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

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加斯特 著,马琴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
  • 现代主义
  • 路易斯·I·康
  • 建筑理论
  • 设计
  • 秩序
  • 空间
  • 形式
  • 现代建筑
  • 建筑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886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10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3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路易斯·I·康从他早期所受的巴黎美术学院的教育和他极其简洁的国际式廉价住宅中破茧而出,摆脱了两种极端的、彼此对立的风格,终实现了深刻的真理,在本质上把三维几何综合成一个整体。对康的建筑全面的分析,可以被称作是到目前为止德语世界里困难和准确的研究。克劳斯-彼得·加斯特这本具有纪念意义的书使康的作品中的几何学基础超过了简单的观察而进入一个严格分析的领域……应该让所有康的学生都来读读这本书。

内容简介

  《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分成三个部分:为了后面的更加复杂的工作,首先谈到的是康非常重要的早期阶段的建筑作品。一个例子就是那些可以看出后来他成熟时期作品中的特色的建筑.但是从不同的建筑观点来看,它们也可以被看作是杂糅的。在这后面.仔细分析了九个被挑选出来的、近来平面刚刚被修整过的康的作品;它们起到了对平面分析方法进行循序渐进的介绍的作用,并且让我们能够发现那些虽然影响了康的设计、但是之前没有被认真对待和用简单的序列来表示的原则。后一部分是对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一所国际商界领导人的培训学校.同时也是康重要的作品——详细而彻底的分析。印度管理学院的复杂性意味着用上面提到的分析方法对各个部分的布置中格外令人感兴趣的东西一视同仁:关键问题是各个图形之间以及它们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在通用秩序之下的相互作用。但是这种解释不仅仅阐明了几何图形的系统,或者说建筑的理性方面。它超过了这些内容,并且从哲学和精神方面深入到康的设计中。地方性以及那些与场地无关的东西表现出印度管理学院非同寻常的位置,因为它通过思考把西方和东方联系在了一起。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它有一种深远的历史文脉在里面。所有这些都说明康试图发展一种永恒的、超过时间的建筑。

