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包邮:索达吉堪布 全新套装 有什么舍不得+没什么放不下

正品包邮:索达吉堪布 全新套装 有什么舍不得+没什么放不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索达吉堪布 著
图书标签:
  • 索达吉堪布
  • 心灵成长
  • 佛教
  • 人生感悟
  • 情绪管理
  • 放下
  • 解脱
  • 幸福
  • 自我提升
  • 正品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南博集天卷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taozhuang
商品编码:1002821412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佛教大德、《苦才是人生》作者索达吉堪布与你共同倾听一代人的执念与出离!

2.这是一部心灵成长之书。本书中记录的烦恼与疑惑,或许是你正在经历或将会经历的,索达吉堪布以佛法精髓所作出的回应,必将使你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少走弯路。

3. “我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浮躁世界中,需要静静。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当你看到这些曾被轻视的人生,或许会发现真正重要的人生。

4.《有什么舍不得》与《没什么放不下》互为姊妹篇。另附赠上师语录《积微成博——一个出家人的365天》。


内容简介

《索达吉堪布:有什么舍不得+没什么放不下(套装共2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思考。

书中,索达吉堪布倾听修行人的讲述,其间给出数语点评,这些场景大部分发生在寂静的山谷、清新的树林、布谷鸟围绕的木屋里。修行人真实的故事,往往伴随着人生的关键转折,站在这个节点上,告别浑浑噩噩的盲从,开始对内心和宇宙的认真求索:“人到底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活法?我的人生及格吗?怎样才能驾驭命运之车?什么才是科学的态度?”每个问题,索达吉堪布都以佛法精髓做出回应,启发你和书中人一起,思考人生的意义。


作者简介

索达吉堪布,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大德。

堪布对藏传佛教的传统法义学修甚深。为了让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他试图用现代方式向人们传递生命真相,是一位在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剑桥、清华、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讲台上留下过身影的佛教心灵导师。

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地引导大众实践佛法的学修传统,同时,利用空余时间互译汉藏经典,从事慈善事业。

近年参与举办过多次论坛会议,与海内外学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环保、和平等问题,探讨人类的发展方向,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他认为,时代在变迁,但佛教的宗旨没有变,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真正答案,这是应该去提醒大家的。

对于外界的种种赞誉,他说:“我只是一名老师,教传佛法的老师。”

已出版书籍:《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能断》《不离》《有求》《你在忙什么》等。

精彩书评

★索达吉堪布并不是一位否定所有新事物的保守主义者,也不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也没有为了自己的快乐在山洞里静坐。堪布是入世的,但绝对以深入理解和阐释佛教教义为前提。这方面堪布做得非常出色。

——范彼德,德国马普所所长

★索达吉堪布的教法,直接呈现出藏传佛教的现代性。索甲仁波切、宗萨仁波切、涅顿秋林仁波切和已圆寂的秋阳创巴仁波切等,是藏传佛教在西方的代表人物。同样,索达吉堪布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也具有同样的影响力。

——约翰·威特,美国哈佛大学佛教协会负责人

★索达吉堪布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著名的上师,他是伟大的法王晋美彭措之法脉传承中,宁玛教法和“大圆满”法的真实护持者。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作者


目录

《有什么舍不得》

壹 苦难是一场加冕

难得明白·002

再绚烂,终归平淡·009

谢幕,是为了开演·016

心若安,何须万水千山·026

不褪色的时尚·032

苦难是一场加冕·038

贰 人生有注定,也有逆袭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轮回·046

死,无可救药·060

苟且,不一定能偷安·066

观无常是的保单·073

五年之约,恍若重生·079

人生有注定,也有逆袭·087

叁 心住何处?物从何生?

