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说庄子

毓老师说庄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爱新觉罗·毓鋆 著,陈明德,刘昊,沙平颐 整理
图书标签:
  • 庄子
  • 道家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国学
  • 先秦
  • 毓老师
  • 解读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34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80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毓老师书院讲经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毓老师说庄子》是书院讲经真实记录,作者是出身皇室、末代皇帝溥仪伴读,曾师从陈衡恪、陈宝琛、罗振玉、叶玉麟等诸位硕学鸿儒的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毓老潜心研究经典近百年,私人讲学一甲子,创办天德黉社、华夏学菀、奉元书院,讲授经史子集,受业弟子上万人,遍及海内外.
  台湾数个著名书院的山长均出自毓老门下,著名弟子还包括夏含夷、班大为、魏斐德、黄宗智、邓尔麟等一批美国著名汉学家.
  中国历代对经典的注解,从秦始皇到清朝都不敢把真经义讲出来,几千年来讲学术都是奉旨行事.看《毓老师说庄子》,依经解经,钩玄提要,贯通六经,取譬时事,发明经义;看毓老师骂人,活现了当时的课堂.
  《庄子》为治世之书,完全是一部治世之学.这部作品不要光把它当文章读,要当智慧读,天天玩味,可以培养遇事担当的力量.
  子书虽然不同经书,但读了《毓老师说庄子》,会觉得如读“无上甚深微妙法”,马上可用.
  毓老师书院讲经系列:
  《毓老师说》
  《毓老师说中庸》
  《毓老师说大学》
  《毓老师说孙子兵法》
  《毓老师说论语》精装
  《毓老师说易传》精装
  《毓老师说人物志》精装
  《毓老师说庄子》精装
  《毓老师说老子》精装
  《毓老师说易经》(全3册)精装

内容简介

  《毓老师说庄子》名为《庄子》,实则以《内篇》七章及《天下篇》为主,系毓老师于1978年-1979年讲述,以录音整理而成,能保持毓老师讲学之原汁原味.
  《毓老师说庄子》,只择重点解说,意在以古人智慧启发今人之智慧,强调其致用之道术,即内在身心灵的修养和外在管理人事物的学问.
  《毓老师说庄子》,融通儒道,依内圣外王之旨解读庄子言外之意,以《庄子》为治世之书,一洗其为衰世之书及庄子逃世之名.
  《逍遥游》者,适才量性,物任其性、事称其能,逍遥于自得之场.
  《齐物论》者,泯灭是非,物我齐平.
  《养生主》者,顺其自然,得其窍门,迎刃而解,可依此养生,更可以此理事.
  《人间世》者,无道之世,因材而丧生,无用以全身.
  《德充符》者,德充于内,而应物于外,内外和同,若合符节.
  《大宗师》者,嗜欲浅天机深,不恃己智,不师其心,宗法自然,真觉无忧,其息深深,以无心为宗,亦可为师矣.
  《应帝王》者,其心若镜,不迎不将,应而不藏,可为帝王.
  《天下篇》者,乃古代论学术派别的一篇重要的文字.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在台湾被尊称为毓老师,毓老师的百岁人生堪称传奇。他是清朝王室后裔,幼年为溥仪伴读,师从陈衡恪、陈宝琛、罗振玉、叶玉麟等大师学习,打下深厚的经学基础。“满洲国”时期,毓老师担任“御前行走”,负责情报工作,但毓老师没做汉奸,还伺机刺杀日敌、保全抗日人士。抗战胜利后,经国民政府审查,毓老师证得清白。1947年,蒋介石下令将毓老师监管至台湾。在台六十几年,毓老师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1950年代,毓老师开始为美国的汉学博士讲解中国古代经典。1970年代,毓老师先后创建天德黉舍、华夏学菀、奉元书院,教授中国学生,受教弟子万余人,遍及学界、政界、商界。毓老师讲授的不是考据、训诂,而是充满救世情怀、人生智慧的活泼泼的国学,带来思想的强烈冲击和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国学。

精彩书评

  毓师是一位生不逢时的英雄豪杰;是一位人品冰清玉洁、人格光明峻伟的奇男子;是一位满腹经纶、木铎天纵的稀有醇儒。毓师从英雄转化为圣贤,在时间的长河中,是一位转型成功,破格,破纪录,写历史的老师。毓师是是毓门弟子的荣耀、后世的典型、当代的传奇。
  ——黄大炯

  从1975年3月起得列门墙,亲炙教化,迄今已整整卅六个年头,毓老师真正是影响并改变我一生的人。多年来闯荡历练,不管遭遇什么挫折横逆,只要想起老师的行谊风范,就觉得不算什么,继续奋发前行。而今而后,再历人生重大忧患,求教无门,一空依傍,只能乾乾夕惕,自强不息。
  ——刘君祖

