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术概观(增订本)

东方学术概观(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漱溟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东方思想
  • 学术史
  • 文化史
  • 增订本
  • 陈来
  • 历史
  • 思想
  • 哲学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4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7620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梁漱溟作品集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最后的儒家”的最后定论:梁漱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2.国学宗师以毕生体悟深入阐发儒释道三家文化精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内容简介

  

  《东方学术概观》是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可谓“最后的儒家”的最后定论。作者晚年依据毕生经验和体悟撰写本书,对东方学术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术予以宏观的阐述,抉发东方学术价值在其为人生实践之学、改造生命之学,叙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增订本,除精加校勘外,还增加了早年撰写的有关文字,以及访谈、书信中有关儒释两家见解的文字,内容更为充实。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亦不废佛;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始终不屈,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人不唯上、唯书、唯经、唯典?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极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费孝通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
  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冯友兰


  

  我对梁漱溟非常佩服,有骨气。我佩服的人,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怀。
  ——季羡林


  

  梁漱溟是现代中国极具特色的学者与知识分子。他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极具风骨;不尚空谈,而且能身体力行。
  ——汪荣祖


  

  在近代中国,只有他一个人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字,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
  ——[美]艾恺


  

  有悲天悯人之怀,一也。忠于理想,碰钉子不退,二也。直,有一句说一句,心口如一,三也。受大而众之力压,不低头,为士林保存一点点元气,四也。不作歌颂八股,阿谀奉承,以换取絜驾的享受,五也。五项归一,我觉得,今日,无论是讲尊崇个性还是讲继承北大精神,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梁先生,因为他是这方面的拔尖人物。
  ——张中行


  

  思想与行动,在他的生活里,完全打成一片。他不是书斋里的学者,在思想上却有超过一般学者的成就;他也不纯粹是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只是本诸社会良心,为国内的和平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而奋斗不懈。
  ——韦政通


  

  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极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他们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批判者,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发扬者。
  ——林毓生

目录

上 编

东方学术概观

附:东方学术概观(未及完成之昔年旧稿)

儒佛异同论

孔子学说之重光

孔学绎旨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

佛法大意

东方学术之根本


下 编

儒家孔门之学为体认人的生命生活之学 ——答李耀光教授

佛法与世间

吕著《佛法与世间》(讲稿)摘要与按语

谈禅宗

谈 静

“一切法毕竟空”

