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脾胃论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脾胃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李东垣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脾胃
  • 临床
  • 中医临床
  • 脾胃病
  • 传统医学
  • 医学
  • 养生
  • 健康
  • 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670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47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9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的代表作,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必读之书。李东垣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贡献卓著,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他从损伤脾胃之气加以论述,独树一帜地形成了脾胃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同时创立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补中益气、升阳散火、升阳除湿、益气活血、内托消肿等,尤其是甘温除热的法则,直到今天仍脍炙人口,疗效显著。

内容简介

  《脾胃论》据明·梅南书屋刊《东垣十书》整理。全书3卷。卷上以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等论述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治疗。卷下论述脾胃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结合病症提出治疗方法。全书列方61首,其中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至今仍为中医临床所沿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作者简介

  李杲,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定(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他家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富甲...

目录

脾胃论卷上 1
脾胃虚实传变论 3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6
脾胃胜衰论 7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15
肺之脾胃虚论 16
升阳益胃汤 17
君臣佐使法 17
分经随病制方 20
通气防风汤 20
羌活胜湿汤 21
用药宜禁论 22
《内经》仲景所说脾胃 24

脾胃论卷中 29
气运衰旺图说 31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32
补中益气汤 33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36
黄芪人参汤 37
除风湿羌活汤 40
调中益气汤 41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43
清暑益气汤 44
随时加减用药法 46
肠辟下血论 49
凉血地黄汤 50
升阳除湿防风汤 50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51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52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53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53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55
三焦元气衰旺 57

脾胃论卷下 59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61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62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63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65
忽肥忽瘦论 66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67
阴阳寿夭论 68
五脏之气交变论 68
阴阳升降论 69
调理脾胃治验 治法用药若不明
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70
清神益气汤 72
半夏白术天麻汤 73
人参芍药汤 73
麻黄人参芍药汤 74
升阳散火汤 74
安胃汤 74
清胃散 75
清阳汤 75
胃风汤 75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76
调卫汤 76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77
清燥汤 77
助阳和血补气汤 77
升阳汤 77
升阳除湿汤 78
益胃汤 78
生姜和中汤 78
强胃汤 79
温胃汤 79
和中丸 79
藿香安胃散 79
异功散 79
饮食伤脾论 80
五苓散 80
论饮酒过伤 81
葛花解酲汤 81
枳术丸 81
橘皮枳术丸 82
半夏枳术丸 82
木香干姜枳术丸 82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82
和中丸 83
交泰丸 83
三棱消积丸 83
备急丸 84
神保丸 84
雄黄圣饼子 84
蠲饮枳实丸 85
感应丸 85
神应丸 86
白术安胃散 86
圣饼子 86
当归和血散 87
诃梨勒丸 87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87
胃风汤 88
三黄丸 88
白术散 89
加减平胃散 89
散滞气汤 90
通幽汤 90
润肠丸 90
导气除燥汤 91
丁香茱萸汤 91
草豆蔻丸 91
神圣复气汤 92
脾胃将理法 93
摄养 94
远欲 95
省言箴 96

后序 97

方剂索引 98

精彩书摘

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心、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若于无时病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其两目也,复立变证加减法于后。
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用黄柏以益真阴。
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
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芪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之甘温,以益皮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甘草最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若从权,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行阴道,故使引之以行阳道,使清气之出地,右迁而上行,以和阴阳之气也。若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嗌干者,加干葛。
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且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气血逆行而乱。《内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故当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阳生则阴长。已有甘温三味之论。或曰:甘温何能生血,又非血药也?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少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则心气得平而安也。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盖将补肾水,使肾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阳气矣。
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得烦减,勿再服,以防泻阳气之反陷也。如心下痞,亦少加黄连。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故以橘皮理之,又能助阳气之升而散滞气,又助诸甘辛为用也。
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也。湿气大胜,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药也。
……