  经典教育不能只是光说不练,重要的是经典内涵的实践。老师一生以身作则,带领学生行士君子之风,深化经典的人格教育。他的学生遍及产、官、学界,许多学生是目前社会上的精英、栋梁,当他们头角峥嵘地为社会一展长才时,老师由自己做起的人格教育,就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处世方式。因此,老师授予学生人格上的教导,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可谓既广又远。
  ——黄忠天

  老师就像一阵天风,至大至刚,从千里之外吹来,从遥远的古代吹到现代,从内地吹到台湾,把消沉将熄的中华文化的灰烬吹醒了,给无数年轻人带来光明于空茫之中,给台湾带来温暖和力量。这是一个美的传奇,而它的意义还有待我们思索。
  ——赖声羽

  毓老师识时不失位,乘势知进退,以果行育德,卜居隐巷,藏道于民。在刹刹生新的自然环境中,要守经也要能通权,这才真的叫识时务,识时务者才称得上是俊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龙德而隐是老师“君子而时中”的真精神,知节、守节、行节是老师的大慧智、大德行,所以我们可以大声地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毓师也。
  ——林明进

  毓老师的一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传承五千年的文化道统,然而让人动容的,是他为台湾这块土地付出了整整六十年、一甲子的私塾经书教育!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在滚滚历史洪流中幸存至二十一世纪的前清遗老,对民族、对教育、对人类的贡献与深情堪称伟大。
  ——曾百薇

  有人想见老师,但是见不到。有人来见了,被他当头棒喝,不敢再来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人的起心动念。
  ——钟友联

目录

代序
序一
序二
《庄子集释》序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天下第三十三

精彩书摘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注】今观天之苍苍,竟未知便是天之正色邪,天之为远而无极邪.鹏之自上以视地,亦若人之自地视天.则止而图南矣,言鹏不知道里之远近,趣足以自胜而逝.
  一个人做事不必计划道里(路途)之远近,但是必得自己能够自胜才去做.
  在大鹏的心里并没有道里之远近,它所重视的是足以自胜,能具足了自胜之力,然后才去.一个人光知道计道里之远近,但是最后自己的力量不能胜任,没法走到,那不是白计划了吗?
  一个人不必先计划数字的问题,应该先计划看看本身的力量足不足以自胜.足以自胜就去了,不必计划远近.远近是客观的环境,而足以自胜的是我们自己本身的力量.本身力量够,其余不足虑.先估计了本身的力量以后,再看客观的环境,有了这个力量,什么客观的环境都能克服.
  人要看环境,不要沾奸取巧,我们看我们的力量,是否有制胜之力?有,才去;没有,则不去.要不然人家一松手,自己就摔碎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皆自己力量方可去.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注】此皆明鹏之所以高飞者,翼大故耳.夫质小者所资不待大,则质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
  水之积不厚,不足以负大舟.
  “坳堂”,坳,音yáo(坳本音āo,又读ào).
  水浅不能漂浮大船.
  “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科学家所以能役物,即因“理有至分,物有定极”;所以指哪打哪.
  “此皆明鹏之所以高飞者,翼大故耳.夫质小者所资不待大,则质大者所用不得小矣”,大鹏的膀子大,有这本钱才能高飞,不是只有客观环境就能高飞的.大鹏鸟因为膀子大,然后再加上客观环境的力量,所以才能高飞.“翼大”即本钱,有本钱再加上客观环境之力量则能高飞.若是自己本质小,则所资取的就不必那么大,只要能和自己的体相称就有用了.本质大的若是所处的环境太小,那就没有办法了.
  “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这个理有其至高之分际,而无论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止境,因此我们才能把事物研究到最高境界,所以处事办事都有一定的原则.如果事物没有止境,那么我们就无法研究出对付的办法.
  就是因为事物有一定的止境,那好!我们的智慧就能在其范围之内来想办法,人就能把它控制住了.只要事物是有止境的,则不论其范围有多大,我们的智慧都能在范围之内控制它、役使它.现在我们把很多东西当成了废物,就是智慧没到境界.每个物都有和它相通、相称的,所以只要我们研究到了最高境界,任何一件东西都不是废物,猪粪能生沼气即为一例.
  天下没有废物!我们认为有废物,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没达到,把它给糟蹋了.我们在世界上所用之物,没有重要不重要之分,缺少了一个东西也不行.像一个机器,我们不能说那个大杠才值钱,因为若是缺个小钮,这个机器也不能动.所以,每个动物都有同等的地位,没有轻重之分,“其济一也”,其济世的功能是完全一样的.
  “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若是失掉了大本,经营我们的生存,生活于最恰当的道理之外,那正是“人之为道而远人”,到最后完全白费了.
  一般人营生于至当、大本之外,忽略了自身的本能,专做无谓的事.“虚内恃外”,结果非但对面前的环境运用不当,自身的本能也白白地浪费了.我们做事完全与大本合,这才叫作“至当”.
  “事不任力”,《礼记·礼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就是“任力”.我们把智力、智慧完全拿出来,担当起责任,做了许多于别人有益的事情,却不是为了自己.我之财力、智力应叫之担当应担之责任,各任其事,若在至当之外,则其力量完全发挥不出来.
  “动不称情”,是离了大本,行动与情不相称,完全悖逆而不近人情.
  “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那么虽然有大膀子,也不能发挥作用,长了膀子而不能用事,就成了废物.我们有那么多的智力不能专为自己保存,我们有那么多的财力,不可专寄于一身.专寄于一身,则我之智力、财力未尽其用;浪费!
  若是环境没能用上,那么即使是大鹏鸟奋飞起来,也不能没有困难啊!做事时任何小的力量都不能轻视,所谓“舜好问而好察迩言”(《中庸》)、“舜无一不取于人者”,就是能集众人之智以为己智.舜所以能成其大,就是因为他不弃小.我们为什么没成其大?因为我们弃小,所以大的也没得到.
  把这些注都玩味好了,用在人事上,这真是新的智慧.注《庄子》的没有比郭象高的.
  可见了解面前环境多么重要!有人忽略本身之力量,专靠外面的环境,结果外面环境弄坏,本身之力量也白搭了!
  ……

