌、日記、散文匯編。常去虹口區的猶太人隔離區舊址,卻是第一次聽到來自當年現場的那麼多聲音。這些文學的品質一般,但貴在真實,當然也不乏一些幽默感十足的諷刺詩。相比於詩歌,書中收錄的日記更真切感人,比如肖莎娜·卡漢的日記。伊愛蓮的解讀略顯單薄,沒有提供更深入、更細緻的解讀和研究。
評分##在烽火連天食不果腹的年代,上海收留瞭3萬的猶太人。避難的猶太人懷念之前歐洲的生活,而此刻歐洲的納粹大量屠殺猶太人。他們懷念在神戶停留的美好時光,而日本人卻絞盡腦汁把他們趕走。他們充滿怨氣地住在上海,而上海卻幫他們逃過瞭生命中的劫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