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上海市作傢協會會員,1983年生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係本科、新聞學碩士;曾任《文匯報》首席記者,現為《收獲》文學雜誌編輯,業餘從事文學評論與非虛構寫作,獲中國新聞奬及多次上海新聞奬。
本書是《收獲》雜誌編輯吳越關於文學寫作領域近十年來的深度訪談、座談以及非虛構敘事的結集。全書分為五輯,前四部分收錄瞭對當代中國青年作傢、文壇泰鬥、外國文學大師、非虛構作者的一對一訪談和評論,最後一部分則是作者自己的非虛構寫作嘗試。
作為訓練有素的傳統新聞媒體人, 吳越亦是勤於思考和錶述的非虛構寫作者。在本書中,作者一方麵自覺延續瞭傳統媒體新聞訓練的嚴謹與切實 ,另一方麵從個人興趣齣發,嘗試最能打動作者和讀者的獨特講述。其中描述的人物無論名人或普通人,都有一個隱約的共同點:他們都在時代的進程與個人的成長中著力轉變固有身份,在流動、行走中擁抱變化,擺脫標簽,蛻變求新。記錄下這些故事、這些人,也是試圖為時代留下個體角度的聲音與綫條。
作傢班宇說,“書中收錄的這些篇章窮盡瞭近年來非虛構作品的全部形式——人物特寫、事件報道、活動速記、對談問答、小說評論、印象記等,靈活豐富,不妨將其看作是一次非虛構寫作樣本的集中展示。”
..............
我在職業生涯中——我稱之為以“不斷提問題”為工作的十年時間中,對一個個“現成的人”的不信任與不滿足不斷跑齣來,以問題的形式彈齣去。現在迴過頭來看,我的那些關於身份的問題仿佛是始終的、唯一的問題,而我的受訪者們毫無保留地把過去打開給我看,把他們的痛苦與裂變描述給我。他們給予我的豐富、真誠的答案,一多半呈現在我的這本非虛構集子中,一少半永在我心。
——吳越
##前三篇特彆好,因為吳越從記者和編輯這兩個角度呈現受訪對象,很豐滿。我要去買索南纔讓的小說。
評分##齣乎意料的好看!采訪這件事,找對人就是享受。
評分##有對談有自述也有第三視角評論,結閤到每一位作傢的日常和作品、經曆和思考,非常耐看、意外地好看。既關注到“新”生代班宇、雙雪濤等,也與有轉變的張悅然、金宇澄等聊很多,既有“老”一輩作傢蘇童、葉永烈,也嚮外看到韓江、何偉等;各有各的看頭,且因為往往蘊含瞭很多個人交往或工作往來,所以可以切掉陌生的、不熟的暖場,擁有恰到好處的切入點。同名篇雖然三人討論,但是個中要點的確很能說明吳越一以貫之的關切點,比如非虛構寫作、文學性與日常性、寫作者身份等;末尾兩篇夾帶的“私貨”,更是身體力行地貫徹瞭這些思考,並予以最大限度的呈現。除瞭巴黎評論,是近期訪談類最愛。
評分##《必須寫下我們:被寫作改變的人生》記錄瞭多位暢銷書作傢,作為記者和文學編輯,吳越寫下他們的創作經曆,讓更多的讀者,瞭解到更真實的作傢生活。
評分 評分 評分##最近幾年讀過一些關於文學創作的作品,如略薩的《給青年小說傢的信》、雙雪濤的《白色綿羊裏的黑色綿羊》等。在《給青年小說傢的信》中,略薩曾說道,“沒有早熟的小說傢。任何大作傢、任何令人欽佩的小說傢,一開始都是練筆的學徒,他們的纔能是在恒心加信心的基礎上逐漸孕育...
評分##最近幾年讀過一些關於文學創作的作品,如略薩的《給青年小說傢的信》、雙雪濤的《白色綿羊裏的黑色綿羊》等。在《給青年小說傢的信》中,略薩曾說道,“沒有早熟的小說傢。任何大作傢、任何令人欽佩的小說傢,一開始都是練筆的學徒,他們的纔能是在恒心加信心的基礎上逐漸孕育...
評分##前後腳一起從傳統媒體跨入文學這個領域,我的同齡人,同行者,也是國內當下最好的文學編輯——吳越的非虛構作品集。愛她說的,答案不會讓追問終止,而是推動改變發生,這是我們那個時代的媒體人都會擁有的共鳴吧!書裏收錄瞭她的采訪或者更準確說是一種在場式的觀察、側寫和參與。看她的書會激發我也拿起筆或者其他一切能記錄的手段,去好好說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