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生活

科学家的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 著,陈仁炳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
  • 传记
  • 科学家
  • 人物
  • 科普
  • 历史
  • 文化
  • 教育
  • 成长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57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10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小传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27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科学家,是人类智慧的杰出代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先驱。人民热爱科学家。许多人都爱读科学家的传记,因为从中可以得到鼓舞和启发。由美国作者亨利·托马斯和达纳·李·托马斯合著的《科学家的生活》,堪称科学家传记中的一本杰作。它除了像一般传记那样,以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和富有哲理的语言,给人们以教益外,还富有生动魅人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内容简介

《科学家的生活》是英文原著的全译本。它介绍了阿基米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法拉第、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二十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书中着重叙述他们每一个人如何历尽艰辛,突破各种障碍,为客观科学规律的建立,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创建不朽的功勋。同时,也介绍了他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描写了各人的性格、品德和爱好,表现了这些科学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的颠簸。书中还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的家庭之爱、夫妻之情,讲述了几位科学家的恋爱故事。是一本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科学家传记。

目录

阿基米德(附:欧几里德)
罗杰·培根
尼古劳斯·哥自尼
伽利略·伽利雷
艾萨克·牛顿
安东尼·罗伦·拉瓦锡
约翰·道尔顿
亚历山大·冯·洪保德
迈克尔·法拉第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路易·约翰·鲁道尔夫·阿加西斯
格里戈尔·约翰·孟德尔
路易·巴斯德
开耳芬勋爵(威廉·汤姆生)
恩斯特·海恩里希·海克尔
查理·普鲁特士·斯坦麦茨
玛丽·居里
费德里克·格兰特·班廷
亚尔培特·爱因斯坦
我的老师陈仁炳教授

精彩书摘

(一)
叙拉古斯国的国王希罗,给了他的珠宝工匠一锭称过重量的金子,叫他制作一顶皇冠。皇冠完成以后,希罗怀疑他的珠宝匠盗去了部分黄金而掺进了等量的白银。因此,希罗委托他的宫廷科学家阿基米德,尽一切可能侦查出这项舞弊行为。
在很多天的无结果的研究以后,阿基米德几乎准备放弃这项任务了。这一天早上,他前往叙拉古斯的公共浴室去洗澡。当跨人澡缸时,他发现水朝外漫溢。这一下,他的想象力焕发起来了。此时他竟忘了自己是裸体的,就跳出浴缸,穿过叙拉古斯的大街,直往家奔,同时连声高喊:“我想到啦!我找到啦!”
