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是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出版的《顾准文集》的基础上,经过顾准胞弟陈敏之、作家罗银胜两位先生的修订增补而成,全书结构更显完整,内容更丰富翔实。这是一本写给自己以及中国未来的思想之书,宛如精金美玉,读来使人唏嘘不已,血脉贲张。在那个动乱年代,顾准是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火种,是我们迄今为止无法不面对的一座山峰。《顾准文集》在国内曾先后被遴选为“三十年三十《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六十年六十《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
作者简介
顾准(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4日),中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他在青年时代参加了共产主义运动。解放初期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兼上海市财政局局长、税务局局长。1953年任中央建筑工程部财务司司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可以由自发涨落的市场价格调节的观点,因而成为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人。1957年以“反苏”的罪名、1964年以“反毛”的罪名两次被划为“右派分子”。顾准在“文化大革命”苦难中写成的《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著作以及大量的笔记与文稿中提出的“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以及对直接民主、议会民主制、史官文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分析,对改革时期的社会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陈敏之(1920-2009),著名的经济学家。顾准先生的胞弟。20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著有《我与顾准》、《犁地集》等。
罗银胜,资深传记作家、学者。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顾准先生生前工作过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著有《顾准传》、《顾准的最后25年》、《才情人生乔冠华》、《乔冠华全传》、《潘序伦传》、《潘序伦教育思想研究》、《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贾樟柯传》。编有《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顾准再思录》、《钱谷融:闲斋忆旧》、《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多情莫笑我:黄宗英回忆录》、《记忆的修复》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顾准文集》中特别引人入胜的部分是1973-1974#间他给他的胞弟陈敏之以通信形式写的二十来篇笔记。真要感谢敏之先生,使顾准在那个“被彻底孤立”的年月里还能有一个对话者,因而给我们留下这十多万字的精金美玉般的文章。读这些笔记,这种感觉特别鲜明亲切。
——李慎之
《顾准文集》中有关欧洲史、经济学部分我浅浅地看了一遍,但《顾准文集》里面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我看得实在是入迷。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我以为正是这样一个概括,是顾准自觉地、而且是很早地论述这一过程。但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活生生的,是充满血泪、疯狂、热情、失望。充满痛苦的一个过程。
——王蒙
至于弊病,哪一种制度都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是没有的。这个人世问永远不会绝对完善,我们所能做的,永远不过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有,弊害不怕公开骂,骂骂总会好些。
——顾准
目录
序(陈敏之)
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附录:关于顾准的一件重要史实(张劲夫)
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出版说明
多中心的希腊史(代序)
第一章 什么是城邦
第二章 远古希腊存在过神授王权
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第四章 希腊本土的城邦化与集团化
第五章 公元前8一前6世纪的希腊世界——城邦制度的最后完成
第六章 城邦希腊从极盛到衰亡——公元前5一前4世纪的希腊
后记(陈敏之)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序一(王元化)
序二(陈敏之)
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附录:基督教(译文)
僭主政治与民主——《希腊的僭主政治》跋
附录一:希腊的僭主政治(译文)
附录二:托马斯·阿奎那“政治学”语录
关于海上文明
统一的专制帝国、奴隶制、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战争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明
《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
科学与民主
要确立科学与民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
直接民主与“议会清谈馆
民主与“终极目的
老子的“道”及其他
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教的有名论的吗?
