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助剂(第2版)

印染助剂(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凤兰 等 著
图书标签:
  • 印染助剂
  • 纺织化学
  • 印染技术
  • 表面活性剂
  • 配方
  • 应用
  • 助剂
  • 第2版
  • 化学工业
  • 精细化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21311
版次:2
商品编码:100680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领域精细化工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纺织用各种纤维、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化合物等知识的基础上,按前处理过程、印染过程和后整理加工过程分别叙述了纺织印染加工过程中的各类助剂。其中包括染料、精练剂、润湿剂与渗透剂、起泡剂、稳泡剂、消泡剂、分散剂、洗涤剂;匀染剂、固色剂、增稠剂、黏合剂、荧光增白剂;防皱整理剂、柔软整理剂、抗静电整理剂、防治整理剂、抗菌防臭整理剂、阻燃整理剂、防水整理剂等。具体介绍了各种助剂的化学结构、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同时对有关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情况进行了说明。
  本书可供从事纺织印染助剂研制、生产及应用的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基础知识
第1章 纺织纤维
1.1 纺织纤维与助剂的关系
1.2 植物纤维
1.3 动物纤维
1.4 涤纶
1.5 锦纶纤维
1.6 腈纶
1.7 维纶
1.8 丙纶
参考文献
第2章 表面活性剂
2.1 有关概念
2.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2.3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性质
2.4 表面活性剂分类
2.5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分子化合物
3.1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3.2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3.3 合成高分子的化学反应
3.4 高分子的结构
3.5 高分子化合物的热性质和力学性质
3.6 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过程及溶液
第2篇 前处理助剂
第4章 浆料
4.1 概述
4.2 浆料的分类
4.3 经纱上浆黏附机理
4.4 浆料的制备
4.5 浆液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第5章 精练剂
5.1 棉布的精练
5.2 生丝的精练
5.3 织物的毛效测试
参考文献
第6章 润湿剂与渗透剂
6.1 概述
6.2 润湿机理
6.3 润湿剂的分类
6.4 润湿剂的合成
6.5 接触角
参考文献
第7章 起泡剂、稳泡剂、消泡剂
7.1 概述
7.2 起泡剂、稳泡剂
7.3 消泡剂
7.4 发泡力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8章 乳化剂与分散剂
8.1 乳化作用
8.2 乳化剂
8.3 乳化性能的测定
8.4 分散剂
参考文献
第9章 洗涤剂
9.1 概述
9.2 洗涤机理
9.3 洗涤剂的主要类型
9.4 主要洗涤剂的合成
9.5 洗涤剂在纺织工业上的应用
9.6 去污力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3篇 印染助剂
第10章 匀染剂
10.1 概述
10.2 匀染剂的作用机理
10.3 匀染剂的类型
10.4 主要匀染剂合成
10.5 去污力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11章 固色剂
11.1 概述
11.2 固色剂的类型
11.3 固色机理
