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汉科技大词典

德汉科技大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万钢 编
图书标签:
  • 德语
  • 汉语
  • 科技
  • 词典
  • 语言学习
  • 翻译
  • 工具书
  • 专业词汇
  • 德语词典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344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651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91
字数:6747000
正文语种:德语,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迄今规模特大、收词全的大型德汉科技词典,以德国朗氏出版公司专家德英原版为蓝本,涵盖120多个学科,总收词汇量达260000余条,同百余教授、留德博士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化工程,按学科属性界定释义,特色鲜明、实用性强。

内容简介

   《德汉科技大词典》是在德国朗氏出版公司的《德英技术与应用科学专业术语》一版(2002年)和第二版(2005年)的基础上编译扩充而成的一部大型科技类工具书。整部词典涵盖了120多个学科,总收词量约26万条(其中包括约6万条德汉对照的释义说明),词典中每一条目均界定了学科属性,释义也按学科概念确定。本词典可供广大德语学习者和翻译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德汉科技大词典》是根据德国朗氏出版公司的《德英技术与应用科学专业术语》(Langenscheidts Fachw6terbuch Technik und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第一版(2002年)和第二版(2005年)编译扩充而成。本词典是一部涵盖120多个学科、总收词量达26万条(其中包括约6万条德汉对照的释义说明)的大型词典。
  《德汉科技大词典》收词范围涵盖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各个领域,主要包括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电子通信、机械制造、汽车工程与技术、化学化工、应用物理、技术工艺、仪器仪表、自动化、土木建筑、材料科学、交通工程、环境工程等。本词典力求容量大、收词新、选义精。每一条目均界定了学科属性,释义也按学科概念确定。这一做法在国内大型词典中尚属首次,其目的在于能给使用者带来方便。
  德英原版的词条是根据释义而设立的,有时相同词条在同一学科中也反复出现,例如,LOStmgsmittel一词在材料科学、化学、连结技术、医学等学科中均出现,基本含义都是“溶剂”;又如Lichtschranke一词在警报学科中就出现了三次,且含义相近,都表示“传感器、探测器、感应器”,这些显然不符合国内词典的编写体例。对此,我们在编译过程中做了必要的归并和删除,同时增加了约2万条新词。
  编译出版本词典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阅读和翻译德语科学技术书刊的常用工具书,此项工作始终得到了同济大学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鼓励和帮助。整个编译工作是由同济大学十几个学院,百余位教授、留德博士、研究生和校友利用业余时间共同参与完成的。可以说,这部科技词典凝聚了众多同济人的心血。
  然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新概念、新词语层出不穷,这给编译一部综合性科技词典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编译过程中,我们深感词条的准确翻译难,增添新词条更难。限于参编人员的学识水平和时间精力,本词典中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再版时修改订正。
《地球深处的回响:板块构造的史诗》 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技术词典,而是一部深入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宏伟史诗。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地球从混沌初开到如今生机勃勃的演化历程,聚焦于驱动这一切剧变的根本力量——板块构造学说。 我们习惯于脚踏实地的稳固感,认为大陆是永恒不变的基石。然而,正如书中所揭示的,我们脚下的地壳,不过是漂浮在炙热地幔之上,不断相互作用、碰撞、分离的巨型拼图。本书旨在以极其详尽和富有叙事性的笔触,解构这一革命性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对现代地质学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大陆漂移的幽灵——理论的酝酿与诞生 本部分将追溯板块构造理论从最初的争议和质疑中诞生的艰难历程。我们将详细考察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初始证据链: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的惊人吻合、跨越大洋的古老生物化石群落、以及南北半球山脉带的连续性。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这些证据在当时主流地质学界(即“固定论”)遭遇的巨大阻力,特别是关于“推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何在”这一核心难题的解答困境。 随后,我们将笔锋一转,进入二十世纪中叶的科学高潮。重点阐述一系列关键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发现,这些发现为漂移学说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物理支撑: 洋中脊的发现与扩张速率的测定: 详细描述了战后声纳技术在深海测绘中的突破,以及如何通过绘制海底山脉系统(洋中脊)的形态,推导出新的地壳物质正在不断生成的事实。 “磁性条带”的确定: 这是奠定板块构造理论的“铁证”。本书将以科学家的视角,重现古地磁学研究如何揭示出洋中脊两侧对称分布的磁性“条纹”,清晰记录了地球磁场反转的历史,并量化了海底扩张的速度。 俯冲带的确认与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测量: 介绍了地震学如何帮助科学家定位地壳的“消亡区”,即俯冲带,解释了深源地震的分布规律,从而完成了地壳物质循环的闭环——地壳的产生与消亡。 第二部分:地球的活体解剖——板块的动力学与结构 本书的中间部分,是对地球内部运作机制的深入探索。我们不再将板块视为静止的岩石块,而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刚性圈层”。我们将详细描绘板块的物理结构和驱动力: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界限: 阐释岩石圈的厚度和刚性,并与下方具有塑性流动特征的软流圈进行对比。探讨温度、压力和岩石组分如何共同决定地幔的流变学性质。 对流的驱动机制: 深入讨论地幔对流——板块运动的根本动力。书中将分析热柱理论、拖曳力理论以及 Slab Pull(板片下沉的拖拽力)和 Ridge Push(洋脊的推动力)在驱动全球板块运动中的相对贡献和复杂耦合关系。 