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通风与防排烟

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通风与防排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吉光,史自强,崔红社 著
图书标签:
  • 通风
  • 防排烟
  • 高层建筑
  • 地下建筑
  • 暖通空调
  • 建筑工程
  • 消防安全
  • 建筑设计
  • 空气质量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711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08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3-01
页数:23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高层建筑、非高层建筑的大面积房间、地下建筑、地下停车场、隧道等工程的火灾和烟气流动特点,对各种建筑的防排烟要求和防排烟设计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本书可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暖通)专业和防火设计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通风与防排烟工程设计时的参考资料,亦可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暖通)专业有关课程的教材。

内容简介

《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通风与防排烟》系统介绍了高层建筑、非高层建筑的大面积房间、地下建筑、地下停车场、隧道等工程的通风与防排烟要求,阐述了各类建筑的防排烟设计方法。

目录

第1章基本知识 1
1.1高层建筑分类与建筑火灾特点1
1.1.1常用术语1
1.1.2高层建筑分类3
1.1.3几个名词解释4
1.1.4高层建筑火灾特点5
1.2建筑火灾的蔓延6
1.2.1建筑火灾的蔓延方式6
1.2.2建筑火灾的蔓延途径7
1.3建筑防火对策9
1.3.1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与消防9
1.3.2建筑防火综合措施12
1.4烟的性质和危害 14
1.4.1烟的性质 14
1.4.2烟气的危害18
1.5建筑物内烟的流动20
l.5.1火源上的火焰气流20
1.5.2开口处的烟气流动21
1.5.3建筑物内烟气流动特性23
1.6烟气控制的预测25
1.6.1火灾房间烟层下降的预测模型25
1.6.2烟流的控制29

第2章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33
2.1防排烟系统概述33
2.1.1火灾时高层建筑内的烟气流动特点33
2.1.2高层建筑防火排烟的基本概念34
2.1.3高层建筑的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和排烟36
2.2 自然排烟38
2.2.1自然排烟的设计要点38
2.2.2自然排烟口的设置40
2.3机械排烟41
2.3.1机械排烟方式和系统组成 41
2.3.2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求·..42
2.3.3机械排烟量的计算42
2.3.4排烟系统43
2.3.5排烟口的设计要求44
2.3.6排烟风机的设计要求46
2.3.7排烟风道的设计要求48
2.3.8机械排烟系统设计其他应注意的问题49
2.3.9机械排烟系统控制程序51
2.4高层建筑的中庭排烟问题52
2.4.1中庭的防火排烟要求52
2.4.2中庭的防排烟方式54
2.4.3中庭防排烟设计实例58
2.5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59
2.5.1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设置部位60
2.5.2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设计要求62
2.5.3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设计63
2.6防排烟方式的选择74
2.7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防火76
2.7.1在必要位置设置防火阀76
2.7.2合理布置通风空调系统76
2.7.3垂直排风管道应采取防止回流的措施78
2.7.4严格选取设备及风管材料78
2.7.5注意防爆问题79
2.8超高层建筑的防排烟79
2.8.1超高层建筑烟控设计研究79
2.8.2正压风道均匀送风设计83
2.9非高层建筑大面积房间的防排烟87
2.9.1非高层建筑大面积房间的防排烟87
2.9.2大面积空间防烟分区的划分与系统排烟量88
2.10机械防排烟的控制程序89
2.11工程实例92
2.11.1静安希尔顿工程92
2.11.2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防排烟工程设计93
2.12设计常用防排烟系统原理图 106

第3章防排烟设备107
3.1防火阀与排烟风口107
3.1.1防火阀107
3.1.2排烟阀108
3.1.3排烟风口 109
3.1.4加压送风口114
3.1.5电动防火阀、电动防烟防火阀 115
3.1.6余压阀 116
3.2排烟风机116