11.4 固色剂固色效果测定
参考文献
第12章 增稠剂
12.1 概述
12.2 增稠剂类型
12.3 合成增稠剂黏度产生的机理
12.4 主要增稠剂的设备
12.5 增稠剂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第13章 黏合剂
13.1 概述
13.2 黏合剂的类型
13.3 涂料印花黏合剂成膜机理
13.4 黏合剂的合成工艺
参考文献
第14章 荧光增白剂
14.1 概述
14.2 荧光增白剂分类
14.3 荧光增白剂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4篇 后整理助剂
第15章 防皱整理剂
15.1 概述
15.2 防皱整理的作用机理
15.3 防皱整理剂的分类
15.4 主要防皱整理剂的制备
15.5 防皱整理作用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16章 柔软整理剂
16.1 概述
16.2 柔软整理机理
16.3 柔软剂的分类
16.4 主要柔软剂剂型制备
16.5 柔软效果的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17章 抗静电整理剂
17.1 概述
17.2 抗静电剂的类型
17.3 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
17.4 主要抗静电剂的合成
17.5 抗静电效果的测试
参考文献
第18章 抗菌防臭整理剂
18.1 抗菌防臭整理剂
18.2 搞菌防臭整理剂的种类
18.3 主要搞菌防臭剂性能及其作用机理
18.4 抗菌剂合成
18.5 主要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第19章 防污整理剂
19.1 概述
19.2 防污整理剂类型
19.3 防污整理机理
19.4 防污效果测试
参考文献
第20章 拒油整理剂
20.1 概述
20.2 拒油整理剂类型
20.3 拒油机理
20.4 主要拒油整理剂的合成
20.5 拒油性测定
参考文献
第21章 纺织品防紫外线整理剂
21.1 概述
21.2 纺织品阻挡紫外线的能力及防紫外线的途径
21.3 紫外线屏蔽整理原理及屏蔽整理剂
21.4 紫外吸收剂的合成
21.5 织物搞紫外线整理效果测试
第22章 阻燃整理剂
22.1 概述
22.2 阻燃剂的作用原理
22.3 阻燃剂的分类
22.4 主要阻燃整理剂的合成
22.5 阻燃整理效果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23章 防水整理剂
23.1 概述
23.2 防水整理剂的类型
23.3 拒水机理
23.4 主要防水整理剂的合成
23.5 透气性防水剂的拒水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篇 基础知识
  纺织工业的纺丝、纺纱、织布、印染至成品的各道加工工序,是借助各种染整机械高备,通过机械的、化学的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纺织物进行处理,从而赋予纺织物所需的外观及服用性能或其他特殊功能的加工过程。它主要包括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四大工序。前处理主要是去除纺织物上的各种杂质,改善纺织的性能,为后续工序提供合格的半制品;染色是通过染料和纺织纤维发生的物理或化学的结合,使纺织物获得鲜艳、均匀和坚牢的色泽;印花是用染料或颜料在纺织物上获得各种花纹图案;后整理是根据纺织纤维的特征通过化学或机械的作用,改进纺织物的外观形态稳定性,提高纺织物的服用性能或赋予纺织物阻燃、拒水、拒油、防污、抗静电、抗菌防霉等特殊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要研究各种纤维的性能及其所使用的化学药剂,而用量最多、品种变化最大的是各种辅助的化学品,其作用是提高纺织品质量、改善加工效果、提高生产效率、简化工艺过程、降低生产成本,赋予纺织品各种优异的应用性能。这种辅助化学品通称为纺织染整助剂。纺织染整助剂对纺织品的新颖化、高档化、功能化,提高纺织品附加值和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至关重要,是一个国家纺织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水平的综合体现。