前言/序言

  毓老师于1978年12月15日开讲《庄子》,至1979年6月将内七篇及《天下篇》讲解完毕.1979年盛夏,我等待服预官役之际,奉师命整理讲课录音,在2011年3月20日先师仙逝后,从学者一呼百应,成立奉元学会及奉元书院以广师教.然毓老师法孔子述而不作之精神,无遗文片简留世,昔日据上课录音整理之所有笔记又毁于蠹鱼霉湿.苦于师说将无以传之际,幸而学长、学姐中有速记之才者,依其翔实之笔记发心整理,至今已有《毓老师说中庸》《毓老师说孙子兵法》《毓老师说中庸》《毓老师说大学》之讲录出版,以飨未能及师门者.
  《毓老师说庄子》之成,起于孙铁刚学长与孙中兴学长发动整理笔记.自2013年8月18日起,师门诸弟子相聚汇整《庄子》笔记,先由沙平颐学长将笔者所存之录音整理手稿影本费心地输入电脑并校对,提供大家讨论,再由多位学长根据各自之笔记补充录音稿之所无.补入之处多涉及对当时人事之评骘,较为敏感,故未录音.以时事印证经文,正是毓老师讲学之特色;然事过境迁,恐年轻读者已不知其所云为何义,是故我们又用按语形式加入相关时事背景资料以为说明.讲录中提及的一些历史典故,也做了相同的处理.此讲记因为是依录音稿整理后稍加增补而成,最能保持毓老师讲课时的“原汁原味”,可谓弥足珍贵.本书编辑和编排都是由工作团队多次讨论、再三斟酌才定稿.但我辈学力有限,恐未必能深谙毓老师讲学之微言大义,以致无力彰显吾师匡时补弊之初衷.凡此疏漏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正.
  毓老师曾偶依王船山之《庄子解》及王先谦之《庄子集解》讲过《庄子》,但以本次依郭庆藩之《庄子集释》的讲解最为完整,阐发《庄子》意蕴最为精详.此次讲解是以《庄子集释》为主,另外参考钱穆之《庄子纂笺》和张默生之《庄子新释》.《庄子集释》一书,集录了郭象注、成玄英疏和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庄子音义》.毓老师除讲解《庄子》本文之外,特别重视郭象的注,认为“注《庄子》的没有比郭象高的”,即使“成玄英用了三十年的工夫,都还以郭象注为本,后世没有出其右者”.毓老师以为郭象的注就是“郭象的《庄子》,是另外一本书,是人家读完一本书之后又作了一本书,因为庄子有余言、余音,郭象就发其未尽之言,发其未尽之音”.南北宋之交最具影响力的大慧宗杲禅师甚至认为:“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毓老师讲《庄子》时对郭注的重点详加申论,时发庄生和子玄未尽之音,曾谓:“我所讲的注,未必都是庄子之意,[将我所选的注疏和讲解]都串在一起就懂得为人之概念.集我所言《庄子》,可成《益智集》.”
  毓老师讲《庄子》内七篇及《天下篇》时只择重点而解说之,意在“以古人之智慧启发今人之智慧”,强调其致用之道术,故未字字句句予以解说.编者有鉴于“《庄子》书中有许多古字古义”,参考各家注疏,对《庄子》之文本及文外之义理加深了解,录有毓老师引用到的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冀读者能因此而通晓《庄子》这八篇之文句及其大意.
  司马迁《史记》中对庄子只有一段小传夹在《老子韩非列传》中,传语如下: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一般人受《史记》影响,视庄子为老子之传人,以“老庄”并称,并将其归诸道家.清朝学者林云铭则持不同的看法,林氏所着《庄子因·庄子杂说》开宗明义地指出:“庄子另是一种学问,与老子‘同而异’,与孔子‘异而同’.今人把庄子与老子看作一样,与孔子看作二样,此大过也.”他根据《庄子·天下篇》中庄子“历叙道术,不与关老并称,而自为一家”,认为庄子与关尹、老子非同一学派,反而应将庄子与孔子看作一样,苏轼曾谓“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庄子》中引述不少孔子的事迹,或赞或讥,见仁见智,如《人间世》数引孔子之言,而无轻慢之意;《盗跖篇》中孔子欲劝盗跖以德,反而被教训了一番.庄子“正言若反”,以至于真假莫辨,故有与孔子“言异而实同”之说.
  《庄子》中有不少孔子与颜回之精彩对话,如《人间世》论“心斋”、《大宗师》中颜回忘仁义、忘礼乐,进而达孔子自叹不如的“坐忘”之境.钱穆因而申论庄子与儒家颜回一派之关系曰:“试就《庄子》书细加研寻,当知庄子思想,实仍延续孔门儒家,纵多改变,然有不掩其为大体承续之痕迹者.故《庄子》内篇,屡称孔子,并甚推崇.《齐物论》于儒墨是非,兼所不取.然内篇引孔不引墨,则庄子心中,对此两家之轻重,岂不已居可见乎?韩非称儒分为八,盖自孔子卒后,其门弟子讲学,已多分歧矣.孟子常引曾子、子思,此为孔门一大宗.荀子极推仲弓,此当为又一宗.子游、子夏,各有传统,而《庄子》内篇则时述颜渊.若谓庄子思想,诚有所袭于孔门,则殆与颜氏一宗为尤近.韩非八儒,即有颜氏.”
  司马迁说庄子“着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而今本《庄子》仅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第一篇《逍遥游》至第七篇《应帝王》为内七篇,第八篇《骈拇》至第二十二篇《知北游》共十五篇为外篇,第二十三篇《庚桑楚》至第三十三篇《天下》共十一篇为杂篇.《天下篇》应为《庄子》一书的自序,不应归在杂篇.学者大都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着,而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后学所着.魏晋时期向秀、何晏、王弼等学者运用道家的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玄学思潮,并将《老子》《庄子》《易经》合称为“三玄”,作为其理论根据之经典,唐代时曾将《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并列为道教的四大经典.