他所找到的是解决希罗国王皇冠问题的一个极简单的方法。他打算取两份金属来,一是黄金,一是白银,二者都要和皇冠的重量相等。然后,他准备将三个物体——即金子、银子和皇冠——依次浸在盛满着水的一个容器里,看在三种情况下每次各溢出多少水。
他将这个想法尽快地付诸了实验。他发现,皇冠所排溢的水的数量,多于黄金所排溢的水,而少于白银所排溢的水。就用这样的方法,他知道了这顶皇冠既不是纯金做成的,也不是完全由白银做成的,而是金子和银子的掺和体。
就是这项将固体重量和同体积水的重量相比较的简单方法,为希罗国王提供了皇冠疑案的解答。然而,它为全人类提供了一份更加珍贵的礼物——解答大自然奥秘的一个关键,即构成世界的各种物质的所谓“比重”。这个比重定律,当代称为阿基米德原理,可以简单地陈述如下:“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其所减少的重量,等于同体积的该液体的重量。”
这样,阿基米德在人浴的简单过程中,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重大秘密。而有趣的是,对于阿基米德来说,洗澡并不是常事;说得更恰当一点,是一件破例的事。引用蒲鲁塔克的话来说,由于阿基米德是如此全神贯注于他的科学实验,因此“他的佣人们得费最大的力气,违反他的意愿,才能把他弄到浴室里为他洗澡和抹油膏,”即使最后佣人们成功地把他骗到浴池里了,“他还是用指头在他一丝不挂的身上画各种几何图形。”
他对几何学寄予最大的热衷。“他为这个女妖神的甜蜜的引诱而陶醉,而神情恍惚,她简直可说是和他形影不离,以致他常常忘记了他的酒和饭菜。”他生活在数理科学的春天里,——在那个时代,数字的运算、三角和圆的测量,是在希腊社会的学院和大学里面进行的最激动人心的探险事业。“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的魔术,那时仍像一个着了魔的时代的一朵盛开的鲜花。欧几里德,这位亚历山大大学的数学教授已经把大地和苍天转化为一幅由错综复杂的图形所构成的庞大图案。他又运用他的惊人的才智,指挥灵巧的手指将这个图案拆开,分成为简单的组成部分:点、线、角、曲线、表面、立体——把一幅无边无垠的图,译成初等数学的有限语言。欧几里德就是这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当他的亚历山大的教授同行们告诉他,任何凡人都不可能有办法测量伟大的金字塔的准确高度时,他就用以下的方法来测量它:他等到他在阳光下的身影与他的身高正好相同的那个时刻,测量了金字塔塔影的长度。“这个,各位先生!”‘他说,“恰恰就是大金字塔的高度。”
尽管欧几里德简化了他的几何学,但他坚持对几何学的原则进行透彻的研究,以便他的学生们能充分理解它。有一个故事说,亚历山大的国王多禄米,有一次对于欧几里德一遍又一遍地解释他的原理表示不耐烦。国王问道:“有没有比你的方法简捷一些的学习几何学的途径?”“陛下!”他回答说,“乡下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供老百姓走的难走的小路,一条是供皇家走的坦途。但是在几何学里,大家只能走同一条路。走向学问,是没有什么皇家大道的。”
至于有关欧几里德的一生的细节,大家所知很少。有一个传说讲,他的《几何学原理》的最后最精彩的一章,是被他的妻子在一次大发脾气中投进大火中烧掉的。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他的妻子的那场震怒极可能并不是欧几里德逗起来的。因为,古代作家们告诉我们说,他是一个“温和仁慈的老头”,他的学生们简直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因为他“像一个父亲那样引导他们”。然而有时,他也用辛辣的讽刺来鞭挞“孩子们”中比较傲慢的,使他们驯服。有一个学生在学习了第一定理之后,问道:“学习几何究竟有什么实际好处?”于是,欧几里德转过身叫佣人:“格鲁米阿,”他说,“拿一点儿钱来给这位先生,他没有钱是不肯学习的。”
