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第9辑)

藏书家(第9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鲁书社 著
图书标签:
  • 藏书家
  • 古籍
  • 善本
  • 版本
  • 书史
  • 收藏
  • 民国
  • 珍本
  • 文献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137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440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1-01
页数:1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藏书家(第9辑)》是关于藏书的文集,涉及版本、藏书的理论文章有:《雍正刊本<笠泽丛书>之谜》、《藏书家身后盖印》等。

目录

藏书忆往
谢其章 从六分钱的小册子起步
书林一叶
黄 裳 来燕榭书跋(续七)
版本谈故
黄永年 记寒斋的几部李商隐诗集
梁 颖 雍正刊本《笠泽丛书》之谜
涂宗涛 《姚惜抱先生家书》——苹楼藏书琐谈之四
陈曼声 对此伤人今古情 ——记乾隆本《红鹅馆诗选》
温肇炘 《新方言附岭外三洲语》
温肇涵
苏春宇 我的四本藏书
范 用 《木犀》及其它
龚明德 野夫的《木刻手册》
雪泥鸿爪
白化文 藏书家身后盖印
黄 霖 二十八宿研斋、蛾术轩与《文心雕龙》
李国庆 搜翁与古代活字本
沈 津 顾廷龙与《书题留影》
纪维周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藏书家”——唐搜先生
杜泽逊 蓬莱慕湘藏书楼观书续记
韦 力 藏书访古日记——广东之行
廖 东 济南古旧书店归去来
金 虹 王闻远《孝慈堂书目》及其藏书特色
陈修亮 卢文招与抱经堂藏书
曹培根 曹大铁菱花馆藏书
朱炳旭 我珍藏的民国版七十回本《水浒》
书海披沙
方竟成 “新善本”偶得记
辛德勇 在斯堪的那维亚买旧书
藏书讲座
林 夕 初印和后印——古书版本知识
关光军 西文珍本书的鉴赏与收藏

