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家之言: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中英双语)

译家之言: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中英双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元方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翻译
  • 翻译理论
  • 译学
  • 中英对照
  • 双语
  • 翻译技巧
  • 译家经验
  • 文化交流
  • 比较文学
  • 翻译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596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159
品牌:外研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译家之言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学生,教师,一般读者
  《译家之言 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汇集了童元方的所学所感,她在书中所谈甚广,从古典诗词的翻译谈到现当代小说的翻译,引经据典,并选用多个版本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更在“红楼梦译话”中详细介绍了“红学”的流派。还举证《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她运用优雅、细腻的笔触对文学翻译给予点评,文中所见不是说理性的教导,更多的是作者所学与所得的分享。

内容简介

  《译家之言 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是学者、翻译家童元方的翻译论集,收录了作者关于翻译的专栏文章,分诗的翻译、小说的翻译、红楼梦译话、译者译事、翻译余话五大部分,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与文化感悟,娓娓道来。本书对英语研究者、学习者,尤其是有志于翻译工作的读者来说,具有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价值。

作者简介

  童元方,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士,美国俄勒冈大学艺术史、东亚研究双硕士,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香港东华学院教授兼语言及通识教育中心主任,现为台湾东海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中文著作有《一样花开——哈佛十年散记》、《水流花静——科学与诗的对话》、《爱因斯坦的感情世界》、《为彼此的乡愁》、《田间小径——走向科学的人文随笔》、《选择与创造——文学翻译论丛》、《游与艺——东西南北总天涯》、《阅读陈之藩》。译作有《德日进思想简介》、《爱因斯坦的梦》、《情书:爱因斯坦与米列娃》、《风雨弦歌:黄丽松回忆录》。编有《寂寞的画廊》、《万古云宵》、《花近高楼》。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译作有明代女子曹静照、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吴规臣、梁德绳的诗,收录于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书中。

目录

诗的翻译
- 踟蹰岁月--从白居易的"泊舟"到萨费尔的"Let's Roll"
-《正气歌》的英译
-《枫桥夜泊》的英译
- 庐山与湖桥--两首东坡诗的英译
- 治游与绮梦--两阕北宋词的英译
- 作诗的创造与译诗的选择--论李清照《声声慢》的英译
- 奥玛开俨的知音--论《鲁拜集》的英译与汉译
- 卡片上的诗
小说的翻译
- 丹青难写是精神--论梁实秋译《咆哮山庄》与傅东华译《红字》
- 译与不译--艾柯与钱锺书
- 周作人与巴金的译笔--王尔德的《快乐王子》
- 赵元任的翻译用心--《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 始、终与我--《爱因斯坦的梦》的翻译
红楼梦译话
- 春易为夏,绿即是红--论霍克思译《红楼梦》与泰戈尔译自己的诗
- 翻译上的合作
- 栊翠庵品茶--名物的翻译
- 敬礼译者--悼英译《红楼梦》的霍克思
- 树阴与楼影--译前的考证与研究
译者译事
- 欧巴马的亲人
- 二月说古典爱情
- 诗人与译家
- 可译与不可译--悼刘殿爵教授
- 利玛窦的科学翻译
- 管窥和合本《圣经》译事
翻译余话
- 切磋与琢磨