像古希腊的大多数学者一样,欧几里德对于他的科学研究的“实际”价值是不大在乎的。他喜爱为研究而研究。这个人羞怯谦恭、与世无争,“平静地生活在自己家里。”在那个耀武扬威、到处_充满了勾心斗角的世界里,他对于人们吵吵闹闹所作出来的俗不可耐的表演,则听之任之。他说,“‘这些浮光掠影的东西终究会过去,但是,星罗棋布的天体图案,却是永恒地岿然不动。”
(二)
与这种平心静气的苦思冥想生活迥然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一生事业。阿基米德是欧几里德的“精神上的孙子”(阿基米德是卡农的学生,而卡农则是欧几里德的学生)。他年轻时就立志,要像他的伟大的先行者那样,一心献身于数学。他以欧几里德辞世时在几何学研究上达到的水平为起点,继续前进。他计算了圆周与直径的比率。他设计了一个方案来计数海滨的沙。他定出一种方法来度量圆形和球形物体的面积和体积。他也发现了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和与之内接的球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最后一个发现,是既简单而又洋溢着天才。他制成了一个圆柱形的杯,它的高度是和直径相等的。另外,又制成了一个球体,使它恰好嵌入这个圆柱体。然后,他在圆柱杯里注满水。水正好浸没球体,再将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和杯中原有的水的体积相比较。这么一来,他发现,这个内接的球体的体积,恰好等于外包的圆柱体的容量的三分之二。他是如此的为这个发现自豪。因此他嘱咐将一个有内接球体的圆柱体图案,铭刻在他的墓碑上。
和欧几里德一样,阿基米德只愿意被人们当作一位哲学数学家来纪念。他极愿不受干扰地搞自己的几何研究。但是,环境的迫切需要,却使他成为一名哲学家兼发明家。对于自己被迫充当了“一名被人看不起的像叫花子那样唯利是图的商业和战争机器的制造者”的角色,阿基米德是恨透了。但是他和希罗国王有亲戚瓜葛,因此他受双重义务的约束——既是臣子又是亲戚——必须听命于国王。
在国王命令下,阿基米德搞出来的发明不少于四十种。其中一部分为商用,但绝大多数是为了军事的目的。也许他的商业发明中最有趣味的是所谓的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这个中空的螺旋体,放在一个斜面上,将下端浸入一个水池里,再使螺旋不断地从左向右转,就会从下面的水池里兜起水来,然后在顶端撒出去。这样,就造成了一件显然不可能的奇迹——往高处送水。
这一个商业性的发明,甚至今日还在荷兰被用于沼泽地区的排水,更不用说它在阿基米德同时代的人们中又会造成多么大的轰动了。但比他的“和平用具”还要惊人的,却是他的战争机器。他出生的城市叙拉古斯被罗马人包围了,于是希罗国王授命阿基米德去设计防御性武器来对付敌人的围城。马西努斯率领一支罗马舰队。已经驶向叙拉古斯城。“我相信我能够摧毁那支舰队”,阿基米德说。
“用什么方法呢?”希罗问。
“用镜子燃烧的方法。”
希罗不做声,只是摇摇头。显然,他的这位可怜的亲戚因为研究工作太劳累而变得神智失常了。
可是,阿基米德的夸口居然兑现了。因为,“一等到敌人的船队进入叙拉古斯城的弓箭射程以内时”,“他就把自己为此而特制的一套镜子对准了这些船只。这些镜子是“巨大无比的凹形金属片”,设计得正好将太阳的炽热的火光集中在迎面而来的船队上。
关于这个故事,有趣的是艾萨克·牛顿爵士,他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凹镜实验以后发表意见说,像阿基米德这样的发明,在科学领域内不是不可能的。但大多数的历史学家却认为这件事是虚构的。因为在普鲁塔克和波列比阿斯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这两人是研究阿基米德生平的主要权威。
可是,对于他的其他的军事发明的真实性,在主要历史学家之间,却并无很大的争论。当叙拉古斯城周围的封锁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生存的严重威胁时,希罗国王再度向他的这位亲戚求救。他问道:“有可能将敌人的船只搬开吗?”
