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CJ/T 476-2015设备抗震支

GB 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CJ/T 476-2015设备抗震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社编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机电工程
  • 抗震设计
  • 规范
  • 标准
  • 设备抗震
  • 支架
  • 建筑规范
  • 工程设计
  • CJ/T 476-2015
  • GB 50981-2014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6345
商品编码:12319586745
包装:钉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07-23
页数:64
字数:61000

具体描述



共(3)本

1.CJ/T 476-2015 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 定价  21.00元

2.CECS420:2015 抗震支吊架安装及验收规程            定价  15.00

3.GB 50981-2014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定价  11.00





CJ/T 476-2015 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
【标准编号】 CJ/T 476-2015
【标准名称】 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
【出版单位】 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标分类】  >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归口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 深圳优力可科技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海纳机电安装有限公司、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广州市设计院、中太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 2015年3月4日
【实施日期】 2015年9月1日
【出版日期】 2015年8月
【标准定价】 21.00 


CECS 420:2015 抗震支吊架安装及验收规程
【标准编号】 CECS 420:2015
【标准名称】 抗震支吊架安装及验收规程
【出版单位】 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标分类】  >  > 
【发布部门】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
【归口单位】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起草单位】 深圳优力可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 2015年12月7日
【实施日期】 2016年3月1日
【出版日期】 2016年3月
【标准定价】 15.00 

