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版上市
l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设计规定
3.1 设计原则
3.2 荷载和荷载效应计算
3.3 材料选用
3.4 设计指标
3.5 结构或构件变形的规定
4 受弯构件的计算
4.l 强度
4.2 整体稳定
4.3 局部稳定
4.4 组合梁腹板考虑屈曲后强度的计算
5 轴心受力构件和拉弯、压弯构件的计算
5.1 轴心受力构件
5.2 拉弯构件和压弯构件
5.3 构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
5.4 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
6 疲劳计算
6.1 一般规定
6.2 疲劳计算
7 连接计算
7.1 焊缝连接
7.2 紧固件(螺栓、铆钉等)连接
7.3 组合工字梁翼缘连接
7.4 梁与柱的刚性连接
7.5 连接节点处板件的计算
7.6 支座
8 构造要求
8.l 一般规定
8.2 焊缝连接
8.3 螺栓连接和铆钉连接
8.4 结构构件
8.5 对吊车梁和吊车行架(或类似结构)的
8.6 大跨度屋盖结构
8.7 提高寒冷地【结构抗脆断能力的要求
8.8 制作、运输和安装
8.9 防护和隔热
9 塑性设计
9.1 一般规定
9.2 构件的计算
9.3 容许长细比和构造要求
10 钢管结构
10.1 工一般规定
10.2 构造要求
10.3 杆件和节点承载力
11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11.l 一般规定
11.2 组合梁设计
11.3 抗剪连接件的计算
11.4 挠度计算
11.5 构造要求
附录A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
附录B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附录C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附录D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附录E 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
附录F 桁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职业需求。做钢结构工程,你不可能脱离标准而存在。旧的2003版规范,用了很多年,虽然熟悉,但总觉得在某些方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一些新的建筑形式、施工技术以及材料的出现,需要一个更与时俱进的标准来指导。所以,当“2018年版”和“代替2003年版”这两个信息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拿到实物,感觉相当扎实,上下册加起来的厚度,已经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刚翻开时,确实会被里面大量的公式和图表所“吓到”,但作为一名从业人员,我知道这些是必不可少的。我最关注的是新规范在一些关键技术点上的更新。比如,我注意到新规范对一些连接节点的设计,比如桁架节点、梁柱节点等,都有更详细的构造要求和承载力计算方法,这对于确保工程安全至关重要。而且,新规范在考虑荷载组合时,也考虑了更多不利因素,使得设计的安全性更高。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它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些规定,还在很多条文后面附带了“条文说明”,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规范制定者的意图,以及这些规定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把规范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还在书中发现了一些关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以及一些轻钢结构设计方面的指导,这对我拓展业务范围也很有帮助。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权威”、“全面”和“实用”。
评分我的图书购买决策,往往围绕着“权威性”和“实用性”这两个核心。而这本《正版 GB 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上下册)2018年版 代替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恰恰完美契合了我的需求。作为一名钢结构从业者,我深知设计规范是工程的基石,尤其是在中国,国家标准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2003版的规范我已经使用了多年,虽然熟悉,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总感觉有些地方需要更新迭代。当我得知新版规范发布,并且明确是“正版”时,我没有任何迟疑,立刻入手。到手后,书的厚重感就说明了其内容的丰富和详尽。我最感兴趣的是新版规范在一些关键设计理念上的更新。比如,在考虑荷载组合时,新规范更加注重考虑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效应,这使得设计的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此外,新规范在构件的稳定性设计方面,也提供了更精细化的计算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构件的承载能力。我尤其喜欢的是,新规范在章节的编排上,更加符合工程设计的逻辑流程。上下册的划分,使得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找到所需的内容。比如,上册主要涵盖了材料、基本规定、荷载等基础知识,而下册则专注于构件、连接、以及整体结构的设计计算。这种清晰的结构,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查阅效率。我尝试着将新规范应用于我最近的一个钢结构设计项目,发现它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比旧规范更为完善,也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设计参数。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这绝对是件好事,说明内容充实,不像那些薄薄的小册子,看两眼就没了。我当初买它,主要是因为工作中实在太需要一个权威可靠的设计参考了。旧的规范用了好多年,很多细节都觉得有点跟不上趟了,特别是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感觉有些东西需要更新迭代。拿到这套书,翻开第一页,就被密密麻麻的条文和公式给震撼到了。一开始确实有点眼晕,毕竟结构设计本身就是个严谨细致的活儿,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是,当你深入进去,你会发现,那些看似繁琐的规定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的经验积累和科学计算的结晶。