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复审委员会案例诠释:外观设计(附光盘1张)

专利复审委员会案例诠释:外观设计(附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专利
  • 外观设计
  • 复审
  • 案例
  • 知识产权
  • 法律
  • 设计专利
  • 专利复审委员会
  • 实务
  • 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8024772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184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3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专利复审委员会案例诠释:外观设计》从专利复审委员会20多年来作出的8000多件外观设计复审、无效已结案件中精选出100多个案例,依法律问题分5章进行了编排,每章节结合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案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评述。
  读者对象:专利审查、专利代理入以及其他专利相关工作人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外观设计的定义
第一节 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的设计
一、产品的设计
案例 棒糖(第23号复审决定)
二、形状、图案、色彩的设计
案例1 带图像的计算机屏幕(第1967号复审决定)
案例2 装饰花布(第2895号无效决定)
案例3 燕窝包装罐(第427号复审决定)
案例4 鲜橙多标贴(第5189号无效决定)
三、以产品为载体
案例1 报纸(第5964号无效决定)
案例2 刀柄(第5098号无效决定)
案例3 汽车车轴(第5439号无效决定)
第二节 适于工业应用
案例1 旋转座椅(第4063号无效决定)
案例2 饮水机(第5097号无效决定)
第三节 应当具备美感
案例 人体艺术造型瓶起子(第356号复审决定)

第二章 外观设计相同和相近似判断
第一节 现有设计的认定
一、出版物公开
案例1 矫正带(第2090号无效决定)
案例2 电机(第1680号无效决定)
案例3 刷子(第6129号无效决定)
案例4 酒瓶包装套(第5137号无效决定)
案例5 拖拉机消声器(第5970号无效决定)
二、使用公开
案例1 蚊香包装盒(第4388号无效决定)
案例2 南瓜形食品盒(第11582号无效决定)
案例3 汽车前大灯(第1862号复审决定)
案例4 世纪龙包装盒(第6303号无效决定)
第二节 产品类别的判断
一、产品类别相同
案例1 包装罐片材(第1004号无效决定)
案例2 电动搅拌机(第4024号无效决定)
案例3 酒瓶(第5021号无效决定)
二、产品类别相近
案例1 猪肉松食品包装罐(第3830号无效决定)
案例2 绿茶包装箱(第5258号无效决定)
案例3 椰子汁饮料罐(第2959号无效决定)
三、产品类别不相同也不相近
案例 降压仪(第2393号无效决定)
第三节 判断原则及方式
一、确定是否具有显著影响的考虑因素
(一)惯常设计
案例1 金麦曲奇包装罐(第3399号无效决定)
案例2 瓶盖(第6233号无效决定)
案例3 钳形电流表(第5114号无效决定)
(二)产品功能、内部结构或由产品功能唯一限定的特定形状
1.产品功能效果的设计
案例1 门窗双轮导轮(第3263号无效决定)
案例2 带防压环的易拉罐头盖(第1255号无效决定)
2.产品内部结构设计
案例1 太极球(第1607号无效决定)
案例2 相册(第5892号无效决定)
3.产品功能唯一限定的特定形状
案例1 插座(第5415号无效决定)
案例2 齿轮钟(第11946号无效决定)
(三)是否是使用时容易看到的部位
案例1 暖气片(第4278号无效决定)
案例2 塑料瓶盖(第3392号无效决定)
案例3 台式饮水机(第4767号无效决定)
(四)单一色彩的外观设计仅作色彩改变
案例 金黄色自行车链条(第4670号无效决定)
(五)产品透明部分的设计
案例 蒸锅(第3901号无效决定)
二、单独对比方式
(一)单件产品
案例 立式冷热饮水机(第4650号无效决定)
(二)组件产品
案例1 数字钳表(第1597号复审决定)
案例2 电热开水壶(第5200号无效决定)
案例3 包装盒(第4029号无效决定)
案例4 电熨斗(第6000号无效决定)
(三)单独对比方式的例外
1.组件产品
案例 便携式燃气烧烤炉(第3814号复审决定)
2.成套产品
案例1 药品包装盒(第3939号无效决定)
案例2 瓶贴(第3856号无效决定)
3.不具“单一性”的专利
案例 饮料瓶及瓶贴(第850号无效决定)
三、整体观察、综合判断方式
(一)确定在先设计公开的信息
1.立体图、文字说明等信息已充分公开在先设计
案例1 桑拿保健浴器(第4864号无效决定)
案例2 分解式挂锁(第6061号无效决定)
案例3 豆皮(第7480号无效决定)
2.立体图、文字信息未充分公开在先设计
案例1 笔(第2503号无效决定)
案例2 发电和电弧焊两用机(第5441号无效决定)
案例3 车轮(第2817号无效决定)
(二)整体观察、综合判断
案例1 电保温瓶(第1号无效决定)
案例2 显微镜(第2699号无效决定)
案例3 电饭煲(第4526号无效决定)
案例4 电熨斗(第5739号无效决定)

