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买中文版送英文版
一架飞机在地平线消失了,那是世界的尽头,人间胜境——香格里拉。
自本书问世以来,香格里拉成为全世界人所神往之圣地。
内容简介
《消失的地平线》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草原,也有净如明镜的天空,让人窒息的美丽,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欢迎着远道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人间的天堂。这里有神圣的雪山,遍地的野花,成群的牛羊在徜徉,湍急的瀑布在跳舞。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她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赠送英文原版)》两册分别为:167页、177页
作者简介
詹姆斯·希尔顿(JamesHilton,1900-1954),英国著名畅销书作家。1900年9月9日生于英格兰,青年时代曾就读于剑桥大学,1954年12月20日因癌症在美国去世,因其以香格里拉为主题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闻名于世。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尾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5月中旬的巴斯库尔,局势逐渐恶化民。到了20号,从白沙瓦安排到巴斯库尔疏散白人居民的空军飞机都已抵达。需要疏散的人约有8。来个,大部分都安全地乘军用运输机飞过了群山。有几架式样不一的杂牌飞机也投入到此次护送任务之中,其中有一架小型客机,是印度禅达坡邦主借给空军使用的。上午10时左右,四位乘客登上了这架飞机,他们是:远东传教团的罗伯特·布林克罗小姐,美国人亨利·巴纳德,领事赫夫·康维和副领事查尔斯·马林森上尉。
后来,这几人的名字曾出现在印度和英国的报纸上。
康维,37岁,在巴斯库尔待了两年,他所从事的王作,从其经历看来,就像是赛马中下错了赌注,欲罢不能,而他的人生到此已告一段落。
本来,他在几个星期之后,或者回英国休几个月假之后,就会被派驻到另外一个地方,东京、德黑兰、马尼拉或马斯喀特中的一个。从事他这份职业的人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他在领事馆已经王作了十来年,这十年已足够检验他的能力,也可以估得出自己还有多少机遇了。他清楚自己跟那些肥缺是沾不上边了,不过,这反倒让他感到心安,这并非是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思想来说明自己并不喜欢那些美差。他更乐于做一些不太正式但有趣的王作,即便薪水不高,也不是常人眼中的好差事。无疑,这在别人看来是他处事不高明,而实际上。他自己感觉还干得满意,因为他这十年可以说过得愉快而充实。
他身材高大,古铜色的皮肤,一双灰蓝色的眼睛,棕色的头发剪得短短的。他不笑的时候看上去严肃而忧郁,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笑起来时他又显得有些孩子气,他王作太过紧张或者喝醉时,左眼附近会有点抽搐。在撤离前夜,他一直在捆扎和销毁文件,所以当他登上飞机时,已经精疲力竭,因而脸上的抽搐比平时更明显了。令他特别高兴的是,他被安排进一架专门为印度首领提供的豪华客机里,而不是拥挤不堪的军用运输机。当飞机升人高空时,他尽量让身体舒展一些。他是那种能适应艰苦条件的人,很少会去想要什么舒适的生活来做补偿。他的精神又振奋起来,心想尽管到撒马尔罕的这段旅程可能有些艰苦,但最后从伦敦到巴黎的这段可以舒适而安逸地在飞机上度过。
飞了一个多小时后,马林森说他觉得飞机并没有按直线飞行,然后立刻坐到了前排。他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粉棕色的脸颊,看上去很聪明,但未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是公立学校的局限造成的,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优点。他被派往巴斯库尔主要是因为一次未能通过的考试。他在巴斯库尔与康维相处了六个月,现在康维有些喜欢他了,可又不想费神与他闲聊,便懒洋洋地睁开眼睛说道:“飞哪一条航线,飞行员应该最清楚。”
又过了半小时,当疲倦和飞机马达的轰鸣使他昏昏欲睡的时候,马林森又来吵他:“我说,康维,我觉得不是费纳在驾驶飞机!”
“噢,不是他在驾驶飞机?”
“刚才那家伙转过头来,我发誓那不是费纳。”
“这不好说,隔着一层玻璃板。”
“在哪儿我都认得出费纳那张脸。”
“哦,那可能是其他人,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可之前,费纳肯定地告诉我是他来驾驶的呀。”
“那他们一定改变了计划,让他去开另外一架了吧。”
“那这人又是谁呢?”
“亲爱的小伙子,我怎么会知道?你以为每个空军上尉的脸我都能记得住吗?”