略说佛家思想要旨——《读熊著各书书后》之摘录

与艾恺教授谈佛家思想

佛法讲述——书信摘录

何谓出世

印度佛教与流传到外国的佛教之不同

《思索与领悟辑录》选录

增订本编后记

精彩书摘

  应当说:一般动物依从本能生活,心为形役,而人类却有形为心役的可能性。亦即是说:人心是超乎其身的,主宰乎其身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全在于此。此是可能的,而非必然,所以可贵。
  东方之学不是求客观规律之学,而是主观方面向内自求了解之学,不是改造世界的学问,而是改造自己生命的学问。——这里世界既指外在的大自然界,亦复指社会人事。这里所云改造自己生命大抵在提高主观能动性,从被动中超脱出来。因此不能以研究客观现象的态度来研究东方古人之学。这有如不能站在远处坐在屋内从书本上研究游泳一样。要学游泳只有跳下水里试着去活动一番。儒家之学必首(在)立志,佛家之学必先发心者以此。
  学术原是吾人赖以解决问题的,就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术,而不同的学术则走着不同的途径,各有其不同的治学方法。人类文化转入第二期,问题既从人对物者转移在人对人,首先得要认识人类自己——在自家生活上体认生命——则一向两眼向外冷静地观测一事一物的科学方法固不适用,广泛地设想宇宙之大的那些哲学思维亦岂适合?苟不切己反省,时时改过自新,从自己再体察人情来解决社会问题,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此就儒家修身之学而说,其它两家亦可借以推见其概。总之,此三家者,其切切实实解决问题同于科学家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而不同于哲学家之空想一番。
  当阶级和国家还没有从人类历史上消除去,事实上总是讲力多于讲理。讲力就是以对物的态度来解决对人的问题。试看今天世界上不是依然到处都看见以对物的态度对人的事情吗?譬如两军作战彼此砍杀,其与斩伐草木岂有两样?坐下来讲和谈判,似乎要照顾到对方的感情意志了,而威胁利诱无不至,其与调驯犬马亦岂相远?在对人还如同对物的这世界上,依然是物的学问当先。必在如何解决对人的问题划然有别于对物了,而且“人的问题”又切要过“物的问题”那时候,人们大家才会都来讲求“人”的学问——“人”的学问方始当先。
  “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一句话,这是从根本上道出了东方学术之真髓的。一般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命皆有很大盲目性和机械性。人类的智慧虽高,但此智慧却恒在生命所役使之下向外活动。只有东方古人却把它收回来还用诸其身,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这一句话可以适用于儒家、道家以至佛家而悉无不合。
  如我夙昔所说:人类的特征在理性;理性则以自觉不昧awareness为其内核。东方学术的根本实在此。孔颜为学要归于自觉自知、自主自如;其觉盖在意念行为之间不堕失于先天气质、后天习惯。而道家有异乎是,却在吾人机体内部发展其自觉。
  (儒与佛)两家为说不同,然其所说内容为自己生命上一种修养的学问则一也。其学不属自然科学,不属社会科学,亦非西洋古代所云“爱智”的哲学,亦非文艺之类,而同是生命上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
  科学发达,识得物理愈多,愈能借以应付和处理事物;然止于知其“如此如此”或“若果如此,即将如彼”的公式,处于静态,未曾示人以行动方向,更没有发动一种行为的力量。例如有了原子能的知识,是用来制造武器杀人,抑或用之生产民需品,全没有一定。主观情理却不是这样。要求正义,反对非正义,要求公平合理,否则反对,有方向,有力量。
  物理是对物的,情理是对人的。两种理皆为人类生活所一日离不开。你不能离开物(自然界之一切)而生活,你就需要通达物理;同时,你不能离开人而生活,你就需要通达情理。难道不是吗?
  人们行事总要合理,既要合乎物理,又要合乎情理。行事违失于理,是谓错误。既然理有两种,亦就有两种不同的错误。违失于物理者,由于知识不足者居多,亦或一时粗心大意,事所难免,可以原谅。违失于情理者,问题便严重得多,恒引起责问忿争。人世间所有争端,往往扩演而为惨剧战祸,不在前一错误而在后一错误,二者固不可等量齐观。
  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沿袭甚久之社会秩序)主要表现既是“非宗教的”,又且为“非国家的”。如所见于西洋的宗教和国家这两大权威,中国皆缺乏之。此正见其社会秩序自尔维持,不是靠着外力之强加。其所以长久不见根本性的变革者就在此。其陷入乱世及其由乱而规复于治,若有一定时际者无不在此。
  一言以申明之:由密切的亲族人之间相互照顾,时时以对方为念的那种心理情谊,扩大推行于接邻之外人,取代了集团间排他的狭隘习俗就是。正由此伦理情谊之推行,中国民族是以同化吸收了许多邻邦外族而开拓无疆,是以其历史尽有曲折而绵续长久,谁莫能比。
  中国以偌大民族偌大地域,各方风土人情之异,语音之多隔,交通之不便,所以树立其文化之统一者,自必有为此民族社会所共信共喻共涵育生息之精神中心在。唯以此为中心而后文化推广得出,民族生命扩延得久,异族迭入而先后同化不为碍。此中心在别处每为一大宗教者,在这里却谁都知道是周孔教化而非任何一宗教。
