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与未知:美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回忆录

已知与未知:美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拉姆斯菲尔德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政治
  • 军事
  • 美国
  • 拉姆斯菲尔德
  • 国防部
  • 决策
  • 战争
  • 国家安全
  • 自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雅世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39578
商品编码:100590835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已知与未知:美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回忆录

原    价:68.00元

作者: 拉姆斯菲尔德,魏骍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07539578

字数:700000

页码:5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美国历史上被批评*多、**争议的国防部长**自传。
●2万份日记、录音、国防部和白宫绝密档案,披露美国政坛秘闻,解读美国全球战略思维。
●在他任内,美国本土遭受了*严重的9·11恐怖袭击,他为何还能安坐国防部长之位?
●亲历历史: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密会萨达姆、虐囚丑闻、中美南海撞机事件……
●语出惊人:坦承伊拉克战争并非为反恐、南海撞机事件主张强硬对待中国、承认曾批准虐待俘虏……
●小布什真像传说中的那么蠢吗?赖斯为何可以替总统做决定?鲍威尔因何与国防部交恶?希拉里和拉姆斯菲尔德时朋友还是敌人?……

内容提要


从美国历史上年轻的国防部长,到年长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是一直位于美国权力核心的极少数政治家之一。拉姆斯菲尔德经历了美国近半个世纪历史的重大事件: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海湾战争、“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他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他的回忆录充满惊心动魄的故事,也不乏个人智慧与魅力的展现。
《已知与未知:美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回忆录》内容不仅从拉姆斯菲尔德个人的日记、录音资料取材,也有一部分内容来自他接触到的政府秘密档案。拉姆斯菲尔德在本书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美国和世界政治家的看法,更首次把总统内阁的决策过程和五角大楼的工作细节公之于众。

目录


题 解
部分 反恐的教训
章 微笑的死神
第二章 深陷泥潭
第二部分 我是美国人,生于芝加哥
第三章 后的春天
第四章 轻举却非妄动
第三部分 美国国会:从胜境到绝境
第五章 “这里,人民在统治”
第六章 少壮派
第四部分 在尼克松的舞台上
第七章 1968年:躁动的年份
第八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九章 顾问生涯
第十章 北约与尼克松倒台
第五部分 接标枪的人:在福特的白宫中
第十一章 重建信任
第十二章 困难重重的开端
第十三章 苦涩的重新洗牌
第六部分 冷战交锋
第十四章 未竟之业
第十五章 把灯点亮
第十六章 坚持《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紧张压过缓和
第十七章 1976年败北
第七部分 回到现实
第十八章 西尔的甜味剂大获成功
第十九章 美国从不安到曙光初现
第二十章 我们的乡村生活被打断了
第八部分 主动参与
第二十一章 我们再次启航
第二十二章 无事不生非
第二十三章 树林中的熊
第二十四章 国家安全委员会
第二十五章 惊世大撞击
第二十六章 战时总统
第九部分 进入帝国坟场
第二十七章 特种部队
第二十八章 巢中雏鸟
第二十九章 喀布尔陷落,卡尔扎伊崛起
第十部分 萨达姆打错算盘
第三十章 我行我素
第三十一章 政权更迭势在必行
第三十二章 外交失败
第三十三章 脱离巴格达屠夫的魔掌
第十一部分 占领伊拉克
第三十四章 灾难性的胜利
第三十五章 任务已完成?
第三十六章 方向盘上手太多
第三十七章 从占领中解脱
第十二部分 战时拘禁
第三十八章 两害相权取其轻
第三十九章 第20个劫机者
第四十章 战时法律
第四十一章 没有走过的路
第十三部分 大步向前:战区外的挑战和争议
第四十二章 卡特里娜和新机构的挑战
第四十三章 除草要趁早
第四十四章 这就是我们的部队
第十四部分 漫长、艰苦的跋涉
第四十五章 该放手了!
第四十六章 死亡终结者
第四十七章 聚焦阿富汗
第四十八章 伊拉克充满暴力的夏天
第四十九章 该告别了
第五十章 惊涛骇浪之后
致 谢

作者介绍


(美)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Rumsfeld),1975-1977年、2001-2006年两度出任美国国防部长。他在大萧条时期出生,在二战中度过童年,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加入海军做飞行员,30岁成为议员,越南战争之后成为美国历史上年轻的国防部长,卸任后成为私营企业老总。68岁那年,他重返五角大楼,见证了美国历史上严重的恐怖袭击,领导并指挥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现在他担任拉姆斯菲尔德基金会主席,和三个孩子、七个孙子孙女在新墨西哥州居住。