第4章地下建筑分类及火灾特点142
4.1地下建筑的分类与建筑特点142
4.1.1地下建筑的分类 143
4.1.2地下建筑的建筑特点143
4.2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145
4.2.1地下建筑火灾时的燃烧特点146
4.2.2地下建筑火灾时烟气流动的特点 146
4.2.3地下建筑火灾的发展与蔓延146
4.2.4地下建筑火灾时的疏散147
4.2.5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148

第5章一般地下建筑与地下车库的通风与防排烟设计152
5.1地下建筑的防排烟措施152
5.1.1地下建筑防烟措施152
5.1.2地下建筑排烟措施153
5.1.3地下建筑防排烟方式的选择154
5.2一般地下建筑的防排烟设计156
5.2.1防烟分区的划分156
5.2.2防排烟设施的设置范围157
5.2.3防排烟风量的计算上158
5.3地下车库的通风与防排烟设计159
5.3.1地下车库通风与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原则159
5.3.2地下车库通风量与排烟量的确定 160
5.3.3常用的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 162

第6章地下隧道的通风165
6.1概述165
6.2道路沉管隧道通风设计的基础资料调查167
6.2.1交通调查一确定每小时通过隧道的交通量167
6.2.2气象调查l67
6.2.3当地条件和环境调查167
6.3道路地下隧道通风系统设计167
6.3.1通风系统设计的技术路线167
6.3.2设计条件的设定及确认167
6.4通风量的计算169
6.4.1有害气体及烟雾发生量169
6.4.2 CO及烟雾浓度容许标准169
6.4.3通风量计算170
6.4.4通风量计算实例175
6.5通风方式选择176
6.5.1通风方式选择原则176
6.5.2自然通风方式176
6.5.3机械通风的纵向通风方式178
6.5.4机械通风的半横向通风方式185
6.5.5全横向通风方式 197

第7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防排烟模拟试验202
7.1背景介绍202
7.2防排烟模拟实验202
7.2.1防排烟模拟试验概况202
7.2.2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防排烟模拟实验203
7.2.3烟层高度、烟层温度、压力差随时间的变化211
附录一《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 J08-88一2000) 215
附录二风管防火阀的设置232
附图l防排烟系统原理图/插页
附图2防排烟系统原理图/插页
附图3防排烟系统原理图/插页
附图4某剧院防排烟系统原理图/插页
主要参考文献235