  中国文化卓异之点可以指数者甚多,而言其总纲则在以富有理性的教化代替了迷信独断的宗教如世界他方者;指其表见在社会结构间者,则在其社会阶级非固定成形,而是贵贱贫富上下流转相通。不合于阶级社会通例的孔孟之道,所以出现在此。它既是阶级不固定之果,更重要的是阶级不固定之因。
  儒家与道家在现在学术界都莫能自明,不能与现代学术接头,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为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人心与人生》一书之作,即愿为儒家与现代学术界之间谋一说明,作一讨论。此工作甚难作,盖以明白心理学的人不能明白儒家,明白儒家者又不明白心理学,两者能都明白而又能有所讨论的,这个人现在很难有;我则甚愿努力于斯。
  我们局外人虽然无从晓得孔子一生为学那一层一层的进境,却看得十分明白其学问不是外在事物知识之学,亦非某些哲学玄想,而是就在他自身生活中力争上游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不妨称之为人生实践之学。假若许可我们再多说一点,那便是其力争上游者力争人生在宇宙间愈进于自觉,自主,自如也。
  (儒家孔门之学)此学要在力行实践,以故后儒王阳明揭举“知行合一”之说,不行不足以为知。于是就要问:力行什么?此不必问之于人,反躬自问此时此地我所当行者而行之,可已。请教旁人未尝不可,思量审决不仍在自心乎?孔子答宰我问三年丧,并不教人听信他的主张,却告以“汝安则为之”,“君子不安故不为也”。孔门之学岂有他哉!唯在启发各人的自觉而已。从乎自觉,力争上游,还以增强其自觉之明,自强不息,展转前进,学问之道如是而已。宗教总是教人信从他们的教诫,而孔子却教人认真地自觉地信自己而行事。孔子与宗教的分水岭在此。
  当谈到儒家这个学派之时,则我夙昔所说古中国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话乃最清楚可见。儒家之学无他,不外是过早地觉识到人类之所以为人,而自勉于为人,同时亦务以人待人而已。自勉于为人,是曰“修己”(或修身);处在阶级社会中,而务于以人待人,则曰“安人”。
  “内圣外王”的话,见于《庄子》书中。人或称儒家为内圣外王之学,我于此不敢置可否。如我所理会:一个儒者不论生在任何时代,处在任何社会,其必于群众生活、公共事业抱持积极态度,大不同乎佛家、道教,这是一定的。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内,他总朝着进步方向走——这本于其学在求仁而来——亦是一定的。但此外似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当时孔子于其社会、政治、经济等一切组织制度容必有其具体的理想主张,却不足以为依据。除其间有些精义可资后人学习研究外,是泥执不得的。
  人生实存于家庭、社会各种关系之上,从乎人的理性于是有伦理情谊;如何正确合理地表著此种情谊亦即其相互间的义务关系者,是曰“礼”。礼主于谦敬。唯敬无贰;唯谦斯和。把所有各种人事关系悉纳于礼制之中,俾彼此各有所循由,则敬业乐群,庶几避免违碍而问题可少也。人群不由乎礼,必将任法,二者必居其一。
  所谓周孔教化,盖根于早启之理性从家族生活中发展出伦理情谊,代替古宗法以组织社会;同时即因袭着古宗教习惯加以变化而成其礼乐制度。这些制作或多出自周公,而孔子则因之大有所悟,深造自得,复据以启迪后人。这就是儒学。若问他悟得了什么?他悟得了人类生命的神明伟大,而滑失下去却亦极其容易。人的伟大如何可见?见之于其尽伦,或云“安人”,或云“善群”(语出《苟子》),或云“明明德于天下”(语出《大学》)。然此表见在外的伟大,总不过实践他生命内在的可能性。所以作为一个人要在修己尽伦,是即上文所云儒学有体有用者是。儒学后来的历史演变,是要在这内、外、体、用的问题上,分从主客两面来讲它。
  从儒学本身说,其所重者原在体、在内;而从乎社会需要,却宁在其用的一面,亦即其外面可见的那一套东西。并且外面可见的一套,亦远较内在修养为便于传习。孟荀之后,荀学发展出乎孟学之上,正为两家相较荀学侧重外面实用之故耳。更要知道:早熟的东西只能出现于一时;在长时间大形势下,它之影响于社会者,远不逮社会对它的限制。只有合其时社会需要的那一面(或那一部分)会被保留下来改头换面地去发展,如所谓“伦理纲常”和某些礼节仪文即是。
  无疑,凡我所说的情理和理性充分地寓乎那古经书中,却惜学徒们,尤其后世学徒们总把功夫用在讲解记诵书文上,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就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从汉唐以至清代,其代表儒家者不过是经学家而已。宋儒明儒比较能在身心性命上理会孔门之学,但亦限于环境条件不能大有所发挥。凡此都缘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是不能责怪后人的。
  问此非保守主义乎。孔子所关心者在人与人相处,而不在人对自然之利用。不问利用之程度高低,而人与人相处相得终是和人生直接有关的问题。于此问题应求善道,应不断用功夫。对自然之利用他不反对;你去问别人好了。在人与人关系上儒家亦非保守而有理想,不满意现状。
  ……


















