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又译《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是一部经典之作,在于它成书的方式。埃德加·斯诺虽然当年只有30岁,但他在中国已经做了7年记者。1936年,中国共产党人刚刚完成了他们从中国东南部到西北地区的胜利大逃亡,正在着手推行他们的统一战线策略。他们准备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外部世界听。而斯诺恰恰有报道这个故事的能力。《西行漫记》(又译《红星照耀中国》)的非凡之处在于,它不仅呈现了关于毛泽东及其同志们的生平、他们的出身,而且描绘了这场鲜为人知的运动的前景,后来事实证明这是极具预言性的。由于埃德加·斯诺的努力,《西行漫记》(又译《红星照耀中国》)在这两个方面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是作为对历史的记录;二是作为对历史趋势的预见。
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生于堪萨斯城,他的先辈从北卡罗来纳逐渐地向西部迁移,先是到了肯塔基州,之后又到了堪萨斯州。1928年,斯诺开始环游世界。他到了上海,成了一名记者,从此13年间都没有离开过远东地区。在踏上报道中国共产党人的旅途之前,他已经走遍了西北的饥荒地区,在滇缅公路通车10年之前便穿过了它的路线,报道了1932年不宣而战的战争,成为了《星期六晚邮报》的一名记者。当时他已经成为孙夫人(宋庆龄)的朋友,结识了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作家。1932年在北平安顿下来之后,他与夫人居住在燕京大学附近,这是一所一流的基督教大学,是在美国教会的资助下成立的。作为活力四射、高度清醒的美国年轻一代,斯诺夫妇广泛了解了1935年末中国学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运动。他们学过汉语,口语比较流畅。除了发表描写日本侵略的《远东前线》之外,埃德加·斯诺还编辑了一部现代中国短篇小说译文集,即《活的中国》。
《西行漫记(英汉对照)》(又译《红星照耀中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经典之作。埃德加·斯诺在战火纷飞中不畏艰险只身深入红都保安(今陕西志丹县),实地采访了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和苏区人民,亲历了苏区的斗争、生产和生活,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向全世界澄清了关于红色中国的种种谜团,客观公正地传达了红色中国的声音。1936年回到北平后,为英美报刊撰写了许多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最后汇集成书,名为《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轰动世界。1938年初,经斯诺同意,在胡愈之等同志的推动下,中译本于上海出版。鉴于当时的环境,使用了比较隐晦的书名——《西行漫记》。从此,《西行漫记》和斯诺便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1979年,著名翻译家董乐山依据1937年英国戈兰茨的英文初版进行了重新翻译,仍然沿用《西行漫记》作为书名。董氏译本今已成为经典名篇,此次对照版仍尽可能保留了董氏译文的完整性,尽量为广大读者呈现原译文的大家风范。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作家和记者,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市。1924年在堪萨斯市初级学院毕业后,进入密苏里大学。1926年转入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927年任《明星报》记者。他曾是纽约《太阳报》、芝加哥《论坛报》和英国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派记者。1928年到中国,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助编,1933年起任北平燕京大学教授。1936年访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根据地。次年出版《中国上空的红星》(又译《红星照耀中国》或《西行漫记》)。1960、1964和1970年曾3次访问中国,向西方介绍了新中国的情况。著作还有《漫长的革命》、《大河彼岸》、《中国巨变》等,并曾将鲁迅小说《阿Q正传》、《孔乙己》等译成英文。1972年2月15日在日内瓦逝世,按照遗嘱,后人将他一半骨灰葬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文革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等职。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西行漫记》等均有广泛影响。
费正清序 Vi
修订版序 Xii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1
二 去西安的慢车/2
三 汉代青铜/4
四 通过红色大门/40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55
一 遭白匪追逐/56
二 造反者/68
三 贺龙二三事/84
四 红军旅伴/94
第三篇 在保安/103
一 苏维埃掌权人物/104
二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120
三 论抗日战争/138
四 悬赏200万元的首级/156
五 红军剧社/166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181
一 童年/182
二 在长沙的日子/202
三 革命的前奏/224
四 国民革命时期/236
五 苏维埃运动/250
六 红军的成长/268
第五篇 长征/289
一 第五次“围剿”/290
二 举国大迁移/300
三 大渡河英雄/308
四 过大草地/320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335
一 陕西苏区:开创时期/336
二 死亡和捐税/346
三 苏维埃社会/356
四 货币解剖/372
五 人生五十始!/384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395
一 同红色农民谈话/396
二 苏区工业/406
三 “他们唱得太多了”/414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423
一 “真正的”红军/424
二 彭德怀印象/436
三 为什么当红军?/444
四 游击战术/454
五 红军战士的生活/466
六 政治课/476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489
一 红色窑工徐海东/490
二 中国的阶级战争/502
三 四大马/514
四 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528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539
一 再谈马/540
二 “红小鬼”/546
三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558
四 关于朱德/568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583
一 路上的邂逅/584
二 保安的生活/594
三 俄国的影响/602
四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610
五 那个外国智囊/618
六 别了,红色中国/626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637
一 兵变前奏/638
二 总司令被逮/652
三 蒋、张和共产党/664
四 “针锋相对”/674
五 《友谊地久天长》?/684
六 红色的天际/692
后记(1944年)/712
深访毛泽东/730
尾注 关于朱德/746
实际上这就是说,整个农民阶级的命运是操在乡绅阶级的手中,后者随时可以用拒绝担保的方法来毁掉一个人。保甲制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征收捐税维持民团。民团是由地主和乡绅挑选、组织和指挥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共产主义,帮助收租交谷,包讨欠债本息,帮助县长勒索苛捐杂税。
所以,每当红军占领一个地方,它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敌人就是民团。因为除了出钱供养他们的地主外,民团没有什么基础,红军一到,他们当然就失去了这个基础。中国的真正阶级战争,从民团和红军游击队的斗争上,可以看得最清楚,因为这一个斗争往往就是地主和他们以前的佃农债户之间的直接武装冲突。民团的人数有几十万,足中国200万左右名义上反共的军队的最重要的辅助部队。
如今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在这一条战线上虽已停战,民团对于红军游击队的袭击还是继续不断。在西安、洛川和延安等处,我听说有许多逃到这些城市里的地主,出钱供养或亲自领导白匪在苏维埃边区活动。他们常常利用红军主力不在的机会,侵入红区,烧村劫寨,杀戮农民,把农民领袖带到白区去,作为“共产党”俘虏向地主和白军军官邀功领赏。
民团从事冒险活动,主要是为了进行报复和很快的到手钱财,他们在红白战争中以最富于破坏性著称。 无论如何,我个人是不愿在自己的身上试验白匪的“外交政策”的。我的行李虽然不多,但我觉得如果只须干掉一个孤零零的洋鬼子就可以把我的一点点现钱、衣服和照相机据为己有的话,这些东西还是有足够引诱力,使他们不会放过的。
