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顧準文集(增訂珍藏本)》是在貴州人民齣版社1994#齣版的《顧準文集》的基礎上,經過顧準胞弟陳敏之、作傢羅銀勝兩位先生的修訂增補而成,全書結構更顯完整,內容更豐富翔實。這是一本寫給自己以及中國未來的思想之書,宛如精金美玉,讀來使人唏噓不已,血脈賁張。在那個動亂年代,顧準是中國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火種,是我們迄今為止無法不麵對的一座山峰。《顧準文集》在國內曾先後被遴選為“三十年三十《顧準文集(增訂珍藏本)》”、“六十年六十《顧準文集(增訂珍藏本)》”。
作者簡介
顧準(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4日),中國當代著名思想傢、經濟學傢。他在青年時代參加瞭共産主義運動。解放初期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部副部長兼上海市財政局局長、稅務局局長。1953年任中央建築工程部財務司司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時提齣瞭社會主義經濟可以由自發漲落的市場價格調節的觀點,因而成為中國提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人。1957年以“反蘇”的罪名、1964年以“反毛”的罪名兩次被劃為“右派分子”。顧準在“文化大革命”苦難中寫成的《希臘城邦製度》、《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等著作以及大量的筆記與文稿中提齣的“娜拉齣走以後怎樣”的問題,以及對直接民主、議會民主製、史官文化、資本主義萌芽的分析,對改革時期的社會思潮産生瞭重大影響。
陳敏之(1920-2009),著名的經濟學傢。顧準先生的胞弟。20世紀30年代參加革命,建國後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原副秘書長,上海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上海立信會計專科學校校務委員會委員。著有《我與顧準》、《犁地集》等。
羅銀勝,資深傳記作傢、學者。198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現任教於顧準先生生前工作過的上海立信會計學院。著有《顧準傳》、《顧準的最後25年》、《纔情人生喬冠華》、《喬冠華全傳》、《潘序倫傳》、《潘序倫教育思想研究》、《王元化和他的朋友們》、《紅色名媛章含之》、《周揚傳》、《賈樟柯傳》。編有《顧準文集》(增訂珍藏本)、《顧準再思錄》、《錢榖融:閑齋憶舊》、《我的人生檔案:賈植芳迴憶錄》、《多情莫笑我:黃宗英迴憶錄》、《記憶的修復》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顧準文集》中特彆引人入勝的部分是1973-1974#間他給他的胞弟陳敏之以通信形式寫的二十來篇筆記。真要感謝敏之先生,使顧準在那個“被徹底孤立”的年月裏還能有一個對話者,因而給我們留下這十多萬字的精金美玉般的文章。讀這些筆記,這種感覺特彆鮮明親切。
——李慎之
《顧準文集》中有關歐洲史、經濟學部分我淺淺地看瞭一遍,但《顧準文集》裏麵的《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我看得實在是入迷。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我以為正是這樣一個概括,是顧準自覺地、而且是很早地論述這一過程。但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是活生生的,是充滿血淚、瘋狂、熱情、失望。充滿痛苦的一個過程。
——王濛
至於弊病,哪一種製度都有,十全十美的製度是沒有的。這個人世問永遠不會絕對完善,我們所能做的,永遠不過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還有,弊害不怕公開罵,罵罵總會好些。
——顧準
目錄
序(陳敏之)
試論社會主義製度下的商品生産和價值規律
附錄:關於顧準的一件重要史實(張勁夫)
希臘城邦製度——讀希臘史筆記
齣版說明
多中心的希臘史(代序)
第一章 什麼是城邦
第二章 遠古希臘存在過神授王權
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製度的發源之地
第四章 希臘本土的城邦化與集團化
第五章 公元前8一前6世紀的希臘世界——城邦製度的最後完成
第六章 城邦希臘從極盛到衰亡——公元前5一前4世紀的希臘
後記(陳敏之)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
序一(王元化)
序二(陳敏之)
希臘思想、基督教和中國的史官文化
附錄:基督教(譯文)
僭主政治與民主——《希臘的僭主政治》跋
附錄一:希臘的僭主政治(譯文)
附錄二:托馬斯·阿奎那“政治學”語錄
關於海上文明
統一的專製帝國、奴隸製、亞細亞生産方式及戰爭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文明
《馬鐙和封建主義——技術造就曆史嗎?》譯文及評注
資本的原始積纍和資本主義發展
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
科學與民主
要確立科學與民主,必須徹底批判中國的傳統思想
直接民主與“議會清談館
民主與“終極目的
老子的“道”及其他
老子的“無名”是反對孔子的倫常禮教的有名論的嗎?
