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信念的力量 [Mother Teresa]

德兰修女信念的力量 [Mother Teres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格雷戈·瓦茨 著,张加楠 译
图书标签:
  • 特蕾莎修女
  • 信仰
  • 信念
  • 爱心
  • 慈善
  • 宗教
  • 传记
  • 励志
  • 精神
  • 人道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07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312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other Teres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兰修女是当今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是人类善良、怜悯和仁慈等优秀品质最完美的化身。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来自东欧一个不知名小地方的纯朴女孩——艾格莉丝-龚莎·包雅舒(Agnes Gonxha Bojaxhiu)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颇具影响力的国际人物?
  这本人物传记里有丰富的插图。传记讲述了她的人生历程——如何从一个在加尔各答大街上照顾病人和垂死之人的意志坚定的年轻修女,变成积极为贫困和弱势群体争取利益的发言人。她的卓越见地让她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如今这一传教会已经遍布全世界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她在教会地位的提高.她的思想、做法以及财产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评论和非议。尽管外面的世界给她带来了重重阻力.尽管她内心的信念也处于黑暗中,她还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而这一工作触动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人的心灵,让他们深受启发。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格雷戈·瓦茨(Greg Watts) 译者:张加楠  
  格雷戈·瓦茨(Greg watts),记者,作家,在伦敦经营“葡萄藤”传媒,著述颇丰。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们做不了伟大的事,我们只能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小的事。
  ——德兰修女