匆匆地吞下了几口热茶和麦饼以后,我跟分会主席所派的另外一个向导兼骡夫一同出发。我们沿着一条河床走了一个钟头,有时经过一些窑洞组成的小村落,便有毛茸茸的狗恶狠狠地朝我吠叫,站岗的儿童走出来查问我们的路条。接着我们走到了一个巨石围绕、自然形成的可爱的水潭旁边,在这里我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
阅读这部作品的初体验,我立刻被其叙事风格的独特性所吸引。作者的笔触既有西方记者的敏锐观察和冷静分析,又饱含着对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复杂现实的深刻同情。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访谈和深入的田野调查,构建出一个立体且充满张力的叙事网络。这种“在场感”极其强烈,仿佛我正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穿行于那些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亲耳聆听那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对话。语言的运用上,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又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克制,精准地捕捉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希望。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琢磨作者是如何在如此险峻的条件下,捕捉到人性中最微妙的光芒与阴影的。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巧,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迅速被故事吸引,难以自拔。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刻板印象。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思考“真实”的边界和“宣传”的有效性。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一场宏大历史进程中,个体命运的脆弱与坚韧。那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艰难行军中的食物匮乏,或是简陋环境下的集体生活场景,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生存状态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像是一面映照人心的镜子。很多时候,我会在想,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支撑人们前行的核心动力究竟是什么?作者的文字似乎给出了一个充满复杂性的答案,它不是单一的口号,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人性光辉与集体信念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这本书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用更具批判性和同理心的目光去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作为一份重要的西方视角下的第一手资料,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文本和现场记录。那些对重要人物的描摹,对于理解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生态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作者在记录时保持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严谨态度,力求还原最真实的现场感。即便是对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言论,作者也采取了引述和观察相结合的手法,保持了必要的距离感,这使得文本的可靠性大大增加。对于希望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革命史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绕不开的经典文本,它不仅仅提供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刻地揭示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当时人们是如何感受的”。其详实的数据和场景再现,为构建严谨的历史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远行”。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理解并非易事,需要跨越地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藩篱。当我合上书卷,思绪却久久未能平复。它唤醒了对人类精神力量的敬畏——那种在绝境中孕育希望、在物质极度匮乏中坚守信仰的能力。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去消化那些沉重甚至令人不安的内容。但正是这种挑战,才成就了它非凡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信念的力量,能够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持续地激励着后人。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政治叙事,转化成了一系列关于勇气、牺牲与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哲学思考,读完后,感觉自己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都增添了一层更为复杂的底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略带陈旧感的色彩搭配,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庄重感。我尤其欣赏这次的英汉对照编排方式,字体大小适中,版面布局清晰合理,即便是对英文稍有生疏的读者,也能轻松在两种语言间进行对照参考,这对于深入理解原文的细微差别非常有帮助。这种精心打磨的实体书体验,远胜于任何电子阅读器带来的快感,它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去品味文字背后的历史厚重感。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与一位久远时代的叙述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任何媒介都难以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纪念品,记录着那个特定历史时刻的影像和精神。
评分质量不错,孩子很喜欢!
评分在京东上,每到会员的图书日,我都会购书,领劵买书,更划算,我已经买了很多的外语原版书了,多亏了京东,要不然我不会买的,真心的谢谢。
评分了解一下共产党早期的发展情况。了解过去,当下才能活的明白,历史最大的作用无非于此。
评分喜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特别是素雅的封面。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教育部教师司教师培训*苏立康说:这套书不仅有典范文本,还将“知识链接”与导读内容精心组合,为学生更充分、深刻地理解作品及做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提供了必要指引,是中小学生阅读经典的上佳之选。
评分香满园 优选珍珠香米大米5kg 苏北大米 生态米
评分《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什么是什么(视界版 套装共20册)》涉及自然、地理、动物、植物、天文、地质、科技、历史、考古、艺术、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为青少年撰写的一些图文并茂的科普书,迄今已经形成了将近140册的规模。这套大型的科普丛书,如今在德国乃至欧洲已是家喻户晓,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少年儿童读物。这套科普知识丛书也伴随着德国几代孩子长大成人,成为他们美好的童年记忆之一。该丛书系统地、全方位地介绍了各个门类的知识,优美的文字、丰富的图片和书中体现出的德国人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相信对中国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认识大千世界,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评分准备假期给孩子看的,帮助了解中国革命和红军领袖怎样打下的祖国江山。
评分物流速度很快,隔天收货,虽然还没看,手感不错。给个赞。
评分非常满意,紧跟时代潮流,必须把中国红的各书籍补起来,质量很好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暑假看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