缘聚缘散,你都在我心中·096

每一声,都是绝响·105

曾经沧海难为水·111

在两条路上,与你同行·118

心住何处?物从何生?·128

活着,不是重点·136

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接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接受·146

这一生,不过是手术台到手术台的距离·154

你只见他繁华,不见他落尽·160

快乐的阳光下,总有痛苦的阴影·172

别弄丢了你的西瓜·178

完美结局·186

番外:

一个皇帝的出家·192


《没什么放不下》

壹 人生苦短,及时行善

刀子嘴,不一定是豆腐心·002

别急着赶路,看一看蓝天·010

谁都在海上漂·018

拿不起的教鞭·026

不做机器,做机器的主人·034

人生苦短,及时行善·045

贰 总有一条路,值得你风尘仆仆

有毒的不是理想,是对理想的恐惧·054

越过十万亿佛土,还是在你心里·061

总有一条路,值得你风尘仆仆·067

不怕打破砂锅,只怕问不到底·078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084

听你千遍,总会厌倦·091

放下成见,才是科学·098

叁 宇宙再大,大不过人心

不要轻易地相信,不要轻易地否定·108

你问“我”,“我”问谁·114

没有人降生,没有人死去·123

宇宙再大,大不过人心·133

园丁也需要“浇灌”·141

孝,不在朝朝暮暮·149

再不修行就晚了·156

肆 一个人的圣地

信仰不是一句玩笑·164

工具年代的主仆关系·170

可以丰富,不可以盲目·176

我们没有“居住权”·182

一个人的圣地·188

站得越高,越“恐高”·198

既脆弱,又强大·204

当泥沙变成珍珠,苦难就有了价值·209

精彩书摘

每一个人的光鲜背后,可能潜藏着同样的困惑——

ID:文艺青年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海明威,竟然都选择了以同样的方式——自杀来结束生命,尽管他们都已站在了世俗人生的处——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这样的归宿岂能作为我们的样板?

四大古典名著中,《红楼梦》是我后接触的,但印象却深: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荒唐,反认他乡是故乡,到头来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是否就是人生?如果人生就是这样的虚幻多变,又谈何生活的意义?

ID:科技迷

上大学期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了我。与我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一个哥们儿,也是科技迷,跟我在同一个系里读书,同样是心灵手巧地搞出了许多小发明的同宿舍舍友,因为恋爱失败跳楼自杀了。

在得到他自杀消息的当晚,我彻夜未眠,翻来覆去都在想,这世上可有人发明过恋爱成功机、痛苦治疗器、烦恼永断仪?为什么我们可以探索太空,却无法面对内心的黑洞?

ID:画家

每当放下画笔,开始思考世界的风云变幻,那份感觉总是苦涩而失落的。五颜六色的油彩建构起关于世界的纷繁表象,但油彩的背后只有一个特征——盲目。我开始理解古人“五色令人目盲”的深义了。是这种盲目,变幻出那么多空洞又令人迷乱的色彩。

如今,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言:“整个大地充满了狡诈者。”一个不害怕因果、不承认轮回的社会,怎么能说是一个美丽新世界呢?

ID:律师

人们常说律师往往善于言辞,其实也不尽然。我做过十几年的律师,曾无数次地在大庭广众前作法庭辩论,慷慨陈词时确是针锋相对、当仁不让。但每次庭审下来,辩论双方大多面红耳赤、愤愤不平。对方愤怒,我也气恼。

我们的语言往往为别人带来伤害,虽无利刃寒光,却同样令闻者心伤。

多年来如彩虹一般的律师生活,只是给自己和他人留下太多的懊悔和遗憾。

ID:医生

细思维之,个体生命由一个受精卵开始,其成长过程中有多少的“偶然”。升学、就职、婚姻,以及牵涉到个人、社会的许多事件,也都掺杂着一个机遇问题。“偶然”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重大。有些东西,人们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偶然”却无法被掌控。

如果可以选择,谁愿降生在贫苦之家,谁又愿自己天生愚笨、相貌丑陋?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决定着这些“偶然”?

ID:小编

我对身边的同事、亲友、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作了一次小型的社会调查,让对方用一句话概括: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深究下去,我发现在所有美好或不美好、高尚或不高尚的言辞背后,都浸透着两个字:伤害。

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自由地、随心所欲地生活。为了生活,为了活得更好,人一生都要进行永无休止的伤害行动:伤害自己的天性、尊严、自由以迎合社会;伤害别人的时间、权利、辛劳来成全自己。

ID:……

他们找到答案了吗?

《没什么放不下》也许可以给你一点启示。

……

如果你已见过光明,又怎会再退回黑暗?