“他们中的很多人我都认识,可我不认识这家伙。”
“那他一定恰好是你不认识的某一个了。”康维笑了笑继续说,“我们很快就要到达白沙瓦了,到时你去和他认识一下,亲自问问不就得了。”
“这样下去,我们可根本到不了白沙瓦,飞机完全偏离了正常航线,又飞得那么高,根本看不清到了哪里。”
康维并不担心,他已经习惯了坐飞机旅行,所以对一切都想当然了。更何况,到白沙瓦之后,他没什么特別急于要做的事,也没有什么非常想见的人,所以,管他飞4个小时还是6个小时,他毫不在意。他还是单身,到了白沙瓦也不会有什么温馨接待。他倒是有些朋友,有几个也许会带他去夜总会喝喝酒,这是一种惬意的期待,但也还不足以让他特别渴望。
当他回顾过去那令人欣慰,却不完全让他满意的十年时光时,并没有那种怀旧式的叹息。一切变幻无常,短暂的空闲之后又是纷乱和不安定,这就是他对自己过去那段时间的最好总结,也是对世界局势的概括。他想起巴斯库尔、北平、澳门和其他一些他经常去的地方,最遥远的要数牛津,战后他曾回到那里教过几年书,讲授东方历史;在阳光充足的图书馆里查阅那些尘封的资料;推着自行车在校园漫步,这景象很吸引入,但他并不会为此而激动;他仍有一种感觉,感觉自己仍是过去的一部分。
一阵熟悉的倾斜,告诉他飞机就要降落。他本来很想拿马林森那副坐立不安的样子开涮,谁知那小子霍地站了起来,头“嘭”一声撞到舱顶上,把正坐在过道另一边打瞌睡的美国人巴纳德弄醒了。“老天!”他惊叫起来,“快看下边。”康维也凑过去看,可看到的确实不是他所预料得到的,如果说他真预料到了什么的话。他看到的不是按几何图案整齐排列的军营和巨型的长方形机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茫茫的浓雾,浓雾下是一片广阔荒原,被太阳烤成了红褐色。虽然飞机在迅速下降,但仍然远远高出了普通的飞行高度。从他那个角度,隐约可以辨出一些长长的,呈波状起伏的山脉,这些山脉离云雾缭绕的山谷大概只有一英里,尽管康维以前从未从这种海拔高度观察过,但这确实是典型的边疆景色,给人一种怪异而深刻的印象。这让他感觉,白沙瓦肯定不在附近。“我看不出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他喃喃说着,然后悄声——他不想惊动别人——对马林森耳语道:“看样子你是对的,这飞行员迷失航向了”
随着飞机以惊人的速度下降,空气变得越来越热,下面的土地灼热得就像是突然开膛的火炉。起伏绵延的山脉从地平线上隆起峻峭嶙峋的身影;飞机掠过高峰,沿着一条蜿蜒的山谷飞行,谷底干涸的河床上布满岩石,看上去就像撒满栗子壳的地板;飞机在气流中颠簸得十分剧烈,就像遇上了浪涛的小船,让人受不了。四位乘客都不得不紧紧抓住座位。
“看来他要着陆了!”美国人用嘶哑的声音大叫道。
“这不可能,”马林森反驳道,“除非他疯了,想让飞机坠毁,然后……”
然而,飞机果真着陆了。飞行员熟练地将飞机滑向二条溪谷旁的小空地,最后稳稳地停住了。此后发生的事情更让人疑惑和担忧。一群满脸络腮胡,包着头巾的土著人从四面八方冲过来,把飞机团团围住,除飞行员外不让任何人下飞机。那飞行员爬下飞机后和他们激烈地交谈着,很显然,他确实不是费纳,也不是英国人,甚至连欧洲人都不是。这时,那些人从附近的油料堆里拿来了几桶汽油,然后倒进容量超大的飞机油箱。被困在飞机里的四位乘客愤怒地喊叫着,那些人要不报以幸灾乐祸的笑容,要不干脆不予理睬。他们若试图下飞机,哪怕是最轻微的动作都会招来2。支枪的恐吓。康维懂一点当地的普什图语,便大声和这些人理论,但是什么作用也起不了。而当他试图用任何一种语言与飞行员交涉,那家伙只有一个反应,那就是举起他手中的左轮手枪,略带挑衅地向康维挥舞。正午的太阳火焰般在机舱顶部炙烤着,机舱内的空气闷热得令人窒息,再加上竭力的抗争,他们都快要昏过去了。然而他们最终毫无办法,因为在疏散撤离时一律不准携带武器。
终于,飞机加满了油,油箱盖也拧上了。一只装满温水的油桶从机窗口递了进来,尽管这群人好像并无敌意,可他们对任何问题都缄口不答。同那帮人又交谈了半天之后,飞行员回到机舱,一个普什图人笨拙地转动了一下螺旋桨,飞机又启动了。尽管是在这么个狭窄的地方,而且飞机还满载那么多汽油,可起飞似乎比降落还要灵巧熟练。飞机又高高地升人漫漫云雾之中,随后转向东方,似乎在调整航线·这时已是午后。
这一切真是非同寻常,而且又是多么令人迷惑!当凉爽的空气让他们清醒过来时,这些乘客几乎不能相信这事发生过。这样的恐怖事件,在动荡不安的前线所发生的各种混乱事件中也找不出第二件,也没有什么先例。要是他们几个没有成为牺牲品倒会让人难以置信。怀疑之后便是愤怒,这是很自然的,而愤怒之后则是惶恐和焦虑。马林森给出了他的推测:他们被绑架了,有人要进行勒索。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容易让大家接受的说法了。这种把戏太老套了,但所用的手段却颇为特别,而且十分高明。想到眼下他们的遭遇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大家心里多少舒坦了些。绑架案时有发生,而且多数也都以好的结局收场。这些土著人最多把你关进山洞,等政府付够了赎金,就把你放掉;你会受到客气的对待,而且那些赎金也不是你自己的,这种事最多有些令人难
堪罢了。然后呢,空军部队就派出一队轰炸机,而你得以安全离开,余生便有一段精彩故事讲给大家听了。
……
前言/序言
《消失的地平线》(附赠英文原版)——一个超越时代的探索与追寻 在这本厚重的典籍中,我们将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一次深入心灵的探险,一次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叩问。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是一个由细腻的笔触编织而成的世界,一个在读者脑海中生根发芽的意象,一个邀请我们放下尘世的喧嚣,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可能。 《消失的地平线》,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神秘。它低语着一种遥不可及的境界,一个我们或许曾在梦中瞥见,却总在现实中失落的理想之地。它暗示着一种永恒的追寻,一种人类内心深处对完美、对宁静、对超越的渴望。而本书所附赠的英文原版,更像是为这趟旅程开启了一扇最纯粹的门户,让我们得以跨越语言的界限,直接感受作者最初的思绪与情感的脉动。 本书的核心,并非某个惊心动魄的情节,也非某个钩心斗角的阴谋。它的魅力在于它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氛围,那种在遥远而神秘之地所感受到的宁静、和谐与深刻的智慧。想象一下,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深处,隐藏着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那里的人们过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他们的时间似乎停滞,他们的心灵似乎得到了永恒的安宁。