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战国策》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谋略宝典、论辩宝典,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生动记载了纵横家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战国策》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散文名著,并且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资源。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
——梁启超
★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卷一 东周
卷二 西周
卷三 秦一
卷四 秦二
卷五 秦三
卷六 秦四
卷七 秦五
卷八 齐一
卷九 齐二
卷十 齐三
卷十一 齐四
卷十二 齐五
卷十三 齐六
卷十四 楚一
卷十五 楚二
卷十六 楚三
卷十七 楚四
卷十八 赵一
卷十九 赵二
卷二十 赵三
卷二十一 赵四
卷二十二 魏一
卷二十三 魏二
卷二十四 魏三
卷二十五 魏四
卷二十六 韩一
卷二十七 韩二
卷二十八 韩三
卷二十九 燕一
卷三十 燕二
卷三十一 燕三
卷三十二 宋卫
卷三十三 中山
齐助楚攻秦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日:“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日:“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日:“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战国策》也称《国策》,是一部独特的国别体著作,也可以说是一部独特的言论集、故事集。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一些相关史实和历史人物。它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了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
《战国策》最早是分散的书册,名称不一,有“国事”、“短长”、“国策”、“事语”、“长书”、“修书”等说。这些书一直流传到西汉,刘向(前77一前6年)去其重复,校其脱误,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按国别记述、分篇,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总计为12国、33篇。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权谋”的呈现方式,非常生动,而且贴近实际。我一直以为《战国策》里的谋略都是一些虚无缥缈、脱离现实的东西,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很多计谋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局势的精准分析。书里讲到的那些游说之术,说服技巧,以及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虽然发生在古代,但放在今天来看,很多原理依然适用。比如,书中关于“说客”如何用层层递进的逻辑、巧妙的比喻,以及情感的渲染来打动君主,我读来简直是受益匪浅。它不是简单地讲述谁谁用了什么计谋,而是会分析这个计谋为什么会成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奏效。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战国策》的理解上升了一个高度。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历史故事,更像是在上一堂生动的人生哲学和心理学课程。
评分这本书真是我近期读过的最让我惊喜的一本!一直以来,我对《战国策》这种古籍都抱着一种敬畏又有些畏惧的心情,总觉得晦涩难懂,充斥着我不太熟悉的古代政治斗争和谋略。但这本书的翻译和导读,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小白”量身定做的。首先,它的翻译非常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就像在读一篇现代文,很多原文中可能比较拗口的词句,通过译者的润色,都变得清晰易懂。而且,在重要的段落或者故事后面,都会有很详尽的注释和解读,不仅解释了字词的意思,更点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动机,以及它在整个《战国策》中的意义。这对于我这样缺乏古代史知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以前读《史记》,总要对照着厚厚的史书才能理解,而这本书,在一本书里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它没有把《战国策》变成一本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纵横捭阖、斗智斗勇的精彩篇章呈现出来,让我读得津津有味,甚至时不时会为人物的机智或愚蠢而拍案叫绝。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就已经赢了我一大半!拿到手里,那沉甸甸的质感,古色古香的书页纸,还有封面那充满历史感的字体和图案,都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翻开目录,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原文,而是进行了很细致的分类和编排,让读者能更清晰地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发生的事件。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在每一篇故事的开头,都配有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插画,这些插画不仅精美,而且与故事的内容非常契合,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你带入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读的时候,这些插画就像无声的旁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场景的氛围。而且,书中还在一些关键人物的介绍部分,配上了画像,虽然是写意的,但也很生动,让我对那些历史人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阅读体验相结合的做法,真的非常成功,让我在欣赏古代智慧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看书效率不高,而且很容易被一些繁杂的细节绊住脚。但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译者和编者在保持原文精髓的同时,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趣味性。比如,它会把一些长篇累牍的论述,提炼成更精炼的语言,或者通过增加一些小故事、小案例来佐证观点,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起来。而且,在一些比较复杂的政治博弈场景下,书中会用一种比较清晰的逻辑线索来梳理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让我很容易就能抓住主线,不至于迷失在错综复杂的权谋之中。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的是某个国家的内部权力斗争,书中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的细致描绘,将那种紧张、微妙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这种“写意”和“写实”的结合,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古文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小说的吸引力。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延伸阅读”和“历史背景”板块。之前读古文,最怕的就是看得云里雾里,不知道眼前发生的事情到底跟历史大事件有什么关联,也不知道这个人物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每当讲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一个重要的人物时,它都会有一部分专门的介绍,会简要地梳理当时的政治格局,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事件对后世的影响。这些内容写得既详细又不冗长,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我可能缺失的历史知识。而且,在书的最后,还有一些关于《战国策》成书过程、主要作者以及历代研究的简述,这让我对这本书本身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战国时期乃至整个先秦历史都有了一个更系统、更深刻的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记忆,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好书啊,不看白不看,看了还想看!6666
评分愉快的购书经历。
评分一直闻名,趁京东活动见识一下。
评分大体来说,中国的谋略经典分为三大派系。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兵家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纵横家,侧重于外交领域。本书,将三者结合的很好。
评分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评分论优礼大臣第五
评分一下子买了四百多块钱的书,之前买的也还没有看完。买书上瘾,但是一直心不静,心里有事没有办完,难以开始看书,虽然其实也有时间。。但是我肯定都会看完的!
评分书不错,就是孙膑兵法 漏字比较多,估计不会看了
评分论恤勋旧第十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