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淑芳是馬來西亞作傢,1970年齣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曾獲時報文學奬、聯閤報文學奬、九歌年度小說奬。著有短篇小說集《時間邊境》(2012)、《湖麵如鏡》(2014)以及長篇小說《蛻》(2023)。其中《湖麵如鏡》已經譯成英語與日語,在倫敦、舊金山與東京齣版。
政大中文所碩士、南洋理工大學博士畢業。曾任工程師、《南洋商報》副刊專題記者、馬來西亞金寶拉曼大學中文係講師。撰寫七年後付梓齣版的長篇小說《蛻》期間,她曾於2020年夏天,移居颱北,在颱北藝術大學擔任專任助理教授。在淡水居住三年後,於2023年再度返迴馬來西亞。
在星鏈般的赤道島嶼與城鎮之間,女人們所走過的五十年,幽暗,記憶微光。
「那刻有個新的你齣生,也有一個舊的你死去。
——你有想過,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應該遇見卻仍未遇見的人嗎?」
——賀淑芳
1969年5月13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改變瞭租住在沙丁魚樓的桂英一傢,還有她朋友和鄰居們的生活。
齣生於1970年的馬來西亞華人女作傢賀淑芳,以長篇小說的形式,介入發生在她齣生前一年的曆史事件。書寫事件發生當日,及其後的延宕歲月中,女主人公們的生活。
從1960年代末,到2010年代,她們經曆黑暗的記憶,南上北下,接受聚散浮萍的命運,堅韌求生。仿佛被迫陷於永不停歇的流浪,在膠林礦湖,和城市景貌中,逐漸衰老、齣生、轉變。跨越孤立的境地和破碎的生活,緩慢自愈。
##第一次讀馬華文學,比預期好得多的閱讀體驗。時間跨過三代人,連文字也有瞭時代記憶。是無窮無盡的奔跑,是背上的日光與汗水,是蒸發的水汽與血液。故事有一種切片感,卻又在敘述中連綴在一起。有的地方作者齣現得太多,如果剋製一些會更好。
評分##“有些他人的故事,聽起來就像是自己的記憶。” 作為馬來西亞華人作傢,雖說賀淑芳老師著成的《蛻》從她齣生前一年的故事寫起,但讀起來仍像是聆聽親曆者的呐喊,令聞者無不為之心痛。 隨著馬來西亞第三屆大選的結束,馬來人與當地華人之間矛盾加劇,根據書中描述,待到躲過劫...
評分第一次讀馬華文學,很另類的閱讀體驗。三代女性的故事大體是按時間順序齣現的,但這個主綫似乎又模糊得不像主綫,因為各種旁支綫人物從頭到尾頻頻齣現,同時作者通篇采用碎片化的情節擷取模式,誓要把非綫性敘事的理念貫徹到底。你我他三種人稱輪流使用,最後章節還有魔幻現實主義筆觸,技法可謂眼花繚亂。故事講述五一三慘案後馬來西亞華人平民及其後代的生活與情感,雖取材重大曆史事件且跨越幾十年,但作者無意書寫宏大史詩,而是以相當實驗的手法,與該慘劇保持冷靜的距離,時而靜默時而熱烈地凝視每一段劫後的餘生與動蕩衝擊下的內心變遷,不失為解碼時代、往事與曆史的一種奇徑,也讓內地大批量流水綫化生産的宏大史詩寫作反襯得如閉門造車。本書特殊技法産生的斷裂、鬆散感仍然需要再做調整提升,長篇構思方麵也仍值得商榷,但瑕不掩瑜。
評分##7.2 讀於收獲雜誌。對苦難厚重濃鬱的記敘,總讓人想到《悲情城市》。道來得太過娓娓,不像故事,像話劇旁白。
評分 評分 評分##半空白的曆史,用小說去填補。開頭幾篇和結尾三篇寫得特彆好,碎片化的故事、隨意切換的人稱,是記憶在傷痛者心中的忽明忽滅。
評分##在現當代東南亞文學倍受殖民主義影響的深刻背景下,賀淑芳以“五一三事件”始末為依托寫就的《蛻》自然極具曆史批判色彩。 1969年5月10日,馬來西亞舉行第三屆大選,聯盟黨內部齣現分裂,緻使馬來人與當地華人之間矛盾加劇。3日之後,集結於吉隆坡郊區的馬來人大肆襲擊當地華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