前言/序言


《精编印染工艺流程与故障排除指南》 本书旨在为印染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工艺流程参考与故障排除指南。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读者掌握现代印染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有效应对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第一部分:印染工艺流程详解 本部分将系统性地梳理和介绍目前主流的印染工艺流程,涵盖从前处理到后整理的各个环节。 织物前处理: 退浆: 详细阐述不同类型浆料(如淀粉浆、合成浆、改性淀粉浆等)的去除原理、方法(如酶法退浆、氧化退浆、水洗退浆等)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选择。重点介绍退浆效果的检测方法和如何避免退浆不彻底造成的染色缺陷。 煮练: 深入剖析煮练的目的、作用机制(如去除天然杂质、降低织物表面张力、增强吸湿性等)。介绍不同织物(如棉、麻、丝、化纤)的煮练工艺参数,包括温度、时间、煮练剂的选择与用量。讲解煮练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如煮练不均、纤维损伤)及预防措施。 漂白: 详细介绍各类漂白方法(如过氧化氢漂白、次氯酸钠漂白、保险粉漂白、二氧化氯漂白等)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重点讲解漂白工艺的控制要点,如pH值、温度、稳定剂用量,以及如何达到理想的白度而不损伤纤维。介绍漂白后处理(如脱氯、漂白剂残留去除)的重要性。 丝光: 阐述丝光效应的形成原理(如纤维膨化、结晶结构改变、表面光滑度提升等)及其对织物性能(如光泽、强度、染色性能)的影响。介绍不同织物(特别是棉织物)的丝光工艺(如烧碱浓度、温度、时间、张力控制)。讲解丝光处理后的整理措施。 染色工艺: 染料概述与选择: 系统介绍各类染料(如活性染料、分散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直接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等)的化学结构、染色原理、性能特点、适用纤维种类及环保性能。提供根据织物种类、颜色要求、牢度要求以及成本考量进行染料选择的指导性原则。 染色设备介绍: 简要介绍各类常用染色设备(如溢流染色机、绳状染色机、高温高压染色机、气流染色机、连续染色机等)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操作要点。 各类染料的染色工艺: 针对不同染料类型,详细阐述其染色工艺流程,包括: 活性染料染色: 重点介绍固色机理、染色曲线(温度、时间、pH值控制)、加料顺序、染液配制、匀染与固色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分散染料染色: 阐述其在涤纶等疏水性纤维上的染色特点,讲解高温高压染色、中温染色、热溶染色的工艺参数,匀染剂、扩散剂的作用。 酸性染料染色: 介绍其在锦纶、羊毛、蚕丝等纤维上的染色,重点讲解pH值、温度、染色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以及均染剂、缓染剂的应用。 直接染料染色: 阐述其染色机理,讲解染浴pH值、电解质(如NaCl、Na2SO4)用量对染色匀染性和得色的影响,以及固色处理。 还原染料染色: 详细介绍其还原、染色、氧化三个阶段的工艺,讲解保险粉、烧碱的用量,及氧化剂的选择。 硫化染料染色: 讲解其染色过程中的还原、染色、洗涤等环节,重点关注硫化钠的用量控制及氧化过程。 特种染色工艺: 简要介绍如拔染印花、扎染、牛仔染色、仿古染色等特色染色技术。 印花工艺(简述): 印花原理与方法: 介绍各类印花方法(如分散印花、活性印花、拔染印花、植绒印花、烫金印花等)的基本原理。 印花工艺流程: 简要概述印花前的织物准备、制版、印花浆配制、印花、烘干、焙蒸(或汽蒸)、洗涤、后整理等基本流程。 后整理工艺: 水洗与皂洗: 讲解水洗的目的(去除浮色、未反应染料、助剂残留),以及不同温度、时间和洗涤剂对洗涤效果的影响。 柔软整理: 介绍各类柔软剂(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硅油等)的性能特点,及其对织物手感、蓬松度、悬垂性的影响。讲解柔软整理的工艺参数。 抗静电整理: 阐述抗静电原理,介绍常用的抗静电整理剂及其应用。 防皱防缩整理: 介绍防皱整理剂(如树脂整理剂)的原理及应用,讲解防皱防缩整理的工艺条件。 拒水拒油整理: 介绍氟碳类等拒水拒油整理剂的原理和应用。 其他功能性整理: 简要提及抗菌、阻燃、防紫外线等功能性整理。 第二部分:印染生产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本部分将聚焦印染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深入剖析其产生原因,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前处理阶段常见问题: 退浆不彻底: 表现为染色后出现色斑、色花、浮色固着不良。原因分析:退浆剂选择不当、用量不足、温度过低、时间不够。解决方案:优化退浆剂配方,调整工艺参数,加强退浆效果检测。 