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无印良品考
我的二十一世纪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海报的昌盛
文字与设计
图案与设计
单纯化与设计
海外声誉渐高的日本广告和设计
东方与西方的黄金感觉
一次性纸杯
用眼睛去发现森林
永远的琳派
宗达与设计
纹样美学
缟与色
白与黑中显现的红
饥饿与过饱
海报·日本
中国与汉字
民族的椅子
每日设计赏的四十年
木纹之美
琳派和设计
我眼中的仁清
过剩包装
待客的美学
第二章
一个人的创想之旅
玻璃窗边的版面设计
三宅一生、高田贤三、森英惠
平面艺术的时间
书桌上的三个商标
年历的变迁
店铺设计
从平面艺术的"植物园"说起
通向"茶美会-然"之道
接近浮世绘
泰然的质感
第三章
我的古典
美丽而封闭的故乡
绢制樱花
来自日记
我与歌舞伎
俯瞰的风景
日本人的审美观
设计与日本文化
日本的城市与色彩
日本与平面设计
写乐的大首绘
信贵山的缘起
日本画的文学性
爵士乐与色彩
关于火
品尝设计
集中的美学
回想爵士乐
印象派的色彩
床之间和西洋的墙壁
在京都依屋感受日式清凉
对于通俗的认识
后混合文化
附录一 设计的英雄时代朱锷
附录二 图版
我第一次出国是在1960年。对于来自贫困时期的日本年轻人来说,当时的美国文化是再耀眼不过了。从纵横发达的高速公路、蓝天下高耸鲜明的建筑群,到陈列满各式商品的超级市场、自动烘干机、投入硬币就会滚出商品的自动贩卖机,以及一人份的袋装茶等。所有这些现在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那时的我都一一地仔细观察过,并拍下许多的照片。例如在纽约住宅区的街头被遗弃的崭新家具,以及在大雪的日子里温暖的室内只需穿一件T恤的留影等,都是些反映现代文明的照片,足以让当时在国内的朋友们感到惊讶。
可是不知不觉地,日本也已经发展成了那样的国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生活在物质极度丰富的社会中,伴着对消费和舒适的欲望,每天生产出小山一般的垃圾,不断地填平着城市的港湾。
也许与我的年纪有关吧,如果将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启蒙当作是日本设计的第一幕,那么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洗练就是第二幕,而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则是第三幕。契诃夫的《三姐妹》虽然是伴着"去莫斯科去莫斯科"的台词落幕的,但莫斯科象征的理想形象已经消失。在享受着纽约的摩天大楼和东京的高科技生活的天际线上,我仿佛看不清二十一世纪的轮廓。
我感到,无论是设计,还是消费态度,在二十一世纪都会有很大的转变。那种认为"永远光滑闪亮的物品才是新的"的美感意识,连同"稍微有细小划痕就退货或丢弃"的消费观念,在二十一世纪都将面I临巨大的转变。
非必要的改版换代,每季必发的时尚新品,以及在本质上缺乏创新的新商品开发等,总让我觉得其中的思想已落后于今天的时代。与快速消费的崭新商品相比,如今的人们已渐渐发觉,品质好寿命长的商品更具有美感。对于适合自己并陪伴自己度过了一段时间的物品,人们总是会赋予更多的偏爱并从中感到精神层面的满足。
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种叫做"空寂"的美学。破损的茶碗被用金色的漆修补,而漆本身的美渗入到茶碗中。'这种以破损后修补而成的茶碗为自豪的观念,蕴含着至深的哲理。所谓世界只有物质是无法成立的,显示的或许就是这种强烈对比中的自豪。
在平面设计领域内,我们具有作为企业代言人和广告释义者的一面,即被称为艺术指导的这层身份。但是如果只存在于这样的关系中,现如今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反倒是将个人观点剔除修饰后表达出来,才能获得更多强烈的共鸣。这种追求精神性的广告与设计,不喜欢添加甜美的调味,而是越来越强烈地具有艺术化与社会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计算机已经实现了对人类动态的实时把握。从卫星传输到移动电话,各式各样的电波数据在太空中交错往复,数不清的信号在被发射或接收。如果把这些电波都可视化,恐怕我们头顶的天空就不再是透明的。
二十世纪还是汽车、飞机、电视的时代。这使我们能够快速地移动,或是坐在一处就能触摸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信息。而这就是现代化。汽车在破坏着环境,飞机在削弱着不同文化的独立性,而电视则会使蕴含人情味的人类交流逐渐丧失。
二十一世纪无法回避对上世纪的反省和挽救之责任。设计也无法脱离"环境的再生"、"消费一使用一丢弃的文明怪圈"以及"人情的复苏"这三重考量而存在。当理想的蓝图在近代都市的天际线上慢慢消失,某种怪诞的宗教就开始在人们荒芜的心灵中悄悄潜入。
……
在《设计的觉醒》这本书里,田中一光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说了他这一生设计思考的觉醒过程
田中一光的设计历程可以说是完整契合了战后日本设计的发展历程,个人才能完好结合了时代机遇,他用近六十年的时间,赋予了"日本平面设计"明确的方向性
1950年代中期,田中一光以"手法可以借鉴,概念决不混搭"的明晰理念,把日本传统造型的基本元素整个重新梳理了一遍,用"纯粹平面,纯粹二维,纯粹造型"的样式向世人宣告:"新时代的日本设计造型现在诞生了。
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鼎盛期,针对大众过剩消费带来大量浪费的社会现实,田中一光敏感地觉察到设计可以介入大众生活发挥社会影响力的作用,从日常角度人手,倡导"资源循环再利用",为企业提供了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方法,更从基本观念人手向社会灌输了"合适就好"的生活方式新理念,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力随着"无印良品"企业的不断壮大,继任者原研哉与时代并进的广告更新,其范围还在持续扩大。可以说,与那些海报作品相比,由田中一光一手策划和缔造的"无印良品"才是他生最好的代表作,它实现了他提倡的"设计定要向社会发言"的理想。
最近沉迷于《城市脉络的低语》,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城市规划就是一堆冰冷的功能分区和交通导向图,但这本书却像一个城市考古学家,带领我们深入那些被忽视的角落,聆听历史留下的声音。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关注宏观的CBD和交通枢纽,更着重描绘了那些“非正式空间”——比如老城区里那些未经规划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巷道、社区小店和街角广场。他用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佐证,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空间,恰恰是城市韧性和社会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步行性”的重要性,强调了人尺度设计对于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决定性作用,对比了那种为了效率最大化而牺牲行人的“马路杀手型”城市结构,让人读来深有感触,恨不得立刻去改造身边那些让人寸步难行的街道。此外,作者对城市更新中“文脉保护”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他反对大拆大建的粗暴干预,主张在尊重原有肌理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手术”式的介入,让历史的痕迹与现代生活能够和谐共生。这本书的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手绘的剖面图和历史照片,使得复杂的城市演变过程变得清晰易懂。这是一本能让你在下次路过一座陌生城市时,不再只是匆匆路过,而是开始真正“阅读”它的指南。
