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在仅有1.2亿人口的日本出版发行的个人作品能够在拥有13亿人口、被称为“世界较大的读者市场”的中国终于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发行了。它包括了对建筑历史的研究,以及对现代建筑和展览会参展作品的评论等方面,浓缩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本书的特点是将历史的视角和现代的趋势联系在一起,以便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日本现代建筑的背景,起到较好的作用。另一个特点是,作者本人出生于1967年,属于在亚文化的洗礼下成长的一代人,在与现代思想观念相连接的问题上,列举了许多电影、科幻、动漫的例子,这是正规教科书中所没有的。相反,本书融合了工程学和艺术两大领域的建筑类型,内容繁杂,并以此为契机,使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建筑是很有意思的领域。
《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 空间、时间以及世界》(第2版)是五十岚太郎先生在思考现代建筑之际,以16个关键词为线索,结合现代建筑理论与思潮,以深入浅出的口语化方式编写而成。书中内容与建筑的“历史观点”和“现代动向”完美衔接,包括形态与功能、巴洛克、斜线与坡道、整体/局部、雷姆·库哈斯、住宅建筑、身体、日本的东西、战争的影子、“超级平面”、历史与记忆、场所和景观、建筑类型、信息、媒体、透明性影像性等16个章节,比较全面、客观地剖析了现代建筑理论与思潮的各个层面与总体方向。
五十岚太郎,日本新锐建筑史学家、建筑评论家。1967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9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博士。现任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著有《终结的建筑和开始的建筑》《新宗教和巨型建筑》《建筑和音乐》《战争与建筑》《日本知名建筑师的毕业作品访谈2》等多部著作。
第一部 论形式与环境
第一章 形态与功能——被装饰的小屋,原野与公园.
形态服从于功能
形态服从于规范
形态与功能的分离.
“鸭子”与被装饰的小屋
原野与公园
新的形式主义
第二章 巴洛克——椭圆与装饰
畸形的珍珠
椭圆与楼梯
空间的操作
过度的装饰.
第三章 斜线与坡道——运动和景观.
由于斜线限制而形成的风景
坡道与机械的属性相符
倾斜的功能
战争与速度感
景观.
第四章 整体/局部——拼凑与模式语言,教堂与集市.薛瓦勒的理想宫...
拼凑
模式语言
教堂与集市
第五章 雷姆·库哈斯——曼哈顿模式,巨型空间与废弃空间51
曼哈顿模式
反现代主义的理论
迈向天空的先锋,针和球的复合体
巨型空间
规划概念无效化
普通城市和废弃空间
环境的控制,电影《僵尸》
第二部 住宅,以及“日本”这个空间
第六章 住宅建筑——迈向潜无意识的深层
作为“巢”的住宅
追求安稳是居住者的愿望.
海德格尔的说法
我的家
小小的家
后现代主义与母亲之家.
住宅的精神分析
惊悚的东西
第七章 身体——从柱子到机动战士
多利克柱式是男性,爱奥尼亚柱式是女性
“少女人形柱”与后现代主义
“建筑少女”
身体的延伸
服饰化的建筑与网络空间的融合
身体的双重性
第八章 日本的东西——布鲁诺·陶德,绳文与弥生
布鲁诺·陶德(Bruno Taut)
神社/直线,寺院/曲线
绳文与弥生.
前卫与野蛮.
屹立的柱与流动的水
白派与红派
第九章 战争的影子——废墟的印象、新陈代谢主义与人工地盘
战争与废墟
分裂的人格
不定形的建筑
建筑与变动
人工地盘
第十章 “超级平面”——没有差异的表层世界.
各种用法
命名者是谁?
新的可能性或是道德伦理的崩溃
二维的建筑
层次结构的解体
第三部 建筑何去何从
第十一章 历史与记忆——现代主义、复兴与保存
已经不是一个人书写通史的时代
直线般笔直的进化变得不可相信
复兴.
时间的战争
建筑的同一性
第十二章 场所和景观——地域主义、场所精神、批判的地域主
义、唯实主义
地域主义
景观的三种类型
土地的故事
对现代主义的反对
批判的地域主义
唯实主义
第十三章 建筑类型——圆形监狱、便利店与漫画咖啡店
哥特风格的住宅.
圆形监狱
神殿还是狱舍?
建筑类型的等级之分
商业建筑地位的上升
便利店与漫画咖啡店
第十四章 信息——“虚拟城市”的交通
移动的空间
交通网络
胶囊建筑
虚拟城市
“移动电话城市”所带来的东西
既分离又相连的空间.
第十五章 媒体——杂志、照片与模型
信息的病毒
媒体让时间加速
照片与现代建筑
受媒体本身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所带来的影响.