GB 50981-2014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标准编号】 GB 50981-2014
【标准名称】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英文名称】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mech
【出版单位】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标分类】  >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归口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起草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 深圳市置华机电工程设施有限公司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等
【发布日期】 2014年10月9日
【实施日期】 2015年8月1日
【出版日期】 2015.03
【标准定价】 11.00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与设备抗震支吊架应用指南》 前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地质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保障建筑工程的结构安全与正常运行,特别是其内部复杂的机电设备系统,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建筑机电设备系统,如给排水、暖通空调、消防、电气、弱电等,其功能性与抗震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生命线安全、人员疏散以及灾后功能的恢复。近年来,我国在建筑工程抗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规范不断完善,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本书旨在系统阐述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要点,并重点聚焦于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中关于设备抗震支吊架的选用、设计、安装及验收等环节。本书内容紧密围绕《GB 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CJ/T 476-2015设备抗震支吊架》等国家和行业重要标准,深入解读其条文要求,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套全面、实用、易于掌握的设计与应用指南。本书力求帮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准确理解和掌握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与设备抗震支吊架技术的最新进展,有效提升工程质量,确保建筑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机电设备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地震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其对现代建筑的威胁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震多发且破坏性强。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主要关注主体结构的稳定性,但随着建筑功能日益复杂化,机电设备系统在建筑中的作用愈发关键。给排水系统、暖通空调系统、消防系统、电气系统、通讯系统等,一旦在地震中损坏,不仅会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更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漏水、停电等,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安全,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建筑机电设备系统进行有效的抗震设计,并采取可靠的抗震措施,是提升建筑整体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实现灾后快速恢复的关键环节。设备抗震支吊架作为机电设备抗震的关键构件,其设计与应用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抗震性能。 1.2 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抗震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不断更新,为建筑结构抗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与此同时,针对机电设备抗震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国家及行业标准相继出台,如《GB 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CJ/T 476-2015设备抗震支吊架》等,标志着我国机电设备抗震设计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理解与掌握不足: 部分从业人员对新规范、新技术理解不够深入,对设备抗震支吊架的适用性、设计原则、安装要点等掌握不牢。 设计与施工脱节: 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抗震要求,或者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条件存在差异,导致施工中难以有效落实。 材料与构件选用不当: 对抗震支吊架的材料性能、承载能力、连接方式等选用不当,影响抗震效果。 安装质量控制难度: 设备抗震支吊架的安装涉及诸多细节,若施工工艺不当或质量控制不到位,将严重削弱其抗震性能。 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平衡: 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同时,如何实现经济合理性,也是工程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1.3 本书内容与结构 本书在深入研究《GB 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CJ/T 476-2015设备抗震支吊架》等核心标准的基础上,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系统梳理和阐述了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与设备抗震支吊架应用的各个方面。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 绪论: 阐述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国内外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介绍本书的结构和内容。 第二章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概述: 详细介绍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设计依据以及各类机电设备系统(给排水、暖通、消防、电气等)的抗震设计要求。 第三章 设备抗震支吊架基础理论: 阐述抗震支吊架的工作原理,讲解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介绍不同类型抗震支吊架的结构特点与适用范围。 第四章 设备抗震支吊架设计与选用: 重点解读《CJ/T 476-2015设备抗震支吊架》等相关标准,详细阐述抗震支吊架的计算方法、荷载取值、支吊架间距、锚固方式、连接件选型等关键设计要素。 