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李嘉圖繼承和發展瞭亞當·斯密經濟理論中的精華,在價值理論、貨幣理論、分配理論和經濟發展理論方麵都比斯密有所發展,使古典經濟學更加成熟。該書的齣版被稱為“李嘉圖革命”。其比較成本學說是對斯密的國際分工論的發展和修正,對發展對外貿易有重大和深遠影響:其貨幣理論,則是現代貨幣理論的基礎;其分配理論以價值理論為基石,以地租理論為核心,論證瞭地租不是自然的恩賜,而是勞動創造價值的一部分,並考察瞭級差地租的兩種形態;對於經濟危機、賦稅等問題也有論述。該書齣版後多次再版,成為暢銷書,是關於政治經濟學經典研究方法的基礎。是繼《國富論》之後經濟學說史上另一部真正的輝煌巨著。
作者簡介
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齣代錶和集大成者。生於猶太人傢庭,父親為證券交易所經紀人。12歲到荷蘭商業學校學習,14歲隨父從事證券交易。1793年獨立開展證券交易活動,25歲時擁有200萬英鎊財産,隨後鑽研數學、物理學。1799年讀亞當·斯密《國富論》後開始研究經濟問題,參加瞭當時關於黃金價格和榖物法的討論,1817年發錶《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9年選為下議院議員。
內頁插圖
目錄
譯序
前言
第一章 論價值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二章 論地租
第三章 論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
第四章 論工資
第五章 論利潤
第六章 論對外貿易
第七章 論賦稅
第八章 論貿易渠道的突變
第九章 論價值與財富的不同性質
第十章 論積纍對利潤和利息的影響
第十一章 論齣口補貼和進口禁令
第十二章 論生産補貼
第十三章 論總收入和純收入
第十四章 論貨幣與銀行
第十五章 論富裕國傢與貧窮國傢中黃金、榖物和勞動的相對價值
第十六章 論需求和供給對價格的影響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論價值
第一節
“一件商品的價值或用它交換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數量取決於生産它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而不是取決於支付這種勞動的報酬多少。”
亞當·斯密曾指齣,“價值一詞有兩個不同的含義,有時指某種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指占有這種物品後擁有的購買其他商品的購買力。前者可以稱為使用價值,後者可以稱為交換價值。”他還認為,“使用價值極大的物品,其交換價值往往很小或沒有交換價值;反之,交換價值極大的物品,其使用價值往往也很小或完全沒有;水和空氣都是非常有用的,在生活中的確也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但在一般情況下,卻無法用來交換任何物品。與之相反的是,與空氣或水相比,雖然黃金的用處很少,但卻可以交換大量的其他商品。
因此,雖然效用對交換價值是絕對重要的,但是它卻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如果一件商品毫無用處——換而言之,如果它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那麼不管它如何稀缺,不管生産它需要付齣多少勞動,它也沒有交換價值。
具有效用的商品獲得交換價值的來源有兩個:稀缺性和獲取它時付齣的勞動量。
有一些商品的價值隻是由其稀缺性決定的。由於勞動不能增加這種商品的數量,因此其價值也不會由於供給的增加而降低。珍貴的雕像和繪畫、稀有的古籍和錢幣、用特殊土壤培育的葡萄釀製的數量有限的葡萄酒都屬於此列商品。它們的價值與最初生産它們時所付齣的勞動量毫無關係,而且會隨著那些渴望占有它們的人所擁有的財富和偏好的變化而變化。
但是,這種商品在市場日常交換的商品總額中隻占很小一部分。迄今為止,人們所需要的絕大部分商品都是能滿足人們物欲的商品,它們都是通過勞動獲得的,如果我們願意投入獲取這種商品所必需的勞動,那麼這些商品不僅隻會在一個國傢中,而且也可以在多個國傢中不受限製的成倍增加。
因此,在談到商品、商品的交換價值以及規定商品相對價格的規則時,我們始終指的是這些隻要通過人類的辛勤勞動就可以增加數量,且生産不受競爭限製的商品。
在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這些商品的交換價值,或者說決定一種商品交換另一種商品的數量尺度幾乎完全取決於生産每一種商品所耗費的相對勞動量。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書籍的簡介,這份簡介將詳細闡述該書未涉及的內容,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圖書側麵描述。 ---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未涵蓋主題深度解析 導言:界定核心範圍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顧名思義,其核心聚焦於經濟學理論的奠基性探討,特彆是圍繞古典政治經濟學範式的構建,以及國傢財政收入——賦稅製度——的結構性分析。該書深入剖析瞭價值的起源、分配機製的演變,以及稅收在財政運行中的基礎性角色。 然而,任何一部著作的深度皆有其邊界。為瞭更清晰地理解《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學術定位,我們必須明確界定其未深入探究或完全未觸及的廣闊領域。本篇簡介將詳細勾勒這些“未覆蓋區域”,以期為讀者構建一幅完整的現代經濟學圖景。 一、 宏觀經濟學動態模型的缺位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視角,盡管具有深刻的曆史洞察力,但其分析框架主要定格於靜態或準靜態的古典均衡分析。它構建瞭一套關於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係統性理解,但對於現代宏觀經濟學的核心議題——經濟的動態演化、周期性波動及其政策乾預——則鮮有涉及。 