附錄一:關於《老子》的筆記(陳敏之)
附錄二:《老子》今釋及批注(陳敏之)
論孔子
附錄一:《孔子》筆記(一)(陳敏之)
附錄二:《孔子》筆記(二)(陳敏之)
評韓非
附錄:關於韓非的筆記(陳敏之)
一切判斷都得自歸納,歸納所得的結論都是相對的
辨證法與神學
糧價問題初探
後記(羅銀勝)
精彩書摘
産品社會價值與個彆價值的差異,還錶現在下述兩種情況:
一般的說,在一個技術裝備水平很高並很普遍的社會中,用簡單的手工勞動從事生産是例外(譬如說,做特種手工藝品),每一個新的生産部門與生産企業以必要的技術裝備為其前提,這些技術裝備將按照正常的摺舊辦法收迴它的投資。但當社會集中較大投資於技術裝備很高的新的生産企業,投資額超過原有社會水平,勞動生産力也將獲得突齣的提高,這些企業的産品按其所消耗的勞動時間(包括摺舊)來說將低於一般産品的水平,也就是說其個彆價值突齣的低於社會價值。當這樣高的勞動生産力尚未普遍到一般生産中時,社會必將要求在較短時間內收迴這筆投資,來加速裝備彆的企業或生産部門。因此,其價格水平將暫時以原有社會一般生産力水平為標準,一直等到這種較高的生産力比較普遍,産品的社會價值以這種生産為標準而逐漸減低時,價值與價格間的距離,個彆價值與社會價值間的距離纔會逐漸縮小。社會主義的産品,以一般勞動生産力水平為標準規定其價格是閤理的。如果說,上麵所說勞動生産力特彆高的産品的價格,必須特彆低於一般社會生産力水平,那麼,這種産品就會供不應求,不敷分配;社會積纍將不能迅速擴大,普遍的勞動生産力水平不能迅速提高。産品個彆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差異是應該包括這種特殊的更大的差異的。
反之,由於消費興趣的多樣化,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生産中所生産的價值,低於可以實現的價值,也是會發生的。社會主義生産是計劃生産,消費資料與生産資料是根據計劃來生産的,但如果說因此就不會再有不受歡迎的消費品,技術上陳舊的機器,技術經濟上錯誤的建設工程,那是不符閤事實,客觀上也是不可能的。至於在使用中的技術裝備,因技術上陳舊而提前廢棄,形成所謂無形損耗,更是大傢所公認的。
所生産的價值實現不瞭,就全社會說是勞動生産力的降低,雖然它往往不錶現為個彆産品勞動消耗的提高。因之,從全社會觀點來說,這也是個彆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差異。
前言/序言
今年(1993)11月至12月初,我有緣再次去京。離開上次去京又好幾年瞭。這次去京,除瞭參加一個會議外,順便還要辦幾件事。一件是去八寶山瞻仰五哥(顧準)五嫂(汪璧)的骨灰。骨灰是沒有什麼可瞻仰的,何況五嫂的骨灰盒內是空的。在那個真理被抹上泥灰的日子裏,人的生命都視同草芥,遺骸、骨灰這類小事更不值得一提。五哥的骨灰是我親自灑瞭一半在三裏河前的小河裏,還有一半存放到老山骨灰堂。老山骨灰堂和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大概總稱為八寶山,我便是在這時纔知道的。五哥本來是一介子民,存放到老山骨灰堂,倒也得體。1980年2月,五哥和五嫂的追悼會一起在北京召開,會後他們夫婦倆的骨灰盒重新一起改為存放到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五嫂因為遺骸都沒有,何來骨灰,因此,她的骨灰盒內隻象徵性地放瞭一兩件她在傢用過的遺物。汪璧是一個沉靜、賢淑、舉止端莊、待人和藹、誠摯的女性,是1934年起參加革命活動,1937年參加中國共産黨的老同誌。凡是曾經和她共同工作過或相識的老同誌,對她無不留下良好的印象。1934年他們結婚時(在那個年代,搞地下工作,不便舉行什麼儀式,大事聲張),我記得連一張像樣的床也沒有。幾十年來,他們兩情相篤,相濡以沫。這次去京,一位我素來尊敬的老同誌問我,汪璧為什麼要齣此下策(指自盡)?我無辭以對。這不僅因為我和他們分處京滬兩地,且還由於當時(1968年)我自己也失去瞭自由,對於汪璧作齣這種選擇,確實我也難以理解。不過,我相信,這決不會是一種自願的選擇。五嫂的,包括五哥的,還有韆韆萬萬和他們有著相同命運的這個曆史現實,使我不禁想起瞭上海大世界的哈哈鏡。一切正常的人,在哈哈鏡麵前都變瞭形。
《顧準文集(增訂珍藏本)》這部著作,旨在梳理和呈現一位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顧準的思想軌跡。本書內容豐富,選取瞭顧準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的重要文獻,力求全麵地展現其思想的演進過程與核心關切。 全書的編纂,首先著眼於顧準思想的縱嚮發展。從他早期撰寫的關於經濟計劃、價值規律、意識形態批判等方麵的文章,到他晚年對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新模式的探索,再到他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深刻反思,本書都進行瞭精心收錄。讀者可以通過這些文獻,清晰地看到顧準如何從一個堅定的馬剋思主義者,逐步走嚮對既有理論和實踐的深刻質疑與創新思考。這種思想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著中國社會曆史的巨變,以及顧準個人在實踐中的跌宕起伏,而逐漸形成的。 在內容的選擇上,本書力求突齣顧準思想的獨特性與前瞻性。顧準的思想,尤其體現在他對經濟規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對市場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作用的重新認識。他大膽挑戰瞭當時普遍存在的“計劃經濟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強調瞭價值規律的客觀存在及其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他對商品、貨幣、價格等基本經濟範疇的再思考,為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奠定瞭理論基礎。本書收錄的他關於“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中”、“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産”等論述,便是對其經濟思想核心的集中展現。 除瞭經濟理論的探討,顧準的思想還深深植根於對中國國情的深刻理解。他並非脫離實際的空談傢,而是始終將理論思考與中國現實緊密結閤。他對中國農業、工業、農村發展的長期觀察與思考,體現在其著作中的諸多篇章。他關注農民的利益,關注生産力的發展,關注國傢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避免走嚮僵化與失衡。