精彩书摘

  《红楼梦》既是未竟之作,版本问题又相当复杂,霍克思觉得他法从现存各本之中挑一本来译,反而以程本为主线,旁及其他抄本。异文选译则以故事讲得好为原 则,如果有地方不太连贯,或不合逻辑,他就自己补充或修改了。所以他亦视自己的译本为《红楼梦》的另一版本。……这第四部分的头一页是黛玉《葬花吟》的译 文,笔记上未附原文,现举开头与结尾两节如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秀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再看霍氏译文: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 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 Floss drifts and flutters round the Maiden's bower,Or softly strikes against her curtained door.
  As petals drop and spring begins to fail The bloom of youth, too, sickens and turns pale.One day, when spring has gone and youth has fled, The Maiden and the flowers will both be dead.《葬花辞》是一首七言古诗,霍克思分节排列,每节四行,有的一节一韵,如上引诗的开头;有的隔行换韵,如上引诗的结尾。全诗首句的"花"字,重 复了两次,霍氏只用一"blossoms",却连押三头韵:"fade,falling,fill",真是摇荡生姿,与第三行的"floss"、 "flutter"遥相呼应。再看结尾首句的"花",因春已残,落英缤纷,他便用"petals"来替"blossoms",最后再用 "flowers",是以变化代重复了。春尽之时即花落、人亡之日,霍氏又用"the bloom of youth"来译红颜,与花两两相照。曹雪芹的诗心幽微,点染出黛玉的一缕花魂;而霍克思的译笔剔透,捕捉到一闪即逝的灵光。
  ……

译者之思:语言的桥梁与文化的交融 图书名称: 译家之言: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中英双语)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文学翻译的理论构建或技术探讨,而是深入挖掘了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其内心世界与实践技巧的交织。全书以一种更贴近“匠人精神”的视角,审视了翻译工作中的取舍、挣扎与最终的实现,旨在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文学翻译的真实图景。 第一部分:译者的“心”——跨越藩篱的内在驱动 文学翻译,首先是一场精神的远征。译者并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机器,而是两种乃至多种文化深层精神的连接者。本部分着重探讨了驱动译者前行的核心动力,以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历练。 1. “知彼”与“知己”的张力: 成功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言的语境、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更要对自己母语的表达力、文化习惯有深刻的体认。这种双向的认知需求,构成了译者日常工作的核心张力。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阅读、生活和沉浸,达到“知彼”的境界,以及如何在“知己”的基础上,构建出既忠实于原作精神,又符合目标语读者习惯的表达体系。这不是简单的词汇替换,而是心智的重塑。 2. 忠诚的边界与创新的必然: 翻译界常谈“信、达、雅”,但在文学语境中,“信”的定义变得模糊而复杂。译者如何平衡对原作者意图的绝对忠诚与对目标读者审美体验的维护?本书细致剖析了译者在处理诗歌韵律、幽默讽刺、时代俚语等敏感内容时的内心权衡。真正的忠诚,往往需要适度的“背叛”——即创造性地重构,而不是机械地复刻。 3. 孤独的创造者: 翻译工作本质上是高度个人化的。译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与原作者的灵魂单独对话。这种“孤独”是深入理解的必要条件,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荷。本部分记录了译者在面对晦涩文本、寻找最佳措辞时所经历的沉思、自我怀疑乃至最终豁然开朗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翻译工作者作为“幕后英雄”的真实状态。 第二部分:译者的“艺”——技术、直觉与语境的雕琢 如果说“心”是翻译的根基,那么“艺”则是将这种心意外化为可感文本的技巧。这部分内容聚焦于文学翻译的实践层面,强调了直觉判断在技术操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1. 语流的“音乐性”重构: 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在于其独特的语流和节奏感。对于非母语的读者而言,即便是精准的翻译,若缺乏原有的“音乐性”,也难以打动人心。本书探讨了译者如何运用句法变异、词序调整、节奏停顿等技巧,重建文本的听觉美感。这涉及对目标语言文学传统的深刻理解,如何避免“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如同母语作品一般自然流畅。 2. 文化符号的“在地化”策略: 许多文学作品充满了特定地域的文化符号,如特定的食物、历史典故、地方习俗或典雅的修辞。如何处理这些“不可译”的部分,是衡量译者功力的重要标尺。本书提出了多种实践策略,从直接注释到创造性的意象替代,重点分析了在不破坏文本整体氛围的前提下,实现文化信息有效传递的方法。这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文化嗅觉和灵活的语言调适能力。 3. 从“词”到“意象”的升华: 优秀的文学翻译超越了词汇对等,它是在翻译一种“意象系统”。译者必须能够捕捉到原作者构建的视觉、听觉和情感图景,并用目标语言的有效意象重新描摹出来。本部分通过对具体文学片段的解构与重构分析,展示了译者如何从对单个词语的执着中解放出来,转而关注整体的氛围和情感张力。 结语:翻译的“究竟”——永无止境的对话 本书最终将目光投向翻译实践的终极追求——即在语言的极限处,寻求一种超越文本本身的连接。文学翻译的“究竟”,不在于找到一个“完美”的译本,而在于译者是否成功地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设了一座坚固、美观且富有生命力的桥梁。 本书并非一套操作手册,而是一次对翻译本质的深度叩问。