精彩书摘

说到书,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家里还是有几本小说书的,工作后买书也不多,这几年书价日升,淘旧书渐渐成了我购书的主导,顺带又喜欢上了古书,因钱少,只能买些便宜的线装残书散本。购线装书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翻一堆乱书时无意中的发现,在阅读、鉴赏、研究中的种种喜悦。然而收集线装书带有较多偶然性,自己收藏古籍时间较晚,条件也不是太好,但几年用心下来,还是购到了几本有意思的古旧书,于是选了四本公诸同好。
一、明中前期刻本《继轩集》一册 存第六、七、八三卷。第六卷前有缺页,白棉纸刻本,四周双边,细黑口,单鱼尾下有“继诗”二字及卷数、页码,五十八叶。所存三卷未署作者姓名,据查并核卷中诗序,悉为沐磷所著。沐磷,字继轩,明景泰年间官云南右军都督同知。此残书存诗三百首,五言、七言皆有,并少量六言,内容多为景泰年间所作的题画诗、倡和诗、感怀诗和杂诗等。沐磷的诗作虽在《景泰云南图经志》中多有选用,但单独存册的似不多见,因此此三卷诗作对了解和研究明朝景泰时期云南的文学、历史仍有所帮助。沐磷虽身居要职,但他对书画很有些研究,书中有题画内容的诗就有百首。如:《题画》:“云暝树参差,溪秋水清浅。日暮望西山,筠帘雨中卷。”《题画三首》(之一):“春云霭霭雨初收,桑梓村墟绿未稠。仿佛江东二三月,何时乘兴泛扁舟。”沐磷和同僚、友朋的交往、倡和诗也不少。从《游圆照寺》、《游太华寺》、《和九日同僚佐登聚远楼诗韵》等诗的题目就可看出他公馀生活悠闲的一面,其中与陈以逊(布政)、郑公惠(参赞)交往稍多,此外与洪(侍御)、朱(侍御)、张(佥宪)、孙翰(医士)及表弟顾淳等都有诗来往。其中有一首反映出诗人内心真实的《夜坐》:“芭蕉叶暗蕙花香,夜静无风气自凉。坠露有声惊鹤梦,新蟾无色淡萤光。一琴尘土知音少,满架诗书引兴长。啜罢紫茸清不寐,谩萦筹策绕边疆。”书中还有几首反映明代云南地方民俗方面的诗,如征麓川(云南瑞丽)叛贼途中所作的《莫道中即事四首》之一:“侏*蛮语更咿哑,断发文身复染牙。挈植提筐趁墟去,蛇羹鼠蚱杂酸茶。”此外从书中两首诗的小序中还能找到一点史事,如《睹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遗像二首》诗序中写道:“磷自童年……景泰癸酉(1453年),其曾孙宁自临安(云南建水)以其像来见,磷始获拜,因命人绘工模之,仍书太史公神道碑铭于上,且勉赋拙诗二律于下……”。可见曾有过沐璘命人临摹了一幅常遇春画像且亲自题诗二首于上的史实。在《过楚雄硪碌驿奉怀伯祖定远忠敬王(沐晟)》序中写道:“正统戊午(1438年)麓贼思任发叛顺,我伯祖忠敬王率兵讨之……明年己未,王婴疾至楚雄硪碌驿……遂薨。……景泰甲戌(1454年)予以兵获取贼子思机发,回经此。驿因有感赋诗以追慕云。”从以上资料亦可证平叛的一些史事。
把再版增订本和重著新版本两种《木刻手册》细加对照之后,就可以发现前一种版本的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
重著新版本《木刻手册》把原来十章的内容只划分为七章,即版画概说、木刻概说、用具及材料的准备、刻作的程序、画面构成诸要素、学习步骤、木刻史话。这章节还可以再缩并,比如:木刻本属于版画之一,可放在一起述说;刻作程序、画面构成和学习步骤也可放在一起。但是,与原来的章节划分一比较,后者的更趋于条理分明就显现出来。原来的章节为:一、鲁迅先生所留给我们的遗言,抄了五段鲁迅论及木刻的语录;二、绪论,谈“木刻在抗战时期的重要性”;三、中国新兴木刻艺术发展的概况,述说截至作者撰述之日的“不满十年”的中国“木运’’经过;四、版画概说;五、木刻概说;六、木刻的用具及材料;七、木刻制作的程序;八、拓印;九、木刻制作的几个基本条件;十、木刻创作的准备。这十个章节的划分,确实体现了“为了适应木函班需要的迫切”而急匆匆的慌乱。
和再版增订本《木刻手册》一样,重著新版本《木刻手册》的基本木刻知识以外的史实述说也是相当有价值的。而且,前一种的中国新兴“木运”只写到1940年冬,九年多,不足十年;而重著新版本《木刻手册》则补写至1948年秋,多出了将近十年,几乎就是《中国新兴木刻史简编》。当然,不仅仅是多出了十年时间,在内容上来了一次重新编撰。尤其是对同一个事件的述说,前后的差异颇有研究价值。举几个例子。
提到艾青时,“再版增订本”隐晦地说“刚从法国回来的一位先进的艺术同道者”,“重著新版本”扩写为“刚从法国回来的艺术朋友蒋海澄(即后来专从事新诗工作的艾青)”,接下去不远处还明确载录“会员海澄……又锒铛入狱,……判了五年”。
说到“春地美术研究所”的被强令解散,“重著新版本”只是一般的叙事:“‘上海”新华’两美专有好多学生都中途转到那里面去,不料却因此引起一班艺术大师的忌视,……”而“再版增订本”却是详尽的叙说事件原委并照录当时“艺术大师”的“忌视”的说话:“那一次展览会,却给与上海文艺界一番空前的激动!同时,大概因为‘春地’所展览的作品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给与一班美术青年一种新的刺激和启示的关系,所以都很踊跃的参加到‘春地’里去。当时‘上海’,‘新华’两美专的少数学生(有的已经缴了学费的)也参加到那边去,想不到这却引起了所谓‘艺术大师’们的妒忌,据说他们会议以后的结论:“‘春地”成立还不到三个月,对各方面的影响已经是这样的大,假使让它办到一年两年,那么,我们的学校都不要办了……’结果,‘春地’果然于这几句话的威力之下而被法捕房抄散了。”
“再版增订本”《木刻手册》这样写鲁迅在“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先生在会场中被许多青年包围着,奋不顾身的向一班青年解答许多问题的当儿,而竟讲得白涎从口缝里不停的淌着,甚至讲得面色惨白,确是许多人亲眼见到的事实。”所写是事实无疑,却有点别扭。“重著新版本”变为这样的了:“鲁迅先生也于最后一天扶病前往参观,老人家看见亲自扶植的新兴木刻,很快的从幼苗变成粗枝大叶的绿荫,兴奋得竟忘却了自己的病体,与在场的木刻青年及许多热情的观众谈论有关木刻的问题达数小时之久。然而谁会想到这位青年导师,一代的文豪,中国新木刻艺术的保姆,竟于木展闭幕后不到一周的十月十九日,停止他的战斗生命,与世长辞了。”前后两种描述,对于研究者都有价值。话语方式的随便或庄严,与时代的文明程度息息相关。后一种表述,正朝着五十年代的方向靠拢。
前面介绍过再版增订本《木刻手册》具有浓厚战时色彩的封面,重著新版《木刻手册》的作者在“重著”时已经用相对永久性质的素材和语言来述说了,因此到了这一版的封面也焕然一变。书名由原来的长宋字变为略微扁宽的字体,仍是红色。书名之下是扁黑美术字的“野夫著”。居中偏下是黄永玉的一幅绿底套色木刻《柳叶摇摇草青青》,有的书上误将这幅木刻称为“讲故事”,也说得过去。因为画面上一派快乐,赤着上身的老大爷手拿纸扇坐在青草地上,欢笑地面对坐在矮凳上两个表情愉快的小孩,正在说着话。一双小孩的头顶上是挂满果实的葡萄架,老大爷的身旁是被夏风吹拂的垂柳。说是夏天,除了老大爷赤着上身和两个男女小孩身着短袖上衣背心外,还有地上的茶壶和茶碗。不知有无先例,封面上的木刻被计人全书的插图之一,列为《插图目录》的第二十四幅图,即最后一幅。
列入目录的二十四幅插图,全是每幅插图独占一面,还有几幅彩色的。印得清晰,用纸也好。属于技法指点的插图不计人目录,随文配插,各章分别以英文字母顺序编次,同样印得很清晰。
从1973年2月,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领导人所阅读的大字校点注释本《晋书》四传(《谢安傅传》、《谢玄传》、《桓伊传》、《刘牢之传》),到1975年的吴锡麒散曲《梧桐树》的书签,几乎都为有关部门请先生所题。有意思的是1973年8月,先生去沈阳探亲,无人题签,还是有关人员急忙找上海中国画院的书法家临时题就的。更妙的是1997年1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和夫人视察上海图书馆时,曾对陪同在旁的上图负责人说:毛泽东晚年看古籍时要看大字本,毛泽东看的古籍注释本中,有一些是由顾廷龙题写封面的。有一次,他指着一本注释本的封面说,这个字不是顾廷龙写的。这说明毛泽东对“顾体”十分熟悉和非常欣赏。