这个山谷,便是“香格里拉”,一个被无数人向往,却又似乎永远无法真正抵达的理想国度。 本书的叙事,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田。作者以极为精妙的笔法,描绘了几个误入这个神秘山谷的西方人,他们带着各自的困惑、疲惫与对现代文明的厌倦,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没有战争、没有贫穷、没有纷扰的生活。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平和与满足,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真理的追求。 主人公的视角,成为了我们观察这个奇妙世界的窗口。他曾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社会的冷漠,内心充满了迷茫与失落。然而,当他踏入香格里拉的土地,他开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这里的空气似乎都带着一种疗愈的力量,这里的风景如同画家笔下的杰作,这里的居民,更是如同古老的智者,用他们简单而深刻的生活哲学,引导着他走出内心的迷雾。 香格里拉的生活,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虚无。它是一种高度文明的体现,只是这种文明与我们所熟知的物质至上、效率至上的文明截然不同。在这里,人们尊重生命,珍视自然,追求精神的富足。他们的生活节奏缓慢而有序,他们的知识体系并非建立在冰冷的科学数据之上,而是源自于对宇宙、对人生、对灵魂的深刻体悟。他们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如何关爱彼此,懂得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无限的乐趣。 本书所探讨的,远不止于一个理想国的存在。它更是对现代文明的一次深刻反思。在急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更宝贵的东西?我们是否为了追求物质的丰富而牺牲了精神的宁静?我们是否为了效率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消失的地平线》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引导我们去思考,是否存在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作者在描写香格里拉时,并非简单地堆砌优美的词藻,而是通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对话,来构建一个真实可感的平行世界。我们可以感受到山谷中清澈的溪流,听到鸟儿婉转的歌唱,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香料味。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感受到那里的人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纯净、善良与智慧的光芒。 书中关于“时间”的描绘,尤其令人着迷。在香格里拉,时间仿佛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它不再是现代社会中那个无情流逝、催人奋进的数字,而是变成了一种温和的陪伴,一种悠然的节奏。在这里,人们懂得活在当下,享受每一个瞬间。他们不像我们一样焦虑未来,也不像我们一样沉湎过去,而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眼前的生活之中。这种对时间的全新理解,对于深陷时间焦虑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而本书的英文原版,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更纯粹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到作者的文字,感受他遣词造句的独特韵味,体味他情感表达的细微之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通过原版,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这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更是对阅读的极致追求。 《消失的地平线》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它提出的是一个问题,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生活,如何选择,如何追寻内心真正渴望的问题。它提醒我们,在物质繁荣的背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精神的滋养。它鼓励我们,即使身处喧嚣的尘世,也要努力寻找内心的那片净土,那片“消失的地平线”。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触动我们的灵魂。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旦在我们心中种下,便会悄然萌芽,绽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真理的追寻。 这份阅读,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升华。它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在那里,我们或许能找到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宁静与和谐。而附赠的英文原版,更像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理解的大门,让我们能够在原文的脉络中,更深切地领略那份永恒的智慧。 《消失的地平线》(附赠英文原版),是献给所有在现代社会中感到迷失、疲惫,却又内心怀揣着一丝理想与追寻的人们的礼物。它是一次邀请,邀请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关于生命、关于意义、关于幸福的伟大探索。愿这本书,能如香格里拉的阳光,照亮你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带来温暖、智慧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