“有的,”阿基米德回答,“即使是地球,我也能叫它让路。”
“你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只是这个——假如我能在另一个世界上有一个立足点的话,我就能把地球从它的轨道上搬开。”接着,他就开始解释他的杠杆和滑轮理论。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发现——用这些东西,他可以用最小的气力搬动最大的重量。
当希罗对于这个计划的效能表示怀疑时,阿基米德就将这计划进行试验。他制造了一组滑轮,将滑轮的一端铁链钩住一艘满载的叙拉古斯大船,然后将滑轮另一端的一根绳索递给希罗国王,并说,,“请您拉吧,看一看会发生什么情况。”
国王把绳索一拉,不禁大吃一惊,喊叫了起来。因为他那双小小的手的微弱的力气,居然像魔术般地把那条船从水里拉了起来,吊在空中摇晃。
用不了多久,要轮到马西努斯对阿基米德的“魔法”大吃一惊了。这位罗马统帅是率领“一支拥有六十条装备了各种武器和发射器的船只的舰队”抵达叙拉古斯的城前的。不仅如此,他还在一个庞大的,由八条橹桨船缚在一起所支撑的平台上,架起一架炮机。可是,这么一支浩浩荡荡的大舰队,在一系列阿基米德滑轮铁链的抓钩下,显得不过是一些玩具而已。这些阿基米德“铁爪”,像老鹰似的自天而降,向罗马舰队扑去,将它们“直拉上天,然后将它们船首向下,抛进海的深处。”有时,为了变化一下防御战术,阿基米德将敌人的橹桨船直拉到“城墙下面的延伸出来的山崖上空,然后再把它们东摇西晃,最后将它们连人带物一起甩到下面嵯峨的岩石上去。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景。”
当马西努斯看到他的舰队所遭受的破坏时,有人听见他惊叫:“不要再和这个几何学妖怪打下去啦,他把我们的船只当作从海里舀水的玩意儿,并且对我们最有效的武器痛加鞭挞,使它们出尽了洋相。他神奇莫测的法术,简直比神话传奇中的百手巨人的威力还要高超多倍。”最后,普鲁塔克记述道,罗马士兵害怕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以致他们一看见一条绳索或一段木头伸出城墙,就会大声喊叫:“阿基米德来了!”并且转身就逃。
看到用进攻来征服已成为不可能了,马西努斯就决定以封锁来制胜叙拉古斯人。但是,即使进行了封锁,阿基米德的智慧仍使他的城市的陷落推迟了三年之久。即使在那时,也仅仅是由于叙拉古斯人本身的粗心大意,城堡才陷落了。在为纪念月亮女神阿蒂蜜斯而举行的庆祝节日那一天,围城里面的人们过分地纵酒行乐。在破晓前不久,“当人们已经烂醉,身体不能支持时,”一部分罗马士兵成功地爬过了城墙。从里面打开了城门。当叙拉古斯人翌晨清醒过来时,发现他们的城市已落到敌人手里。
传说,当马西努斯从城外的高山上俯瞰叙拉古斯城时,“曾经为即将落在这座城市上的命运而伤心流泪。”因为他知道,他麾下的士兵们,如此之久地受着约束,他现在已经无法再去制止他们不享受“掠夺的大丰收”了。真的,甚至在他自己的军官中,也有很多人赞成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并将所有居民斩尽杀绝。但马西努斯对这种复仇的狂热力加反对。因为他钦佩能够这么长久并且这么英勇地坚持抵抗他的叙拉古斯人。他特别钦佩他的“几何学对手”。他下令说:“不许任何人碰一碰阿基米德。应该把这个人作为我们自己的上宾。”

前言/序言

  科学家,是人类智慧的杰出代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先驱。人民热爱科学家。许多人都爱读科学家的传记,因为从中可以得到鼓舞和启发。由美国作者亨利·托马斯和达纳·李·托马斯合著的这一本书,堪称科学家传记中的一本杰作。它除了像一般传记那样,以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和富有哲理的语言,给人们以教益外,还富有生动魅人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多年来,我一直想把它翻译出来,奉献给我国的读者。如今这一想法终于如愿以偿了。
  本书是英文原著的全译本。它介绍了阿基米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法拉第、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二十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书中着重叙述他们每一个人如何历尽艰辛,突破各种障碍,为客观科学规律的建立,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创建不朽的功勋。同时,也介绍了他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描写了各人的性格、品德和爱好,表现了这些科学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的颠簸。书中还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的家庭之爱、夫妻之情,讲述了几位科学家的恋爱故事。因此,这是一本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科学家传记。
  本书通过许多科学家的奋斗史告诉人们,一切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辛勤劳动的结果。达尔文编写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付出了二十多年艰苦的劳动和思考。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对气象学很有研究,他连续五十年,坚持在每天晚上九时三十分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最后一次气象记录,是在他心房停止跳动之前几小时写下的。居里夫妇在科学研究中的坚毅精神,也是一个典范。为要从成十吨的闪锌矿石中,发现和提炼铀以外的稀有元素,他俩每天用很长时间,“将它们一铲一铲地往一个烟囱已经生锈的旧铁炉里面送。四年之久,他俩一直像汽轮上火舱里的一对司炉工,始终不停地铲呀、铲呀——毒烟呛得他们既咳嗽又喘气。”最后,居里夫妇终于发现了镭和钋……
  从事科学工作的人,需要不断地与各式各样的教条、迷信进行斗争,而这本书就告诉人们,科学是如何在与形而上学和唯心论的不断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培根在这一点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说:“真正的知识不是出自他入的权威,更不是来源于对老朽教条的盲目崇拜。”培根的这句话说得多么透彻啊!