第十六章 透明性与影像性——作为显示屏的建筑
向现代主义的回归.
现象的透明性.
半透明
影像的投影
现象的影像性..
谷口吉生的建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形态与功能——被装饰的小屋,原野与公园
形态服从于功能
让我们就建筑的基本关键词——形态与功能来思考一下两者的关系。
应该讲这是自20世纪现代主义理论被提出以来,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通常而言,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是由“形态服从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格言而闻名。形态不是为了美而存在,而是功能决定了形态。也就是说,人们的思考方式是,美的东西并不是预先存在的,而是解开与美产生制约关系的方程式后,美的东西才呈现出来。
然而,这种思考方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甚至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建筑十书》中所提倡的实用、坚固、美观三要素。该书撰写于前33年—前22年间的古罗马时代。书中论述并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的经验。在这里,功能对应于实用,形态对应于美观,从某种意义上各自有相应的定义,两者的联系,或者说两者的相关性并没有被很清楚地意识到。可是,近代以来,建筑的形态要服从于何种用途的“功能”,即两者间用明确的函数关系加以规定。原本“Function”这个词不仅是“功能”的意思,还有“函数”的意思。总之,一个极大的转变是,形态与功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至少,近代以前的古典主义建筑也好,哥特式建筑也好,建筑的造型都是借助“样式”制度中的规则来确定的。无论什么用途的建筑,“样式”都是形态生成系统中更为重要的元素。实际上,连细部的造型也是这样自动生成的。
20世纪初,作为功能主义造型的最佳模型而受到关注的,是工业革命以后建造的工厂和仓库。大教堂毕竟是宗教建筑,比较容易渗入美学意识。然而,工业建筑并非具有观赏意义的建筑,而是纯粹的功能性建筑,以高效率地完成大量的生产任务为第一要素;因此,它们并无任何装饰的且以必要的体量组合的姿态呈现出来。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和包豪斯的建筑师们,受到已经在美国出现的工厂、仓库建筑类型的影响。在现代主义中,使用“机械”的隐喻是沿袭下来的一种文脉。例如,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有“住宅是居住的机械”的著名格言。机械同时也排除了装饰的要素,形式由功能所决定。反过来说,机械的建筑版就是工厂。
……
这本在仅有1.2亿人口的日本出版发行的个人作品能够在拥有13亿人口、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读者市场”的中国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发行,我感到非常高兴。到目前为止,我个人编著的《迈向建筑的轨迹——日本建筑师的毕业设计》、与他人合著的《建筑和音乐》已经有了汉语译本。即将与广大的中国读者朋友见面的这本书包括了对建筑历史的研究,以及对现代建筑和展览会参展作品的评论等方面,浓缩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本书的特点是将历史的视角和现代的趋势联系在一起,以便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日本现代建筑的背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一个特点是,我本人出生于1967年,属于在亚文化的洗礼下成长的一代人,在与现代思想观念相连接的问题上,列举了许多电影、科幻、动漫的例子,这是正规教科书中所没有的。相反,本书融合了工程学和艺术两大领域的建筑类型,内容繁杂。如果能够以本书为契机,使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建筑是很有意思的领域,我感到不胜荣幸。
我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亚洲旅行。曾游历过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韩国、朝鲜、泰国、尼泊尔、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从学生时代的背包客,到近年来出席演讲会展览会等,都一一尝试过。对于最初学习西洋建筑史的我来说,亚洲是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新地方;以前是为了学习古建筑、近代建筑而参观、游览,但最近只是以学习现代建筑为目的而到访。
我第一次来到上海时,上海还没有地铁,出行时要乘坐非常拥挤的公共汽车。我在同济大学的学生宿舍住了两个星期。那时的浦东地区还没有超高层建筑。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建筑师来到中国,陆续开展了一些具有大胆创意的建筑项目。
北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如果论及现代建筑,我好像只参观了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现如今,许多世界级建筑大师的作品高耸林立。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伴随着壮观的开幕式的影像,一夜之间成为让全世界记忆深刻且全球媒体瞩目的划时代的建筑。毫无疑问,这是奥运会建筑历史上的一项杰作。2008年,作为里程碑的“算法设计”的问世,让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确定建筑的几何形态成为可能。这一年也成为世界公认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在此基础上,即使展开更复杂的造型,普通人也难以知晓其中的差别,在这个意义上,北京奥运会是个绝佳时机。从中国经济增长的角度考虑,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应该说建筑是其最好的体现。期待今后引领世界的建筑多在中国出现。
最初到访中国,我用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到处旅游。由一位名叫范核的中国朋友陪同,他曾到东京大学建筑系留学。直到现在,当时的珍贵体验依然令我难以忘怀。我对中国的兴趣也从那时便开始了,此后多次到中国各个城市参观,访问。很遗憾, 范核在陪同我旅行之后就生病了,经过几年与病魔的抗争,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因此,我想将本书奉献给我的朋友范核,正是他最初为我架起了沟通中国的这座桥梁。
五十岚太郎
(刘峰 刘金晓 译)