附录一:关于《老子》的笔记(陈敏之)
附录二:《老子》今释及批注(陈敏之)
论孔子
附录一:《孔子》笔记(一)(陈敏之)
附录二:《孔子》笔记(二)(陈敏之)
评韩非
附录:关于韩非的笔记(陈敏之)
一切判断都得自归纳,归纳所得的结论都是相对的
辨证法与神学
粮价问题初探
后记(罗银胜)
精彩书摘
产品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异,还表现在下述两种情况:
一般的说,在一个技术装备水平很高并很普遍的社会中,用简单的手工劳动从事生产是例外(譬如说,做特种手工艺品),每一个新的生产部门与生产企业以必要的技术装备为其前提,这些技术装备将按照正常的折旧办法收回它的投资。但当社会集中较大投资于技术装备很高的新的生产企业,投资额超过原有社会水平,劳动生产力也将获得突出的提高,这些企业的产品按其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包括折旧)来说将低于一般产品的水平,也就是说其个别价值突出的低于社会价值。当这样高的劳动生产力尚未普遍到一般生产中时,社会必将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收回这笔投资,来加速装备别的企业或生产部门。因此,其价格水平将暂时以原有社会一般生产力水平为标准,一直等到这种较高的生产力比较普遍,产品的社会价值以这种生产为标准而逐渐减低时,价值与价格间的距离,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距离才会逐渐缩小。社会主义的产品,以一般劳动生产力水平为标准规定其价格是合理的。如果说,上面所说劳动生产力特别高的产品的价格,必须特别低于一般社会生产力水平,那么,这种产品就会供不应求,不敷分配;社会积累将不能迅速扩大,普遍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不能迅速提高。产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异是应该包括这种特殊的更大的差异的。
反之,由于消费兴趣的多样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中所生产的价值,低于可以实现的价值,也是会发生的。社会主义生产是计划生产,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是根据计划来生产的,但如果说因此就不会再有不受欢迎的消费品,技术上陈旧的机器,技术经济上错误的建设工程,那是不符合事实,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至于在使用中的技术装备,因技术上陈旧而提前废弃,形成所谓无形损耗,更是大家所公认的。
所生产的价值实现不了,就全社会说是劳动生产力的降低,虽然它往往不表现为个别产品劳动消耗的提高。因之,从全社会观点来说,这也是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异。
前言/序言
今年(1993)11月至12月初,我有缘再次去京。离开上次去京又好几年了。这次去京,除了参加一个会议外,顺便还要办几件事。一件是去八宝山瞻仰五哥(顾准)五嫂(汪璧)的骨灰。骨灰是没有什么可瞻仰的,何况五嫂的骨灰盒内是空的。在那个真理被抹上泥灰的日子里,人的生命都视同草芥,遗骸、骨灰这类小事更不值得一提。五哥的骨灰是我亲自洒了一半在三里河前的小河里,还有一半存放到老山骨灰堂。老山骨灰堂和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大概总称为八宝山,我便是在这时才知道的。五哥本来是一介子民,存放到老山骨灰堂,倒也得体。1980年2月,五哥和五嫂的追悼会一起在北京召开,会后他们夫妇俩的骨灰盒重新一起改为存放到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五嫂因为遗骸都没有,何来骨灰,因此,她的骨灰盒内只象征性地放了一两件她在家用过的遗物。汪璧是一个沉静、贤淑、举止端庄、待人和蔼、诚挚的女性,是1934年起参加革命活动,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同志。凡是曾经和她共同工作过或相识的老同志,对她无不留下良好的印象。1934年他们结婚时(在那个年代,搞地下工作,不便举行什么仪式,大事声张),我记得连一张像样的床也没有。几十年来,他们两情相笃,相濡以沫。这次去京,一位我素来尊敬的老同志问我,汪璧为什么要出此下策(指自尽)?我无辞以对。这不仅因为我和他们分处京沪两地,且还由于当时(1968年)我自己也失去了自由,对于汪璧作出这种选择,确实我也难以理解。不过,我相信,这决不会是一种自愿的选择。五嫂的,包括五哥的,还有千千万万和他们有着相同命运的这个历史现实,使我不禁想起了上海大世界的哈哈镜。一切正常的人,在哈哈镜面前都变了形。
《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这部著作,旨在梳理和呈现一位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顾准的思想轨迹。本书内容丰富,选取了顾准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重要文献,力求全面地展现其思想的演进过程与核心关切。 全书的编纂,首先着眼于顾准思想的纵向发展。从他早期撰写的关于经济计划、价值规律、意识形态批判等方面的文章,到他晚年对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新模式的探索,再到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本书都进行了精心收录。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献,清晰地看到顾准如何从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逐步走向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深刻质疑与创新思考。这种思想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巨变,以及顾准个人在实践中的跌宕起伏,而逐渐形成的。 在内容的选择上,本书力求突出顾准思想的独特性与前瞻性。顾准的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作用的重新认识。他大胆挑战了当时普遍存在的“计划经济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强调了价值规律的客观存在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他对商品、货币、价格等基本经济范畴的再思考,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书收录的他关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中”、“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等论述,便是对其经济思想核心的集中展现。 除了经济理论的探讨,顾准的思想还深深植根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他并非脱离实际的空谈家,而是始终将理论思考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他对中国农业、工业、农村发展的长期观察与思考,体现在其著作中的诸多篇章。他关注农民的利益,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关注国家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走向僵化与失衡。这种对中国现实的关怀,使得他的思想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更能引起当代读者的共鸣。 本书的另一重要特色,在于顾准思想的批判精神。