ID:迷惘的一代

就像吃迷幻药,药性发作时,可以迷糊又兴奋地快活一阵子,药性过后又怎么办呢?空虚是可以令人发疯的,若想不沉醉于过去,便得像一具尸体般活着。

看过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和《玩笑》吗?它们令你窒息吗?当我读到《笑忘录》中葬礼的那一段时,我竟放声大哭。因为那一刻我极为清醒,清醒地看到生活原来是场多么大的笑话;所谓的“美丽与幸福”是如何的具有欺骗性。所以我哭,哭我的沉沦,哭我的麻醉,哭我的无路可逃。

ID:电影人

其实从19世纪中叶波德莱尔写出《恶之花》开始,人类的审美经验就开始遭遇颠覆。光明的理想主义渐渐退去,一个物化的,因而也是异化的世界,随着工业文明的全球化进程,渐次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中。

1994年,基耶洛夫斯基宣布退出影坛,原因看似很简单:那就是电影除了给他的个人生活添加痛苦外,对于现存的一切丝毫也带不来任何实质性的改观。我完全理解他的选择。在一道找不到出路的迷墙里面,除了自我安慰,乃至自我欺骗,或者声嘶力竭的呐喊、颓废的自我放逐之外,又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宣泄?

ID:富二代

凌晨4点,我正手脚并用“爬行”在山崖上,忽然感觉前方有一个大东西挡住了去路。拿出电筒一照,天哪!是老虎。它正用发亮的眼睛瞪着我。

与老虎照面时,我的个念头便是:这下完蛋了。但瞬间工夫,平常接受的佛陀教言又让我渐渐稳住了阵脚。什么叫“人生无常”“生命如风中烛”,我总算有了面对面的体验。

“豁出去了。”当我下定这个决心后,整个身心便似卸下了千斤重担。接下来,我就趴在悬崖上开始念诵观音圣号……

ID:音乐家

音阶由七个基本音高组成,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观待,任何一个独立而绝对的音高都是不存在的,每一个音高都必须有赖于别的音高才能得以确认。在这观待的基础上,基本音高间的升降变化,才会派生出美妙动人的音乐。

在这无有自性的极为神奇的音乐空间里,古往今来的作曲家们却插上幻想的翅膀,无中生有地谱写出一曲曲天籁之音。

越是深入音乐世界,越会发现那个简简单单的事实——缘起无自性。

ID:工程师

经常能见到一些老工程师,原先兢兢业业于本职工作,等退休以后,除了少数人有机会继续发挥余热外,大多赋闲在家、无所事事。除了看电视、打门球,剩下的生活内容便是静等身体一天天衰老直至死亡。

人们都被眼前或梦想中的那些可怜的安乐蒙住了双眼。就像鸦片,只尝了一点点,便能上瘾,且使人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吸毒。所有人生中暂时的安乐都是无常的,如三更梦、瓦上霜,终究会消散得无影无踪。

ID:高校老师

学校通告栏上频频出现的讣告时时刺激着我那安于现状的神经,其中有老教授,也有年轻的教师。如是地生活,如是地死,这难道就是我生命的模式?

了解那些情执深重的文学家,介绍那些宣泄情爱的作品,并指导学生们也创作出如是的作品,穷此一生,对自他能有多少利益?

时间永不停息地流逝,生命一步步走向终结,这时,我对那句“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算是稍稍有所理解了。

ID:……

读了他们的人生,你这一生打算怎么过?

《有什么舍不得》可能会让你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

前言/序言

“我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是困惑了无数人的古老问题。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一般人选择避而不想,闷头继续过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然而,偏偏有这样一群人,放下世间的名利荣华,来到佛教的智慧海边,涉水成为弄潮儿,一心只为求答案。

虽然他们的身份千差万别,在世间的经历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曾受过高等教育,并后选择了出家。

他们的这一选择,也许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但他们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从佛法中得到的心灵感悟,想必会引起你的深思和共鸣。