我最看重的是它的“正版”二字,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不用担心内容有偏差或者版本不对,在实际设计中,这可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关键条文后面附带的解释和示例,这对于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非常有帮助,尤其是我这种不是天天泡在规范堆里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上下册的分册也挺合理,内容划分清晰,查找起来也方便不少,不像以前一本厚厚的,想找个具体的东西,跟大海捞针似的。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字体清晰,排版也很规整,阅读起来体验很好,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它“代替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这个信息。我工作好几年了,一直用着03版的规范,虽然熟悉,但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够先进,特别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多,03版在某些方面的指导性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当我得知新版规范发布,并且以“正版 GB 50017-2017”的形式推出,我立刻就下单了。拿到书,第一感觉就是厚实,一本摞一本,沉甸甸的,这让我对内容量有了很高的期待。打开后,果然名不虚传,内容非常详尽,各种计算公式、构造要求、荷载取值等等,都写得非常具体。我尤其关注的是新版规范在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上的修订,比如在高层钢结构设计、抗震设计、以及一些新型连接方式的应用方面,新版规范都给出了更详细的指导。我花了几天时间,对照着我最近手上的一个项目,仔细研究了新版规范的条文。发现它在很多细节上都进行了优化,比如对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验算,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且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设计方法也进行了补充。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关键章节后面附带的“条文说明”,这对于理解规范条文的意图、背景以及适用范围非常有帮助,这比单纯地看条文本身要容易理解得多,也更实用。而且,这套书是上下册分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方便了我在不同章节之间进行查阅,比如在做钢梁设计的时候,我就可以先翻阅上册中关于材料、荷载等通用部分,然后再深入到下册中关于梁的设计计算部分,这种分工明确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评分这本书,我当初下单的理由很直接,就是工作需要。作为一个常年与钢结构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深知规范的重要性。2003年的规范我用了太久,很多内容都烂熟于心,但时代在进步,建筑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总感觉旧规范在某些方面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日益发展的工程需求。当看到“GB 50017-2017”这个新版本,并且明确是“2018年版 代替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时,我没有任何犹豫,立刻购买了。拿到书,第一感觉就是“正规”,上下册,沉甸甸的,印刷质量也很好,字体清晰,排版整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对专业书籍的基本尊重。翻开书,你会发现里面内容相当详实,各种条文、公式、图表,一应俱全。我最看重的是新规范在一些关键细节上的更新和补充。比如,我之前在设计一个复杂节点时,就曾经因为旧规范的指导不足而感到困扰,而新版规范在这方面就提供了更详细的设计流程和计算依据,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我特别欣赏的是,新规范在保持原有科学性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这使得它在指导实际工程设计时,更加得心应手。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关于高强度螺栓连接、焊接连接以及新型钢材应用的章节,发现新规范在这几方面都有了不少更新和优化,这对于我提升设计水平,应对更复杂的工程项目,有着非常直接的帮助。
评分在我过去的许多项目中,2003版的钢结构设计规范一直是我的“圣经”。但随着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型钢材、高强螺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及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出现,我逐渐感到旧规范在指导这些创新性设计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当我看到《正版 GB 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这本书,并且了解到它“代替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列入了我的采购清单。收到书后,我首先被其扎实的印刷质量和内容厚度所吸引。我花了几天时间,仔细研读了新规范中与我工作密切相关的部分。我最感兴趣的是,新规范在关于钢材强度等级、构件连接设计以及稳定性验算方面的更新。比如,新规范对于一些新型高强度钢材的适用范围和设计方法,给出了更明确的指导。同时,在节点连接的设计上,新规范也更加细致,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节点,提供了更完善的构造要求和承载力验算方法,这大大提高了工程的可靠性。我最欣赏的是,新规范不仅在条文上进行了更新,还在许多章节后面附带了详细的“条文说明”,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规范条文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工程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上下册的划分也为我的查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定位到相关的设计章节,而无需在厚厚的一本书中大海捞针。