前言/序言


《城市脉络:空间、智慧与生命》 引言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宏大画卷中,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承载人类活动、孕育文明智慧的载体。当我们仰望摩天大楼直入云霄,或深入地下空间探索未知时,我们都在丈量着人类改造自然、拓展生存空间的努力。然而,支撑这些宏伟构筑物背后,隐藏着无数默默奉献的智慧与技术。它们关乎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关乎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更关乎生命的健康与安全。《城市脉络:空间、智慧与生命》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深入剖析现代建筑发展背后的驱动力、关键技术及其对人类生活方式深远影响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洞察未来的趋势,理解我们所处城市空间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 第一篇:城市空间的演进与哲学 本篇将追溯人类聚落从原始走向现代的漫长历程,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形态变迁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我们将探讨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如轴线对称、功能分区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并分析这些理念如何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得到传承与创新。 早期聚落与空间意识的萌芽: 从部落的洞穴、半地穴式建筑到早期村落的围合式布局,人类对空间的利用和理解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自然环境对早期聚落空间的影响,以及早期建筑如何反映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 古典文明的城市理想: 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规划,其严谨的几何布局、公共空间的营造(如广场、剧场)及其体现的民主与公共意识。中国古代都城设计的规制、礼制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如里坊制、宫殿与市井的划分。 中世纪的城市肌理与宗教影响: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无序扩张与防御性建筑,宗教建筑(教堂)在城市空间中的核心地位。东方城市中,市集、寺庙、住宅区如何围绕着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组织起来。 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 城市规划理念的复兴,古典主义的对称与和谐美学在城市设计中的体现。工业革命对城市形态的颠覆性影响:人口涌入、工厂林立、贫民窟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病。 现代主义的城市乌托邦与反思: 勒·柯布西耶等现代主义大师对城市空间的新构想,如高层建筑、开放空间、交通系统。然而,这些理想化的设计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脱离人性、忽视文化多样性等问题。 后现代与当代城市的复杂性: 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城市设计的多元化与在地化。复合功能、混合使用、步行友好型街区等概念的兴起。城市更新、历史保护与新建建筑的对话。 人与空间的关系: 心理学、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研究。空间如何影响人的行为、情感和身份认同?“地方感”的形成与维护。微观尺度上的空间体验,如街道的尺度、公共座椅的设置、绿地的可达性。 第二篇:智慧的构筑:技术、材料与结构 本篇将深入探讨现代建筑之所以能够实现高耸入云或深邃地下,离不开材料科学、结构工程、机械与电气工程等一系列尖端技术的支持。我们将揭示建筑内部的“生命线”,以及隐藏在美学设计之下的工程智慧。 材料的革新与建筑的可能性: 钢铁与混凝土的时代: 从早期钢筋混凝土的探索到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材料性能的提升如何突破了传统建筑的限制,使得更高、更宽、更复杂的结构成为可能。 玻璃幕墙的魅力与挑战: 现代建筑的标志之一。光学性能、隔热性能、自洁功能的玻璃以及其背后复杂的幕墙系统设计。 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RC)、碳纤维、金属合金等在特种结构、装饰和功能性构件中的应用。 可持续材料的探索: 竹材、木材、再生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在追求绿色建筑过程中的潜力与挑战。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与循环利用。 结构工程的精妙艺术: 高层建筑的抗震、抗风设计: 基础工程、核心筒、巨型结构、阻尼器等如何应对地壳运动和风荷载的挑战。结构分析软件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 地下空间的结构挑战: 深基坑的支护技术、防水防潮设计、土压与水压的平衡。地下空间的连通性与安全性。 大跨度与异形结构的实现: 悬索桥、索膜结构、张拉整体结构等在体育场馆、展览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应用。 结构的美学表达: 结构本身如何成为建筑设计的语言,如清水混凝土的质感、钢结构的轻盈与力量感。 机械与电气工程的“隐形”智慧: 建筑内部的“血液循环”——管线系统: 水、电、气、暖通、消防、通信等管线的合理布局与集成。 能源的高效利用: 供暖、制冷、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热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智能化系统的集成: 楼宇自控系统(BAS)、智能家居、安防监控、信息网络等如何提升建筑的功能性与舒适度。 安全保障的基石——消防与疏散: 消防系统的设计原理(喷淋、烟感、报警、排烟)、疏散通道的设置、应急照明与指示。 第三篇:生命力的守护: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创造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本篇将聚焦于建筑内部环境的营造,以及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对地球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探讨可持续建筑的理念与实践。 室内环境的科学营造: 光环境设计: 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优化结合,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声环境设计: 隔音、吸音、降噪技术,创造宁静的居住与工作空间。 热湿环境控制: 舒适的温度与湿度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通风、保温、隔热技术的综合应用。 空气质量的保障: 新风系统、空气净化技术、室内装修材料的环保性选择,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城市地下空间的潜能开发与挑战: 地下交通枢纽与商业空间: 如何将地下空间打造成便捷、舒适、具有吸引力的公共场所。 地下居住与办公空间: 克服采光、通风、心理压抑等问题,实现高质量的地下人居环境。 地下储能、仓储与工业设施: 利用地下空间进行能源存储、物流配送、安全生产等。 地下空间的安全管理: 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响应。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被动式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日照、风能、地形)来减少对主动式系统的依赖。 主动式节能技术: 高效能的暖通空调、照明系统,智能化的能源管理。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雨水收集、中水回用、节水器具的应用。 生态景观与生物多样性: 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生态湿地的建设。 建筑的生命周期管理: 从设计、建造、运营到拆除的整体可持续性考量,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智慧城市与绿色建筑的联动: 物联网、大数据在提升建筑能源效率、优化城市交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中的作用。 社区营造与人的归属感: 多功能混合社区: 居住、工作、商业、休闲功能的有机结合,减少通勤需求。 公共空间的活力: 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鼓励社区互动与交流。 人性化尺度的设计: 关注步行体验,营造宜人的社区环境。 历史文脉的传承: 在城市更新与发展中,如何保护和活化历史建筑与街区,延续城市的记忆与文化。 结语 《城市脉络:空间、智慧与生命》旨在呈现一幅关于现代建筑的全景图,它不仅仅是技术与艺术的交汇,更是人类智慧、社会发展和生命质量的集中体现。从宏大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室内环境,从历史的积淀到未来的展望,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我们所居住、工作、生活的建筑空间,以及支撑这一切的科技与理念。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对我们所处的城市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未来城市空间的创造与发展之中,共同构建更加智慧、宜居、可持续的美好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很高的期望来阅读这本书的,毕竟“高层与地下”这两个关键词就意味着复杂性和挑战性。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工程问题时,采取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解构方式。比如,书中关于人员疏散与空气质量控制的章节,它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满足规范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人体生理对不同烟气浓度的反应阈值,这使得我们设计的通风策略不仅仅是“合规”,更是“以人为本”。我尤其喜欢它对地下空间特殊环境的分析,比如大型地下商业综合体的多层互联效应,以及隧道工程中的纵向通风难题。作者没有回避这些棘手的技术难点,而是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参数推导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虽然有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略显繁复,但正是这种严谨性,让最终得出的结论具有极高的说服力。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入门教材,更像是为有着一定经验的工程师量身定制的进阶指南,它能帮助你从“知道怎么做”提升到“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的层次。