十多年前,我在稍微有点空闲时,为了与更多人分享他们的经历,用大半年的时间到处采访,对每个人的故事做了详细的笔录。书中事迹为尊重个人隐私,所有当事人以化名出现。

当然,之所以编写此书,并不是劝你舍俗出家,即使是佛陀在世,弟子也多数是在家人,学佛不一定要与出家画上等号。分享这些,只因这些人曾经所经历的烦恼与疑惑,是你也正在经历,或者也会经历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愿他们的心路体验,能让你的人生少走弯路。

索达吉

2015年3月12日


《禅意人生:智慧的拾遗与放下》 内容简介 在这本《禅意人生:智慧的拾遗与放下》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探寻内心平静与人生智慧的旅程。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或预设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引导读者审视自身,发现内在的力量,并学会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安顿身心。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如观照自我、理解因果、培养慈悲、放下执着等方面,层层剖析,力求为读者带来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 第一部分:观照内心,认识真实的自我 我们常常在生活的洪流中随波逐流,忙于追逐外在的成就,却忽略了内心最真实的呼唤。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自我”的本质。我们会讨论,在种种社会角色、身份认同、过往经历以及他人评价所构建的“我”之外,是否存在一个更本真的存在?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正念的练习,如静观呼吸、身体扫描等,来培养对当下念头的觉察力,不加评判地观察它们升起与消散,从而逐渐看清那些不自觉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 通过对无常的理解,我们将认识到,生命中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身体、感受、思想,乃至周遭的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并非威胁,而是生命活力的体现。接受无常,能帮助我们减少对既得事物的固守,降低因失去而产生的痛苦。我们会探讨如何区分“我”和“我的”,理解“我”的意识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各种因缘和合的产物。这种认识,是走向内心自由的第一步,它能帮助我们摆脱“得失”的牢笼,以更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此外,我们还会触及“空性”的智慧。这并非虚无,而是对事物本无自性、依赖他缘而存在的深刻洞察。理解空性,能帮助我们看穿现象背后的本质,减少对虚幻事物的执着,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智慧。我们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阐释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让它们变得易于理解和实践。 第二部分:理解因果,明晰行为的深远影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法则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往往被我们忽视。本部分将深入解析因果的奥秘,帮助读者认识到,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在默默地播下未来的种子。我们将区分业力的不同层面,从微观的个人行为到宏观的社会层面,都展现因果规律的普遍性。 我们会重点讲解“意业”的重要性。在许多传统智慧中,意业被认为是影响最深远的力量。一个善念,即使尚未付诸行动,也已在心中种下了善的种子;一个恶念,也同样会滋生负面的能量。因此,学会管理自己的念头,净化内心,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关键。本书将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转化负面念头,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果报”的显现。果报并非神秘的惩罚或奖励,而是行为自然而然的延伸。它可能即时显现,也可能经过漫长的积累才呈现。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审慎地对待自己的选择,并对过往的经历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通过学习因果,我们能更主动地承担起生命的责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我们会强调,改变命运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始于当下每一个善意的选择和行动。 第三部分:培养慈悲,链接众生的温暖 慈悲,是佛教智慧的核心之一,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在本部分,我们将超越狭隘的自我中心,学习如何将关爱和善意延伸至一切有情众生。我们会讨论,慈悲并非软弱,而是强大内心的体现,它源于对生命共同体的深刻理解。 我们会从“爱”、“悲”、“喜”、“舍”四无量心入手,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体验和培养。爱,是对众生普遍的、无条件的关怀;悲,是见众生苦而生起的怜悯之心;喜,是见众生乐而生起的随喜之心;舍,是超越得失、不偏不倚的平等心。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修习方法,如慈心禅、悲心禅等,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品质。 本书还会探讨,为何培养慈悲对我们个体的心灵健康至关重要。当我们将注意力从自我中心的烦恼转向对他人福祉的关怀时,我们自身的痛苦往往会减轻,内心会获得更深的满足感和意义感。我们会举例说明,在人际关系、社会互动中,慈悲的力量如何化解冲突,增进和谐,并最终为自己带来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第四部分:放下执着,拥抱自由的生活 “放下”是智慧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并非放弃或妥协,而是对生命真相的领悟和对不必要负担的卸载。本部分将聚焦于“放下”的艺术,帮助读者识别并逐渐解除那些束缚心灵的执着。 我们会深入分析“执着”的根源,包括对财富、名誉、情感、观念,乃至对“我”本身的执着。这些执着,如同沉重的枷锁,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制造了无尽的烦恼。我们将探讨,执着为何会带来痛苦,以及如何通过觉察和智慧来削弱它的力量。 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技巧,来帮助读者实践“放下”。这包括学会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过度期待;放下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焦虑,活在当下;放下对他人评判的在意,活出真实的自己;放下对“应该”的僵化观念,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会强调,放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练习。 