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季羡林作品珍藏本)

留德十年(季羡林作品珍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留德十年
  • 文化随笔
  • 回忆录
  • 留学
  • 德国
  • 语言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名家作品
  • 散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845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5217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季羡林作品珍藏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
  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海报:
  

内容简介

  《留德十年》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
  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录

楔子
一留学热
二天赐良机
三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满洲”车上
五在哈尔滨
六过西伯利亚
七在赤都
八初抵柏林
九哥廷根
十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怀念母亲
十二二年生活
十三章用一家
十四汉学研究所
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十六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十七大轰炸
十八在饥饿地狱中
十九山中逸趣
二十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二一我的老师们
二二学习吐火罗文
二三我的女房东
二四反希特勒的人们
二五伯恩克一家
二六迈耶一家
二七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二八盟国
二九优胜记略
三十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三一别哥廷根
三二赴瑞士
三三在弗里堡
三四同使馆斗争
三五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三六船上生活
三七西贡二月
三八从西贡到香港
三九回到祖国的怀抱
余音袅袅
二战心影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抬眼望尽天涯路
三柏林王气黯然收


精彩书摘

  检查完毕,我的怒气已消,心里恢复了平静。我们几个人走出车站,到市内去闲逛。满洲里只是一个边城小镇,连个小城都算不上。只有几条街,很难说哪一条是大街。房子基本上都是用木板盖成的,同苏联的西伯利亚差不多,没有砖瓦,而多木材,就形成了这样的建筑特点。我们到一家木板房商店里去,买了几个甜酱菜罐头,是日本生产的,带上车去,可以佐餐。
  再回到车上,天下大定,再木会有什么干扰了。车下面是横亘欧亚的万里西伯利亚大铁路。从此我们就要在这车上住上七八天。“人是地里仙,一天不见走一千”,我们现在一天决不止走一千,我们要在风驰电掣中过日子了。
  车上的生活,单调而又丰富多彩。每天吃喝拉撒睡,有条不紊,有简便之处,也有复杂之处。简便是,吃东西不用再去操持,每人两个大篮子,饿了伸手拿出来就吃。复杂是,喝开水极成问题,车上没有开水供应,凉水也不供应。每到一个大一点的车站,我们就轮流手持铁壶,飞奔下车,到车站上的开水供应处,拧开开水龙头,把铁壶灌满,再回到车上,分而喝之。有一位同行的欧洲老太太,白发盈颠,行路龙钟,她显然没有自备铁壶;即使自备了,她也无法使用。我们的开水壶一提上车,她就颤巍巍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杯子,说着中国话:“开开水!开开水!”我们心领神会,把她的杯子倒满开水,一笑而别。从此一天三顿饭,顿顿如此。看来她这个“老外”,这个外国“资产阶级”,并不比我们更有钱。她也不到餐车里去吃牛排、罗宋汤,没有大把地挥霍着美金。
  说到牛排,我们虽然没有吃到,却是看到了。有一天,吃中饭的时候,忽然从餐车里走出来了一个俄国女餐车服务员,身材高大魁梧,肥胖有加,身穿白色大褂,头戴白布高帽子,至少有一尺高,帽顶几乎触到车厢的天花板;却足蹬高跟鞋,满面春风,而又威风凛凛,得得地走了过来,宛如一个大将军,八面威风。右手托着一个大盘子,里面摆满新出锅的炸牛排,肉香四溢,透入鼻官,确实有极大的诱惑力,让人馋涎欲滴。但是,一问价钱,却吓人一跳:每块3美元。我们这个车厢里,没有一个人肯出3美元一快朵颐的。这位女“大将军”,托着盘子,走了一趟,又原盘托回。她是不是鄙视我们这些外国资产阶级呢?她是不是会在心里想:你们这些人个个赛过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夏洛克呢?我不知道。这一阵香风过后,我们的肚子确已饿了,赶快拿出篮子,大啃其“裂巴”。
  我们吃的问题大体上就是这个样子。你想了解俄国人怎样吃饭吗?他们同我们完全不一样,这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决不会从中国的哈尔滨带一篮子食品来,而是就地取材。我在上面提到过,我们中国学生的两间车厢里,有两个铺位不属于我们,而是经常换人。有一天进来了一个红军军官,我们不懂苏联军官的肩章,不知道他是什么爵位。可是他颇为和蔼可亲,一走进车厢,用蓝色的眼睛环视了一下,笑着点了点头。我们也报之以微笑,但是跟他“不明白”,只能打手势来说话。他从怀里拿出来了一个身份证之类的小本子,里面有他的相片,他打着手势告诉我们,如果把这个证丢了,他用右手在自己脖子上作杀头状,那就是要杀头的。这个小本子神通广大。每到一个大站,他就拿着它走下车去,到什么地方领到一份“裂巴”,还有奶油、奶酪、香肠之类的东西,走回车厢,大嚼一顿。红军的供给制度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车上的吃喝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谈到拉撒,却成了天大的问题。一节列车住着四五十口子人,却只有两间厕所。经常是人满为患。我每天往往是很早就起来排队。有时候自己觉得已经够早了,但是推门一看,却已有人排成了长龙。赶紧加入队伍中,望眼欲穿地看着前面。你想一个人刷牙洗脸,再加上大小便,会用多少时间呀。如果再碰上一个患便秘的人,情况就会更加严重。自己肚子里的那些东西蠢蠢欲动,前面的队伍却不见缩短,这是什么滋味,一想就可以知道了。
  但是,车上的生活也不全是困难,也有愉快的一面。我们6个中国学生一般都是挤坐在一间车厢里。虽然在清华大学时都是同学,但因行当不同,接触并不多。此时却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我们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堆满了玫瑰花,闪耀着彩虹。我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说起话来,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来没有谈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物理学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我们五个人,单个儿跟他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后来我们联合起来跟他下,依然是输,输,输。哲学家乔冠华的哲学也帮不了他。在车上的八九天中,我们就没有胜过一局。
  ……