评分

从书籍的装帧和排版来看,出版方的用心程度值得称赞。字体大小适中,页边距合理,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它对“标准”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把握上。它详尽地梳理了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了读者掌握的是最权威、最基础的知识体系。但更难得的是,它在固守标准的前提下,不断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超越规范的最低要求。例如,书中对基于CFD(计算流体力学)的精确模拟在复杂建筑消防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前沿的指导。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使用软件,而是深入剖析了模型建立中的关键假设和误差来源,这对于追求极致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项目决策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信息。这本书成功地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确实是目前市场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评分

我是一名刚入行的结构工程师,对机电专业的理解通常比较薄弱,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感到惊喜。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反而更像是在进行一次耐心的技术普及。比如,它在介绍排烟系统的原理时,会先从最基础的浮力效应讲起,再逐步引入风机性能曲线和管道阻力的概念。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虽然我主要关注结构安全,但了解通风防排烟系统的工作机制,能让我更好地与暖通设计师沟通,避免不合理的结构布置影响设备安装和系统效能。特别是书中对不同建筑类型(如数据中心、洁净厂房等)的特殊通风要求的对比,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它不仅告诉你规范要求,更告诉你这些要求背后的环境控制逻辑,使得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条文,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讲,更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身边听课。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考究,用词精准,没有丝毫的浮夸或水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气流组织和能耗优化的部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在保证舒适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运行成本,是一个永恒的矛盾点。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通过对不同送回风口形式的空气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展示,清晰地揭示了不同方案在特定空间内的实际效果差异。我以前在设计一些异形空间时,常常会因为气流组织不佳导致局部死角或射流过冲,而这本书里针对这些“疑难杂症”都有详尽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它强调的系统集成思维——通风、防排烟、空调系统三者之间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孤立的模块。这种全局观的培养,对于提升设计质量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沉稳大气,那种深蓝与灰色的搭配,立刻就让人感受到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翻了几页,发现它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图文并茂的设计让复杂的原理看起来清晰多了。尤其是一些建筑剖面的示意图,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就把通风系统的运行逻辑给可视化了。我个人对消防安全一直很关注,书里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如何进行排烟的讲解,逻辑性极强,从火灾发生时的烟气流态分析,到不同排烟设备的选择和布置,都讲得面面俱到。比如,它详细对比了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的优缺点,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模型,这对于我们做初步设计方案时,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新技术应用时的前瞻性,比如引入了智能控制系统在火灾联动中的作用,这比我之前看的很多老教材要新颖得多,让人感觉这本书是紧跟行业前沿的。总的来说,初次接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内容详实,图示清晰,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参考书。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可以边看边管理施工,扫盲用