三种基本板缘的形态学分类与地质活动: 本部分将花费大量篇幅,系统梳理三种主要的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引发的灾害性地质现象: 离散型边界(Divergent Boundaries): 重点剖析裂谷的形成、大洋中脊的喷发模式以及新生洋壳的形成过程。 汇聚型边界(Convergent Boundaries): 详细区分海洋-大陆、海洋-海洋、大陆-大陆碰撞的差异,解析海沟的形成、火山弧的迁移规律、以及特大型逆冲断层的构造意义。 转换型边界(Transform Boundaries): 以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为例,阐述走滑运动的特征、应力积累与释放,以及其与洋中脊的连接关系。 第三部分:塑造世界的剧本——板块运动的地表印记 板块构造不仅是深层地球的物理过程,更是塑造我们所见山川河流、气候变迁的宏观力量。本部分将聚焦于板块运动在地球表层留下的宏伟印记: 山脉的隆升与侵蚀的平衡: 探讨喜马拉雅山脉的持续抬升如何与冰川和水流的剥蚀作用进行“拔河”。分析地壳缩短与增厚在地貌演化中的作用。 超级大陆的周期性聚散: 追溯盘古大陆、罗迪尼亚大陆等超级大陆的形成与解体历史,讨论其对全球气候、海平面变化乃至生物演化的深远影响。 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运用板块构造的框架,解释全球地震带与火山带为何与板块边界高度重合。书中将分析不同板块边界上,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潜力以及火山岩浆的化学成分差异。 板块构造与生命演化的关联: 这是一个跨学科的探讨。我们将考察大陆漂移如何隔离或连接生物种群,新的山脉和洋流系统的建立如何影响区域气候,进而驱动生物的适应与辐射演化。 第四部分:未来的地质学——未解之谜与前沿探索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前地质学研究的前沿地带,探讨板块构造理论仍需完善之处: 深层地幔的结构与热力学: 讨论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揭示的低速带(LLSVPs)与地幔柱的本质,以及它们与上层板块运动的联系。 “停滞”的板块与“休眠”的俯冲: 探讨某些地区(如北美西海岸)板块运动减缓或停止的原因,以及古板块构造的重建技术。 板块构造的普遍性与例外性: 比较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如火星、金星)的地质活动模式,探讨板块构造是否是行星保持宜居性的必要条件。 《地球深处的回响:板块构造的史诗》是一部面向所有对地球科学怀有好奇心的读者的著作。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生动的故事叙述,揭示了我们脚下这颗星球是如何通过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将自身的历史刻写在岩石和山脉之中。它将彻底改变你对“大地”的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工具书的评价标准通常非常苛刻,最看重的是收录的“新”与“准”。《德汉科技大词典》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极为出色。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很多传统词典面对新兴领域(比如量子计算、人工智能伦理等)时往往束手无策,但在这本词典的检索界面中,我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紧跟前沿的德语技术名词,并且其对应的中文翻译非常精准,没有出现那种为了“贴合”而生硬翻译的现象。这说明编纂团队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高效的信息更新机制。此外,对于那些含义高度依赖上下文的复合词,词典的处理方式非常精妙——它会列出该复合词在不同专业领域(如化学工程、电子工程)下的主要解释,并通过不同的缩写进行区分,这极大地避免了新手在使用时产生的混淆。我敢断言,市面上几乎没有其他工具书能够提供如此细致入微的专业区分度。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大部头时,我抱着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的“大词典”往往存在内容臃肿、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然而,《德汉科技大词典》的编排逻辑却出乎意料地清晰且实用。它采用了双向查阅系统,无论是从德语到中文,还是从中文核心概念回溯德语的专业表达,都设计得极其流畅。我特别喜欢它在条目后附带的“语境示例”,这些句子大多是模仿真实技术文档的结构,例如,在涉及机械制造的章节,它会提供一个完整的德语句子,说明如何用德语描述一个特定的加工流程或公差要求。这种实践性的指导,对于正在准备德语技术面试或者需要与德国工程师进行口头交流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曾因为一个关于“反馈控制系统”的德语术语的模糊理解而与同事产生分歧,但查阅此词典后,清晰的区分和详尽的注解立刻解除了我的困惑。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像是一套高浓缩的德语科技语言应用手册,其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厚重而可靠”。它绝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编出来的参考书,其背后的学术积累和校对工作量是惊人的。我注意到,即便是最基础的物理学概念的德语表达,比如涉及“势能”或“矢量”的词条,其解释也远比我过去使用的任何一本德语词典都要丰富。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学术翻译,还常常附加了其德语词源的解释,这对于理解德语思维模式非常有帮助。对于我这种需要撰写大量技术摘要和会议论文的专业人士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一本能让我快速定位、准确表达的词典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它极大地减少了我反复在多个在线数据库中交叉验证术语的麻烦。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值得信赖的、真正体现了“科技”与“大词典”精髓的权威著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德语科技工作者。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资深的德语文学爱好者,我最初对“科技大词典”是有些抗拒的,因为我总觉得技术性强的工具书会缺乏阅读的趣味性,甚至显得枯燥乏味。然而,当我试着查询一些跨学科的词汇时,我发现这本《德汉科技大词典》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学术包容性。例如,在环境科学的条目下,它不仅涵盖了废水处理的专业术语,还收录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使用的特定德语表达,这对于研究欧盟环保政策的人员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更让我惊喜的是,词典中对一些历史悠久的德语科技词汇的演变也进行了简要的注释,这让整个查阅过程充满了知识的乐趣,仿佛在追溯科学史的发展脉络。尽管我主要关注的是人文社科领域,但这本词典的严谨性和详实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科技词汇的魅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理解。