這種對中國現實的關懷,使得他的思想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也更能引起當代讀者的共鳴。 本書的另一重要特色,在於顧準思想的批判精神。顧準是一位永不滿足於現狀、敢於質疑權威的思想傢。他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官僚主義、平均主義、教條主義等現象進行瞭尖銳的批評,也對一些被奉為圭臬的理論進行瞭深刻的反思。這種批判精神,並非為瞭否定而否定,而是為瞭尋求更符閤實際、更符閤人性的發展道路。他始終堅持獨立思考,不畏強權,這種可貴的品格,在本書的文字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 在收錄文獻的同時,本書也注重提供必要的曆史背景與學術注解。對於一些可能引起讀者睏惑的術語、背景信息,編輯團隊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補充,旨在幫助讀者更準確地理解顧準的思想。這使得本書不僅是一部文獻匯編,更是一部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讀物。 《顧準文集(增訂珍藏本)》所呈現的顧準思想,具有多重麵嚮。 首先,是其對經濟理論的貢獻。顧準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對價值規律、商品生産、市場機製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思考和論述,其觀點在當時具有極強的顛覆性。他認為,社會主義經濟並非要消滅商品生産,而是要利用商品生産的規律來發展經濟。他對“按勞分配”的理解,也超越瞭簡單的平均主義,強調瞭效率與公平的統一。他的這些思考,為日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啓示。 其次,是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反思。顧準的思考,始終與中國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他關注中國作為一個落後國傢如何實現現代化,關注如何在藉鑒蘇聯模式的同時,走齣一條符閤自身國情的道路。他反思瞭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一些失誤,對權力結構、官僚體製、意識形態的固化等問題提齣瞭尖銳的批評。他對曆史的深刻洞察,對現實的清醒認識,使得他的思想具有永恒的價值。 再者,是其獨立的人格與精神。顧準以其獨立的人格和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而著稱。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能夠堅持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甚至冒著巨大的風險錶達自己的觀點,這種精神令人敬佩。本書通過收錄他的文字,也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他身上那種獨立、批判、求真的精神氣質。 本書所收錄的內容,涵蓋瞭顧準在不同時期、不同場閤的思考與寫作。 在早期,他的論述多圍繞著計劃經濟的理論建構,如對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作用的探討。他試圖在馬剋思主義的基本框架內,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找到閤理的解釋,並提齣操作性的建議。這些早期的思想,雖然受到當時時代背景的限製,但已經展現齣他對經濟規律的敏銳感知和對理論問題的深入鑽研。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顧準的思想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他逐漸認識到,過度強調計劃而忽視市場,會導緻經濟的僵化和效率低下。他開始反思商品生産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並提齣社會主義也可以發展商品生産,甚至應該利用商品生産的規律來促進經濟發展。他對價值規律的理解,也從最初的將其視為計劃經濟的補充,轉變為認識到其在資源配置中的根本性作用。 進入新時期,顧準的思想更是呈現齣一種超越時代的前瞻性。他對市場經濟的積極評價,對計劃經濟的深刻批判,對中國發展道路的反復思索,都顯示齣他思想的成熟與深刻。他認識到,一個開放、充滿活力的經濟體係,離不開市場機製的充分發揮。他對於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如何建立一個既能保持公平又能激發活力的經濟體製,提齣瞭許多寶貴的見解。 本書的“增訂”部分,意味著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瞭更為豐富和重要的文獻,使得顧準的思想圖景更加完整。這些新增的內容,可能包括瞭一些此前未被廣泛公開的文稿,或者是對原有文獻的補充和完善。通過這些增訂,讀者能夠更全麵地接觸到顧準的思想遺産,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思考過程。 “珍藏本”的定位,則錶明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收藏意義。它不僅是供學術研究者閱讀的工具書,也是獻給所有關注中國經濟思想史、關注中國發展道路的讀者的一份珍貴讀物。其精美的裝幀和嚴謹的編校,也體現瞭對顧準這位思想巨匠的崇敬。 總而言之,《顧準文集(增訂珍藏本)》是一部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價值獨特的著作。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顧準思想的絕佳窗口,也為我們理解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發展,特彆是改革開放前後的思想變革,提供瞭重要的參考。閱讀本書,能夠啓發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更獨立地判斷,更積極地探索。它所傳遞的,不僅是經濟理論的知識,更是一種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和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