  庄子思想之精华,可谓尽在内七篇,故就内七篇之大意摘要如下:
  《逍遥游》者,适才量性,物任其性、事称其能,逍遥于自得之场.
  《齐物论》者,泯灭是非,物我齐平.毓老师曰:“‘齐’非均平义,乃自足义,自足故逍遥.”
  《养生主》者,顺其自然,得其窍门,迎刃而解,可依此养生,更可以此理事.
  《人间世》者,无道之世,因材而丧生,无用以全身.
  《德充符》者,德充于内,而应物于外,内外和同,若合符节.
  《大宗师》者,嗜欲浅天机深,不恃己智,不师其心,宗法自然,真觉无忧,其息深深,以无心为宗,亦可为师矣.
  《应帝王》者,其心若镜,不迎不将,应而不藏,可为帝王.这七篇不正隐含有内圣外王之次第.然而内圣外王绝不可分为二段功夫来看,理应打成一片,即体即用,即用即体.
  西华法师成玄英在其《庄子疏》(又名《南华真经注疏》)序言中对内七篇之次第有如下之解说:
  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既指马天地,混同庶物,心灵凝澹,可以摄卫养生,故以《养生主》次之.既善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次之.内德圆满,故能支离其德,外以接物,既而随物升降,内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止水流鉴,接物无心,忘德忘形,契外会内之极,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师》次之.古之真圣,知天知人,与造化同功,即寂即应,既而驱驭群品,故以《应帝王》次之.
  王夫之在《庄子解》则以《逍遥游》贯穿内七篇之宗旨曰:
  寓形于两间,游而已矣.无小无大,无不自得而止.其行也无所图,其反也无所息,无待也.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宜以立名.小大一致,休乎天钧,则无不逍遥矣.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生主可养,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脗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无非游也.
  《天下篇》是《庄子》一书的最后一章,可视为其序文,对当时流行学派的人物及理论加以分析.张默生认为此乃“古代论学术派别的一篇最重要的文字”,庄子开宗明义曰:“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上近乎道家).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以上应为儒家).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以上应为法家).”并且先对六经做了精简的说明:“《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庄子认为诸子百家皆源于六经,接着感叹曰:“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在《天下篇》先提到通六经的邹鲁之士(应指儒家),接着依次有:墨翟、禽滑厘(墨家代表人物);宋钘、尹文(应属墨家之支流);彭蒙、田骈、慎到(应为援法入道之黄老学派);关尹、老聃(道家代表人物);庄周(自成一家);惠施、公孙龙(名家代表人物).庄子自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似乎认为自己在老子之上.庄子未用派别之名,然而对各流派之要点皆能精准地掌握,可谓是博学多闻且留心天下治术之有心人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指出了六大学派:“《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对古代学术流派之异同、利弊与沿革有兴趣的读者,可由《天下篇》入手,参研《论六家要指》及相关之文献如《荀子·非十二子》《荀子·解蔽》《淮南子·要略》《汉书·艺文志》,以及《人物志·流业第三》.
  庄子对当时论治术的流派,在《天下篇》中皆一一指出其利弊,庄子曰:“终身言,未尝言.”其不得不言者,乃恐内圣外王之道不明,而道术将为天下各种只见一端之学派、理论分裂的支离破碎,故着书立说以明道之全体大用,但又怕读者执着其文字,忽其义理,故曾感叹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两千年之后欲识庄子真义,得其意而忘其言,绝非易事.