《留德十年》:一位学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回溯 季羡林先生,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东方学大家,一生著作等身,思想深邃。而《留德十年(季羡林作品珍藏本)》这部作品,无疑是他学术生涯乃至精神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并非仅仅是一部游记,更像是一面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海外求学轨迹的棱镜,折射出个体在异国文化土壤中,如何涵养学问、淬炼品格,最终回归故土,贡献所学。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历史的厚重感。作品的叙述时间跨度,集中在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战争的阴云笼罩着神州大地,而在遥远的德国,纳粹的阴影也正逐渐扩张。季羡林先生身处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却依然固执地将求学作为自己的人生主线。他在异乡的学习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求知之旅,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留洋学子命运的一个缩影。他们背负着民族的期望,在艰苦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汲取西方先进的学术养分。书中对当时德国社会环境、学术氛围的细腻描绘,以及先生在其中感受到的文化冲击与思考,都为我们还原了一个鲜活而复杂的历史图景。 其次,本书的学术探索深度是其另一大亮点。季羡林先生留德期间,师从多位国际顶尖的汉学家和梵文专家,系统地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印度哲学、印度文学等领域。他并非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以近乎“痴迷”的热情,投入到艰深的语言文字和古籍研究中。书中细致地记录了他攻克梵文的艰难,对古老文献的钻研,以及在学术争鸣中形成的独立思考。他如何在晦涩的文本中寻找线索,如何在看似零散的材料中构建体系,如何在东西方学术传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些都通过他真挚而朴实的笔触娓娓道来。这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更揭示了他日后在印度学、佛教史、比较文学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深层原因。他的学术之路,始于此,成于此。 再者,本书人物形象的丰满与精神世界的展露,使其具有了超越学术的普遍感染力。在《留德十年》中,季羡林先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形象:有严谨治学的导师,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也有在他异乡生活中给予关怀的朋友。他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他们性格的细微之处,以及与先生互动中的情感涟漪。更重要的是,本书大量的篇幅都用于展现季羡林先生的内心世界。他如何面对孤独、思乡、以及在战乱年代的忧虑;他如何在学问的海洋中获得慰藉与力量;他对中国文化的深沉热爱,以及在异国他乡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些都以一种非常自然、不加矫饰的方式呈现出来。他没有回避自己的困惑、挫折,反而将这些经历视为成长的阶梯。这种坦诚,使得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季羡林先生跃然纸上,他不仅仅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学者,更是一位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前行的普通人,只不过他拥有一颗异常坚韧和热爱学问的心。 此外,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独具魅力。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一向以简洁、朴实、富有智慧而著称。在《留德十年》中,这种风格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生活中的点滴、学习中的感悟,以及情感上的波动,都描绘得真实而生动。他的叙述,常常在朴素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平淡之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先生的求学时代,一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一同分享他的学术发现。这种平和而内敛的叙述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引人深思。 对于许多读者而言,《留德十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选择与价值实现的教科书。在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季羡林先生是如何在异国他乡,抵御住各种诱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的?他的这种专注与坚持,对于当下浮躁的社会,无疑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界的喧嚣,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学问的积累。他对待学问的态度,是对知识的敬畏,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学术尊严的坚守。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留德十年》所呈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特殊历史时期,如何在异域土地上,以非凡的毅力,完成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传承,对自我的锤炼。它不仅仅记录了一段留学生涯,更是记录了一代学人的家国情怀,记录了一位伟大学者精神世界的形成与升华。这部作品,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越读越觉其深邃。它不仅属于季羡林先生的珍藏,更应成为所有热爱学问、追求真理的读者心中珍藏的篇章。它以一种温润而坚定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封面设计素雅大方,散发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宁静美。我一直对季羡林先生的学识和人品推崇备至,他的作品,无论是什么题材,都带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虽然我之前已经读过先生的一些其他著作,但对于“季羡林作品珍藏本”这个系列,我一直充满期待。这次能够拥有这本书,感觉像是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从书名中透露出的“留德十年”,我便能想象到其中一定充满了异国求学、文化碰撞的生动细节,以及先生在那个特定时期,思想和情感的成长轨迹。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了解季羡林先生学术思想和人生历程的绝佳机会,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能窥见一个伟大灵魂的足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评分