《东方学术概观(增订本)》 一、 著作背景与价值 《东方学术概观(增订本)》的诞生,源于学界对东方学术体系深刻理解与系统梳理的迫切需求。在世界学术版图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东西方学术的交流与对话愈发重要。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学术中心主义的视角,使得东方学术的独特价值与贡献常被忽视或片面解读。本书旨在打破这一困境,以一种全新的、独立的视角,全面展现东方学术的宏伟图景,并为其在现代世界学术体系中的应有地位正名。 “增订本”的出版,更显示了作者在学术探索道路上的精益求精。在初版的基础上,作者根据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新发现,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充实、修正与拓展。这不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更新,更是对东方学术研究前沿的积极回应。其价值体现在: 系统性与整体性: 东方学术并非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本书力求从宏观层面,展现东方学术的整体风貌,揭示其内部的逻辑联系与发展脉络,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东方学术地图。 独立性与原创性: 本书不依附于任何既定的学术框架,坚持以东方自身的思想资源为基础,进行自我审视与建构。这种独立的立场,使得本书能够更真实、更深刻地揭示东方学术的独特魅力与思想深度。 传承与创新: 东方学术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智慧。本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关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创新性,探讨其如何回应当代挑战,并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新的思想火花。 学术史意义: 作为一部梳理与研究东方学术的力作,“增订本”的出现,无疑将对东方学术史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学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二、 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书的体例严谨,结构清晰,循序渐进地引领读者进入东方学术的殿堂。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 东方学术的源流与奠基 早期思想的孕育: 追溯东方古老文明(如中国、印度、中东等)的早期思想萌芽,探讨原始宗教、神话、哲学思潮如何为后来的学术体系奠定基础。例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印度的吠陀文化,以及中东地区关于创世、神权的思想,都是东方学术独特精神气质的源头。 经典理论的形成: 详细阐释东方主要学术流派的经典理论与核心范式。这包括但不限于: 中国哲学: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集权与法治,以及诸子百家的智慧碰撞。 印度哲学: 婆罗门教的梵我同一,佛教的四圣谛、八正道、因缘果报,耆那教的“不害”思想,以及印度教的多元体系。 伊斯兰学术: 古兰经的启示,逊奈的实践,法学(菲格赫)、神学(凯拉姆)、苏菲主义(神秘主义)等。 其他区域性学术传统: 如东南亚的佛教哲学,日本的国学与神道,以及部分东北亚、中亚地区的学术特征。 思想的传播与演变: 分析东方主要学术思想的传播途径,例如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吸收。探讨这些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演变、分化,以及形成新的学术分支。 (二) 东方学术的核心范畴与方法论 独特的世界观与宇宙观: 深入解析东方学术对宇宙、生命、人性的独特理解。例如,中国哲学中的“气”的观念,印度哲学中的“业力”(Karma)与轮回,以及伊斯兰哲学中对“安拉”的绝对超越的认识。这些观念构成了东方学术独特的方法论基础。 伦理与道德的建构: 考察东方学术在伦理道德方面的独特贡献。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佛教的慈悲喜舍,再到伊斯兰的社会公正与责任,东方伦理体系强调和谐、责任与内在修养,与西方强调个体权利与法律契约的视角形成鲜明对比。 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 剖析东方学术在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方面的独特方法。这可能包括: 直观与体悟: 强调通过内省、冥想、实践来体悟真理,而非单纯依赖逻辑推理。例如,中国禅宗的“顿悟”,印度瑜伽的“三摩地”。 整体性思维: 视事物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反对机械的分析与还原。 象喻与象征: 运用大量的象喻、象征、寓言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如《道德经》中的“水”、“谷”,《易经》中的卦象。 历史与实践的结合: 认为理论的价值体现在实践中,并且历史经验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艺术、文学与学术的融合: 探讨东方学术在艺术、文学等领域中的体现。例如,中国山水画中的哲学意境,印度古典音乐与宗教仪轨的联系,伊斯兰书法与建筑中的数学与宗教象征。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是东方学术的重要特征。 (三) 东方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古代辉煌时期: 梳理各主要东方文明在古代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以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中古时期的交流与融合: 分析中古时期东方学术的交流与发展,如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本土化,伊斯兰文明的知识传承与创新,以及东方学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潜在影响。 近现代的挑战与转型: 探讨在西方文明强势崛起及其全球扩张的背景下,东方学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如何进行自我反思、调整与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包括对传统思想的再阐释,对西方学术的批判性借鉴,以及东方学术的现代化探索。 (四) 东方学术的现代意义与未来展望 回应当代全球性挑战: 探讨东方学术的智慧如何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启示,例如环境危机、社会不公、精神困境等。东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整体观、人文关怀,在今天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推动跨文化对话与理解: 强调东方学术在全球化时代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资源,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作用。 东方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展望东方学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如何孕育新的哲学、思想体系,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新的力量。 三、 读者群体与阅读价值 本书不仅是东方学术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更是广大对东方文明、哲学思想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启蒙读物。 学术研究者: 为研究者提供系统、权威的东方学术知识体系,帮助其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研究方法。 哲学爱好者: 带领读者领略东方哲学独特的思想魅力,理解其与西方哲学的异同,从而获得更广阔的思想空间。 历史与文化爱好者: 通过学术的视角,深入理解东方各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核。 关注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的读者: 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文明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对话。 《东方学术概观(增订本)》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普及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以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洞察、严谨的论证,展现了东方学术的博大精深,为我们理解东方文明、认识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阅读此书,将是一次与智慧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人类文明宝库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容本身的广博性令人惊叹,它似乎没有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或地域的狭隘范围,而是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对整个学术领域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与梳理。这种宏大的视角,对于初学者建立知识框架无疑是极佳的导航,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来说,也能提供新的参照系和比较的维度。作者在引述前人研究成果时,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肯定了前人的贡献,又清晰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和深度。读完其中任何一个章节,都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和修正,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一张详尽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到一些高深的学术概念,作者也能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进行阐释,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清晰易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的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条分缕析的能力,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毫无牵强之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文字间流露出的是对研究对象发自内心的敬畏与热爱。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对话,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这种叙事风格,让阅读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乐趣的求知过程。