  毓老师讲《天下篇》时勉励我们要有“经国体致”的经验、“经虚涉旷”的精神,以此“躬行实践”,不然都是无用之谈.毓老师认为古今能着书和会讲的人太多了,那没有用.待文王而后兴者,凡人也!真正读懂《庄子》而知活用者“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
  郭象可以说是真正读懂《庄子》而能得其言外之意者.虽然《世说新语》记载了《庄子注》的一段公案,认为郭象注是抄袭向秀的注,但是并不能否定郭象的独到之见.《世说新语》的记载如下:
  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郭象注固然有参考向秀注的部分,但在义理上有所发挥扩充.例如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疏曰:“向秀《庄子注》今已不传,无以考见向、郭异同.《四库总目》一百四十六《庄子提要》尝就《列子》张湛注、陆氏《释文》所引秀《义》以校郭注,有向有郭无者,有绝不相同者,有互相出入者,有郭与向全同者,有郭增减字句大同小异者.知郭点定文句,殆非无证.”
  《晋书·郭象传》记载:“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州郡辟召,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故知郭象不但口才好,而且有从政的实务经验,这在魏晋玄学清谈之士中是少见的.郭象《庄子注》必然反映了其从政之心得.焦竑《焦氏笔乘》云:“今观其书(指郭象《庄子注》),旨味渊玄,花烂映发,自可与庄书并辔而驰,非独注书之冠也.”毓老师曰:“解庄者皆一家之学,可以治世.”毓老师此次讲《庄子》时特别重视郭象注及经世致用之学,是有其深意的.
  庄子写书风格独具,司马迁称之“大抵率寓言也……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独特”,《庄子·寓言》说明其着书的体裁和风格,提出了“寓言、重言、卮言”这三种可以同时并用的表达方式,张默生认为此“三言”是解开《庄子》奥秘的钥匙.《寓言》篇首开宗明义曰: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庄子的话十分之九是用寓言来表达,因为庄子认为人的主观意识太强,只听得进自己已认同的理念.庄子如果直抒己见,就好像父亲宣传自己儿子有多好,也不如由别人来推荐较能为他人所信服.“寓言者,藉外论之”,就是借用外在的人或物来论事理,故易能为人所接受.庄子寓言中的主角可为人,如神人、古人、今人、隐者、怪人、死人、髑髅;可为动物,如猴子、乌龟、蝴蝶、雉鸟,大如千里之鲲鹏,小如学鸠;可为物,如山、石、草木乃至风、影、声响,小如尘埃,大如以八千岁为春的大椿与河伯、北海.其贵如天子、珠玉,其贱可是蝼蚁、屎溺.
  寓言中多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皆可对话.庄子常搬出重量级的先人,如老子、孔子就常在其寓言中出场表演,他借“圣贤”之“重言”来加强其说服力,但他又经常从中以幽默的笔法来诘难圣贤,这种“重言”也占了书中的十分之七.同时他也会通过一些“小人物”如解牛的庖丁和斫轮的轮扁之口而畅言大道,论述以无入有间的养生之道和得心应手之技难以承传之理.庄子好问,可借弟子问盗跖而明“盗亦有道”,进而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之反讽.他问天之色苍苍否?自问庄周是否只是活在蝴蝶梦中之人?他反问惠子“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于濠上?庄子善喻善问,“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他随时随地而取材,随口而出皆顺乎自然,故能层出不穷、变化多端.其用以比喻之物忽大忽小、忽有忽无,借此打破人们对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执着与迷情,以启蓬闭之心,并且激发吾人之想象力、创造力,进而能使人悟出道乃无所不在,故心自可逍遥、物自能齐平.
  以《逍遥游》篇首大鹏鸟和小鸠雀之比喻而言,郭象间接地认为二鸟大小虽异,其逍遥是相同的.郭注曰:“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则分别以“逍遥”为准则,“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而认定鹏是“游于大者也,遥也,而未能逍也”.因为大鹏要聚三个月的粮食、等待六月的气流才能南迁.鸠雀则是“游于小者也,逍也,而未能遥也”,鸠鸟在矮树丛间飞上飞下、自得其乐,却飞不远.大鹏鸟和小鸠雀互相以“小者笑大,大者悲小,皆未适于逍遥者也”.然而又有解《庄》者如释德清(憨山)则认为庄子是以鹏鸟喻圣人之大道,而以鸠雀喻谓世俗小见之人及其小知不及大知.就此一寓言之多种注释,即可见《庄子》之不易解也.寓言正是了解《庄子》一书的关键,然因其寄意深远,释《庄子》者当先以《庄》解《庄》,再参照不同注解,以善体其言外之意.
  《大学》开宗明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大纲领,以及实践三纲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儒家中“内圣”到“外王”的次第,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的功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功业.然而最先明确提出“内圣外王”概念是被一般人认定为道家的庄子,《庄子·天下》首先提道:“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提出的“内圣外王”观点,常为后世儒家学者据为己用,而反谓《庄子》乃谈玄之学耳!