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忠实读者,我一直都在关注先生的作品。这次这本“留德十年”的作品,让我感到特别兴奋。我一直对先生在德国留学的这段经历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不仅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一环,更是他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书名中,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一幅幅画面:年轻的季羡林先生在异国他乡,一边刻苦钻研学术,一边体验着不同的文化风俗,一边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方向。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他当时的生活细节、学术思考,以及他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理解。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伟大学者的宝贵机会。

评分

季羡林先生的书,总是能带给我一种沉静的力量。这本书的装帧精美,纸质厚实,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温润的质感,让人心生欢喜。虽然我尚未开始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便已经被那些充满智慧和温度的篇章深深吸引。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如同陈年的佳酿,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醇厚的韵味。我相信,这本书中蕴含的不仅是先生的人生感悟,更是他对文化、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每一次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都像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能够暂时放下外界的喧嚣,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热爱季羡林先生的读者的一大幸事,也必将成为我书架上珍藏的一部分。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沉浸在先生的文字世界中,汲取知识,获得启迪。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就觉得分量十足,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其蕴含的文化重量。我一直认为,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无论何时阅读,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而又深邃的智慧。这本书的选材,尤其是“留德十年”这个时间段,我个人非常感兴趣,因为这往往是一个人思想形成和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我很好奇,在那个年代,一位中国学者如何在异国他乡求学、生活,又如何吸收、融合西方文化,并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这段历史和人物经历的珍贵视角。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先生的求学之路、遇到的挑战、以及他如何在这种经历中不断成长和升华。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作品,不仅仅在于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其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质。这次的“留德十年”系列,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可以想象,其中一定充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关于他在异国的求学经历,关于他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理解是如何加深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我喜欢这种能够让人安静下来,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我相信,这本书中的文字,将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智慧的结晶,能够启发我们去思考更多关于人生、关于文化、关于传承的命题。

评分

正品

评分

很有哲学的书,值得看

评分

儿子的课外读物,质量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

不错的书,版面设计很有特点。

评分

值得看看

评分

书很好,非常推荐

评分

纸质好,油墨味道小,字迹清晰

评分

很喜欢,物流也给力

评分

正版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