第五章 设备抗震支吊架安装与质量控制: 详细介绍各类设备抗震支吊架的安装工艺、注意事项,以及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与验收的要求,强调施工细节对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 第六章 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实际工程中的设备抗震支吊架应用案例,演示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探讨设计与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七章 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展望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与设备抗震支吊架技术的发展方向,并为行业发展提出建议。 第二章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概述 2.1 抗震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保证机电设备系统不被破坏或破坏程度能够满足预定的设防目标,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减少人员伤亡,并为震后救援和恢复提供支持。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经济性: 在满足抗震性能的前提下,力求设计方案经济合理,避免过度设计。 可靠性: 确保抗震措施的有效性,使其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可靠发挥作用。 耐久性: 保证抗震构件和系统的长期使用寿命,使其在正常使用年限内具备有效的抗震能力。 可实施性: 设计方案应易于施工、安装和维护,便于实际操作。 系统性: 将机电设备系统的抗震设计纳入整体建筑抗震体系中,实现系统协调配合。 2.2 设计依据与规范体系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主要包括国家、行业及地方的相关标准规范,其中核心为: 《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规定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通用要求,为机电设备抗震设计提供了基础框架。 《GB 50981-2014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这是本书的核心参考规范之一,专门针对建筑机电工程的抗震设计给出了详细规定,涵盖了给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通讯、消防等多个系统。 《CJ/T 476-2015 设备抗震支吊架》: 这是本书的另一核心参考规范,专注于设备抗震支吊架的选用、设计、计算和安装要求。 其他相关标准: 如针对特定设备或系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性抗震设计要求等。 2.3 各类机电设备系统的抗震设计要点 2.3.1 给排水系统抗震设计: 管道抗震: 优先采用柔性连接,对穿越建筑变形缝、楼层接口的管道应设置地震波纹管或可伸缩接头。管道的支吊架应满足抗震要求,间距应符合规范规定。 设备抗震: 水箱、水泵、热水器等设备应固定牢固,连接管道应有补偿位移的能力。 排水立管: 应采用固定支架,立管管件连接宜采用承插连接并应采取防止脱落的措施。 2.3.2 暖通空调系统抗震设计: 管道抗震: 风管、冷媒管道、冷凝水管道等均应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抗震支吊架。管道穿越楼板、墙体处应采取防止位移的措施。 设备抗震: 空调主机、风机盘管、吊顶式空调机组等设备应牢固固定,连接件应具备一定的柔性。 水系统: 冷却塔、水泵、膨胀水箱等设备应进行抗震固定,管道系统应根据规范要求设置抗震支吊架。 2.3.3 消防系统抗震设计: 喷淋管道: 喷淋主、干、支管道应按规定设置抗震支吊架,管道穿越楼板、墙体等部位应考虑位移。 消防水泵、稳压设备: 应采用减震基座或抗震支座固定。 消火栓箱: 应固定牢固,箱体与墙体之间应有适当的间隙。 2.3.4 电气系统抗震设计: 配电箱、开关柜: 应固定牢固,安装于地面或墙体上。 电缆桥架、线槽: 应按规定设置抗震支吊架,间距符合要求。 照明灯具: 悬挂式灯具应采用安全系数更高的挂钩,并可考虑设置防坠装置。 发电机组: 应设置在地面上,并采用减震措施。 2.3.5 弱电系统抗震设计: 通信设备、服务器: 应固定在机柜内,机柜应固定在地面或墙体上。 线缆: 应采取措施防止缠绕和位移,必要时可设置抗震支撑。 第三章 设备抗震支吊架基础理论 3.1 抗震支吊架的作用与原理 设备抗震支吊架是用于固定和支撑建筑内的各类机电设备及管道系统,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抵抗地震力,从而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传递地震力: 将地震产生的惯性力从设备或管道传递到建筑主体结构。 限制位移: 约束设备或管道在地震中的过度位移,防止相互碰撞或脱落。 吸收能量: 部分抗震支吊架设计具有一定的吸能减震功能。 抗震支吊架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其自身的强度和刚度,承受并传递来自设备或管道的地震力。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地震荷载、设备自重、管道自重以及其他附加荷载,并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计算,确保支吊架能够安全可靠地承受这些荷载。 3.2 地震作用下设备与管道的受力特点 地震作用是动态且复杂的,设备和管道在地震中会受到多种力的作用: 惯性力: 设备或管道本身具有质量,地震时会产生惯性力,其大小与设备的质量和地震加速度成正比。 动荷载: 地震是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动荷载,其频率和幅值会随地震波的变化而变化。 变形效应: 建筑结构在地震中会发生变形,管道和设备也可能随之变形,产生应力。 碰撞效应: 当设备或管道的位移超过一定范围时,可能与其他构件发生碰撞,产生额外的冲击力。 3.3 抗震支吊架的分类与特点 根据结构形式、安装方式和应用部位的不同,抗震支吊架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 固定支架: 用于固定设备或管道,限制其产生位移,但允许一定程度的旋转。 滑动支架: 允许设备或管道在特定方向上滑动,以适应热胀冷缩或地震位移。 滚动支架: 允许设备或管道在较大范围内滚动,适用于位移量较大的情况。 弹簧支吊架: 结合了弹簧的支撑与减震功能,能够适应一定范围内的位移,并提供一定的隔震效果。 万向支架: 能够适应多方向的位移和角度变化。 刚性支撑: 如抗震托臂、抗震吊架等,通常为金属构件,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固定。 在选择和设计抗震支吊架时,需要根据设备或管道的类型、重量、安装位置、环境条件以及地震设防烈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其结构特点和适用性。 (本书后续章节将对设备抗震支吊架的设计、安装、验收及案例分析进行更详细的阐述,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术语和定义”部分的严谨性,是其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它对诸如“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动力特性”、“阻尼”、“刚度”等专业术语进行了清晰、准确的界定。这些定义不仅是理解后续章节的基础,更是保证整个行业在技术沟通上能够保持一致性的关键。在工程实践中,如果对同一个术语有不同的理解,很可能会导致设计上的偏差甚至工程事故。因此,一本优秀的规范,必须从最基础的术语定义上就做到无可挑剔,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起点。

