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代号
2.1 术语
2.2 代号
3 临时用电管理
3.1 临时用电组织设计
3.2 电工及用电人员
3.3 安全技术档案
4 外电线路及电气设备防护
4.1 外电线路防护
4.2 电气设备防护
5 接地与防雷
5.1 一般规定
5.2 保护接零
5.3 接地与接地电阻
5.4 防雷
6 配电室及自备电源
6.1 配电室
6.2 230/400V自备发电机组
7 配电线路
7.1 架空线路
7.2 电缆线路
7.3 室内配线
8 配电箱及开关箱
8.1 配电箱及开关箱的设置
8.2 电器装置的选择
8.3 使用与维护
9 电动建筑机械和手持式电动工具
9.1 一般规定
9.2 起重机械
9.3 桩工机械
9.4 夯土机械
9.5 焊接机械
9.6 手持式电动工具
9.7 其他电动建筑机械
10 照明
10.1 一般规定
10.2 照明供电
10.3 照明装置
附录A 全国年平均雷暴日数
附录B 滚球法
附录C 电动机负荷线和电器选配
本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1 当总路设置总漏电保护器时,还应装设总隔离开关、分路隔离开关以及总断路器、分路断路器或总熔断器、分路熔断器。当所设总漏电保护器是同时具备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功能的漏电断路器时,可不设总断路器或总熔断器。
2 当各分路设置分路漏电保护器时,还应装设总隔离开关、分路隔离开关以及总断路器、分路断路器或总熔断器、分路熔断器。当分路所设漏电保护器是同时具备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功能的漏电断路器时,可不设分路断路器或分路熔断器。
3 隔离开关应设置于电源进线端,应采用分断时具有可见分断点,并能同时断开电源所有极的隔离电器。如采用分断时具有可见分断点的断路器,可不另设隔离开关。
4 熔断器应选用具有可靠灭弧分断功能的产品。
5 总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应与分路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相适应。8.2.3总配电箱应装设电压表、总电流表、电度表及其他需要的仪表。专用电能计量仪表的装设应符合当地供用电管理部门的要求。
装设电流互感器时,其二次回路必须与保护零线有一个连接点,且严禁断开电路。8.2.4分配电箱应装设总隔离开关、分路隔离开关以及总断路器、分路断路器或总熔断器、分路熔断器。其设置和选择应符合本规范第8.2.2条要求。8.2.5开关箱必须装设隔离开关、断路器或熔断器,以及漏电保护器。当漏电保护器是同时具有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功能的漏电断路器时,可不装设断路器或熔断器。隔离开关应采用分断时具有可见分断点,能同时断开电源所有极的隔离电器,并应设置于电源进线端。当断路器是具有可见分断点时,可不另设隔离开关。
前言/序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1]16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修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代号;3.临时用电管理;4.外电线路及电气设备防护;5.接地与防雷;6。配电室及自备电源;7.配电线路;8.配电箱及开关箱;9.电动建筑机械和手持式电动工具;10.照明;三个附录。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综合规定在施工现场专用的供电系统中应采用的三项技术原则;2.增设术语、代号为正文单独一章,删去附录中的名词解释;3.补充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验收的规定;4.将原“施工现场与周围环境”一章更名为“外电线路及电气设备防护”,增补对外电线路搭设防护设施和对易燃易爆物、腐蚀介质、机械损伤防护措施的规定;5.补充在接零保护系统中,保护零线的设置以及相线、工作零线、保护零线绝缘颜色的规定,补充按滚球法确定防雷保护范围的规定;6.增加配电室照明设置的规定;7.增补电缆线路电缆选择原则和敷设方式、方法的规定,以及五芯电缆应用原则的规定;8.增补配电箱、开关箱箱体结构和电器配置与接线的规定;9.增加电焊机设置二次触电保护装置,频繁操作设备设置控制器,以及对手持式电动工具进行绝缘检查的规定;10.增补使用安全隔离变压器的规定,以及灯具与易燃易爆物之间的安全距离和防护措施的规定。
《安全施工:看不见的守护者》 引言 在浩瀚的建筑工程领域,安全始终是基石,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每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每一条横跨江河的桥梁,每一处连接万家的隧道,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潜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它们如同一双双看不见的眼睛,时刻监视着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必须认识到,安全施工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套严谨的体系,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一项贯穿始终的实践。本书《安全施工:看不见的守护者》正是为了揭示这些“看不见的守护者”——那些默默支撑起安全大厦的原则、规范、技术与理念,为广大从业者提供一份详尽的指南,助力构筑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施工环境。 本书并非一本技术手册,也不是一本法规汇编。它更侧重于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点,深入剖析安全生产的核心要素,引导读者跳出就事论事的局限,理解安全背后的逻辑和人文关怀。我们将从安全意识的培养出发,深入探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科学方法,详述各类施工环节中的潜在危险及其规避之道,强调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的重要性,并着眼于现代科技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章:安全意识的启蒙——筑牢思想的基石 安全,始于心,践于行。任何先进的技术和严苛的制度,都离不开从业者发自内心的安全意识。本章将着重探讨安全意识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我们将分析不良安全习惯的根源,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麻痹大意、侥幸心理等“隐形杀手”对安全生产造成的巨大危害。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深入剖析安全意识的层次,阐述如何将外部强制转变为内在驱动。我们将探讨有效的安全教育形式,包括案例分析、事故警示片、现场互动讲解等,力求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为准则。 风险的认知与敬畏: 学习如何准确识别和评估施工现场的各类风险,包括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临时用电、有限空间作业、爆破作业等。