评分

这本《德汉科技大词典》简直是科技领域探索者的福音!我刚入手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常年与德语科技文献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深知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面前,一本权威、详尽的词典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编纂水平可见一斑,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德语词汇和中文释义,更深入地挖掘了不同技术领域中同一词汇的多重含义和细微差别。例如,在材料科学部分,对于“Legierung”这个词,它不仅给出了“合金”的标准翻译,还详细阐述了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特定合金成分的德语表达习惯,这一点对于撰写严谨的实验报告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它收录了大量最新的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的词汇,这些内容在很多老旧的词典中是找不到的。翻阅起来,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德语技术专家随时在身旁提供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文献阅读效率,也避免了我因误解某个关键术语而导致的实验偏差。这本书的价值,绝对超过了它的定价,是所有理工科专业人士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质量上乘,品质保证。

评分

心仪这本大词典很久了,2011年给自己的新年礼物,如愿以偿。。。向每一位德语翻译人士推荐。对京东対书非常满意!

评分

作为德语翻译,这本书还是必要的,专业词汇翻译少不了它。

评分

是一本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外文工具书,只是价格贵了些。

评分

我收到的书,书皮和正文是反的

评分

非常好 推荐

评分

非常好 推荐

评分

很实用的字典,但是一般实体书店都很难买到了。很喜欢这么书,非常实用!

评分

从外地仓库调的货 早就想买了 价格贵就等到现在 有活动就拿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