顾先生无论是写大幅的中堂,或是悬挂於壁的匾额,抑或是寥寥数字的书签,每样都是认真对待,因为先生认为,字是写给人家看的,如果人们能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一种造型之美,能予人美的愉悦,那也就是他的乐趣。不少作者都希望自己的著作有先生的题签为荣,他们千方百计找关系,托人请先生题署。就是有些出版社的编辑,也都喜欢他的题签。他写的书签多楷书,也有唐人写经体,如《炳烛斋杂著》。偶也作隶书,如《杭州叶氏卷盒藏书目录》、篆书如《简明钱币辞典》等。历来是书家皆文人,我以为,对于书家来说,有一分学问,便有一分雅气,一支笔落在纸上,便优劣自见。且一字有一字之形,点画虽相类,而结构却迥异,而字体结构造型丰富多样,可使形式美寓变化于整齐和对称。先生所题签的字是属于温润静穆、平和自然、婉丽渣逸一类,可以给人以一种玩味无穷、流连忘返、细嚼不尽的意味。
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一些有志学生组织了“学海社”的小社团,社长即是当年未曾出道的徐雁。而“学海社”仰慕先生的大名,就由徐雁具函恳请先生为他们的刊物和《续补藏书纪事诗四种》(油印本)题签,甚至聘先生为顾问。对于这些不见经传的后起学子,他热情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至于那些“大名头”学者著作,先生题的也不少。我曾见到一封编辑致先生的信,说是旅居美国的著名文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指定他的《胡适口述自传》非顾题莫属。而美国的另一学者王伊同教授在台北出版的《王伊同论文集》,宁愿撤去别人的题签,也要改成先生的大笔。而1982年时,郑培凯(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课目中心主任)也自美国致函于笔者,请先生为他的第一本诗集《程步奎诗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题签,而郑教授的另一本《新英格兰诗草》也是先生挥毫的。
老人曾经教我如何挑选他所题写的书签,即左右看是否整齐、字之大小是否匀称、间隔距离都要注意。有时都不满意,就采用裁剪来拼凑。先生和我的办公桌有十多年是面对面放置的,那时,先生每题一签总是写好几张,然后交给我,让我选一张,我选中的就在右上角用铅笔画一个小圈,再还给他,请他酌定。有时,他不来馆,就嘱人或司机将题签送来交我。去年11月,我在先生上海淮海中路寓所继续寻找补充写作《顾廷龙年谱》的资料时,又见到当年不少写后而不满意的书签,并看到了许多作者及出版社编辑求题书签的信。
……
序章:书海拾遗,一段未竟的探索 历史的长河中,书籍是文明的载体,思想的火种。而藏书家,则是守护这些宝藏的虔诚祭司,他们以文字为伴,以书页为径,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觅、珍藏、传承。这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升华。 《藏书家(第9辑)》所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以独特的方式,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或许是隐居山林,乐于与古籍为伴的文人雅士;或许是叱咤风云,却对古籍情有独钟的帝王将相;又或许是胸怀大志,渴望通过阅读改变命运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交织着对知识的渴求,对历史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 本书并非一部流水账式的历史记录,也非一个简单的藏书清单。它更像是一系列精雕细琢的画卷,每一卷都捕捉了某个藏书家鲜活的生命片段,展现了他们在藏书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遇到的挑战与惊喜。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 第一章:纸上的帝国,历史的脉络 想象一下,在一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有一位官员,他深知乱世之中,知识的传承尤为珍贵。他倾尽家财,搜罗散落的孤本善本,小心翼翼地将它们藏匿于自家地窖,只为在动荡之后,能够重见天日。他的藏书,不仅仅是书,更是民族文化的火种,是历史的见证。 或者,再设想另一位学者,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校勘整理古代典籍的工作中。他常常挑灯夜读,在泛黄的纸页间,与先贤对话,辨别字句的谬误,考证史实的真伪。他的案头,堆满了各种版本的书籍,他如同一位考古学家,在文字的遗迹中,发掘出被掩埋的真相。他的藏书,是一次对过往的深度回溯,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 《藏书家(第9辑)》中的人物,并非总是声名显赫。有些人,他们的名字也许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他们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执着,却丝毫未减。或许是一位辛勤耕作的农夫,在劳作之余,用仅有的闲暇时间,翻阅一本祖上传下的古籍,从中汲取智慧,慰藉心灵。他的藏书,或许不多,却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是精神的寄托。 这些人物的故事,串联起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每一本被珍藏的书籍,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烙印,一段历史的记忆。从先秦诸子的智慧,到唐诗宋词的婉约,从明清小说的繁盛,到近代思想的启蒙,它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而藏书家,便是那双善于发现和守护这些珍珠的手。 第二章:墨香里的灵魂,精神的寄托 藏书,绝非仅仅是物质的拥有,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滋养。对于许多藏书家而言,书籍是他们对抗孤独、疏解忧愁的良药,是他们拓宽视野、升华灵魂的阶梯。 一位年迈的退休教授,他的一生都在与书籍为伴。退休后,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藏书中。他为每一本书都精心编目,撰写批注,仿佛在与每一位作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书房,是他最舒适的港湾,在那里,他能够暂时忘却身体的衰老,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生命的活力。他的藏书,是他一生的学术结晶,是他对知识的虔诚献祭。 