评分《万物皆可算法》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自然化”的现象。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即便是那些我们认为高度依赖直觉、情感和经验的领域——比如艺术创作、医疗诊断,甚至人际关系的建立——其底层逻辑也越来越被复杂的算法模型所支配和预测。作者没有陷入技术崇拜或恐慌,而是采取了一种冷静的批判视角。他详细拆解了推荐系统背后的“信息茧房效应”,展示了算法如何通过不断强化用户已有的偏好,从而限制了我们接触新知和多元观点的可能性。更发人深省的是,书中探讨了“算法正义”的问题。当决策权逐渐从人类专家手中转移到黑箱算法时,我们如何确保这些模型的公平性?如何问责那些带有偏见的训练数据所导致的歧视性结果?作者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比如信贷审批中的种族歧视模型,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技术伦理的迫切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犀利直接,逻辑链条严密,几乎每隔几页就会出现一个让你停下来深思的问题。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写代码,而是在教你如何在一个算法主导的世界里保持清醒和批判性思维,非常推荐给所有关心未来社会走向的人。
评分哇,最近刚读完一本让人心头一震的书,名字叫《光影的交响》。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视觉艺术的教科书,作者对光线、色彩和构图的理解深刻到令人咋舌。它不像那种枯燥的理论指南,反而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盛宴。书中详细解析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物体形态是如何被重塑和定义的,比如清晨的侧逆光如何拉出长长的影子,赋予画面戏剧性的张力;而正午的顶光又是如何通过强烈的对比,雕刻出清晰锐利的轮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留白”这一概念时的独到见解,他没有把它简单地等同于空白区域,而是阐述了负空间在引导观者视线、平衡画面情绪中的主动作用。书里用了大量的案例来支撑论点,从古典油画到现代摄影,跨度极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特别是关于“情绪色调”的那一章节,作者深入剖析了冷暖色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者的心理感受,比如如何用低饱和度的冷灰调来营造疏离和沉静,或者用高饱和度的暖黄来激发温暖和活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变了,以前随手拍的照片,现在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光线是否到位,构图是否稳定,真是受益匪浅。对于任何想提升自身审美能力,或者从事视觉相关工作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时间织锦者》这本书抱有一些怀疑态度,毕竟“时间哲学”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有点玄乎,生怕又是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细腻、近乎诗意的方式,解构了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捕捉并放大,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现在”和“过去”。书中对“记忆的不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我们对过去的重构,往往是为了迎合当下的需求,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珍藏的那些“美好回忆”究竟有多少是真实发生过的片段,又有多少是自我美化后的产物。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引入了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并将其巧妙地类比到人类文明和个体生命的发展轨迹上,探讨了无序与秩序之间的永恒拉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像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时而平静,时而激荡,迫使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句子背后的深意。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时间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读完后,我并没有感到焦虑,反而有了一种释然,接受了时间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存。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能拓宽你思维边界、引发深刻自我对话的书,不妨试试这本。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深海密码图集》真是一本令人叹为观止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完全不同于那种依靠想象力构建奇观的科幻小说,而是基于严谨的海洋生物学、地质学和声学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黑暗王国。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细节呈现。光是关于深海热液喷口生态系统的描述,就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作者详尽地解释了这些依靠化学能而非光合作用维持的生命群落是如何运作的,那种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深海生物的形态描述尤其精彩,那些为了适应高压、低温和黑暗环境而进化出的奇异特征——比如拥有巨大眼睛的鱼类、能够自行发光的生物体,以及那些形态如同外星生物的无脊椎动物——都被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所还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深海声音景观”那一章的笔法,他描述了鲸歌在深海中如何传播数千公里,以及潜水器发出的噪音如何干扰这些古老的交流方式,将海洋保护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听觉维度。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仿佛真的戴上了深潜器,一点点下降到那片神秘的蓝色深渊。它不仅知识量巨大,而且充满了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激情,让人读完后对地球的浩瀚和生命的韧性产生由衷的敬畏。
评分还不错...........
评分恩
评分怎么有错别字 希望印刷负责一点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适合入门看
评分买了好多书每一本都喜欢 喜欢喜欢
评分不错
评分感觉没有什么意思……
评分日本的文化历史比较多,不能直接借鉴但是很有启发
评分挺好好好好好好好的包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