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第94号文《1998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标准在广泛调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J81-85)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 总则;2 取样;3 试件的尺寸、形状和公差;4 试验设备;5 试件的制作和养护;6 抗压强度试验;7 轴心抗压强度试验;8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9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10 抗折强度试验;附录A 圆柱体试件的制作和养护;附录B 圆柱体试件抗压强度试验;附录C 圆柱体试件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附录D 圆柱体试件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取样
3 试件的尺寸、形状和公差
3.1 试件的尺寸
3.2 试件的形状
3.3 尺寸公差
4 设备
4.1 试模
4.2 振动台
4.3 压力试验机
4.4 微变形测量仪
4.5 垫块、垫条与支架
4.6 钢垫板
4.7 其他量具及器具
5 试件的制作和养护
5.1 试件的制作
5.2 试件的养护
5.3 试验记录
6 抗压强度试验
7 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8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
9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10 抗折强度试验
附录A 圆柱体试件的制作和养护
附录B 圆柱体试件抗压强度试验
附录C 圆柱体试件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
附录D 圆柱体试件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本标准用词、用语说明
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4.3 压力试验机
4.3.1 本条文强调了压力试验机测量精度为±1%,试件破坏荷载必须大于压力机全量程的20%且小于压力机全量程的80%;尤其对于高强混凝土,对压力试验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原标准中精度为2%的老式压力试验机,由于油泵和加压油缸磨损较大,随荷载增高,油泵和加压油缸的漏油量也增大,到达全量程的60%~70%时,就无法有效调节加荷速度,故不能满足试验要求,从压力试验机生产厂调查得知,精度为2%的压力试验机已是老产品,应属淘汰之例。
4.3.2 修订后,规定了压力试验机应具有加荷速度显示装置或加荷速度控制装置,是为了便于操作人员可按本标准要求控制加荷速度。
4.3.3 修订后规定了压力试验机应具有有效期内的计量检定证书,是为了保持各个不同试验室中的试验仪器设备性能指标的一致性,其鉴定周期为一年。
前言/序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第94号文《1998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组在广泛调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CBJ81—85)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总则;2取样;3试件的尺寸、形状和公差;4试验设备;5试件的制作和养护;6抗压强度试验;7轴心抗压强度试验;8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9劈裂抗拉强度试验;10抗折强度试验;附录A圆柱体试件的制作和养护;附录B圆柱体试件抗压强度试验;附录C圆柱体试件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附录D圆柱体试件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本标准用词、用语说明。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为与国际标准接轨,在新标准的附录中增加了圆柱体试件的制作及其各种力学性能的试验方法;2.对原标准中标准养护室的温度和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原来的温度20±3℃,湿度为90%以上的标准养护室,修订为与ISO试验方法一致的温度为20±20C,湿度为95%以上的标准养护室;3.经一系列的试验验证,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等同采用ISO标准试验方法。4.对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260的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提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试验方法;5.对试验仪器设备提出了标准化要求,对某些计量单位在物理概念上进行了更正;6.提出了试验报告应包括的内容等。
《百年建筑:从砖石到钢筋混凝土的工程传奇》 引言 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镌刻在那些巍峨的建筑之上。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斗兽场,到如今摩天大楼林立的都市天际线,每一寸土地上拔地而起的结构,都凝聚着人类对材料的探索、对结构的理解以及对工程的极致追求。本书《百年建筑:从砖石到钢筋混凝土的工程传奇》并非一部枯燥的工程技术手册,而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宏大叙事,讲述了人类如何从最原始的夯土、石块,一步步掌握了砖石砌筑的奥秘,再到现代工程的基石——钢筋混凝土——的诞生与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奠定现代工程基础的伟大发明,探寻材料科学的演进如何驱动着建筑形式的变革,并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结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智慧与匠心。 第一章:古老的回响——砖石时代的辉煌 在文字记录出现之前,人类就已开始利用自然界最易得的材料——泥土和石头——来建造庇护所。从原始的土坯房到精巧的石砌城堡,砖石技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泥土的智慧:夯土与砖的演进。 夯土技术,作为最古老的建筑方法之一,通过层层夯实泥土来构建厚重的墙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种技术在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和美洲等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砖的出现,标志着建筑材料的一次重要飞跃。泥砖(未烧制)和陶砖(经烧制)的制作工艺,使其结构更加稳定,耐候性更强。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文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夯土和制砖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早期聚落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我们将审视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土坯遗迹和古老砖砌建筑,从中解读古人的智慧与工艺。 石头的力量:从粗琢到精雕。 石材,以其坚固、耐久的特性,成为了早期大型建筑和纪念性工程的首选材料。本书将追溯人类使用石材的历史,从简单的石块堆砌,到掌握精密的石材切割、打磨和安装技术。我们将一同见证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古希腊神庙的典雅,以及古罗马竞技场和水道的实用与壮观。这不仅是对材料本身的运用,更是对力学原理的朴素应用。我们会探讨不同地区石材的特性,以及古代工匠如何根据石材的特点,发展出独特的建造技艺。从巨石阵的神秘到巴特农神庙的精湛,石材的运用展现了人类在理解和驾驭自然材料方面的早期成就。 砌筑的艺术:结构与美学的结合。 无论是砖还是石,砌筑都是将这些单元材料组合成宏大结构的关键。本书将深入研究各种砌筑方式,如平铺、交错、拱券、穹顶等。拱券和穹顶的发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它能够将垂直荷载转化为侧向推力,从而实现跨越更大的空间,建造出更加开阔的内部空间。我们将分析罗马拱券的结构原理,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飞扶壁的力学作用,以及这些结构创新如何直接影响了建筑的形态和风格。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建筑艺术与工程智慧的完美融合。 第二章:工业的曙光——水泥的革命与早期钢铁的应用 文艺复兴之后,科学的进步为工程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炼铁技术的进步,以及水泥作为粘结材料的重新发现和发展,为建筑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水泥的复兴与波特兰水泥的诞生。 