又或者,是一位年轻的创业者,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却对古籍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喜欢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他认为,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古人的哲学思想和处世之道,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藏书,或许并不庞大,但每一本都经过他的精挑细选,它们是他精神的食粮,是他应对挑战的坚实后盾。 《藏书家(第9辑)》深入探讨了书籍与灵魂之间的联系。它展现了藏书家如何通过阅读,塑造自己的价值观,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并在生命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这些藏书家,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许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通过书籍,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富足。 第三章:时代的剪影,社会的变迁 每一个时代的藏书家,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他们的藏书,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品味和偏好,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经济状况以及政治格局。 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富商巨贾也加入了藏书的行列。他们热衷于收藏精美的书籍,将藏书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也作为一种文化品位的体现。他们所收藏的书籍,往往兼具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装帧考究,纸墨精良。他们的藏书,是那个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而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书籍。他们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的藏书,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它们是变革的催化剂,是进步的先声。 《藏书家(第9辑)》通过对不同时代藏书家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变迁的剪影。我们看到,书籍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而藏书家,也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参与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 第四章:传承的温度,未来的回响 藏书,不仅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未来的承诺。许多藏书家,他们深知书籍的珍贵,他们希望将这份宝藏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一位老先生,他悉心收藏了数十年,他的藏书已经成为一个小型的私人图书馆。在晚年,他决定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当地的大学,希望能为更多的学子提供研究的便利。他的行为,充满了奉献精神,他相信,知识的传播,比任何物质的财富都更具价值。 又或者,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她为孩子购买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并引导孩子独立阅读。她希望,通过从小培养阅读的习惯,让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底蕴。她的藏书,是家庭的温馨记忆,是爱的传承。 《藏书家(第9辑)》在结尾处,着重强调了藏书的传承意义。它告诉我们,每一次对书籍的珍藏,都是对文明的守护;每一次对知识的分享,都是对未来的播种。这些藏书家的故事,虽然已成为过去,但他们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传承的重视,却能够跨越时空,在现代社会,依然回响,激励着我们,去发现,去珍藏,去分享,去传承,我们自己的书香故事。 结语:书海无涯,寻宝不止 《藏书家(第9辑)》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书海中默默耕耘的身影。他们用热爱和执着,守护着文字的芬芳,传承着文明的火种。他们的故事,或许平凡,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阅读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群藏书家,更是与历史对话,与思想共鸣,与生命对话。在书的海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藏书家,都可以是这段伟大的文明传承中的一份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个系列有点“审美疲劳”,总觉得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又一批名家旧藏的展示。但这一辑,我必须收回我之前的判断。它引入了一些全新的视角,不再仅仅停留在“谁拥有过”或者“这本书有多贵”的层面。这次的侧重点似乎转向了书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演变,探讨得更为深刻和哲学化。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早期手稿在现代数字化浪潮冲击下的地位讨论,作者的论证结构非常清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像一座精密的钟表。我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在脑海中和自己的藏书进行对话,思考我手中的书页,在历史长河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行文的风格偏向于学术性探讨,用词考究,句子结构复杂但不晦涩,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精妙之处。对于那种追求表面“花边新闻”的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深奥”,但对于真正想在书籍的海洋里深潜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股清新的、充满智慧的暗流。