目录

引言
一 信念的种子
二 谕示
三 照顾穷人
四 肩负使命的修女
五 活圣人
六 战争、饥荒和疾病
七 爱和性
八 地狱天使
九 回家
十 圣洁和名望

精彩书摘

  一 信念的种子
  小城斯科普里坐落在巴尔干半岛的山谷里,位于沃德诺山脉的斜坡下方,正好处于从贝尔格莱德到雅典的主要通道上。斯科普里是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就像东欧许多闭塞的地区一样,几个世纪以来,这里的人口种族成分非常复杂,信仰也大不相同。这里有罗马人、南斯拉夫人、拜占庭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穆斯塔法·巴夏伊斯兰教堂和卡勒(Kale)城堡坐落在小城的制高点上,常常会让人联想到这个城市曾经有五百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部分。这个城市有过一段不平静的历史,一部分原因是因为11世纪时它正好处于两种教派的分界线上。小城西面的说拉丁语的主教和东面说希腊语的主教内讧,之后各立门派,把基督教分裂成天主教和东正教。
  童年时光
  1910年8月27日,艾格莉丝·龚莎·包雅舒出生了。这时,斯科普里仍然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她的父亲尼古拉和母亲庄达都是阿尔巴尼亚人。他们离开了历史悠久的普里兹伦城(今天的科索沃),来到了这个小城定居下来。人们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也许是因为普里兹伦的霍乱大爆发,或者是因为土耳其统治的欺压迫害。如若不然,也许是她的父亲在斯科普里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艾格莉丝,一般被人称呼为龚莎,是这个家庭最小的孩子。她还有一个哥哥拉萨尔和姐姐艾嘉。
《德兰修女:生命中的无声赞歌》 序言:在平凡中洞见不凡 在人海茫茫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宏大的叙事、耀眼的光环所吸引,却忽略了那些默默奉献、以生命践行信仰的灵魂。德兰修女,一个以瘦弱之躯却拥有撼动世界的精神力量的女性,她的名字本身就如同一首无声的赞歌,低语着爱、奉献与希望。她的一生,并非波澜壮阔的史诗,却在最贫困、最被遗忘的角落,绽放出最耀眼的人性光辉。 本文并非对德兰修女的某一本特定著作进行梳理或解读,而是试图勾勒出一个更为广阔的图景,一个关于她人生轨迹、精神内核及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整体印象。我们将深入探究她如何从一位平凡的修女,成长为“穷人的母亲”,并在生命的长河中,以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信念的力量”。这股力量,并非源自物质的丰裕,也非权力的加持,而是发自内心深处对上帝的全然信靠,对每一个受苦灵魂的深切悲悯,以及对生命最纯粹的尊重。 第一章:来自马其顿的召唤——早年经历与信仰的种子 任何伟大的旅程,都始于最初的脚步。阿格尼斯·冈瑟·博亚休,这个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马其顿小城斯科普里出生的女孩,她早年的生活,如同那个时代无数寻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充满了家庭的温暖和初步的教育。然而,在她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却早已埋下了信仰的种子。 德兰修女的母亲,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以她的言传身教,向年幼的阿格尼斯灌输了对上帝的敬畏和对邻人的关爱。家庭的日常,充满了祈祷和分享,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同春雨润物,滋养着阿格尼斯纯净的心灵。即便是在贫困的环境中,母亲也总是慷慨地与他人分享家中仅有的食物,这种无私的爱,在阿格尼斯心中种下了同情的萌芽。 14岁那年,一个决定她一生命运的时刻悄然而至。在一次弥撒中,牧师关于“呼召”的讲道,深深触动了年轻的阿格尼斯。她开始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指引,一种超越世俗的召唤,指引她走向一条奉献的道路。她决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上帝,服务于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1928年,18岁的阿格尼斯告别故土,踏上了前往爱尔兰的道路,加入洛雷托修会。在这里,她开始了修女的训练,学习英语,并最终被派往印度加尔各答。印度,这个充满异域风情和极端贫困的国家,成为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战场,也成为了她践行信仰的起点。 第二章:加尔各答的十字架——服务穷人的呼召与“仁爱传教士修女会”的诞生 加尔各答,这座被誉为“印度之珠”的城市,在德兰修女抵达时,却展现出其另一面:拥挤、贫困、疾病肆虐,无数生命在绝望中挣扎。在洛雷托修会学校教授地理和历史的几年里,德兰修女每天都能看到学校外那些无家可归、奄奄一息的穷人。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的痛苦和绝望,如同无声的呐喊,深深地刺痛着她的心。 “我看见人们在街上,他们生病、饥饿、被遗弃。我感到上帝的召唤,要我离开修道院,去帮助他们。” 这个强烈的内在召唤,促使德兰修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1948年,她请求离开她所熟悉的修道院生活,去往加尔各答的贫民窟。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选择,在当时的教会和修会中,这样的决定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她脱下了原本的修女服,换上了简朴的白色印度纱丽,袖口和领口镶嵌着蓝色的条纹——这成为了“仁爱传教士修女会”的标志。 她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她开始在最肮脏、最贫困的街头,直接面对死亡和疾病。她不再是象牙塔里的教师,而是成为一名赤脚的传教士,用双手去触摸那些被社会遗弃的身体,用温柔的语言去安慰那些濒临绝望的灵魂。 “我的工作是看见基督在那些受苦的人身上。” 德兰修女的出现,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加尔各答最黑暗的角落。她开始了她的“小路”,在贫民窟中,为垂死的穷人提供食物、水、以及最基本的照料。她学会了如何处理伤口,如何安抚临终者,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传递爱的慰藉。 1950年,在教廷的批准下,“仁爱传教士修女会”正式成立。这个组织,并非以宏大的建筑和复杂的组织架构示人,而是以一种极其朴素、直接的方式,致力于为“被遗弃的穷人中的最穷者”服务。她相信,即使是生命最后一口气,也应该在尊严中度过,也应该感受到爱。 第三章:爱在行动——“穷人的母亲”的奉献之路 “穷人的母亲”,这个称谓,是对德兰修女一生最好的概括。她的奉献,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出于对上帝之爱的回应。她不评判,不施舍,而是以一种完全平等的姿态,去拥抱那些在世人眼中“无用”的生命。 她所创办的“仁爱传教士修女会”,并非仅仅是提供物质援助,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到”和“被看到”的存在。在德兰修女的世界里,每一个生命,无论其贫富贵贱,无论其健康与否,都拥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她和她的修女们,用她们的双手,为麻风病患者建造收容所,为孤儿提供家庭般的温暖,为垂死者提供宁静的告别。 “我们不是在做伟大的事情,我们是在用伟大的爱做小事。”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道出了德兰修女工作的精髓。她不追求轰轰烈烈,不渴望名利,她只是默默地,用一个个细小的行动,去践行她的信仰。为麻风病患者清洗伤口,为垂死的老人喂饭,为无依无靠的孩子梳头——这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德兰修女看来,却是连接上帝与人之间的桥梁,是爱的最直接的体现。 她对待每一个生命的认真和尊重,甚至超越了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她曾说过:“我看到了基督,在我所服务的每一个人身上。”这种“看见”,让她能够超越疾病、贫困、甚至死亡本身,去触及生命中最纯粹的部分。 “仁爱传教士修女会”的足迹,渐渐遍布全球。从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到世界各地的战乱地区、灾难现场,德兰修女和她的姐妹们,用她们的爱,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火。她们的工作,并非总是被理解,有时甚至会遭受质疑和批评。但德兰修女始终坚持她的信念,她相信,爱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而奉献,是爱的最高形式。 第四章:无声的祈祷与内在的挣扎——信仰的力量源泉 德兰修女的伟大,并不仅仅体现在她外在的行动,更在于她内在的精神世界。她的生命,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精神层面,她也经历着深刻的挣扎和考验。 在她的许多书信和日记中,我们能够窥见她长期的“黑暗之夜”。她常常感到与上帝的疏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甚至在最需要慰藉的时候,也感受不到上帝的存在。这种内心的煎熬,如同无声的祈祷,在寂静的夜晚,拷问着她的灵魂。 “我的精神,充满着对上帝的渴望,但同时,我也感到一种痛苦,一种无法承受的孤独。” 然而,正是这种挣扎,使她的信仰更加坚韧。她没有因为内心的困惑而放弃,反而更加紧紧地抓住那唯一能支撑她的东西——爱。她将自己的痛苦,化作了对他人痛苦的理解和共情。她用自己的挣扎,去疗愈他人的伤口。 这种内在的斗争,反而让她的奉献更加真实和可贵。她并非因为拥有坚定的信念而毫不动摇,而是因为在动摇中依然选择坚持,在黑暗中依然选择前行。她的祈祷,或许不是充满喜悦的赞美,而是深沉的呼唤,是对上帝永不放弃的追寻。 德兰修女的“信念的力量”,正是源于这种对生命的全然接纳,对上帝的绝对信靠,以及对爱的不懈追求。她的力量,不是从外部获取,而是从内心深处涌动。她用她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不受挑战,而是来自即使面临挑战,依然能够选择爱与奉献。 第五章:超越时空的启示——德兰修女的精神遗产 1997年,德兰修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着她一贯的朴素和谦卑。她将一生献给了穷人,用她的行动,书写了一段关于爱与奉献的传奇。她的离世,是世界的损失,但她的精神,却如同一颗不灭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中。 德兰修女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仁爱传教士修女会”这样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更重要的是,她留下了一种精神,一种超越了国界、种族、宗教的普世价值。 她的“看见”的力量,提醒我们,在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都可能隐藏着需要被看见的生命;她的“爱”的行动,鼓励我们,用最微小的善意,去触动最深的绝望;她的“奉献”的精神,激励我们,将生命的意义,投射到对他人的关怀之中。 在今天这个物质至上、竞争激烈的时代,德兰修女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她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重新思考爱的意义。她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拥有多少,而是来自付出多少;真正的成功,并非来自获得多少,而是来自给予多少。 德兰修女的人生,如同一首无声的赞歌,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最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她的信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流淌在她血液中的信仰,践行在她每一个行动中的爱。她的故事,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人,在平凡的世界里,去寻找不凡的意义,去传递无私的爱,去践行那股,能够改变世界,却又源自内心最深处的“信念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位伟大人物的传记,更像是一堂深刻的人生课。德兰修女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从遥远的神坛走下,变得如此真实而可敬。我被她对生命最底层的关怀所深深打动,那种不带丝毫评判的爱,那种将他人痛苦视作自己痛苦的共情,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鲜少体会到的。书中对于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位懂得倾听、懂得理解、懂得用最朴素的方式去触动人心的女性。她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爱,如何将绝望之地变成充满希望的港湾,这些故事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响。我常常会问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我是否也能像她一样,保持那份纯粹的初心和坚定的信念?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充满智慧和同情心的对话,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切的眼神,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评分