尽管古罗马人已经掌握了火山灰水泥的制作技术,但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这项技术一度失传。直到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水泥的研制才得以复兴。本书将详细介绍波特兰水泥的发现过程,从约翰·斯门顿(John Smeaton)的早期研究,到约瑟夫·阿斯普丁(Joseph Aspdin)获得波特兰水泥专利,再到后来的技术改良。我们将探究波特兰水泥为何能够成为一种如此重要的建筑粘结材料,其化学成分、凝结硬化原理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波特兰水泥的普及,为大规模、标准化的建筑提供了可能,也为后续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早期钢铁的探索:铸铁与熟铁的时代。 钢铁,这种强大的金属,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逐渐崭露头角。虽然早期钢铁的生产成本高昂,但其优异的抗拉强度和可塑性,使其在桥梁、厂房等结构中开始得到应用。本书将回顾铸铁桥梁的先驱,如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 Darby)的科布桥(Coalbrookdale Bridge),以及它们在结构形式和工程意义上的突破。我们也将探讨熟铁在早期结构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早期钢铁结构如何挑战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理念。尽管这些应用尚不成熟,但它们预示着一个以金属为主要结构材料的时代的到来。 早期预制构件与装配式建筑的萌芽。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预制构件的概念也开始出现。在19世纪,一些建筑构件,如铸铁柱、梁,以及后来的混凝土构件,开始在工厂生产,然后运到现场进行组装。本书将考察这些早期预制构件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在提高建造速度、保证工程质量方面的优势,以及它们如何为现代装配式建筑提供了技术和理念上的启示。 第三章:现代工程的基石——钢筋混凝土的诞生与发展 20世纪是建筑工程的黄金时代,而钢筋混凝土的诞生,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将两种看似矛盾的材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铁的抗拉强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建筑材料。 混凝土的演变:从“希腊火”到现代混凝土。 混凝土并非现代发明,古罗马人就曾使用火山灰制作出能够抵抗海水的混凝土。然而,现代混凝土的配比、性能以及生产工艺,是经过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才得以实现的。本书将追溯混凝土配比的优化历程,介绍不同种类骨料、水泥和外加剂的选择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我们将深入理解混凝土的密实度、耐久性、抗冻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以及这些性能如何在保证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铁的力量:从铁器到钢筋。 钢铁的冶炼技术在19世纪得到了飞速发展,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强度的提升,使其成为一种普遍的工程材料。而将钢铁应用于混凝土中,则需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界面粘结、热胀冷缩的协调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本书将详细介绍钢筋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即利用钢筋的抗拉能力来弥补混凝土抗拉强度不足的问题。我们将探讨不同形状和规格的钢筋如何布置,以及如何通过钢筋的锚固和搭接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两位先驱的故事:莫尼耶与海因德。 混凝土与钢铁的结合并非一蹴而就。法国的花匠约瑟夫·莫尼耶(Joseph Monier)在19世纪中叶申请了关于钢筋混凝土花盆的专利,他将钢筋网放入混凝土中,以增强其强度。而德国工程师弗朗索瓦·海因德(François Hennebique)则在20世纪初对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了大量创新,他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得建造高层建筑成为可能。本书将讲述这两位先驱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为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创新:框架、梁、板、柱的设计。 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建筑结构的形式。本书将深入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工作原理,包括梁、板、柱等基本构件的受力特性和设计方法。我们将探讨混凝土浇筑的工艺,如模板的搭建、钢筋的绑扎、混凝土的振捣和养护等,以及这些工艺如何直接影响着结构的质量和性能。我们将审视那些依靠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早期高层建筑、桥梁和工业厂房,它们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奇迹,也是改变城市景观的重要标志。 第四章:材料的无限可能——现代混凝土技术与复合材料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材料本身也在不断演进,同时,工程师们也在探索将混凝土与其他新型材料结合,以创造出更轻、更强、更环保的建筑结构。 高性能混凝土的时代。 传统的混凝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对高强度、高耐久性、快凝早强等日益增长的需求。本书将介绍高性能混凝土(HPC)的发展,包括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纤维增强混凝土(FRC)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新型混凝土的组成、性能特点以及在特殊工程中的应用,例如大跨度桥梁、抗震建筑、以及海洋工程等。这些材料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并带来了更加精巧、更具表现力的建筑形式。 复合材料的融合:钢与混凝土的共生。 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成熟的复合材料,其协同效应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然而,工程师们也在探索将其他新型材料与混凝土结合,以进一步提升结构的性能。例如,利用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来替代部分钢筋,或者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进行组合设计,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本书将探讨这些新型复合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它们如何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更多选择。 可持续建筑与绿色材料的未来。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也在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之道。本书将关注绿色混凝土的研究进展,如利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弃物作为水泥替代品,减少碳排放。我们还将探讨轻质混凝土、自修复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它们不仅能够减轻结构自重,降低能耗,还能够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这些材料和技术的进步,预示着一个更加环保、更加智能的建筑时代的到来。 结语 从古老的石砌城墙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建筑材料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史诗。本书《百年建筑:从砖石到钢筋混凝土的工程传奇》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材料科学的魅力,去理解工程技术的精妙,去欣赏那些在人类智慧与汗水浇灌下诞生的伟大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功能的载体,更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自然界力量的深刻理解与驾驭的生动证明。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建筑背后隐藏的科学与艺术,并从中获得对工程世界的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