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方面都比斯密有所发展,使古典经济学更加成熟。该书的出版被称为“李嘉图革命”。其比较成本学说是对斯密的国际分工论的发展和修正,对发展对外贸易有重大和深远影响:其货币理论,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其分配理论以价值理论为基石,以地租理论为核心,论证了地租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并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对于经济危机、赋税等问题也有论述。该书出版后多次再版,成为畅销书,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是继《国富论》之后经济学说史上另一部真正的辉煌巨著。
作者简介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1799年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参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讨论,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选为下议院议员。
内页插图
目录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论价值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二章 论地租
第三章 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四章 论工资
第五章 论利润
第六章 论对外贸易
第七章 论赋税
第八章 论贸易渠道的突变
第九章 论价值与财富的不同性质
第十章 论积累对利润和利息的影响
第十一章 论出口补贴和进口禁令
第十二章 论生产补贴
第十三章 论总收入和纯收入
第十四章 论货币与银行
第十五章 论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中黄金、谷物和劳动的相对价值
第十六章 论需求和供给对价格的影响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论价值
第一节
“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
亚当·斯密曾指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含义,有时指某种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指占有这种物品后拥有的购买其他商品的购买力。前者可以称为使用价值,后者可以称为交换价值。”他还认为,“使用价值极大的物品,其交换价值往往很小或没有交换价值;反之,交换价值极大的物品,其使用价值往往也很小或完全没有;水和空气都是非常有用的,在生活中的确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但在一般情况下,却无法用来交换任何物品。与之相反的是,与空气或水相比,虽然黄金的用处很少,但却可以交换大量的其他商品。
因此,虽然效用对交换价值是绝对重要的,但是它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如果一件商品毫无用处——换而言之,如果它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那么不管它如何稀缺,不管生产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没有交换价值。
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来源有两个:稀缺性和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
有一些商品的价值只是由其稀缺性决定的。由于劳动不能增加这种商品的数量,因此其价值也不会由于供给的增加而降低。珍贵的雕像和绘画、稀有的古籍和钱币、用特殊土壤培育的葡萄酿制的数量有限的葡萄酒都属于此列商品。它们的价值与最初生产它们时所付出的劳动量毫无关系,而且会随着那些渴望占有它们的人所拥有的财富和偏好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这种商品在市场日常交换的商品总额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迄今为止,人们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是能满足人们物欲的商品,它们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如果我们愿意投入获取这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那么这些商品不仅只会在一个国家中,而且也可以在多个国家中不受限制的成倍增加。
因此,在谈到商品、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规定商品相对价格的规则时,我们始终指的是这些只要通过人类的辛勤劳动就可以增加数量,且生产不受竞争限制的商品。
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些商品的交换价值,或者说决定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尺度几乎完全取决于生产每一种商品所耗费的相对劳动量。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书籍的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阐述该书未涉及的内容,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图书侧面描述。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未涵盖主题深度解析 导言:界定核心范围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顾名思义,其核心聚焦于经济学理论的奠基性探讨,特别是围绕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构建,以及国家财政收入——赋税制度——的结构性分析。该书深入剖析了价值的起源、分配机制的演变,以及税收在财政运行中的基础性角色。 然而,任何一部著作的深度皆有其边界。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学术定位,我们必须明确界定其未深入探究或完全未触及的广阔领域。本篇简介将详细勾勒这些“未覆盖区域”,以期为读者构建一幅完整的现代经济学图景。 一、 宏观经济学动态模型的缺位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视角,尽管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但其分析框架主要定格于静态或准静态的古典均衡分析。它构建了一套关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系统性理解,但对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议题——经济的动态演化、周期性波动及其政策干预——则鲜有涉及。 