这本关于现代建筑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书名《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空间、时间以及世界(第2版)》就充满了吸引力。它似乎不像那种枯燥的理论汇编,反而暗示着一种更宏大、更具哲学深度的探讨。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理解现代建筑是如何通过对“空间”的重新定义来塑造我们与环境的关系。现代建筑往往被简化为玻璃和钢铁的堆砌,但这本书的名字预示着它会挖掘更深层次的结构——建筑如何捕捉和表达“时间”的流逝感,无论是通过材料的老化,还是通过光影的变化,都是建筑师表达叙事的方式。更不用说“世界”这个词,它暗示着建筑实践如何嵌入到全球文化、政治和社会语境中去,而不只是孤立的艺术品。作为一名对设计抱有热情的读者,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巧妙地平衡这三个核心概念,用十六个不同的视角去解构一个看似固定的现代主义框架。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让我看清那些熟悉的作品背后隐藏的深刻思考,而非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给我的感觉是极具思辨性的,它似乎在挑战我们对“建筑”的传统认知。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建筑历史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人类存在状态的哲学探讨,而建筑只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我个人对“空间”与“时间”的交叉讨论非常着迷——一个稳定的实体(建筑)如何通过时间的维度,不断地被体验、被感知,从而产生动态的“在场感”。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这种动态性,也许是通过对建筑细节的微观分析,或是对特定历史时刻的宏观回顾。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我去思考,当我们谈论“现代”时,我们究竟在时间线上定位在何处,我们的建筑又如何在地球的这个角落(世界)构建出意义。如果它能引发我内心深处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深刻反思,让我带着新的目光去看待身边的每一栋楼宇,那么这十六章的旅程就绝对是值得的投入。
评分我更关注这本书的“章”的结构安排,十六个章节,每一章对应一个侧面,这听起来就像是一次精心的结构设计,而不是随意的堆砌。作为读者,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叙事逻辑和论证的层层递进关系。如果每一章都能围绕“空间、时间、世界”这三位一体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挖掘,那么整本书的内在联系就会非常紧密。比如,某一章专门讨论“光作为时间的度量工具”在现代主义中的应用,而另一章则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材料对世界观的表达”,这样的布局会让我感到非常过瘾。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种清晰的脉络,理解建筑师是如何在有限的基地限制(空间)内,通过对材料的持久性或易变性(时间)的选择,来回应特定的文化需求(世界)。如果这些章节的观点能相互印证,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教科书了。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严肃的建筑史论著作向来是又爱又怕。爱的是那种知识体系构建起来的扎实感,怕的是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学术化的论述,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因此,我对这本《16章》的期望值非常高,特别是它的“第2版”身份,通常意味着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精炼、更深入的修正和补充。我希望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能用更具可读性的笔触来阐述复杂的空间理论。例如,关于“时间”的探讨,我希望看到建筑是如何超越功能性,成为一种抵抗遗忘、承载记忆的媒介。如果作者能够穿插一些鲜活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大师的某个标志性建筑如何在其生命周期中不断被使用者重新诠释,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关注它是否能清晰地勾勒出从早期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乃至当代建筑思潮的演变轨迹,并且解释清楚“空间”概念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变化。这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更像是一次需要沉下心来完成的智力探险。
评分从一个非专业但热衷于深度阅读的角度来看,我对《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的“第2版”有着一种特殊的期待——它必须提供新的对话语境。现代建筑的讨论往往停留在对“形式追随功能”的简单化理解上,而这个书名似乎在邀请我们超越这个陈旧的框架。我希望作者能够引入最新的批判理论,去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现代主义原则,在当下的气候危机、社会不公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特别是“世界”这一维度,我期待看到亚洲、南美洲等非西方语境下的现代建筑实践如何被纳入主流叙事,挑战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这要求作者必须有足够的洞察力,去辨识出哪些“时间”的维度是永恒的,哪些仅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工具箱,帮助我们去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现象,并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空间”,那它无疑就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好书
评分【内容】
评分完整无缺页,送货快,一如既往好评。
评分送货快。凑单买的,没想到内容还不错。日本人写书比较深入细致。
评分很喜欢
评分品质很好,到货速度快,解读建筑思想的读本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挺好的,活动买的
评分看了一半,不错。对于学建筑,做工程是不错一本书!
评分京东买书很多次了,书柜不够放,房子也嫌小…买书真是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