顾准是一位永不满足于现状、敢于质疑权威的思想家。他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官僚主义、平均主义、教条主义等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也对一些被奉为圭臬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批判精神,并非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为了寻求更符合实际、更符合人性的发展道路。他始终坚持独立思考,不畏强权,这种可贵的品格,在本书的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收录文献的同时,本书也注重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与学术注解。对于一些可能引起读者困惑的术语、背景信息,编辑团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补充,旨在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顾准的思想。这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读物。 《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所呈现的顾准思想,具有多重面向。 首先,是其对经济理论的贡献。顾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市场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论述,其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强的颠覆性。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并非要消灭商品生产,而是要利用商品生产的规律来发展经济。他对“按劳分配”的理解,也超越了简单的平均主义,强调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他的这些思考,为日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其次,是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反思。顾准的思考,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他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关注如何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同时,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他反思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失误,对权力结构、官僚体制、意识形态的固化等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使得他的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 再者,是其独立的人格与精神。顾准以其独立的人格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而著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能够坚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甚至冒着巨大的风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本书通过收录他的文字,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身上那种独立、批判、求真的精神气质。 本书所收录的内容,涵盖了顾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思考与写作。 在早期,他的论述多围绕着计划经济的理论建构,如对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的探讨。他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内,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找到合理的解释,并提出操作性的建议。这些早期的思想,虽然受到当时时代背景的限制,但已经展现出他对经济规律的敏锐感知和对理论问题的深入钻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顾准的思想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他逐渐认识到,过度强调计划而忽视市场,会导致经济的僵化和效率低下。他开始反思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商品生产,甚至应该利用商品生产的规律来促进经济发展。他对价值规律的理解,也从最初的将其视为计划经济的补充,转变为认识到其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性作用。 进入新时期,顾准的思想更是呈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前瞻性。他对市场经济的积极评价,对计划经济的深刻批判,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反复思索,都显示出他思想的成熟与深刻。他认识到,一个开放、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他对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建立一个既能保持公平又能激发活力的经济体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 本书的“增订”部分,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为丰富和重要的文献,使得顾准的思想图景更加完整。这些新增的内容,可能包括了一些此前未被广泛公开的文稿,或者是对原有文献的补充和完善。通过这些增订,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接触到顾准的思想遗产,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思考过程。 “珍藏本”的定位,则表明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它不仅是供学术研究者阅读的工具书,也是献给所有关注中国经济思想史、关注中国发展道路的读者的一份珍贵读物。其精美的装帧和严谨的编校,也体现了对顾准这位思想巨匠的崇敬。 总而言之,《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价值独特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顾准思想的绝佳窗口,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的思想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阅读本书,能够启发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独立地判断,更积极地探索。它所传递的,不仅是经济理论的知识,更是一种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