前言/序言


《脾胃论》:一部奠基中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经典之作 《脾胃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关于脾胃理论最系统、最深刻的论述之一,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东垣)所著。本书凝聚了李杲毕生临床经验与学术精髓,深刻阐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后世中医脾胃学说的研究基础。 理论体系的构建: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论》最核心的理论是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李杲认为,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维持完全依赖于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脾胃功能强健,则气血生化有源,脏腑组织得以滋养,身体才能健康无病。反之,若脾胃损伤,运化失司,则百病丛生。这一观点,将脾胃的生理功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理解和治疗诸多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深入剖析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包括“健运”、“受纳”、“腐熟”等。强调脾主运化,能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布散全身;胃主受纳,能容纳和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阐述了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密切联系,如脾主肌肉四肢,胃主口、舌,与心、肝、肺、肾等脏腑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病因病机的辨析:内伤“七情”与外感“六淫”对脾胃的影响 《脾胃论》对导致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李杲尤其重视“内伤”对脾胃的损害。他认为,过多的思虑、忧愁、喜怒等“七情”失调,是导致脾胃损伤的重要原因。长期思虑伤脾,忧愁伤肺,郁怒伤肝,这些情志失调最终都会累及脾胃,使其运化功能减弱。 除了内伤,本书也未忽视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对脾胃的侵袭。例如,湿邪最易困阻脾阳,导致脾气不运;寒邪直中脾胃,损伤脾阳,引起腹痛、腹泻;暑邪侵袭,易伤津耗气,影响脾胃功能。李杲还提出了“饮食劳倦”是脾胃损伤的另一重要因素,过饥、过饱、饮食不洁、劳倦过度等,都会损伤脾胃的生化之源。 治疗原则的确立: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基于对脾胃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脾胃论》确立了以“健脾益气”为核心的治疗原则。李杲认为,治疗脾胃病的关键在于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因此,他强调使用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消食等功效的药物。 本书对升清降浊理论的阐述也极具价值。李杲提出,脾胃的功能之一是“升清”(将水谷精微升布于全身)和“降浊”(将糟粕下传于大肠)。当脾胃功能失调时,升清功能减退,则出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等气虚症状;降浊功能失职,则出现腹胀、腹泻、便溏等湿浊内生之象。因此,治疗上既要健脾益气以升清,又要兼顾降浊,以杜绝病邪的产生和发展。 方剂的创新与运用:温药治寒,淡药治湿 《脾胃论》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在方剂学方面也贡献良多。李杲擅长运用温性药物来治疗脾胃虚寒之证,如著名的“补中益气汤”,便是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的代表方剂,其核心功效便是益气升阳。他还善于运用淡渗利湿的药物来治疗湿邪困阻脾胃的病证。 本书所载方剂,多以实际临床经验为基础,药物配伍精当,疗效卓著。例如,针对湿热中阻的方剂,他会选用清热利湿的药物;针对脾胃虚寒的方剂,他会选用温补脾胃的药物。这些方剂不仅体现了其辨证施治的原则,也展现了其精湛的用药艺术。 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脾胃论》作为中医脾胃学说的奠基之作,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更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其“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复杂化以及精神压力的增大,许多人面临着脾胃功能失调的问题。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胃脘疼痛等症状屡见不鲜。《脾胃论》中所阐述的脾胃生理病理、致病因素以及治疗原则,对于理解和调理现代人的脾胃健康,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和借鉴《脾胃论》的宝贵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脾胃的重要性,掌握调养脾胃的方法,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长期面对电脑、生活节奏快的人来说,《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脾胃论》简直是一本“救命稻草”。书中关于“熬夜伤脾”、“思虑伤脾”的论述,让我深有体会。以前我总觉得熬夜只是眼睛累,身体疲劳,但书中解释说,长期熬夜会耗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身体的营养物质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吸收和利用,自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而“思虑伤脾”,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想太多,反而会吃不下饭,或者消化不良。这本书不仅讲了病因,更提供了具体的调理方法,比如饮食上的建议、一些简单的食疗方,还有穴位按摩的方法。这些内容都非常实用,我尝试了几种,感觉效果确实不错,身体的疲劳感减轻了不少,消化也比以前好了。而且,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体,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症状,而是去探究问题的根源,这种中医的整体观,对我影响很大。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象”和“数”的概念很感兴趣,而《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脾胃论》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对于脾胃虚实、寒热、燥湿等辨证要点,都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医家经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望闻问切”在中医脾胃诊疗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望诊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面色、舌象来判断脾胃的状况,比如面色萎黄可能提示脾虚,舌苔厚腻可能提示湿邪内盛。在闻诊和问诊方面,书中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最让我惊叹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体质”的论述,认为不同的体质对脾胃的影响也不同,比如阳虚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脾虚症状,而湿热体质的人则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觉得中医真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做到“因人施治”。