评分自从接触钢结构设计以来,这本《正版 GB 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上下册)2018年版 代替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就成了我的案头必备。我记得我买它的初衷,是我的导师强烈推荐的。他是一位在结构设计领域有着几十年经验的教授,他的话在我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他不止一次地强调,一本好的设计标准,是工程师最忠实的伙伴,它不仅提供了设计的依据,更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拿到这套书,我第一感觉就是“权威”。“正版”二字,让我彻底打消了对内容准确性的疑虑。翻开书页,你会发现它不像一些技术手册那样晦涩难懂,虽然里面充斥着各种公式和条文,但它的逻辑性非常强,每个章节都围绕着特定的设计环节展开,从材料的选用、荷载的确定,到构件的设计、连接的构造,再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都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平衡。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应用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参数,这使得我们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能够有的放矢,快速找到解决方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高层钢结构设计的章节,里面详细讲解了风荷载、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以及剪力墙、支撑等耗能构件的设计要点,这对于我参与的几个高层建筑项目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而且,上下册的划分非常合理,上册侧重于基础理论和通用规定,下册则专注于具体构件和连接的设计,这样的编排,使得我们在查找信息时更加高效,也更容易形成对整个设计流程的清晰认知。
评分购买这套《正版 GB 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上下册)2018年版 代替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购买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武装自己,以应对日益复杂和精密的钢结构设计挑战。过去的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一本权威、最新、且内容详实的设计规范,是工程师项目成功的基石。2003版的规范我用了太久,虽然熟悉,但许多新技术、新材料的引入,让我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一些前沿设计领域,旧规范的指导性显得有些不足。因此,当“2017版”和“代替2003版”这两个信息出现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是行业更新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必须跟进的步伐。拿到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厚重的体积和精美的印刷,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专业和权威的气息。我最关注的是新版规范在结构抗震设计、高层钢结构设计以及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适用性。令我欣喜的是,新规范在这几个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完善。例如,在抗震设计方面,新规范对不同设防烈度下的构件抗震性能有了更细致的规定,并且考虑了更多不利因素,这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新规范在材料选用和构件连接方面的详细阐述。它不仅提供了更广泛的材料选择,还对各种连接方式的设计细节和验算方法给出了更清晰的指导,这大大减少了我在实际设计中可能遇到的模糊地带。上下册的合理分工,也使得我在查找信息时更加高效,我可以快速地找到与具体设计内容相关的条文和公式,而无需在冗杂的信息中耗费过多时间。
评分我入手这本书,是因为我最近接手了一个大型钢结构项目,在进行设计方案比对和深化的时候,我发现2003版的规范在一些新型钢结构体系和连接方式的指导上,确实显得有些不足。所以,“2017版”和“代替2003版”这两个信息,对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拿到这套书,它的“正版”二字,就给了我最大的信任。印刷精美,纸张厚实,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可靠的感觉。我首先翻阅的是关于高层建筑钢结构和空间钢结构的章节。令我惊喜的是,新版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内容,比旧版更加丰富和详细。比如,在抗风、抗震设计方面,新规范提供了更全面的荷载取值方法和更详细的验算步骤,这让我对项目的安全设计有了更坚实的信心。而且,我注意到新规范在考虑构件的延性设计方面,也进行了更多的阐述,这对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新规范中关于节点设计的详细阐述。我曾经在设计某些复杂节点时,有过不少困惑,而新版规范提供了多种节点的构造要求和承载力计算方法,这极大地简化了我的设计工作,也提高了设计的精度。上下册的合理分工,也让我在查阅资料时更加便捷。上册侧重于材料、设计原则、荷载等通用内容,下册则深入到具体构件和连接的设计。这种清晰的结构,对于我快速找到所需信息,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评分选择购买这套《正版 GB 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上下册)2018年版 代替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主要源于我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困惑。过去几年,我一直在参照2003年的设计规范进行工作,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增加,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我发现旧规范在某些方面已经显得有些滞后。尤其是一些新型连接方式的应用,旧规范的指导性不够强。当听说新版规范发布,并且明确指出其“代替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是我急需的更新。收到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厚重感,上下两册,沉甸甸的,这立刻给我一种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感觉。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专业术语和严谨的公式,并没有让我退缩,反而激起了我深入钻研的兴趣。我立刻翻阅了与我近期项目相关的章节,比如关于钢柱的稳定设计、钢梁的挠度控制等。我发现新规范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定,并且增加了不少新的计算方法和验算要求,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设计的严谨性和安全性。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关键章节后面附带的“条文说明”和“附录”,这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规范条文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例如,在新规范中关于抗震设计的章节,对不同设防烈度下的构件抗震性能有更详细的规定,这对于我目前参与的地震区项目,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而且,上下册的划分,使得内容更加模块化,查找起来也更为便捷,我能够快速定位到所需的设计章节,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