具体而言,该书并未包含以下关键领域: 1.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现代建构: 现代宏观经济学依赖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总收入(GNI)等精确量化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的精确测算方法、对经济健康状况的实时诊断功能,以及其在跨期比较中的应用,远超《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所采用的古典财富观念。 2. 凯恩斯革命与有效需求理论: 对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萧条,以及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的机制(如乘数效应、流动性陷阱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缺乏系统论述。该书侧重于供给侧的古典要素决定论,对于需求侧的决定性作用及其管理缺乏现代视角。 3. 经济增长的内生与外生模型: 诸如索洛模型(Solow Model)中关于储蓄率、技术进步对外生增长的贡献,以及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中关于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如何成为驱动长期增长的核心内生变量的探讨,在本书的分析框架内是缺失的。 4.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现代权衡: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短期权衡关系,以及理性预期、自然失业率等概念,该书并未纳入其分析工具箱。赋税原理部分主要关注税收对收入分配的静态影响,而非其对总需求和物价水平的动态冲击。 二、 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性深化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分析个体行为时,通常基于边际效用的早期概念或基于阶级/要素收入的宏观归因,缺乏现代微观经济学所依赖的严谨的数学优化工具和行为假设。 未涵盖的微观核心内容包括: 1. 消费者行为的随机偏好与不完全信息: 现代微观经济学深入研究了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中消费者在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偏差。同时,信息经济学中关于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的分析,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完全未触及的领域。 2. 产业组织理论的博弈论基础: 现代市场结构分析不再局限于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的理想模型。寡头垄断市场中的战略互动(如古诺模型、伯特兰竞争),以及非合作博弈论在分析企业行为中的应用,均属于本书未涉猎的高级分析范畴。 3. 一般均衡理论的计算与应用: 现代经济学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来模拟政策变动对所有市场(包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连锁反应。这种基于模型的复杂系统模拟,远超古典理论对市场相互依赖性的描述性分析。 三、 赋税原理的现代拓展与行为税收 虽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详细阐述了税收的公平性、效率性和财政职能,但其对现代税制设计的复杂考量,特别是行为经济学与税收的交叉领域,是明显的知识空白。 1. 税收的激励效应与行为扭曲的精细量化: 该书讨论了税收对储蓄和投资的总体影响,但未能引入现代拉弗曲线(Laffer Curve)思想的精细化模型,即量化税率变化如何影响最优税基的边际激励变化。 2. 消费税与增值税(VAT)的结构性设计: 现代税制的核心在于增值税(VAT)的抵扣机制、税率分级选择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些复杂的间接税设计原理与古典时代对直接税(如土地税、财产税)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故未在本书中详细展开。 3. 财政税收的国际协调与避税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税收的跨境协调、跨国公司利润转移、以及BEPS(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的治理,已成为当代财政学的前沿。这些涉及国际法和跨国监管的议题,超出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国内、古典视域。 四、 经济学方法论与分支领域的缺失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方法论根植于逻辑推演和经验观察的结合。然而,现代经济学已发展出多种高度专业化的分支学科,它们采用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和工具。 1. 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检验: 现代经济学研究高度依赖计量经济学来检验理论假设的有效性。从基础的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到复杂的因果推断方法(如断点回归、双重差分法),都是本书未曾采用的研究手段。 2. 金融经济学的崛起: 现代经济分析中,金融市场、资产定价(如CAPM模型)、衍生品定价等金融经济学的分支,已成为理解资源错配和风险管理的关键。这些高度数学化的领域,与本书的古典经济分析路径相去甚远。 3. 制度经济学的深入探讨: 现代制度经济学关注产权的形成、交易成本对经济绩效的制约,以及寻租行为的经济后果。这些对于理解经济增长的“软基础设施”的分析,并未成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主线。 结论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一部聚焦于政治经济学原理阐述和赋税基础理论构建的经典之作。其价值在于为理解经济学的历史脉络和财政制度的初始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读者在阅读时需认识到,该书的分析范围不包含以下内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动态模型、基于数学优化的微观行为分析、当代复杂税制设计的实践细节,以及计量经济学等实证研究方法论的深度应用。这些领域的探讨,构成了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广阔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