第一次阅读《德兰修女信念的力量》这本书,就仿佛踏上了一段心灵的朝圣之旅。它不是一本让我立刻就能获得什么“成功秘籍”的书,而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书。德兰修女的“信念”并非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渗透在她每一个微小行动中的深刻情感和坚定意志。书中对于她如何处理那些被社会遗忘的病人和孤儿的细节描写,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纯粹的光辉。她用最温柔的方式,抚慰了最深的伤痛,用最微薄的力量,点燃了最炽热的希望。我反复思考着她所说的“爱,不是要我们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我们尽心尽力地去做小事”。这句话,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的个体,如何通过坚定的信念,创造出超越个体的巨大影响。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思了很久的书,它所传递的“信念”并非是那种激昂澎湃的呐喊,而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德兰修女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盲点。我常常会因为生活中的小挫折而抱怨,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焦虑,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真正的贫穷并非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心灵的空虚和爱的缺失。德兰修女用她的一生,实践了“付出即是得到”的真理,她将自己完全奉献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获得了内心最深处的满足和喜悦。书中对于她如何面对孤独、如何处理内心的挣扎的描写,也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即便拥有再强大的信念,也难免会有脆弱的时刻,但正是她在这些时刻依然选择坚持,才让她的伟大更加令人动容。这本书教会我,信念不仅仅是面对外在的挑战,更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和斗争。