目录

前言
赫曼·H·赛斯
前言
安妮·格里斯沃尔德·唐
绪论
方法解说
阿哈瓦斯以色列集会中心
1935—193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卅I费城
奥瑟住宅
1940—194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艾尔金斯公园
威斯住宅
1947—195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诺里顿镇东部
耶鲁大学美术馆
1951—195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
特林顿浴室
1955年美国新泽西州特林顿
艾尔弗雷德·牛顿·理查德医学研究所/戴维·戈达德实验室
1957—196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玛格丽特·艾修里克住宅
1959—196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第一惟一神教堂
1959—1962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1959—19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
费舍住宅
1964—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海特波罗
菲利普·埃克塞特大学图书馆
1965—1971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埃克塞特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1966—1972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
孟加拉国首都
1962—1983年孟加拉国达卡
印度管理学院
1962—1974年印度艾哈迈达巴德
典型建筑分析
印度管理学院
学校建筑综合体
印度管理学院
学生宿舍
印度管理学院
模数起源
康的设计原则
“秩序是”
几何法则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 一次对建筑之魂的深刻追寻 在建筑史上,路易斯·I·康(Louis I. Kahn)的名字如同普罗米修斯盗取的圣火,点燃了20世纪中叶乃至今日无数建筑师与思考者的灵感之源。他并非仅仅是一位设计师,更是一位哲人,一位以石材与光影雕琢宇宙真理的探索者。本书《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并非对康某一座具体建筑的流水账式描绘,亦非孤立的对其某项技术或风格的浅尝辄止,而是试图深入其思想的肌理,揭示隐藏在那些宏伟结构与宁静空间背后的,他毕生所追寻的“秩序”的理念。 超越形式,触及本质:对“秩序”的多元解读 康的“秩序”并非仅仅指代空间布局的严谨或是结构的稳定,它是一种更为深邃、更为普适的原则,渗透在他设计的每一个层面,关乎时间、材料、光线、尺度,乃至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本书将引导读者一同走进康的精神世界,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他眼中的“秩序”。 首先,我们将探讨康对“存在”(Being)的哲学思考。在他看来,每一个建筑项目都应探寻其“是什么”(What it is),挖掘其固有本质,而非被表面的功能或潮流所裹挟。这种对“存在”的尊重,是其“秩序”理念的基石。建筑不仅仅是容纳活动的容器,更应是一种“被理解的物体”,它应该拥有自身的生命,能够与使用者、与环境、与时间对话。本书将追溯康的这种哲学观念的形成,并分析它是如何体现在其设计中的。例如,他如何通过对材料本身的深刻理解,使其在建筑中展现出最纯粹、最真实的面貌,让混凝土、砖石、木材等都拥有独立的“声音”,共同谱写建筑的“存在之歌”。 其次,本书将重点剖析康对“时间”的独特感知。他认为,建筑不仅存在于当下,更承载着过去,并预示着未来。永恒性(Eternity)是他追求的重要特质之一。他理解的“秩序”正是建立在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洞察之上。他设计的建筑,不论是年代久远的古老遗迹,还是他亲手创造的新生结构,都仿佛被注入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时间的沉淀。他并非刻意地模仿历史,而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理解那些历久弥新的建筑所蕴含的普遍性原则。本书将深入分析康如何通过材料的选择(例如,他偏爱使用时间会留下痕迹的材料,使其与建筑共同成长)、空间的设计(例如,他善于创造出既有私密性又不失连接性的空间,引导人们在时间中穿梭)以及光线的运用(例如,他如何捕捉和引导自然光,使其成为建筑叙事的有力叙述者),来构建一种跨越时空的“秩序”。 再者,光线在康的建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秩序”的催化剂,是连接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桥梁。康认为,光线不仅是照明的手段,更是塑造空间、定义形式、唤醒情感的媒介。他并非简单地让光线“照亮”空间,而是让光线“存在”于空间之中。本书将深入研究康对光线的精妙运用,分析他如何通过墙体的开洞、窗户的设计、天窗的设置,以及材料对光线的反射与吸收,来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视觉体验和精神感受。他追求的是一种“光线的秩序”,一种让使用者在光影的交织中感受到空间肌理、材料质感,乃至超越物质维度的精神启迪。从他标志性的“穿透性光线”到“沉默的光线”,我们将看到康如何将光线作为一种雕塑的元素,赋予建筑生命与灵魂。 结构与精神的对话: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入探索 康的建筑设计,从宏大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细节处理,都遵循着一套内在的逻辑和“秩序”。本书将从多个层面来展现这种逻辑的强大生命力。 在宏观层面,我们将探讨康对“整体性”(Wholeness)的追求。他设计的建筑,无论是独立的纪念碑,还是大型的公共建筑群,都仿佛是一个自洽的有机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连接上,更体现在其精神层面的统一性。他设计的建筑,能够回应其所处的环境,融合当地的文化,并与使用者的需求达成深层次的契合。本书将通过对例如,萨克生物研究所、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等项目,来分析康是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文化背景下,构建出具有普适性与地方性的“秩序”。 在中观层面,我们将聚焦于康对“尺度”(Scale)的精妙把握。他深谙人类感知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善于运用宏伟的尺度来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又能在细节处体现出人性的温暖与关怀。他设计的空间,往往能引导人的行动,影响人的情绪,并激发人的思考。本书将分析康是如何通过对柱式、墙体、开窗等元素的尺度控制,来创造出既能体现建筑的宏大气魄,又不失居住的舒适与便捷的空间。他并不盲目追求尺寸的庞大,而是注重尺度之间的和谐比例,以及尺度与人的身体、人的感知之间的精确匹配。 在微观层面,本书将深入康设计的每一个细节,探究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秩序”。他对待材料的严谨态度,对节点构造的精益求精,对工艺的深刻理解,都体现了他对“真实”(Truth)的追求。他认为,建筑的每一个构成要素都应该忠于其自身的材质与构造,不应被虚饰或欺骗。本书将通过对康建筑中一些典型的细节处理,例如,他如何设计出既承重又具有美感的混凝土节点,如何巧妙地处理砖石墙体的连接,如何让门窗框与墙体形成微妙的光影变化,来展现他对于“细节之中见秩序”的执着。这些微观的“秩序”,构成了康建筑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 超越建筑,触及人性:对“秩序”的普世价值 《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并非一本仅仅献给建筑专业人士的书籍。康的“秩序”理念,早已超越了建筑的范畴,触及到了人类存在的普遍性困境与精神追求。 康的建筑,总是充满了“神性”与“敬畏”。他通过对光线、空间、材料的运用,营造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氛围,引导人们去思考超越物质世界的更高价值。这种“神性”并非宗教的强制灌输,而是一种对宇宙奥秘的体悟,一种对人类渺小与伟大并存的深刻认识。本书将探讨康的建筑如何成为一种“精神装置”,如何引导使用者在宁静与庄严中进行自我反思。 此外,康的“秩序”理念,也蕴含着对“社群”(Community)与“公民性”(Civic Life)的深刻关怀。他设计的公共建筑,如国会大厦、博物馆、大学建筑等,都旨在成为承载公民活动、促进社群交流的场所。他所追求的“秩序”,是能够让个体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共同的空间中实现共享与尊严。本书将分析康的建筑如何通过空间的设计,鼓励人们的互动,促进公共议题的讨论,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更有活力的社群。 结语:开启对“秩序”的持续探索 《路易斯·I·康:秩序的理念》是一次对建筑大师思想的深度解读,一次对“秩序”这一核心概念的全面梳理。本书旨在带领读者,不仅欣赏康建筑的视觉之美,更能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解他所构建的,那超越物质形态、直指精神本质的“秩序”理念。通过对康作品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的建筑师,更能从中获得启发,在自身所处的领域,去探寻属于自己的“秩序”——那关乎真理、时间、光影、材料,更关乎人性、社群与宇宙的永恒法则。这是一场关于建筑、关于思想、关于存在的,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两极分化。对于那些对现代主义建筑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因为它提供了许多未曾公开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但是,对于初次接触康的读者,可能会觉得门槛略高。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某些理论阐述上略显跳跃,缺乏新手引导式的铺垫。尽管如此,书中对康美学思想演变过程的梳理,特别是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调适其核心理念的分析,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我个人对书中对康在亚洲和中东地区实践的侧重部分印象深刻,那展示了一个试图将西方理性主义与东方哲学意境相结合的伟大尝试者的挣扎与辉煌。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康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成功地搭建了一座通往康内心世界的桥梁,但这座桥梁本身也充满了令人困惑的美感。它的叙述方式非常跳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线性叙事,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灵感爆发记录。这让我有时感到有些吃力,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时间点和空间维度中切换思维。不过,正是这种非线性的处理,精准地模拟了康本人那种既是严谨的几何学家,又是浪漫的诗人般的矛盾特质。书中对康晚年作品的探讨尤其精彩,那种对宏大叙事和个体经验之间拉扯的描摹,非常真实。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圆形、三角形和方形”这些基本几何形态的分析,作者用一种近乎炼金术士的口吻,探讨了这些形态如何与人类的身体经验相结合。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迫使你跳出日常对建筑的肤浅认知,去追问“什么才是真实的?”、“什么才是永恒的?”。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之细腻,简直令人咋舌,它将康那些宏伟的建筑概念,拆解成了可以被触摸、被感知的微观体验。我总觉得,作者对康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传记记录,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书中对“墙的意义”的探讨,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篇小论文来研究。作者并非只是罗列康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他对材料“诚实性”的信仰。例如,描述混凝土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不同“情绪”,那种诗意的语言运用,让那些原本冰冷的建筑构件,仿佛拥有了生命和灵魂。我读到某些段落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康设计的建筑空间里,感受着那种被秩序温柔包裹的安全感。这本书的文字节奏是沉稳而富有韵律的,它不会用煽情的词汇来哗众取宠,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来支撑起无比浪漫的想象。