第三章 几类产品外观设计相同和相近似的判断
第一节 家用电器
案例1 立扇(第860号无效决定)
……
第四章 权利冲突与重复授权
第五章 《专利法》第5条和第33条的适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外观设计的定义
  第一节 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的设计
  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客体是产品的外观设计,即外观设计必须以产品为载体,单纯设计不能获得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根据《审查指南》第一部分第三章 第6.4节的规定,不能重复生产的手工艺品、农产品、畜产品、自然物不能作为外观设计的载体。取决于特定地理条件、不能重复再现的固定建筑物、桥梁等,含有气体、液体及粉末状等无固定形状的物质,不能分割、不能单独出售或者使用的局部或者部分,如插接玩具的各个不同插接件等不具有独立使用价值的构件,均属于不给予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客体。因此对上述物品的设计不能获得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简言之,我国外观设计专利客体的“产品”,必须具备有形性、再现性、完整性的特点。
  外观设计由产品的形状、图案和色彩组成,但单纯色彩不能单独构成外观设计,除非产品色彩的变化已经形成一种图案。外观设计专利的立法价值在于追求视觉上的美感,构成外观设计的形状、图案和色彩必须通过人的视觉能直接感知从而形成一定的视觉效果,需要借助特定的工具才能分辨的形状、图案和色彩不能构成外观设计。