具體而言,該書並未包含以下關鍵領域: 1. 國民收入核算體係的現代建構: 現代宏觀經濟學依賴於國內生産總值(GDP)、國民總收入(GNI)等精確量化的指標體係。這些指標的精確測算方法、對經濟健康狀況的實時診斷功能,以及其在跨期比較中的應用,遠超《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所采用的古典財富觀念。 2. 凱恩斯革命與有效需求理論: 對於有效需求不足導緻的經濟蕭條,以及國傢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反周期調節的機製(如乘數效應、流動性陷阱等),《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缺乏係統論述。該書側重於供給側的古典要素決定論,對於需求側的決定性作用及其管理缺乏現代視角。 3. 經濟增長的內生與外生模型: 諸如索洛模型(Solow Model)中關於儲蓄率、技術進步對外生增長的貢獻,以及內生增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中關於人力資本積纍、技術創新如何成為驅動長期增長的核心內生變量的探討,在本書的分析框架內是缺失的。 4. 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現代權衡: 對於菲利普斯麯綫所揭示的短期權衡關係,以及理性預期、自然失業率等概念,該書並未納入其分析工具箱。賦稅原理部分主要關注稅收對收入分配的靜態影響,而非其對總需求和物價水平的動態衝擊。 二、 微觀經濟學的工具性深化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在分析個體行為時,通常基於邊際效用的早期概念或基於階級/要素收入的宏觀歸因,缺乏現代微觀經濟學所依賴的嚴謹的數學優化工具和行為假設。 未涵蓋的微觀核心內容包括: 1. 消費者行為的隨機偏好與不完全信息: 現代微觀經濟學深入研究瞭期望效用理論、前景理論中消費者在不確定性下的決策偏差。同時,信息經濟學中關於逆嚮選擇(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風險(Moral Hazard)的分析,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完全未觸及的領域。 2. 産業組織理論的博弈論基礎: 現代市場結構分析不再局限於完全競爭或完全壟斷的理想模型。寡頭壟斷市場中的戰略互動(如古諾模型、伯特蘭競爭),以及非閤作博弈論在分析企業行為中的應用,均屬於本書未涉獵的高級分析範疇。 3. 一般均衡理論的計算與應用: 現代經濟學通過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來模擬政策變動對所有市場(包括要素市場和産品市場)的連鎖反應。這種基於模型的復雜係統模擬,遠超古典理論對市場相互依賴性的描述性分析。 三、 賦稅原理的現代拓展與行為稅收 雖然《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詳細闡述瞭稅收的公平性、效率性和財政職能,但其對現代稅製設計的復雜考量,特彆是行為經濟學與稅收的交叉領域,是明顯的知識空白。 1. 稅收的激勵效應與行為扭麯的精細量化: 該書討論瞭稅收對儲蓄和投資的總體影響,但未能引入現代拉弗麯綫(Laffer Curve)思想的精細化模型,即量化稅率變化如何影響最優稅基的邊際激勵變化。 2. 消費稅與增值稅(VAT)的結構性設計: 現代稅製的核心在於增值稅(VAT)的抵扣機製、稅率分級選擇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這些復雜的間接稅設計原理與古典時代對直接稅(如土地稅、財産稅)的偏好存在顯著差異,故未在本書中詳細展開。 3. 財政稅收的國際協調與避稅問題: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稅收的跨境協調、跨國公司利潤轉移、以及BEPS(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的治理,已成為當代財政學的前沿。這些涉及國際法和跨國監管的議題,超齣瞭《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國內、古典視域。 四、 經濟學方法論與分支領域的缺失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方法論根植於邏輯推演和經驗觀察的結閤。然而,現代經濟學已發展齣多種高度專業化的分支學科,它們采用瞭全新的研究範式和工具。 1. 計量經濟學的實證檢驗: 現代經濟學研究高度依賴計量經濟學來檢驗理論假設的有效性。從基礎的時間序列分析、麵闆數據迴歸到復雜的因果推斷方法(如斷點迴歸、雙重差分法),都是本書未曾采用的研究手段。 2. 金融經濟學的崛起: 現代經濟分析中,金融市場、資産定價(如CAPM模型)、衍生品定價等金融經濟學的分支,已成為理解資源錯配和風險管理的關鍵。這些高度數學化的領域,與本書的古典經濟分析路徑相去甚遠。 3. 製度經濟學的深入探討: 現代製度經濟學關注産權的形成、交易成本對經濟績效的製約,以及尋租行為的經濟後果。這些對於理解經濟增長的“軟基礎設施”的分析,並未成為《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主綫。 結論 綜上所述,《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是一部聚焦於政治經濟學原理闡述和賦稅基礎理論構建的經典之作。其價值在於為理解經濟學的曆史脈絡和財政製度的初始構建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然而,讀者在閱讀時需認識到,該書的分析範圍不包含以下內容: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動態模型、基於數學優化的微觀行為分析、當代復雜稅製設計的實踐細節,以及計量經濟學等實證研究方法論的深度應用。這些領域的探討,構成瞭當代經濟學研究的廣闊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