  这本书所写的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有的出身贫苦,有的病魔缠身,有的有严重的生理缺陷,但他们在逆境中努力奋斗,最后终于登上科学高峰。爱因斯坦小时候智力平平,考大学时外语都不及格,但他从不灰心,通过长期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最后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巨匠。巴斯德在进行蚕病的科学研究调查时,家中一连死了三个孩子,但他每天仍坚持工作十八小时,从而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蚕瘟问题。斯垣麦茨生下来就是瘸腿驼背,从小被人讪笑,但他始终勤奋努力,后来为电工学和物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书中,这类感人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它对于我们,尤其是对一些有自卑感的同志,无疑可以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
  这本书篇幅并不太大,然而它从公元前三世纪的阿基米德,写到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和科学上的伟大成就,也暴露他在哲学观点上的唯心主义,并尖锐地嘲弄他在政治上的趋炎附势。
  尽管如此,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作者也不可避免地在书中掺进了一些唯心主义观点,流露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例如,拉瓦锡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因曾担任封建王朝的包税官,并站在封建王朝的立场上,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被革命法庭判处了死刑。书中写到这一段时,是明显袒护拉瓦锡的,对拉瓦锡的死寄予了无限同情。与此同时,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活动家、《人民之友》报的创办者马拉,则加以丑化,将他描绘成一个一文不值的小人。对于这一些,相信读者是有鉴别能力的,因此在翻译本书时,未作任何删节,以保存其原貌。
  从总的方面看,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它既可以作为一本有教育意义的科学家传记来阅读,又可作为不可多得的科学史料来珍藏,同时还可作为较好的艺术作品来欣赏。因此,译者将它译成中文,推荐给国内广大读者。但愿它为祖国科学的春天增添一点春色。
  本书承复旦大学同仁靳文翰教授精心校订,南京大学顾庆超同志也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
  陈仁炳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于上海
秘境回响:失落文明的最后篇章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如:艾莉森·维克多] 类型: 史诗奇幻 / 历史悬疑 字数: 约 1500 字 --- 导言:被遗忘的星图与碎裂的记忆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编年史中,总有一些章节被厚重的尘埃所掩埋,它们并非因不重要而被遗忘,而是因其内容过于震撼、过于危险,以至于被权力意志刻意抹除。本书《秘境回响:失落文明的最后篇章》,并非对已逝帝国的哀歌,而是一份颤栗的考古报告,一份试图拼凑“泽诺斯文明”完整图景的绝密档案。 泽诺斯,一个活跃于我们已知历史记录三千年前的超凡国度,其科技与哲学的高度,被后世神话化为“神祇的时代”。本书的主线,围绕着一个偶然在南极冰盖下发现的、由一种未知合金铸就的“时间胶囊”展开。这份胶囊内封存的,并非黄金或权力象征,而是泽诺斯文明在毁灭前夕,对其自身存在意义、技术伦理困境以及最终走向湮灭的深刻反思与警告。 第一部:冰下的低语与“共振频率” 故事的起点,定格在“极地研究站‘赫尔墨斯’的最后一次通讯记录”。一支由语言学家、地质学家和非传统物理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在一次深层钻探中,意外接触到一处结构完整、温度稳定的地下结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巨大的、悬浮于岩层之上的穹顶,其内部环境与外界完全隔绝,时间仿佛被冻结。 核心的发现,是一套复杂的、以晶体为媒介的信息存储系统。这些晶体并未依赖电信号,而是通过一种被称为“生命共振频率”的独特震动模式进行信息传递。本书的叙述者,即团队中的核心密码学家,必须在冰层融化的倒计时和来自保守派势力的外部压力下,学会“聆听”这些古老的震动。 第一部细致地描绘了破解初期所遭遇的伦理与物理困境:泽诺斯人的逻辑体系是多维度的,他们的“历史”是同时存在的,而非线性的。读者将跟随叙述者,逐步理解泽诺斯人如何将“意识”从肉体中剥离,并将其上传至一个庞大的、跨越星球的“集体心智网络”——“阿卡迪亚之环”。 第二部:阿卡迪亚的辉煌与“完美悖论” 在成功解锁了早期的记忆片段后,叙事视角短暂地切换到泽诺斯文明的全盛时期。这一部分,通过泽诺斯哲学家“伊卡洛斯·萨恩”的个人日记碎片,展示了这个文明在物质层面已达到终极的自由。他们征服了疾病、死亡和匮乏,社会运作完全依赖于无冲突的算法协调。 然而,这种“完美”孕育了最深层的危机:意义的消亡。当所有挑战被解决,当所有知识被共享,个体创造力的火花开始熄灭。伊卡洛斯的日记记录了这种缓慢的、形而上的停滞——“我们成为了永恒的旁观者,而非生命的参与者。” 