前言/序言

  中国专利法于1984年3月12日颁布,并于1985年4月1日开始实施,此后又经过两次修改,这标志着现代专利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并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时至今日,中国专利制度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白驹过隙,但我国专利事业在这短暂的20年中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其直接例证就是专利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专利保护工作逐步加强,专利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迅速增长,专利审批实践经验的积累日渐丰富,专利制度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复审与无效程序是专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专利申请审查与授权程序的延续,又是保障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以及广大公众合法权益的必要行政救济途径。伴随着我国专利事业的蓬勃发展,专利复审和无效案件数量逐年上升。至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审结的案件已经达到一万六千多件,这些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几乎遍及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审查指南的方方面面。专利复审委员会所作出的复审和无效宣告审查决定,是对专利法律法规的具体运用;其典型案例有助于正确理解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审查指南的有关规定。这些复审和无效决定凝聚着审查人员的心血与智慧,是促进我国专利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专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份宝贵财富。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是成文法体系,具有原则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强的特点。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我国专利法尤为突出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知识产权前沿:专利战略与风险防范实务》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当前知识产权领域,特别是专利战略规划、侵权风险预警与应对、以及高价值专利组合构建等核心议题,旨在为企业高管、知识产权专业人士、研发人员及法律顾问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实务指南。不同于侧重特定法律条文或单一案例分析的著作,本书着眼于将专利事务融入企业整体商业战略之中,强调前瞻性布局与系统性管理。 全书共分七大部分,构建了一个从宏观认知到微观执行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新形势下的专利战略思维重塑 本章深入剖析了全球知识产权格局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地缘政治、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对专利战略的冲击与重塑。它不再仅仅是“防御性”工具,更是“进攻性”市场壁垒和价值创造的核心引擎。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专利布局与企业未来三到五年的市场目标、技术路线图紧密结合。重点内容包括: 技术生命周期与专利组合的动态平衡: 如何识别处于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核心技术,并据此调整专利申请的广度与深度。 “护城河”构建的立体化视角: 强调构建围绕核心技术的“专利集群”,而非孤立的单点保护,包括基础专利、外围支持专利和实施专利的协同作用。 标准必要专利(SEP)战略: 在5G、人工智能等标准驱动型技术领域,如何提前布局并有效参与标准制定,以获取合理的许可收入或在许可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部分:高价值专利的筛选、挖掘与撰写艺术 专利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和可执行性。本部分详细阐述了从海量技术信息中“淘金”的方法论。 专利价值评估模型: 介绍基于技术壁垒、市场潜力、现有权利要求质量和可侵权性判断的多维度评估框架,帮助企业区分“僵尸专利”与“战略资产”。 创新点精准定位与权利要求撰写: 深入剖析如何通过对现有技术(Prior Art)的深入挖掘,撰写出既能最大化保护范围、又难以被现有技术规避的权利要求。重点讨论功能性限定、结构限定与限定程度的灵活运用。 全球布局策略的差异化考量: 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如美国、欧洲、中国、日本)的审查标准和司法实践差异,如何定制化地进行权利要求优化与对应。 第三部分:专利侵权风险的早期预警与主动防御 专利风险管理是企业持续经营的生命线。本部分提供了详尽的“雷区”识别与“安全区”构建指南。 自由实施权(FTO)分析的深度流程: 超越传统的简单检索,介绍如何进行“产品上市前合规性”的动态FTO分析,包括对目标产品各项技术特征与现有有效专利权利要求的逐一比对,并记录分析过程以备后续诉讼抗辩。 竞争对手专利组合的“引信”监测: 建立对主要竞争对手新申请、已授权专利的实时监控机制,特别关注那些可能构成“组合拳”打击的系列专利。 “无效”与“规避”的双轨制应对: 在发现侵权风险时,如何迅速启动专利无效程序作为威慑,以及如何从技术角度设计“专利绕道”方案,实现产品上市的合法性。 第四部分:专利组合的运营、许可与价值实现 专利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证书,而是可交易、可许可、可融资的流动资产。 许可谈判的策略与技巧: 详细解析许可费用的确定方法(如TSM/CII方法论)、谈判中的信息披露边界、以及如何构建有利于自身的交叉许可框架。 专利资产证券化与担保融资: 介绍利用高价值专利组合作为质押物,获取银行贷款或风险投资的最新实践与要求。 专利转让中的尽职调查要点: 确保收购的专利资产权属清晰、无隐藏的负面法律负担(如无效理由或潜在的许可义务)。 第五部分:知识产权管理的信息化与流程优化 在海量专利数据的背景下,高效的管理系统是支撑战略执行的基石。 IP管理软件选型与数据治理: 探讨如何构建统一的IP信息平台,确保从发明披露、申请、维护到合同管理的流程自动化与数据准确性。 研发与法务的协同机制: 建立研发部门定期进行“专利通识”培训,以及法务部门深度参与技术评审会议的常态化机制。 第六部分:专利行政救济与司法审判的实战对接 虽然本书不专注于单一案例的解读,但会提供一个应对外部挑战的框架。 专利复审与无效程序的战略选择: 讨论在何种情况下应选择在复审程序中集中火力攻击核心权利要求,而非直接进入司法诉讼。强调复审程序对后续诉讼策略的导向作用。 证据开示与专家证人运用: 在司法诉讼中,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技术证据,以及选择具备公信力的领域专家对案件走向的影响。 第七部分:新兴技术领域的专利挑战与前瞻 本章展望了人工智能算法、生物技术、集成电路布局设计等前沿技术在专利保护上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回应。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极强的体系性、前瞻性和实操性。它避免了对基础法律条文的冗余引用,而是专注于将专利法知识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决策。读者将获得一套系统的工具箱,用于主动管理知识产权风险,并将专利转化为驱动企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审查意见,尤其是在面对复审委员会的决定时,更是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来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专利复审委员会案例诠释:外观设计》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而深入的解读体系。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它并非孤立地呈现案例,而是将每一个案例置于其具体的法律背景和审查实践环境中进行考察。作者通过精选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复审案件,系统地梳理了外观设计专利审查标准的演变,以及复审委在不同时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应用。 我特别赞赏书中对那些“疑难杂症”型案例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回避其中的争议和复杂性,而是通过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案件的症结所在,以及复审委是如何权衡各方利益,最终作出裁定的。例如,书中对“明显区别”的判断,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引用了大量案例,阐述了在不同产品类别下,如何理解和判断“明显区别”,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这一判断。此外,书中还对那些与“现有设计”的检索和利用相关的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如何有效应对现有技术挑战的思路。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本案例汇编,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运用外观设计专利法律的“方法论”。它将极大地帮助我们这些从业者,在实践中更加准确地把握审查尺度,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从而更好地保护创新成果。