它献给所有对语言艺术怀有敬意的人,尤其是那些正在或即将踏入文学翻译领域的探索者,旨在引发对翻译工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译者如何在精确与灵动之间,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声音。它记录的,是译者在语言的旷野中,一次又一次的跋涉与重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序言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刻板与沉闷,反而充满了叙事的力量和真诚的情感。这种叙事风格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愉悦,仿佛不是在啃一本理论书,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娓娓道来他的心得体会。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信、达、雅”这三个翻译核心概念的重新诠释。在当代的语境下,这三个词的内涵无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同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的。这种对经典的继承与革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更加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内页的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都透露着一种匠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一本书在形式上做到如此的精致,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中英双语对照的读物,它在排版上似乎也做了很多巧妙的处理,既保证了原著的完整性,又方便读者进行对比阅读。我推测作者在选择双语呈现时,一定也考虑到了不同语言读者在理解上的差异,也许书中会有一些针对性的注释或者比较分析。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对于那些希望提升双语能力或者从事跨文化交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知识的迷宫,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像一个独特的线索,引导着我深入探索文学翻译的深邃世界。我注意到作者对特定文本的分析案例非常丰富,这对于我这种实践派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一直觉得,理论的探讨如果没有实际案例作为支撑,就会显得空泛而无力。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来阐释那些抽象的翻译原则。尤其是那些涉及文化背景差异和语境重构的部分,我相信这些内容能帮我理解为什么有些译作能够流芳百世,而有些却显得生硬晦涩。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既有宏观的理论构建,又有微观的细节打磨,这正是我在寻找的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那种复古又带着现代感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译家之言”,听起来就充满了深度和温度。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翻译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好的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而这本书似乎正是在探讨这座桥梁的建造哲学。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剖析“译心”与“译艺”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侧重于情感的投入和语感的把握,还是更偏向于技巧的运用和语言的转换。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明白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工,更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智慧的艺术过程。那种在两种语言的夹缝中寻找最佳表达的挣扎与喜悦,是我非常好奇的。

评分

从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来看,我感受到了一种对文学翻译事业的深切关怀和使命感。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讨论,而是更希望探讨翻译工作者在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时所应有的精神姿态和道德准则。这种对“译家精神”的追寻,让我联想到那些伟大的译者们,他们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种精神层面,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如何保持其独立性和纯粹性。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抵御商业化和快餐化倾向的深刻见解,帮助我们这些热爱文字的人,坚守住翻译艺术的至高境界。

评分

特别好的一本学习翻译的书,强烈推荐。

评分

奔着许渊冲老师买的,好喜欢???

评分

学者、翻译家童元方的翻译论集,收录了作者关于翻译的专栏文章,分诗的翻译、小说的翻译、红楼梦译话、译者译事、翻译余话五大部分,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与文化感悟,娓娓道来。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这套书印刷精美,译家经验分享,值得收藏起来细细品味

评分

内容是新的,不是修订版或者增订版,当然不可避免有些例子在作者其他书中出现过。装订居然是线装的,太感动了。顺便谴责商务出版社,庄老的另一本《翻译漫谈》随便胶粘的,不出一星期就开裂了。

评分

好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买了好多本了!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