煮练不均: 导致染色不匀、白度不足。原因分析:煮练剂分布不均、织物包缠、温度控制不当。解决方案:均匀添加煮练剂,调整织物装载量,确保温度稳定。 漂白不充分: 影响染色鲜艳度,特别是浅色和荧光色。原因分析:漂白剂浓度不足、温度偏低、pH值不适宜、漂白时间不够。解决方案:校准漂白剂浓度,优化工艺参数,确保pH值和温度符合要求。 丝光效果不佳: 织物光泽度、白度、挺括度不理想。原因分析:烧碱浓度不稳定、处理时间不足、张力控制不当。解决方案:精确控制烧碱浓度,延长处理时间,合理调整张力。 染色阶段常见问题: 染色色差: 包括批次间色差、缸内色差、横向色差、纵向色差。原因分析:染料称量误差、染料溶解不均、助剂添加顺序错误、染浴温度波动、染液循环不良、装载量不当、织物本身差异。解决方案:建立标准操作规程,精确称量,确保染料充分溶解,优化加料顺序,稳定工艺参数,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合理装载。 染色深浅不一(色花、色带): 表现为染色深度不均匀,出现条痕或斑块。原因分析:染浴渗透性差、匀染剂失效或用量不足、染料凝聚、装载过密。解决方案:选择合适的匀染剂,增加搅拌强度,优化升温速率,确保染料充分分散,调整装载量。 染色不匀(色点、油污): 染布表面出现小的色点或油污。原因分析:油污污染、染料颗粒过大、助剂引入的杂质。解决方案:加强生产环境清洁,确保染料质量,选用优质助剂。 染色牢度不达标: 如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耐日晒牢度差。原因分析:染料选择不当、固色不完全、后处理不足、洗涤过度。解决方案:选择高牢度染料,优化固色工艺,加强后处理,避免过度洗涤。 染料得色率低: 颜色浓度偏淡。原因分析:染料活性不足、染浴pH值或温度不适宜、助剂干扰、染色时间短。解决方案:检查染料批次,优化工艺参数,调整助剂用量,延长染色时间。 印花阶段常见问题(简述): 印花颜色偏差: 印花套色不准: 印花浮色、印花牢度差: 后整理阶段常见问题: 柔软度不足: 织物手感粗糙。原因分析:柔软剂用量不足、整理时间不够、柔软剂选择不当。解决方案:增加柔软剂用量,延长整理时间,选用适宜的柔软剂。 抗静电效果不明显: 原因分析:抗静电剂用量不足、处理温度或时间不当。解决方案:增加抗静电剂用量,优化工艺参数。 防皱效果不佳: 原因分析:防皱剂选择不当、用量不足、固化不完全。解决方案:选择合适的防皱整理剂,确保用量充足,并进行充分的固化。 附录: 常用印染术语解释 印染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环保法规简要介绍 本书内容力求严谨、实用,结合实际生产经验,为广大印染从业人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系统学习和灵活运用本书中的知识,读者能够更自信地应对生产中的挑战,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工作水平。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在纺织印染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来说,一本好书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否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痛点。《印染助剂(第2版)》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我尤其看重它在实用性上的体现。书中对各种常见印染助剂的性能参数、应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都做了详细的描述,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直接借鉴的宝贵信息。比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印染工艺,比如活性染料印花,往往需要用到多种助剂协同作用。这本书就清晰地梳理了这些助剂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工艺环节中的具体作用,极大地减少了我们在试验和生产过程中因为助剂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损失。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生产一批高品质的染色面料时,遇到了严重的色差问题,无论怎么调整染料用量和工艺参数,都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后来,我仔细研读了书中关于分散剂和润湿剂的章节,才发现之前使用的助剂配方存在一些兼容性问题,导致染料分散不均。根据书中的建议,我们更换了一种新型的分散剂,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专业内容,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直观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将复杂的印染助剂知识娓娓道来,让即便是非化学专业背景的操作人员,也能轻松理解并加以运用。