评分

东西收到了,还不错,是正版的.很喜欢

评分

很好的书,正在看~ 吃完午饭,趁手头工作不多,便给朋友发了条短信,这次等了半个小时,却依旧没有朋友的回信。我开始坐立不安,记得不久的过去,就算她忙,她总会在半小时内回他的呀!他怀疑难道是自己昨天没发短信给她她生气了?两小时后信息回来,告诉我要到京东帮他买书,如果不买或者两天收不到书就分手!,我靠,没有办法,我就来京东买书了。没有想到书到得真快。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难,在于文学批评家的缺席,在于衡量标准的混乱,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直到最近一两年来,诸多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评论家,才开始着手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很难得的是,他们迅速掌握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内核,并对网络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很深的厚望。随着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网络文学在创作水准上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下一届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入选。一直想买这书,又觉得对它了解太少,买了这本书,非常好,喜欢作者的感慨,不光是看历史或者史诗书,这样的感觉是好,就是书中的字太小了点,不利于保护视力!等了我2个星期,快递送到了传达室也不来个电话,自己打京东客服查到的。书是正版。京东商城图书频道提供丰富的图书产品,种类包括小说、文学、传记、艺术、少儿、经济、管理、生活等图书的网上销售,为您提供最佳的购书体验。网购上京东,省钱又放心!在网上购物,动辄就要十多元的运费,往往是令许多网购消费者和商家踌躇于网购及销售的成本。就在买方卖方都在考虑成本的同时,京东做了一个表率性的举动。只要达到某个会员级别,不分品类实行全场免运费。这是一个太摔的举动了,支持京东。给大家介绍本好书《小时代3.0:刺金时代》内容简介《小时代3.0:刺金时代》是郭敬明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于2007年11月开始在《最小说》上独家连载,获得读者们空前热烈的追捧,各大媒体的相关讨论和争议也层出不穷,一场火爆的《小时代3.0:刺金时代》风潮由此掀起。郭敬明在《小时代3.0:刺金时代》的创作中,又一次展现了对多种文字风格的完美驾驭能力。他以全新的叙事风格和敏感而细微的笔触,将当代青少年、大学生、都市白领的生活和情感故事集中、加工、娓娓道来,从小角度展现了作者对整个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这部长篇系列正式开始前,郭敬明曾许诺将要连续创作五年,而在五年终结之际,《小时代3.0:刺金时代》系列将如约迎来它辉煌的谢幕。林萧、简溪、顾源、顾里、南湘、唐宛如……五年间,他们已然成为陪伴读者们度过青春时期的伙伴,他们仿佛活生生地站在读者身边,呼吸着,微笑着,与每一个人共同欢乐,共同哭泣。故事有终结的一天,然而人物却能跃出故事,在读者心中长长久久地鲜活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时代3.0:刺金时代》是每一个读者的小时代,它永远也不会完结。

评分

还没看呢,不过应该还是有点用

评分

一本书,把高规、建规都细化了。书中公式挺多的。

评分

速度很快 很好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内容非常详细。通俗易懂。京东的书没的说。

评分

一本书,把高规、建规都细化了。书中公式挺多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