评分

我平时阅读这类书籍,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些充斥着拉丁文或古德语的引文和注释,让人不得不频繁查阅工具书,阅读体验大打折扣。然而,这一辑在处理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内容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同理心。作者似乎深知普通读者的局限性,对于那些必要的专业术语或外文引用,总会用非常地道的白话文进行解释,并且这种解释绝非生硬的翻译,而是融入到行文的语境之中,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我特别欣赏他们对“失落的文本”这一概念的探讨,其中涉及了对不同文明在信息记录上的哲学差异,这种比较分析既宏观又细腻。他们没有居高临下地评价任何一种记录方式的优劣,而是展现了一种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好奇。这种带着人文关怀的写作态度,让这本书超越了纯粹的“藏书”范畴,上升到了对人类知识探索史的致敬,读完之后,心中充满了对过去智慧的敬畏和对未来探索的期盼。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阅读习惯比较跳跃,通常是东翻一页西翻一页,很难沉浸在一本书的结构里。但这一辑的章节安排,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起承转合之间,节奏的把控让人叹为观止。开篇的几篇,语言轻快,充满了对新近发现的奇特书籍的描绘,很容易将人拉入那个充满好奇心的世界。而进入中段后,笔锋一转,开始探讨一些更宏大的主题,比如特定历史时期知识传播的壁垒,文字是如何跨越政治和地理的障碍的。最妙的是,在讨论气氛略显沉重时,作者总能巧妙地插入一两个轶事,那些关于某位大人物藏书的趣闻轶事,总能瞬间放松心情,让人会心一笑。这种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题材的读者,也不会感到任何压力,反而会被这种跌宕起伏的文字魅力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