评分

在接触《印染助剂(第2版)》之前,我对印染助剂的理解,充其量停留在“辅助”这个层面。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深刻体会到印染助剂在实现高性能纺织品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它不仅仅是让颜色附着,而是能够赋予织物各种我们想象不到的功能。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功能性后整理”的详尽论述。它清晰地阐述了各种功能性助剂,如抗污助剂、防水防油助剂、抗皱助剂等,如何通过改变织物表面性质,从而赋予织物独特的性能。例如,在研究一种易于打理的户外服装面料时,我曾经遇到过如何提升其抗污耐久性的难题。书中关于疏水疏油助剂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在不同纤维和后整理工艺中的应用案例,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根据书中的建议,尝试了一种新型的氟碳类助剂,并结合了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后整理工艺,最终成功地开发出了一款具有优异抗污性能的服装面料。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正是源于对印染助剂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应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印染助剂不仅仅是工艺流程中的一环,更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创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色彩世界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我一直试图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印染过程中色彩奥秘的书。《印染助剂(第2版)》在这一点上,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对化学品的罗列,而是将印染助剂置于整个色彩形成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书中对于染料与助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如何影响最终的染色效果,都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例如,在讨论染料的溶解性和分散性时,书中详细解释了各种分散剂和润湿剂如何影响染料在染色液中的状态,以及这对染料的上染速率、均匀性和色泽鲜艳度产生的直接影响。我曾经在进行高品质丝绸染色实验时,发现即使使用最好的染料,也难以达到预期的饱和度和鲜艳度。当我阅读了书中关于染料增效剂的章节时,才意识到,原来通过合理的添加剂配方,可以显著提高染料的利用率和发色深度。这本书不仅仅教授了“是什么”,更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能够洞察色彩形成机理的探索者。它鼓励我去思考,在追求鲜艳、饱满的色彩背后,有哪些助剂在默默地贡献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助剂的精确调控,来达到更卓越的色彩表现。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专业书籍,应该具备跨越学科界限的视野。《印染助剂(第2版)》恰恰展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局限于化学本身的理论,而是将印染助剂的知识与纺织工程、材料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环保型印染助剂的深入探讨。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应用对环境友好的印染助剂,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低毒、可降解的助剂,还分析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性能限制,以及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来克服这些限制。例如,书中关于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让我看到了未来印染助剂发展的方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替代,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即如何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我还注意到,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助剂回收和再利用的讨论,这让我对循环经济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印染助剂的研发和应用,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项关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系统工程。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能够成为经典的书籍,不仅仅在于它的知识密度,更在于它能否在读者心中播下探索的种子。《印染助剂(第2版)》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能够点燃我科研热情的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信息,而是通过对印染助剂背后复杂化学机理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无穷的创新潜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协同作用”的解读,即不同助剂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产生远超单一助剂效果的协同效应。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更精妙的配方设计,创造出具备多种功能的复合型助剂,从而简化印染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书中对一些前沿研究方向的介绍,如智能响应型助剂、纳米材料在印染助剂中的应用等,更是为我提供了未来研究的宝贵思路。我曾经在尝试开发一种能够根据环境湿度变化而改变颜色的新型纺织品时,遇到了瓶颈。在阅读了书中关于湿度响应性材料的章节后,我受到启发,开始研究如何将这类材料与印染助剂结合,从而实现染色的动态可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印染助剂的研发,并非只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是可以引领整个纺织行业走向更具创新和前瞻性的未来。

评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印染助剂(第2版)》,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印染行业中“助剂”这个概念的看法。在此之前,我总觉得它们只是些配角,默默地衬托着染料的光彩。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助剂身上蕴含的无限能量,它们才是真正能够赋予纺织品生命和灵魂的关键。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绿色印染”的探索。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实现印染过程的清洁化和可持续化,是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这本书不仅介绍了环保型助剂的应用,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减少助剂的用量,甚至开发可循环利用的助剂。它让我看到了,印染助剂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的性能,更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还注意到,书中还涉及了对生物技术在印染助剂开发中的应用,如酶制剂在纺织品后整理中的应用,这让我对未来的印染技术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印染助剂的未来,是无限的,是充满希望的,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创新。《印染助剂(第2版)》正是这样一本书,它让我看到了印染助剂领域那些令人惊叹的可能性。书中对于各种助剂的原理性阐述,以及它们在实现特定印染效果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都让我脑洞大开。例如,在介绍柔软剂时,它不仅说明了如何使织物手感更加柔软,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柔软剂对织物弹力、透气性甚至抗静电性能的影响。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助剂的多功能性,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赋予织物更多附加值?书中对一些功能性助剂的介绍,如抗菌助剂、阻燃助剂、抗紫外线助剂等,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性能纺织品研发的大门。我曾经在研究一种具有特殊吸湿排湿功能的运动面料时,遇到了技术瓶颈,无法有效地提升面料的导湿排汗性能。在阅读了书中关于吸湿剂和速干剂的章节后,我受到启发,开始尝试将它们与一些特殊纤维进行复配,并结合新的后整理工艺,最终成功开发出了一款性能优异的新型运动面料。这种“授人以渔”的学习体验,是任何其他途径都无法给予的。它让我看到了,印染助剂并非简单的化学品添加,而是可以成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塑造品牌差异化的重要工具。