我们将强调对自然环境、设备性能、材料特性以及人为因素的充分认知,培养对潜在危险的敬畏之心。 安全文化的力量: 探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包括领导者的责任担当、规章制度的落地执行、沟通协作的顺畅性、以及鼓励反馈和持续改进的机制。一个健康的安全文化,能够让安全理念渗透到组织的每一个细胞,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安全氛围。 第二章:风险的眼睛——精准识别与科学评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安全管理中,精准识别和科学评估风险是制定有效防范措施的前提。本章将聚焦于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工具和方法。 风险识别的方法论: 介绍多种风险识别技术,如危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作业风险分析(Job Safety Analysis - JSA)等。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演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系统地梳理出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的量化与定性: 讲解风险评估的常用模型,包括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AHP)等,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评估,从而区分风险的等级,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 隐患排查与治理的长效机制: 强调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和季节性检查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包括隐患的登记、分级、责任落实、整改销号以及复查确认等流程,确保隐患得到及时、彻底的消除。 第三章:防护的盾牌——关键环节的安全管控 施工现场千头万绪,但总有一些环节是风险的高发区,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本章将深入剖析几个典型的、对安全生产影响重大的关键环节,并提供具体的安全管控策略。 高处作业的安全法则: 详细阐述高处作业的定义、风险点,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包括安全带、安全网、脚手架、防护栏杆等的使用要求与检查规范。我们将强调针对不同高度、不同作业内容制定个性化的安全方案。 起重吊装的精密指挥: 聚焦起重吊装作业的安全要点,包括设备的选择与检查、指挥信号的统一、作业区域的划定、物体坠落防护等。我们将强调司索工、指挥工、起重工等关键岗位的资质要求和操作规范。 临时用电的安全“防火墙”: 深入探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存在的风险,包括电气火灾、触电、漏电等。我们将重点介绍安全用电的原则,如接地保护、绝缘保护、漏电保护器的应用,以及电缆敷设、设备维护、用电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本部分内容,侧重于临时用电的基本安全原则和技术要求,旨在提升整体安全水平,并非特定规范的详细解读) 有限空间作业的生命保障: 分析有限空间作业(如集装箱、储罐、管道等)的特殊危险性,如缺氧、有毒有害气体、火灾爆炸等。我们将详细介绍进入前的风险评估、气体检测、通风换气、人员监护、应急救援等一系列生命保障措施。 特种设备安全巡检: 探讨施工现场涉及的各类特种设备(如塔机、施工电梯、升降机等)的安全检查、维护保养和使用管理。强调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资质认证和定期培训。 第四章:应急的利剑——预案与演练的实战化 “兵无预备,则败。”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充分的准备,将损失降到最低。本章将讲解如何科学地制定应急预案,并提高应急演练的实效性。 应急预案的科学编制: 阐述应急预案应包含的核心要素,如组织机构、职责分工、报警程序、疏散路线、医疗救护、事故报告等。我们将强调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模拟演练的实战价值: 强调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练的重要性,包括消防演练、人员疏散演练、医疗急救演练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检验预案的有效性,提升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事故信息的快速响应与报告: 建立高效的事故信息收集、传递和报告机制,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并按照规定及时上报,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第五章:科技的翅膀——智慧安全管理新篇章 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安全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本章将展望智慧安全管理的趋势,介绍科技在提升施工现场安全水平方面的应用。 BIM技术与安全可视化: 探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安全规划、风险模拟、碰撞检测、虚拟漫游等方面的应用,帮助管理者在施工前就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 物联网与智能化监测: 介绍物联网技术在设备状态监测、环境参数监测(如气体浓度、温度、湿度)、人员定位与安全区域监控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智能化管理。 大数据与安全预警分析: 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历史事故数据、作业数据、环境数据等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安全风险规律,构建预测性安全预警模型,提前干预,防患于未然。 无人机与现场巡检的革新: 介绍无人机在复杂地形、高处作业、危险区域的巡检应用,提高巡检效率,降低人工风险。 结语 安全施工,任重道远。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需要我们持续投入、不断学习、精益求精的系统工程。《安全施工:看不见的守护者》旨在唤醒每一位建设者的安全意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和实践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 让我们携手同行,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到实处,用智慧和汗水,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让每一个项目都能安全、圆满地竣工,让每一位建设者都能平安、健康地回家。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