评分

这部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现有学术成果的综合与整合能力上。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罗列或概述,更是一种深度的提炼和升华。我注意到,作者在整合不同流派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的立场和公正的判断力,是非常难得的。他没有盲目站队,而是搭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对话平台,让各种看似矛盾的理论都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共存与理解。这种兼收并蓄的态度,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学术复杂性的认识。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理论辨析部分,作者的切入点往往十分新颖,总能触及问题的核心矛盾,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不失典雅的风格,初看之下就觉得内容必然不凡。打开扉页,那精细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即便是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而踏实的感觉,很符合它所承载的厚重学术分量。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装订和封面的覆膜工艺,都体现了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的尊重。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外在形象与它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是高度统一的,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知识探索之旅充满了期待与敬意。无论是收藏还是日常阅读,这样的物理呈现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仪式感。

评分

相较于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的晦涩难懂或流于表面,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我发现自己可以轻松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完全不需要频繁地查阅辅助资料来理解某个段落。这种流畅的阅读体验,证明了作者在结构组织和语言运用上的高超技巧。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象牙塔内的深奥理论与渴望求知的普通读者,让高深的学问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对于任何想要对某一领域建立系统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效率且令人愉悦的起点,它值得被反复研读和珍藏。

评分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顺天中学毕业后任京津同盟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记者。

评分

1927年1月,应邀为北京高校讲演《人心与人生》、《我对于心理学上见解的变迁》等。

评分

作者自己推崇的著作,必是呕心沥血的成果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想买已久的东东,终于有给力的活动了。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和认真阅读。

评分

很好,多次购买,信赖京东!很好,多次购买,信赖京东!很好,多次购买,信赖京东!很好,多次购买,信赖京东!

评分

应该是梁漱溟早期作品,值得一读

评分

京东的物流一直很给力,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