评分

一本真正能够打开我科研思路的书籍,绝对不是那种泛泛而谈、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堆砌。在我看来,《印染助剂(第2版)》恰恰是这样一个宝藏。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对印染工艺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助剂如何发挥出惊人的作用一直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精密的化学画卷。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类型印染助剂的功能解析,不是简单列举,而是深入剖析其分子结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如何与染料、纤维以及印染工艺条件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举例来说,书中对匀染剂的介绍,不仅清晰地解释了它们如何调节染料在纤维上的吸附速率,还细致地阐述了不同匀染剂在不同染料和纤维体系中的适用性差异,甚至涉及到了它们对印染色光、牢度等方面的影响。这让我对“匀染”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不再是单一的“让颜色均匀”,而是包含了精妙的化学调控。此外,书中对于一些新型印染助剂的探讨,也为我提供了前沿的研究方向。例如,在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的当下,对绿色、可持续印染助剂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如生物基助剂、可降降解助剂等,都给予了我很多启发。我曾经在实际操作中遇到过一个棘手的褪色问题,查阅了大量资料都未能找到根本原因,直到我翻阅了这本书关于固色剂的部分,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固色剂的用量和反应条件没有达到最佳匹配。这种“拨云见日”的感受,是任何在线搜索都难以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迷茫时指引方向,在我困惑时点亮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对印染工艺的细节有极致追求的技术人员,我一直苦恼于市面上大部分资料都过于笼统,无法满足我对特定工艺环节的深入了解。《印染助剂(第2版)》在这方面,可谓是我的“及时雨”。它并没有满足于对各类助剂进行泛泛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印染方法和纤维类型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助剂在该情境下的具体作用和选择依据。比如,在描述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常用的助剂,还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在某些染色条件下,需要使用特定的固色剂,或者为什么在染整过程中,需要加入一定的柔软剂来改善手感。这种“对症下药”式的讲解,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纤维和工艺,精准地选择和搭配助剂,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摸索和试错。我曾经在处理一种特殊功能性纤维的染色问题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传统的染色方法和助剂配方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当我翻阅了书中关于功能性纤维印染助剂的章节时,才发现原来这种纤维对助剂的亲和性和反应性与普通纤维有很大不同,需要使用更具针对性的助剂。根据书中的指导,我调整了助剂的种类和用量,并优化了染色工艺,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细节化的知识,对于提升工艺水平、解决生产难题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个在研发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而《印染助剂(第2版)》恰恰能够有效地架起这座桥梁。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将复杂的化学原理,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看重书中在“问题导向”上的设计。很多章节都围绕着实际生产中常见的技术难题展开,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处理活性染料染色中的“飞色”和“固色不全”问题时,书中不仅分析了原因,还提供了多种助剂选择和工艺调整的建议,极大地帮助了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棘手问题。我还记得一次,我们在生产一批高档涤纶面料时,遇到了染料在高温高压染色过程中容易水解的问题。查阅了大量资料都无果,直到我翻阅了书中关于分散剂和稳定剂的章节,才意识到,原来是染色液的pH值和分散剂的性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根据书中的指导,我们优化了pH值,并更换了一种更耐高温的分散剂,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讲解方式,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一本好书,一生受益。京东,正版。

评分

好 不错 我很喜欢好书

评分

绍了常用助剂的化学结构、制备方法及工艺路线、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等。

评分

北风劲吹,雪花纷飞,它站在院子里直打寒颤,我要死了,我还没有开花就要死了。梅花是世界上最好的花,她温文尔雅,徐发暗香,多美好啊!可是我却永远不能拥有她了,这难道就是我的命吗?我就这样了此一生吗?……不,不,我决不能这样,我不能就这样死去,我一定要开花,它想着。

评分

绍了常用助剂的化学结构、制备方法及工艺路线、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等。

评分

湿剂与渗透剂、起泡剂、稳泡剂、消泡剂、乳化剂、分散剂、洗涤剂;匀染剂、固色剂、增稠剂、

评分

送的很快书也不错噢噢

评分

很快,京东快递给力啊

评分

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说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