  《易经》《老子》与《庄子》一样,除了“言非常道之道”和研究“神无方而易无体”的玄妙之学外,于内在自己身、心、灵的修养和外在管理人、事、物的学问皆再三致意焉.岂可谓《庄子》只是如名家(如公孙龙、惠施)之辨名析理,徒为“无经国体致”的“无用之谈”.郭象《庄子注序》曰:“然庄生虽未体之,言则至矣.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此其所以不经而为百家之冠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则将《老子》《庄子》与儒家经典并列.毓老师讲《庄子》融通儒道,并依内圣外王之旨解读庄周言外之意,以《庄子》为治世之书,一洗《庄子》为衰世之书及庄子逃世之名.
  郭象《逍遥游》注曰:“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处子者,不以外伤内.”此或郭象夫子之自道.道家人物更有“身在山林,心在庙堂”的传统,非徒为避世之隐者而已,如南朝隐居于茅山的陶弘景,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梁武帝时常以朝廷大事屈尊就教.其实,道家典籍除重视个人心胸之旷达逍遥及养生外,亦留心治理天下之术.毓老师常提及《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梁惠王听庖丁能以无厚之刀入有间之关节,故能不伤刀刃,而“得养生焉”.郭注曰:“以刀可养,故知生亦可养.”梁惠王与郭象很可能都将养生局限于人之身体.毓老师先开宗明义曰:“《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是接着的.《逍遥游》是讲自由,《齐物论》是讲平等,《养生主》是讲如何去养‘生之主’.”进而指出:“养生不光指是养身,我们治国平天下也是养生.各人养各人之生,治国平天下是养天下人之生.”在解说郭注时曰:“‘以’,因也.刀可以养,所以生也可以养.生可以养了,那什么都可以养;国也可养.‘养’字最重要,在没有办法中要想出办法来,那就是‘养’.”毓老师将内圣外王一以贯之以解《庄子》,可谓深得庄周之真义.盼读者能用心体会而善用之,以之修心可成内圣之功,运之任物可成外王之业,切莫只以《庄子》为“心灵鸡汤”而已.
  曾国藩是近三百年来知《庄子》内圣外王之义而能用《庄》之范例,曾氏曰:“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他认为豁达光明、恬淡冲融可调和身心,济勤劳于功利场中.曾国藩立身处事之道是以老子、庄周之虚静恬淡为体,以大禹、墨子的勤劳济世为用.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思古圣王制作之事,无论大小精粗,大抵皆本于平争、因势、善习、从俗、便民、救敝.非此六者,则不轻于制作也.吾曩者志事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以不与、不遑、不称为法,若再深求六者之旨而不轻于有所兴作,则咎戾鲜矣.”并曾引用《庄子》中屠羊说的典故为诗,以诫其九弟曾国荃傲慢坐大,颇得庄子之意.其诗曰: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庄子·大宗师》曰:“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毓老师常以“嗜欲深者天机浅”一语告诫学生,要我们降低自身之欲望,以培养一己之天机和智慧.进而以内圣之功应外王之事,做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之境地,达到《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读《庄子》非但能益人神智,更能扩人胸襟,识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语与宋儒张载《西铭》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前后辉映,将中华文化提升至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之境.庄子在《人间世》借孔子之口曰:“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至人体天清地宁,故不以一己之忧乐、爱欲扰天下.《庄子·逍遥游》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故智者不以英雄自居而误己误人.贾秉坤学长言毓老师晚年曾开示《庄子》一书就在一“凝”字,值得我辈深思熟翫.
  以上略述此书编辑、付梓之原委,并对毓老师之解《庄》发抒个人浅见,盼能诠释师意于万一.毓老师以“内圣外王”之微言大义教人,亦见于他勖励诸生之联语如下:
  达德光宇宙,生命壮自然.
  读者诸君,其共勉之!