评分

这本关于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他亲手设计的、光影交错的纪念碑。初读之下,那些对结构、材料和空间关系的描述,仿佛带着一种古老的、近乎宗教般的庄严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捕捉到康那种对“本质”的执着追求。比如,书中细致描绘了萨克生物研究所的砖石如何与自然光线对话,那种朴素而又深邃的表达力,让我重新思考了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容器,更是思想的物质化体现。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康在设计犹太教堂时如何处理“光”与“静默”的关系,那种对场所精神的极致挖掘,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都能感受到那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这本书没有过多地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沼,反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哲学与光影的交响乐,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像是在揭示一个宇宙的基本法则。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伟大建筑,是能让人在其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重量和时间的流逝。那种厚重的、富有沉思性的文字风格,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伴着一杯浓茶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关于“尺度”和“纪念性”的重新定义。路易斯·康的建筑总是给人一种超越人体的宏大感,而这本书非常巧妙地解释了这种感觉是如何通过精确计算和对人体尺度的深刻理解达成的。作者没有把康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天才,而是把他描绘成一个不断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搏斗的匠人。其中关于康晚年对“光线作为空间载体”的思考,写得尤其引人入胜,仿佛作者直接截取了康思考过程中的火花。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选择也极具品味,那些精心挑选的黑白照片,与文字叙述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让文字的力度得以加倍放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去品味的“建筑圣经”,它不追求速度,只关注深度,它让人在读完之后,对“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有了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理解。

评分

1951—195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

评分

同事买得书,。。。。。。。。。。

评分

在封建制度逐渐没落的背景下,康乾盛世犹如晚春的绽放的花朵,虽一时充满生机,但早已落后于季节的变更,随时可能凋零。

评分

字迹还比较清楚,不过书好像不是新的,有破损,纸张也不是很牢固易脱落,不过书字迹清晰能看就够了,总体还是不错的

评分

1932年由建筑评论与历史学家希契柯克和菲利浦·约翰逊以《国际建筑艺术》为标题的展览,其目录封面上第一次正式使用了"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这也许可以认为是新古典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在美国失宠的时刻。

评分

都是经过各方推荐的好书

评分

大师的塑造还是需要特定的人,事,物的

评分

质量很好 早就想买了 最终还是在京东买了 质量非常的好 下次还来。。。。。

评分

字迹还比较清楚,不过书好像不是新的,有破损,纸张也不是很牢固易脱落,不过书字迹清晰能看就够了,总体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