评分

在具体到各种机电设备的抗震设计部分,这本书的细致程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笼统地说“要抗震”,而是针对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电气系统、燃气系统等等,分别给出了详细的抗震设防要求和设计要点。例如,对于空调系统的风管和水管,它详细规定了不同管径、不同安装高度、不同介质的抗震支吊架的间距、形式以及固定方式。对于消防系统,它则特别强调了在地震中保证消防水源和供水管网的可靠性,并给出了相应的抗震措施。而且,它还针对一些特殊设备,比如大型水泵、发电机组等,给出了独立的抗震设计指导,确保这些关键设备在地震时也能正常运行。这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设计思路,体现了规范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评分

这本书的“安装与施工”章节,可以说是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实际工程的“桥梁”。它不仅仅停留在设计层面,而是非常务实地给出了抗震支吊架的安装要求和注意事项。例如,它详细规定了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以及不同类型支吊架的安装细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强调了安装的精确性,指出即使是微小的偏差,也可能影响到支吊架的整体受力性能。它还对安装材料、连接方式、防腐处理等进行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无疑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指导手册,能够帮助他们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在“特殊情况下的抗震设计”这一块,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它不仅仅适用于常规建筑机电工程,还考虑到了地震多发区、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等特殊环境下的设计需求。例如,对于超高层建筑,它会强调风振与地震的耦合效应;对于地下空间,它会考虑土体液化和变形的影响。它还针对一些可能导致二次灾害的设备,比如可能泄漏的危险品管道,给出了更严格的抗震设防等级和额外的保护措施。这充分体现了规范的全面性和前瞻性,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工程挑战。

评分

在“检测与验收”这部分,这本书表现出了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它不仅指导了如何设计和安装,更指出了如何去验证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阶段的检测内容和方法,包括原材料的检验、安装过程的抽查、以及最终的竣工验收。它给出了具体的检测指标和验收标准,例如支吊架的垂直度、水平度、连接节点的牢固程度等等。而且,它还提到了对已建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的要求,以确保抗震性能的长期有效性。这使得整个规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从设计到施工再到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和索引部分,可以说是整个设计规范的“骨架”和“血管”。我花了很长时间仔细研读了目录,从总则、术语,到设计基本要求,再到各种机电设备的抗震设防类别和烈度划分,最后落到具体的抗震支吊架设计、安装要求,以及检测验收。这个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让初次接触这方面知识的读者,能够快速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概念框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在前期的章节就为你铺垫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理解。例如,在“术语”部分,它对“设防烈度”、“场地地震类别”、“设计地震分组”等关键名词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这对于我们理解后续的计算和设计原则至关重要。如果你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那么后面的内容很可能就会看得云里雾里。

评分

在本书的附录部分,我发现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比如各种机电设备的抗震性能等级对照表、典型抗震支吊架的构造详图、以及常用的计算公式汇总。这些附录内容,对于读者来说,相当于一个“工具箱”,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随时查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那些详尽的图示,直观形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设计概念。还有那些公式汇总,可以让我们在计算时避免查阅多本手册,省去了不少麻烦。这些附录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工程师的实际需求,体现了编者的高度责任感和专业性。

评分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语言风格,都体现了专业技术规范应有的严谨与清晰。虽然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计算内容,但整体逻辑顺畅,条理分明。即使是第一次接触建筑机电抗震设计的工程师,也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逐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机电设备抗震设计和施工的项目,这本书无疑是必备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如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提升建筑韧性的“行动指南”。

评分

我必须提一下这本书在“抗震支吊架的设计与计算”这一部分所提供的指引。这部分内容是整个规范的“核心操作指南”。它非常清晰地解释了抗震支吊架的作用、类型、选型依据,以及如何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它给出了不同受力工况下的计算公式和图示,例如纵向抗拉、横向抗剪、垂直抗压等。而且,它还强调了抗震支吊架的布置原则,比如要形成“柔性”和“刚性”相结合的体系,以及在管线转弯、三通、阀门等节点处需要加强固定。对于一些复杂的管线组合,它也给出了如何进行整体抗震设计的建议。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设计师的“操作台”前,可以一步步地学习和掌握如何设计出真正有效的抗震支吊架。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设计基本要求”这一章节所花的笔墨。它并没有直接跳到计算公式,而是花了大量篇幅阐述了抗震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需要遵循的通用技术要求。这就像给建筑机电工程师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地基”。它强调了“综合设防”的理念,指出抗震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与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相协调,甚至要考虑风、水等荷载的影响。另外,它对不同建筑类别、不同功能重要性的机电设备,根据其在地震中的破坏后果以及保障社会运行的需要,进行了明确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并给出了相应的烈度取值建议。这为后续的具体设计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方向。读到这一章,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地套用规范,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要达到什么目标”。

评分

不错,好!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评分

不错,好!

评分

不错,好!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不错,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