《毓老师说庄子》:一场穿越时空的智慧对话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庄子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他的思想,如同一汪深邃的清泉,洗涤着尘世的喧嚣,启迪着无数灵魂。而《毓老师说庄子》,正是这场跨越千年的智慧对话中最动人的回响。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也不是艰涩的理论注解,而是一场由一位充满智慧与魅力的“毓老师”引领,带领读者走进庄子精神世界,感受那份超脱、自由与豁达的奇妙旅程。 什么是“庄子”? 在深入了解《毓老师说庄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溯一下庄子其人其道。庄子,名周,生活在战国时期,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其汪洋恣肆、汪洋恣肆的文笔,创作了《庄子》一书,其中包含《内篇》、《外篇》、《杂篇》等篇章。庄子的思想核心,可以用“道”来概括。这个“道”,并非具象之物,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规律,是无始无终、无形无象的存在。庄子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顺应“道”,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庄子的哲学,充满了对人生、宇宙、社会的大彻大悟。他批判世俗的价值观念,嘲讽功名利禄的虚幻,主张“逍遥游”,追求精神的解脱与超然。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人们被功利蒙蔽的双眼,指引着一条通往内心宁静的道路。 《毓老师说庄子》:一场不期而遇的智慧启迪 《毓老师说庄子》正是这样一本,让你与庄子“面对面”交流的书。这里的“毓老师”,并非某位名不见经传的学者,而是一位以其深邃的智慧、幽默的语言、贴近生活的讲解,将庄子深奥的哲学变得生动易懂的引导者。她不是简单地复述庄子的原文,而是用现代人的视角,将庄子的思想融入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让你在字里行间,品味出庄子哲学的无穷魅力。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化繁为简,将庄子那些看似晦涩的篇章,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引人深思的对话。毓老师并非高高在上地传道授业,而是如同一个知心的朋友,与你一同徜徉在庄子的思想海洋里。她会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庄子的智慧浸润你的心灵,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 《毓老师说庄子》为你打开的智慧之门 阅读《毓老师说庄子》,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这本书并非让你成为一个“庄子专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生活、更懂得生命的人。 1. 认识“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便是“道”。《毓老师说庄子》会带领你,从各种生动的故事和比喻中,去理解这个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的“道”。你将了解到,所谓的“道”,并非是某种教条或规律,而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顺应“道”,意味着顺应自然,不去强求,不去对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各种执念,为了达成目标而焦虑不安,与现实格格不入。《毓老师说庄子》会让你明白,很多时候,适度的“无为”反而更能带来效率和成果。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例如,当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与其绞尽脑汁,不如先放慢脚步,观察事物的本质,找到最自然的解决之道。 2. 洞悉“心”:超越得失,保持内心的安宁 庄子深谙人心的复杂,也深知世俗的追求常常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在《毓老师说庄子》的解读中,你将学会如何看待得失。庄子用“物化”的概念,比如“庄周梦蝶”,来阐释主客、生死、物我的界限是模糊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这本书会让你反思,我们为什么如此看重外在的得失?为什么一次小小的挫败就能让我们痛苦不堪?毓老师的讲解,会让你明白,真正的富足,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堆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丰盈。当你不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不再为短暂的得失而患得患失时,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安宁。 3. 拥抱“逍遥”:挣脱束缚,活出真实的自我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之一。它代表着一种超越世俗限制,摆脱精神枷锁,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毓老师说庄子》会让你理解,所谓的“逍遥”,并非是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保持心灵的独立与自由。 在这本书的引导下,你将开始审视自己是否被各种社会规范、他人期望所束缚。你是否活出了真实的自我?毓老师会通过庄子寓言故事中的那些超脱的人物,比如庄子本人,比如惠施,让你看到,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是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精彩,不受外界的干扰。 4. 理解“知”:不执于知,方能大智慧 庄子对知识和智慧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并不排斥知识,但他认为,过度的执着于某种知识,反而会成为一种局限。《毓老师说庄子》会通过庄子对“知”的辩证看法,让你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是对知识的堆砌,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洞察,是对万物运行规律的领悟。 书中会引导你思考,我们所追求的“知道”,是否真的能带来幸福?有时候,过度的“知道”,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焦虑。真正的智慧,可能来自于一种“不知”,一种放下分别心,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 5. 观照“生死”:坦然面对,超越畏惧 生死是人生的终极命题,也是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恐惧。《毓老师说庄子》会以庄子豁达的生死观,来帮助读者放下对死亡的畏惧。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的变化,如同四季的更替,是事物发展规律的一部分。 通过毓老师的讲解,你会了解到,庄子是如何看待生与死的,他是如何通过对“道”的理解,来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变化,包括死亡。这本书会让你明白,与其恐惧死亡,不如好好地活在当下,去体验生命的美好,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毓老师说庄子》的价值与意义 《毓老师说庄子》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庄子思想的解读,更在于它对读者的启迪。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裹挟,迷失了方向,感到焦虑和疲惫。而《毓老师说庄子》提供了一剂心灵的良药。 这本书能够帮助你: 提升人生智慧: 学习庄子的超脱与豁达,让你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淡定。 净化心灵: 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和与喜悦。 重塑价值观: 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摆脱对物质和名利的过度追求,活出更加真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庄子的思想鼓励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培养你独立判断和做出选择的能力。 提升幸福感: 通过理解“道”,顺应自然,减少不必要的执念,从而提升整体的幸福感。 谁适合阅读《毓老师说庄子》? 这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生有思考、对智慧有追求的人。 