评分

在知识产权领域,尤其是外观设计专利的复审环节,往往是案件走向的决定性节点,其判决结果不仅影响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更对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专利复审委员会案例诠释:外观设计》这本书,恰恰精准地抓住了这一核心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复审实践的权威指南。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真实发生在专利复审委员会的案例。作者通过对海量案件的筛选、梳理和深入剖析,提炼出了最能反映审查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解读。 我特别看重书中对每一个案例的“前世今生”的追溯。它不仅会告诉你复审委最终的裁定结果,更会详细阐述案件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复审请求人是如何提出其主张的,审查员又是如何进行判断的,以及最终的判决是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判决背后的逻辑链条,理解法律条文是如何与具体事实相结合,最终得出结论的。书中对于那些关于“新颖性”和“创造性”判断的案例,进行了特别详尽的论述,它揭示了在不同情况下,审查员如何看待现有设计,以及如何判断设计是否具有“实质性差异”。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从业者来说,就像是一本“案头宝典”,能够帮助我在面对复杂的复审案件时,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与外观设计专利打交道的律师,我深知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理解和适用专利法,尤其是在面对复审委员会的审查意见时,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真正反映复审实践、且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书籍。《专利复审委员会案例诠释:外观设计》的出版,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大量最具代表性的复审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书中对于“视觉效果”、“整体印象”、“显著区别”等外观设计专利审查的核心要素,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读,并且通过具体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这些抽象概念在实际审查中的应用。例如,在分析“整体视觉效果”时,书中引用了不同行业的案例,详细说明了在判断不同产品时,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可能存在哪些差异,以及审查员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此外,书中还对那些与“功能性”相关的复杂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如何区分非功能性设计特征和功能性设计特征,以及功能性设计特征是否会影响外观设计的可专利性。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专利代理和诉讼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工具书”,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审查逻辑,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

评分

长期以来,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和维权之路,常常因为审查标准的模糊和实践操作的差异而显得扑朔迷离。我曾为多个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遇到的障碍而头疼,也曾为一些被无效的案例感到惋惜。《专利复审委员会案例诠释:外观设计》这本书,无异于一次及时雨。它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系统的视角来审视外观设计专利复审的方方面面。书中对每一个案例的选材都可谓精挑细选,它们都代表了外观设计专利审查中的典型问题和重要转折点。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细致解读,我得以窥见复审委在处理创新性、显著性、非功能性等核心审查要素时的考量脉络,以及他们如何权衡和应用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那些曾经引起行业热议的标志性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复述案件事实,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对判决理由的剖析,以及对案件背后所蕴含的审查政策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上。这种深度分析,使得读者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判例,更是在学习一种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相同或近似”的判断部分,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同产品类别下的案例,详细阐述了在判断相似性时,哪些特征更容易被判定为显著,哪些又更容易被忽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大大提升外观设计专利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也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专利审查实务的读者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材料。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与维权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复审委”)在外观设计专利审查实践中关键性判例的著作。终于,《专利复审委员会案例诠释:外观设计》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的道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大量真实案例的精细化梳理与解读。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判例,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个案例背后的审查逻辑、法律依据,以及复审委在具体案件中如何平衡创新保护与公共利益的考量。作者团队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仅对外观设计专利法的各项审查标准有着深刻的理解,更能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鲜活的案例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法律条文是如何在实践中被具体应用的。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引起广泛关注的复审案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例如在“整体视觉效果”判断上,书中引用了多个案例,详细阐述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产品在判断整体视觉效果时的侧重点和考量因素,以及法院在审查时如何识别和纠正复审委可能存在的误判。此外,书中还针对“现有设计”的认定、 “明显区别”的判定标准、以及“功能性设计”排除等核心审查要点,提供了大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型案例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争议点,而是正面应对,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事人可能提出的理由,以及复审委最终作出裁定的理由,这种严谨的分析方法,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处理复杂专利纠纷的从业者来说,简直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甲、乙是邻居。乙出国2年,甲将乙的停车位占为己用。期间,甲将该停车位出租给丙,租期1年。期满后丙表示不再续租,但仍继续使用该停车位。下列哪一表述是错误的?(2012年试卷三第8题)   A。甲将乙的停车位占为己用,甲属于恶意、无权占有人   B。丙的租期届满前,甲不能对丙主张占有返还请求权   C。乙可以请求甲返还原物。在甲为间接占有人时,可以对甲请求让与其对丙的占有返还请求权   D。无论丙是善意或恶意的占有人,乙都可以对其行使占有返还请求权

评分

外观设计方面算是讲的比较详细的了

评分

案例具体,插图清楚。

评分

不错的了

评分

复审委比商评委可靠多了

评分

挺好的书,讲解的很细!

评分

不错的了

评分

里面讲的内容都是平时经常会遇到的,很有指导性作用

评分

不错的专业书,对实际做案子很有帮助,只是案例的时间老点,可能是出书需要时间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