评分

读完《德兰修女信念的力量》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圣洁光辉的形象,更是一种深沉而坚韧的力量。书名中的“信念”二字,仿佛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它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德兰修女生命中流淌的血液,是她与贫病绝望者对话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她用瘦弱的双手触摸那些被世界遗弃的灵魂时传递的温度。我试图去理解,是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一位女性,在战火纷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选择了一条如此艰难却又如此伟大的道路。书中描绘的那些场景,无论是加尔各答肮脏的街头,还是简陋破败的收容所,都仿佛历历在目。那些临终的病人,那些被遗弃的孩子,他们脸上绝望和痛苦的表情,在德兰修女的慈爱目光下,逐渐被一丝安宁和尊严所取代。这是一种何等的勇气和毅力,能够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中,点燃希望的火种?我反复咀嚼着书中关于她如何克服困难、如何面对质疑、如何坚持自己使命的文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洗礼我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并非要我成为另一个德兰修女,而是鼓励我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信念”,并以此为力量,去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人充满好奇,而德兰修女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审视她的人生轨迹,去理解她那份不同寻常的“信念”。它不是一种宗教的虔诚,而是一种对人类最基本需求的深刻洞察和行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她如何组织和管理她的“仁爱传教士会”的部分所吸引。在极端的条件下,她能够凝聚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她并非是依靠权威,而是凭借她的人格魅力和对使命的执着,赢得了追随者的尊重和信任。书中对于她如何平衡个人生活与使命的描述,也让我思考良多。她将自己完全献给了事业,却也从未因此而失去作为一名女性的温柔和关怀。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平凡的行动之中。

评分

书中有很多德兰修女的照片,书写的简单生动,描绘着德兰一生的传奇。德兰修女是当今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是人类善良、怜悯和仁慈等优秀品质最完美的化身。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来自东欧一个不知名小地方的纯朴女孩——艾格莉丝-龚莎·包雅舒(Agnes Gonxha Bojaxhiu)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颇具影响力的国际人物?

评分

还不错,给妹妹买的,很喜欢,信念的力量。

评分

一直没时间看,下次找个时间再看

评分

正品

评分

好 实惠 正版 孩子喜欢!

评分

挺好的 还可以 还没看完

评分

亲爱的朋友用心去爱吧,像德兰奶奶样,众生就是她的主,爱便是她的生命,世界就是她的家。

评分

本来打算以后不读任何关于社会、政治的书,因为就算我们关心了又能怎样,体制仍然在那里,领导的情商和智商还是那样,国民的素质仍然没有改变。。。结果忍不住又借了这本,看完感觉和前两本差不多,多了一点点乐观,因为至少我看到有这样一名作者,有坚定的信念,有深刻的思想,不愤青,不极端。不停着奔走宣传公民观念,不求自身能怎么样。真是感动。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作者是其中一份。他希望为这个社会转型播下一些真正自由和宽恕的种子 ,虽然力所不逮,忧思之心确是赤诚。 前几天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本来打算以后不读任何关于社会、政治的书,因为就算我们关心了又能怎样,体制仍然在那里,领导的情商和智商还是那样,国民的素质仍然没有改变。。。结果忍不住又借了这本,看完感觉和前两本差不多,多了一点点乐观,因为至少我看到有这样一名作者,有坚定的信念,有深刻的思想,不愤青,不极端。不停着奔走宣传公民观念,不求自身能怎么样。真是感动。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作者是其中一份。他希望为这个社会转型播下一些真正自由和宽恕的种子 ,虽然力所不逮,忧思之心确是赤诚。 前几天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本来打算以后不读任何关于社会、政治的书,因为就算我们关心了又能怎样,体制仍然在那里,领导的情商和智商还是那样,国民的素质仍然没有改变。。。结果忍不住又借了这本,看完感觉和前两本差不多,多了一点点乐观,因为至少我看到有这样一名作者,有坚定的信念,有深刻的思想,不愤青,不极端。不停着奔走宣传公民观念,不求自身能怎么样。真是感动。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作者是其中一份。他希望为这个社会转型播下一些真正自由和宽恕的种子 ,虽然力所不逮,忧思之心确是赤诚。

评分

适合孩子看,书本包装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