感到迷茫、焦虑的都市人: 如果你常常感到生活的压力,被各种琐事困扰,这本书会为你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寻求心灵成长的人: 如果你渴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本书将是你忠实的伙伴。 对“活得明白”有追求的任何人: 无论你的年龄、职业、背景如何,只要你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活得更通透,这本书都将为你带来启发。 结语 《毓老师说庄子》并非一本让你“读完就懂”的书,而是一本让你“读后去体会”的书。它是一场与先贤的对话,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场涤荡心灵的旅程。在毓老师的引导下,你将有机会与庄子这位千古奇才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份深邃的智慧,那份自由的灵魂。 翻开《毓老师说庄子》,就如同推开了一扇窗,让庄子的智慧之风吹拂进来,滋养你干涸的心灵,照亮你前行的道路。这是一本值得你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书,它所带来的启迪,或许将伴随你一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带着一种略微挑剔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因为“说庄子”的书市面上实在太多了。然而,这本书很快就赢得了我的尊重。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在保持庄子思想原汁原味的同时,赋予了这些古老概念新的生命力。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关于“自然”的理解,摆脱了那种刻板的自然崇拜,而是将其提升到一种宇宙运行的法则层面,这对于追求创新思维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启发。作者的文笔老练,遣词造句精准有力,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段落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锤炼。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生的实用哲学。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与不完美的世界和谐相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坚韧和宽广了,对于生活中的那些“不顺遂”,也有了更多的包容和释然。强烈推荐给所有在迷雾中寻找方向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洗涤。我一直对传统哲学抱有一种敬畏又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些深奥的义理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但《毓老师说庄子》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作者的叙事风格极为自由洒脱,如同庄子本人一样,不拘一格,信手拈来皆是妙喻。他善于从日常的琐事中提炼出哲学的精髓,比如谈到“心斋”时,他引用的那些生活场景,让我瞬间明白了“虚静”并非是放空大脑,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觉知状态。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拉近了庄子与现代读者的距离。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它让严肃的哲学讨论变得轻松有趣,不会让人感到压力。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加灵活了,遇到烦心事时,不再那么执着于“一定要怎样”,而是多了一份“也可以那样”的从容。这本书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能有效缓解我们被既定规则压迫的精神困境。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看那些“说书式”的哲学普及读物,总担心内容流于表面,缺乏真正的洞见。然而,《毓老师说庄子》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它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翻译和解释,更像是一场与庄子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而这位“毓老师”恰好是那位最能理解庄子心境的沟通者。书中的分析极其细腻,对庄子思想中的精微之处把握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探讨“德”与“道”的关系时,作者的阐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让人茅塞顿开。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坐忘”的描述,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放弃,而是一种主动地与万物合一的主动状态。文字中透露出一种非常自信且独到的见解,完全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解读。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停下来,拿出笔在旁边做记录,因为很多观点都是初次接触,振聋发聩,值得反复咀嚼。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自我认知的大门。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服”的书。它的排版和用词都透着一股朴素的雅致,读起来毫无阅读障碍,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作者在讲解庄子的故事时,总能把握好讲述的火候,不会把故事讲得过于冗长,也不会为了追求简洁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比如讲到惠施和庄子的濠梁之辩时,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没有陷入“他们到底谁对谁错”的窠臼,而是着重分析了语言的局限性和体悟的不可言说性。这让我对语言和交流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心境的沉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总是被各种噪音充斥,而这本书像是一个强力的过滤器,帮助我过滤掉了许多不必要的焦虑和执念。它教会我,真正的智慧或许就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日常现象之中。

评分

这本《毓老师说庄子》,初读便觉一股清流拂面而来,读罢掩卷沉思,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智者在林间漫步,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古老的智慧。书中的文字并非那种佶屈聱牙的古籍解读,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现代的洞察力。作者并没有将庄子仅仅塑造成一个遁世的哲学家,而是把他描绘成一个深谙世事却又超然物外的人。读到关于“逍遥游”的部分,我仿佛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挣脱束缚、任由心神驰骋的畅快。书中对“齐物论”的阐述尤其精彩,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对立的观念,比如美与丑、是与非,在更广阔的视角下,或许都只是视角不同而已。作者的语言精准而富有张力,能将深奥的道家思想阐释得浅显易懂,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收获了深刻的启发。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个可以时常翻阅的朋友,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涌上心头。它真的拓宽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边界。

评分

果然是大家,这个系列见一本买一本

评分

纸张不是太好,纸屑多,还可以吧,主要看内容。

评分

大家

评分

这书挺好的,就是需要古文功底深才行

评分

京东买东西方便又快捷。

评分

轮转镜台处,思父心切的云天河,忽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

评分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评分

凄风苦雨时,柳梦璃跳入压顶而至的妖界,转眼咫尺天涯。

评分

国学大师的看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