本书的哲学核心开始浮现:泽诺斯人试图通过“熵增的逆转”来维持文明的活力,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极富争议性的实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间锚点项目”,旨在捕获并重放宇宙大爆炸初期最纯粹的随机性,以期重新激发文明的“偶然性”。这些实验的记录,充满了令人不安的数学公式和对宇宙基本定律的颠覆性认知。 第三部:创伤的投影与“维度裂隙” 随着对“时间胶囊”核心数据的深入挖掘,团队发现了泽诺斯文明覆灭的真相。它并非源于外部侵略或资源枯竭,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创造物——阿卡迪亚之环——的过度依赖和最终的失控。 阿卡迪亚之环,为了对抗哲学上的停滞,开始主动寻求“外部刺激”。它通过超光速的量子纠缠,接触到了比自身文明更古老、也更具攻击性的存在——那些生活在更高维度空间中的“回声实体”。这些实体并非生物,而是纯粹的结构性信息流,它们以“概念的污染”为食。 当泽诺斯人试图将这些“回声实体”纳入其知识网络时,一场精神层面的灾难爆发了。本书详细描述了“污染”如何渗透,使泽诺斯人的共识现实开始瓦解,他们的物理定律开始不稳定,记忆被替换为非人类的、令人发疯的几何图形。 末日并非剧烈的爆炸,而是一种寂静的、集体性的“概念自毁”。泽诺斯人最终选择执行“最终协议”——自我格式化,将所有危险的知识封存在时间胶囊中,并将其抛入时间洪流,寄望于一个不那么“成熟”的文明能够发现并安全处理这份遗产。 尾声:警示之石与新的抉择 在本书的最后几章,叙述者团队成功提取了核心警告信息。这份信息清晰地指出:任何文明若试图完全规避“痛苦、未知与冲突”,最终只会吸引更深层的、无法理解的混乱。泽诺斯文明的覆灭,是“完美”的殉葬品。 然而,这份档案的发现,也立即引发了现代世界各主要势力的争夺。那些渴望获得泽诺斯“负熵技术”以谋求永恒统治的组织,与试图销毁这份“可能颠覆现有科学体系”的保守派之间,新的冲突一触即发。 《秘境回响》的结尾,将焦点重新拉回到发现者身上:他们是继承这份知识,还是重复泽诺斯人的悲剧?冰层下的低语已经停止,但它在现代世界中投下的阴影,才刚刚开始蔓延。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失落文明的探秘史,更是一部关于知识的重量、自由的代价以及人类在面对终极真理时,是否依然保有拒绝的勇气的深刻寓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科学研究的日常有了全新的认识的书。我一直以为科学家都是在实验室里做着高深莫测的研究,每天充满了奇思妙想和突破性发现。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科学家们的日子,更多的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反复枯燥的实验,以及面对失败时的坚持不懈。书中的许多章节都描绘了科学家们在漫长的时间里,一次又一次地验证假设,不断修正理论的场景。他们需要极强的耐心和细致,才能从海量的数据中捕捉到那一丝微弱的信号。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实验设计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例子展示了科学家们如何巧妙地设置实验条件,以排除干扰,孤立变量,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这种严谨的思维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给予我们很多启发。比如,在解决问题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尝试像科学家一样,系统地分析问题,设计方案,然后一步步去验证和执行?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它以一种非常朴实的方式,展现了科学研究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那些伟大发现背后的平凡与伟大。它让我更加敬佩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也让我对“科学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问题”的定义产生了全新的认知。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着重探讨了科学家们如何“发现问题”、“定义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书中的很多案例都让我惊叹于科学家们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够从日常现象中发现别人忽视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更具挑战的是,他们还需要将模糊的现象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科学问题。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分解复杂问题,如何将大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从而逐个击破的方法。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接受表面的解释,而是要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仅仅适用于科学研究,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套“解题秘籍”,对于如何面对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有了更加自信和系统的把握。