评分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脾胃论》这本书,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古今结合”的风格。它既保留了中医经典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医学的视角和临床实践的考量。书中对于脾胃的论述,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来佐证其理论的有效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湿”的辨证施治,湿邪的形成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息息相关,而湿邪又会进一步加重脾胃的负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湿邪的表现,以及针对性的方药,让我对如何辨别和治疗“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现代社会常见的疾病,比如胃肠功能紊乱、肥胖、疲劳综合征等,并从中医脾胃理论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和治疗。这种将传统中医理论应用于现代疾病的治疗,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它不仅能帮助我解决眼前的健康问题,更能让我掌握一套长期的健康管理方法。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辨证论治”这个中医的核心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脾胃论》书中,对于每一个脾胃病证,都提供了详细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寒热”、“虚实”的区分,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比如,对于腹泻,书中就详细列举了脾虚泄泻、湿热泄泻、食滞泄泻等不同证型,并且针对每一种证型,提供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觉得中医的治疗是非常个性化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方案。而且,书中还强调了“治病求本”的思想,认为调理脾胃,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缓解表面的症状。这种“治未病”的理念,让我对中医的养生保健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的经典著作,它不仅能帮助我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更能让我受益终生。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时也读了不少中医经典,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脾胃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格外不同。它不像某些古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更加侧重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于脾胃病证的辨证要点,用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来阐述,比如如何区分脾虚湿盛和湿热内蕴,以及在不同情况下,舌象、脉象、症状的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郁”和“湿”在脾胃病中的相互影响。书里讲到,情志不畅容易导致肝郁,而肝郁又会影响脾胃的运化,造成脾气郁滞,形成湿邪。反过来,脾胃功能差,气血生化不足,也容易导致情志低落,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相互关联的阐述,让我对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经验方,这些方剂都是经过前人反复验证的,药效确切,用法也比较详细,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它让我明白,中医并非只是古老的传说,而是有血有肉,能够切实解决临床问题的智慧。

评分

我曾经一直觉得脾胃只是消化食物的器官,但读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脾胃论》之后,我才明白,在中医看来,脾胃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更是“后天之本”,承载着我们身体的能量供给和物质基础。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它不仅运化水谷,还运化水湿,如果这个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身体乏力、精神不振、水肿、痰湿内生等等。书中对这些病证的描述非常生动,让我联想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很多不适。特别是关于“脾虚”的论述,书中将其与很多现代人常说的“亚健康”状态联系起来,比如容易疲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情绪低落等。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身体的不适,根源可能就在于脾胃功能的虚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框架,让我们能够理解这些症状背后的中医原理,并且知道如何去调整。

评分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脾胃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指南”。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们能够理解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理脾胃来改善各种健康问题。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论述,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中医对于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核心认知。书中详细阐述了脾胃功能失常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从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到身体乏力、精神萎靡,再到更严重的疾病。而且,书中还提供了多种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养、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这些方法都非常具体,易于操作。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食疗”的部分,它列举了许多适合不同脾胃状况的食谱,让我明白了“药食同源”的道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日常饮食中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脾胃。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脾胃论》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循循善诱地为你讲解脾胃的奥秘。书中对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而且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纳食不化”、“腹胀”、“泄泻”等常见脾胃症状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些症状是什么,更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调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医案,这些医案的选择都非常有代表性,通过对医案的解读,我仿佛能看到古人的智慧如何在临床上得到运用,并且取得疗效。这种“古为今用”的教学方式,让我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证论治,也提供了很多思路,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临床上遇到瓶颈的医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脾胃论》,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其实挺忐忑的,毕竟“必读”二字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但翻开来,就被那种厚重感和严谨的学术气息吸引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方药,更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人体的整体健康。从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再到具体的方剂运用,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各种病症的细致分析,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在脾胃理论的框架下,竟然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让人豁然开朗。例如,书中对“湿”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表象,而是深入到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内生,进而引发的诸多病变,比如水肿、泄泻、头身困重等等。这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思路,是现代医学很多时候难以触及的。而且,这本书的语言虽然是学术性的,但并不枯燥,夹杂着很多临床实例,让人感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接地气。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脾胃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看待很多疾病都有了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把中医脾胃理论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了。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我喜欢书中对于“脾胃病机”的深入剖析,比如“湿邪易伤脾阳”、“食积内停损耗脾气”等等。这些机理的讲解,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症状,以及为什么某些治疗方法会有效。而且,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古代经典文献,比如《内经》、《伤寒杂论》、《脾胃论》等,并对这些经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释。这让我感觉这本书非常有学术深度,它不仅仅是某一个医家的观点,而是集结了历代中医智慧的结晶。对于我这种对中医理论有一定兴趣,但又希望有更深入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极佳的选择。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中医,不仅仅是记住一些方药,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理论体系和哲学思想。

评分

这次活动团了几年的书籍,都是感兴趣的,能把一半看完就满足了。努力。

评分

这书给自己屯的,京东有活动时买划算

评分

慢慢研读,中国古典智慧不过时!书籍挺好!

评分

书有些薄,纸质一般,印刷清晰,内容比较文言文,有时候看不懂,如果是普通人家平时用的话,不是很实用。

评分

京东快递就是好,买书便宜也放心,这样的活动要多搞常搞。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都是中医经典,本人需要的,到货及时,第三天就到了,包装也很好,非常好。

评分

物流快,快递大哥人好,包装好,关键是书好

评分

三戒:不得出脱病家珠珀珍贵等送家合药,以虚存假换,如果该用,令彼自制入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