评分

作为一名偶尔会自己动手修复旧书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一辑里关于书籍保存和修复技术的讨论,简直就是意外的惊喜大礼包!我原本以为这类专业内容可能会被一笔带过,毕竟目标读者可能更多是纯粹的收藏家。但内容却详尽到令人发指,从不同纸张类型在不同湿度下的反应,到特定颜料褪色的原因分析,甚至还穿插了一些欧洲古典装帧中不易察觉的小技巧。我立刻尝试了其中一个关于如何缓解书脊老化的小方法,效果立竿见影,这比我过去摸索多年得到的经验都要靠谱得多。作者在描述这些技术细节时,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态度,让我对“藏书家”这个身份有了更立体、更务实的理解。这本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收藏指南”,而更像是前辈师傅在灯下,亲手教你如何爱惜手中之物。这种实用性与知识性的完美结合,是我这次阅读体验中最大的亮点,让我对未来对待我的“墨水朋友们”的态度都更加郑重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老书虫量身定做的!我得承认,每次翻开新出的“藏书家”系列,都有种回到老朋友家的温馨感。这一辑的装帧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配上恰到好处的烫金字体,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稀有版本书籍的介绍,那种对细节的考究简直令人发指,从扉页的批注到装订的工艺,作者都能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没见过实物的人也能身临其境。尤其是其中一篇关于某个特定年代插画集的分析,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那个时期艺术风格认识的一扇新窗。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叙述流畅却不失深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茶余饭后分享他的珍藏故事。我几乎是抱着朝圣的心情在阅读,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忍不住去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这种引导性的阅读体验,才是真正一本好书的价值所在。总而言之,如果你对书籍背后的故事、印刷的历史,或者仅仅是想体验一场精神上的“寻宝之旅”,这本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湖州的皕宋楼:皕宋楼藏书为三部分:皕宋楼(藏宋元刊及名人手钞手校者)、十万卷楼(藏书以明刊本为主)、守先阁(.藏明后及明刊的重校本和传钞本)。距今一百三十多年前的大清同治年间,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宜稼堂藏书开始散出,引起各方的争购风潮。据时人李宗莲《皕宋楼藏书志序》说皕宋楼中藏有“宋刊至二百余种,元刊四百余种”,皕宋楼超过天一阁的地方有五;大学者俞樾的《陆心源墓志铭》也持此说。叶德辉《书林清话》云:“如近人陆心源之以比宋名楼,自夸有宋本书二百也。然析《百川学海》之各种,强以单本名之,取材亦似太易。况其中有明仿宋本,有明初刻似宋本,有误元刻为辽金本,有宋板明南监印本,存真去伪,合计不过十之二三。自欺欺人,毋乃不可”---只有五十种上下,不能确信。

评分

又<藏书家>第九辑杜泽逊<蓬莱慕湘藏书楼观书续记>文又书目四十八种,第十八种<怪吟杂录二卷>条下有“卷内又钤‘邹氏家藏’、‘遐寿’、…‘苦雨斋藏书印’、‘知堂眼学’(蓝印)等印记。”

评分

归来坐定,即细细翻阅,果有名山胜景之幽,尤喜诸家访书故事,以其所见者真,所识者深也。数日以来,即以此卷随身,时时展读卷,只觉心净欢然,无言赞叹。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内容好,价格好,服务质量 好

评分

买到不容易,已停刊。

评分

收藏数量具有一定规模、文献价值较高、具有阅读、研究、保存的中外书籍的人。英文Book-collector。从古至今,有数万藏书家在保存文化、传承文明方面做出了贡献。最早的藏书家据传是商周时期的楚人鬻熊。据李玉安先生的《中国藏书家通典》一书的记载,是中国诸子中著书、藏书最早之人。

评分

现在已经停刊了,不知道以后能否再次复刊呢?

评分

又买了一堆,囤着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