文摘


序言



星际烽火:新世纪全球战略博弈中的权力、选择与代价 作者:[虚构,例如:亚历山大·科尔宾 / 资深外交政策分析师] 译者:[虚构,例如:林薇 / 国际关系学者] 出版社:[虚构,例如:寰宇视野出版社]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个人回忆录,而是以宏大叙事的手法,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纪初,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剧烈动荡的核心驱动力、决策背后的复杂权谋,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本书以冷战后“单极时刻”的瓦解为起点,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历史节点的精妙梳理与独到解读,勾勒出新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大国间从结构性竞争转向全面战略博弈的清晰脉络。 作者以其多年来在顶尖智库及国际安全领域的一线观察经验,揭示了驱动大国战略选择的深层逻辑——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到对“确定性”的追求,从意识形态的软性渗透到硬实力的直接较量。书中详尽探讨了新兴经济体崛起对既有国际秩序的冲击,以及由此催生出的新型联盟与对抗模式。 本书的重点章节着墨于信息战、技术主导权争夺、以及“灰色地带”冲突的升级。我们不再仅仅审视传统的军事部署,而是深入研究网络空间的攻防艺术、金融工具的武器化,以及认知领域影响力的战场构建。作者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对全球数百位政策制定者、安全专家和情报官员的深度访谈,力求还原决策桌上的真实博弈,探寻那些在公开声明背后被刻意淡化的战略考量。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裂痕与新范式的萌芽(2001-2010) 本部分探讨了世纪之交全球权力转移的内在张力。作者首先对“9·11”事件后的全球反恐战争进行了批判性回顾,指出这场运动如何无意中为更深层次的大国竞争提供了战略掩护和资源转移的机会。我们审视了区域热点如何被巧妙地用作测试对手底线的“压力锅”。 重点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逆流”:供应链的政治化、关键资源的战略囤积,以及跨国公司如何日益成为国家战略的延伸工具。书中特别描述了在“全球化”的旗帜下,各国如何悄然构建针对特定战略领域(如半导体、稀土、生物技术)的“技术壁垒”,为后来的科技冷战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认知战线与非对称博弈(2011-2018)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调整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攀升,全球竞争进入了更复杂、更隐蔽的阶段。本部分聚焦于“认知领域”的角力。作者细致剖析了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如何被整合进国家战略规划,用以塑造他国国内舆论、分化联盟,并削弱对手的社会凝聚力。 我们深入探讨了“制度竞争”的内核:即不同的治理模式和经济体系在吸引盟友、影响第三方国家方面的效能对比。本书揭示了,在这一阶段,对抗不再依赖于大规模的军事集结,而是通过经济胁迫、法律战和信息渗透,实现“不宣而战”的效果。详细分析了关键国际组织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些组织如何从全球治理的平台,逐渐演变为地缘政治力量角逐的新场域。 第三部分:技术霸权与未来冲突的形态(2019至今)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关键技术领域。作者认为,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空间军事化的主导权争夺,已取代传统的领土争端,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地平线”。书中阐述了各国如何通过巨额的国家投资和严格的出口管制,试图建立“技术飞地”,以确保在未来冲突中拥有不被切断的生命线。 我们详细分析了“供应链弹性”与“去风险化”背后的战略意图,这并非简单的经济决策,而是对未来战争和长期经济封锁的预先布局。作者并未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通过呈现多方数据和相互矛盾的决策文件,引导读者理解,在新世纪的战略迷雾中,每一个选择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与无法预知的代价。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帮助读者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复杂性,而非提供简单的答案。 ---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科尔宾(Alexander Corbin) 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安全研究员和地缘政治评论家。他曾在华盛顿特区的多所领先的智库担任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后冷战时期的大国战略互动、技术安全与全球治理模式的演变。科尔宾先生常年穿梭于欧洲、亚洲和中东地区,进行一线政策对话。他的作品以其扎实的资料基础、严谨的分析框架和对复杂性问题的深刻洞察力而著称。 译者简介 林薇 国际关系学博士,现任职于某著名国际事务学院。她的研究方向侧重于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安全战略的交叉领域。她精通多国语言,致力于将前沿的国际战略分析引入中文读者群体。 --- 读者评价(节选) “本书提供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它将分散在各个新闻头条中的冲突碎片,整合进一个连贯、令人信服的全球战略叙事之中。它避开了对个别领导人的道德评判,而是专注于结构性的权力转移。”——《环球战略评论》 “这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作者的分析深度和广度,使我们得以窥见当代决策者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能够维持对核心战略目标的精准操控。尤其对认知战的论述,发人深省。”——[匿名] 资深外交官 “如果你想理解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这本书是必读的指南。它冷静、客观,并且极度关注那些容易被遗漏的‘技术基础设施’的战略意义。”——《亚洲事务期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被它的哲学意味深深吸引了。 “已知与未知”,这不仅仅是政治决策层面的考量,更是人生哲学的体现。我猜想,拉姆斯菲尔德在书中会大量探讨“已知”的局限性,以及“未知”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比如,在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时,如何区分哪些是可以确定的信息,哪些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潜在风险。