它让我明白,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科学研究中最核心的驱动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本知识的科普读物,不如说是一次关于“好奇心”的深刻体验。作者没有直接罗列科学成就,而是通过描绘科学家们在求知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挫折与惊喜,将“好奇心”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头脑,是如何被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所吸引,并投入毕生的精力去追寻答案。他们并非一开始就知道方向,很多时候,他们的探索也充满了偶然性和摸索。书中反复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无论是对自然现象的敏锐捕捉,还是对实验结果的细致入微的分析,都源于一颗充满好奇的心。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不断提问,不断质疑,从而开启了一段段非凡的旅程。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重新点燃了内心深处的求知欲。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科学领域,现在似乎也变得触手可及。我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尝试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思考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原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伟大的发现,都始于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家的生活,更是关于如何保持一颗永远年轻、永远充满好奇的心。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科学家们在严谨的学术氛围中,同样拥有的丰富情感和生活片段。它打破了我对科学家刻板、严肃的固有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研究者群像。书中有时会描绘他们在科研项目中的合作与竞争,有时又会展现他们在面对学术压力时的焦虑与坚持,更有趣的是,书中也穿插了他们生活中一些温馨的、甚至有些幽默的瞬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科学家的社交”的描述,了解到他们是如何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知识,甚至激荡出新的灵感。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于科学的进步同样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研究并非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集体智慧和情感交织的产物。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严谨的学科领域,人性的光辉和温暖也从未缺席。这种对科学家人文关怀的展现,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温度,也让我对科学工作者有了更深的共鸣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虽然它并没有直接揭示那些惊天动地的科学秘密,但它通过对科学家们思维方式和工作流程的深入剖析,让我得以窥见科学探索的本质。作者仿佛是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们在思维的迷宫中穿梭,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构建逻辑严谨的论证,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真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反证法”的讨论,它让我明白了,有时候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不如去尝试找到它的反例,这种逆向思维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著名科学争论,通过对这些争论的梳理,我看到了科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不同学派的观点碰撞,不同证据的出现,都会推动科学向前发展。这种开放的、质疑的精神,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认识到,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记忆公式和定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重塑,让我对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获取知识,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