通过对“无所求”境界的描绘,我们将展现一个不被欲望驱动、不被恐惧束缚的自由人生。这种自由,源于内心的丰盈和对生命的全然接纳。当放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解脱时,我们便能以更轻盈、更喜悦的心态,去体验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去拥抱生活带来的种种可能性。 总结 《禅意人生:智慧的拾遗与放下》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一次对内心力量的唤醒。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钥匙,开启通往内心宁静、智慧增长、慈悲具足的道路。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份邀请,邀请您与自己对话,与生命共舞,最终在拾遗珍贵智慧的同时,学会放下不必要的重负,活出洒脱、自在、充满意义的人生。愿这本书能成为您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带来安详与喜悦。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快递的时候就觉得分量很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装帧的用心。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摸上去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不仅内容要精妙,它的物理形态也应该是一种享受。这套书的字体大小适中,段落排布疏密得当,读起来非常流畅。我之前读过一些类似的探讨人生取舍的著作,但总觉得观点有些过于绝对或者说教性太强,让人读起来有些压力。然而,这套书的语气却异常亲切和包容,仿佛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长者在耳边低语,没有丝毫的苛责,只有无尽的理解和引导。它不是强行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巧妙地引导你去发现“自己可以”如何做得更好。这种尊重读者的姿态,非常难得。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有格调,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一看就让人觉得内容不一般。我最近在找一些能够帮助我调整心态、更平和地面对生活的书籍,刚好看到朋友推荐了这套。我得说,光是翻阅里面的前言和目录,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慈悲心。文字的组织非常有条理,不像有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泛,而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我尤其喜欢那种用非常日常的例子来阐释深奥哲理的方式,让人很容易就能代入自己的生活场景去思考。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不再为那些琐碎的小事困扰自己。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每一个章节,去体验那种被温柔而坚定地引导的感觉。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节奏感掌握得极好。每一篇章的长度都比较适中,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我常常是在睡前随便翻开一页,结果就被里面的某个观点深深吸引,一不小心就读到了深夜。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力量,但又不会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来掩盖内容的空洞。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劝慰”的层面,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思维框架。它教你如何去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什么是应该放手的负担。这种清晰的界限感,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常陷入“想太多”困境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宝藏书籍。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探讨佛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现代性。他没有把佛法描述成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玄学,而是将其融入到我们当代人最关心的情绪管理、职业发展和家庭关系之中。比如,书中涉及到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时,引用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场景,而不是晦涩难懂的典故。这使得即便是对佛教哲学完全不了解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接收到其中的精髓。这种跨越文化和信仰鸿沟的沟通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心灵读物的重要标准。我注意到,很多关于“舍得”的讨论,都巧妙地避免了陷入二元对立的陷阱,展示了一种更圆融、更具弹性的生命哲学。我期待着后续章节能带给我更多关于“如何积极行动”的启示。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每天都在跟各种截止日期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交道,感觉心力交瘁,很多时候找不到清晰的方向。我买这套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找到一个“锚点”,让自己在混乱中不至于完全失重。我已经开始阅读其中关于“放下执念”的部分,作者的论述非常到位。他没有简单地否定我们对成功的渴望,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渴望背后隐藏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不得不停下来,仔细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我感觉自己就像被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扶正了视角,很多曾经纠结万分的问题,在看了作者的分析后,突然变得没那么重要了。这套书更像是一剂温和的清热剂,慢慢地疏导淤积在心中的郁结。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好,还没看

评分

是本好书。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赞

评分

值得一看

评分

太好看

评分

不错的两本书,真的值得一看,从故事里去学佛教理。

评分

喜欢索达吉堪布的书,希望有所启发,心灵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