我特别期待看到他对“不知道自己不知道”(unknown unknowns)这个概念的深入阐述,这在很多复杂局面下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关于战争和政治,更是关于如何在一个充满变化和不可预测的世界里做出判断和选择。我希望他能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他在面对信息不对称、预测失误时是如何应对的。这种内省式的叙述,如果能够做到的话,会非常有价值。我也会关注他在回忆中,对于他个人认知能力的演变过程的描述。从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到一位身居高位、身负重任的部长,他的心路历程,他对“已知”与“未知”的理解,一定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这本书,我设想,会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决策者在信息洪流中是如何努力寻求真相,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清醒和决断。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我感觉,它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于信息不对称和决策风险的故事。拉姆斯菲尔德,作为一个曾经身居高位的政治家,他一定有无数关于“已知”和“未知”的生动案例。我期待看到他在书中,如何勾勒出那个复杂的世界图景,以及他如何在这个图景中寻找方向。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美国国防部的运作,更是关于一个国家机器如何在信息模糊的领域中前进。我好奇他对于“未知”的定义,是仅仅指信息上的欠缺,还是包含了人性的复杂、地缘政治的变数,甚至是历史的偶然性。我希望他能够分享一些关于他如何应对信息不对称的策略,以及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做出相对最优的决策。这种关于决策艺术的探讨,如果能够深入的话,对任何一个在生活中需要做重要决定的人来说,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本书,我觉得,会是一次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如何在不确定性中驾驭复杂局势的思考。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名字给震住了。拉姆斯菲尔德,一个在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名字,他的回忆录,我想,肯定充满了火药味和权力斗争的细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比如他在处理国际关系、与盟友沟通、以及应对国内政治压力的细节。书名“已知与未知”在我看来,可能暗示着他在回忆中会特别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利用信息优势。我很好奇,他在面对那些激烈的辩论和尖锐的批评时,是如何保持冷静和坚持自己的判断的。这种领导者在压力下的思维模式,是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的。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他在军事战略层面的思考,那些关于如何部署兵力、如何制定作战计划的决策过程。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策略的书,它可能会让我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有更深的理解。而且,我预感,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可能会不断地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代入式的阅读体验,我想,会非常过瘾。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历史的厚重。我一直对那些站在世界风口浪尖的人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尤其是像拉姆斯菲尔德这样,在国际政治和军事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回忆录,我设想,应该是一本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关键时刻的书。从书名“已知与未知”来看,我期待他能深刻剖析在重大决策背后,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又有多少是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变,以及那些当时我们以为是“已知”的事实,事后看来却可能充满了“未知”的变量。我好奇他如何描述自己在美国国防部长任内所面临的巨大压力,那些来自国内外的挑战,以及他如何权衡利弊,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个人经历的罗列,更能挖掘出他作为决策者,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对权力的理解。阅读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新闻报道中冰冷的数据和事件,去理解其背后复杂的人性与政治博弈。我尤其想知道,他在回顾过去时,对于那些曾经的“未知”,如今是否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或者说,是否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萦绕心头。这本书,我感觉,会是一次深入理解权力运作和历史真相的绝佳机会,它可能会颠覆我固有的某些看法,让我对现代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这本回忆录的标题,给我一种想要一窥究竟的冲动。拉姆斯菲尔德,他代表着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而“已知与未知”的字眼,则暗示着他将分享一些关于信息、判断以及策略的深刻洞见。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描述他在处理重大国际事件时的决策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他如何权衡各种“已知”的因素,又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未知”挑战。我特别想知道,他对“已知”的定义是什么?是事实,是情报,还是某种既定的战略原则?而“未知”,又包含了哪些他当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我期待他能够分享一些他个人在这些事件中的真实感受,那些在公众视野之外的压力、疑虑和反思。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记录,更可能是一次关于领导力、关于战略思维、以及关于信息时代的深刻探讨。它可能会让我对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件,产生全新的理解,也会让我对“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好好?

评分

信任

评分

东西不错,很好,很强大

评分

信任

评分

很快,很不错,好评

评分

信任

评分

好书

评分

货完好,书是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