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的后半生

顾准的后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银胜 著
图书标签:
  • 顾准
  • 思想史
  • 知识分子
  • 文化研究
  • 历史
  • 传记
  • 学术
  • 中国现代思想
  • 清华大学
  • 文化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北京发行部
ISBN:9787513906081
商品编码:10068137875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顾准的后半生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作者:罗银胜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56.00 页数:407 印次: 1
ISBN号:9787513906081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历史的迷雾与个体的抉择: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史 书名:《时代的回音: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 作者:李文瀚 页数:约650页 定价:88.00元 --- 内容提要:穿透历史的喧嚣,重访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灵魂 《时代的回音: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并非一部聚焦于单一历史人物的传记,而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群像史诗,它以二十世纪中叶至末期的中国为历史背景,深度剖析了在剧烈社会变革中,一批杰出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信仰、幻灭与坚守。本书通过对大量珍贵档案、私人信件、日记以及口述史资料的爬梳与解读,试图回答一个永恒的命题:在一个宏大叙事主宰一切的时代,个体知识分子如何定义自身的价值与责任? 全书围绕“知识的公共性”与“个体的生存困境”两条主线展开,描绘了从抗战烽火中走来,满怀“教育救国”理想的一代知识精英,在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历次政治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所展现出的复杂心路历程。它拒绝简单地将知识分子划分为“拥护者”或“反抗者”的二元对立,而是致力于呈现其内部的张力、矛盾与挣扎。 第一部分:理想的熔炉与初期的淬炼 (1945-1957) 本书开篇追溯了抗战胜利后,知识分子群体从沦陷区重返大后方乃至进入新解放区的精神图景。这一时期,理想主义是知识界的主旋律。作者细致描绘了大学校园中的思想交锋,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传播的细致考察。 重点关注了三类代表性人物群体的早期选择: 1. “同路人”的加入: 描绘了那些基于对社会公平的向往,主动投身于新政权建设的学者。他们带来的专业知识与建设热忱,如何一度被视为国家进步的加速器。然而,作者也敏锐捕捉到,在政治语言日益标准化的过程中,这些学者开始面临学术自由与政治表态的微妙权衡。 2. “技术专家”的沉潜: 这部分聚焦于那些专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力求在“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下,保持相对纯粹的技术研究状态的群体。他们的挣扎在于如何将纯粹的科学逻辑,嫁接到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工程体系中,以及如何应对“红与专”的永恒辩论。 3. “人文学者的困境”: 侧重于历史学、哲学、文学领域的学者。他们面对既有学术范式的颠覆和对传统经典的重新诠释压力,如何艰难地寻找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的立足点,以及如何面对“为政治服务”的时代要求。 第二部分:历史的巨变与精神的断裂 (1957-1976) 此部分是全书最沉重、最富有戏剧性的篇章。作者以冷静而克制的笔触,记录了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事件冲击下面临的空前考验。 “反右”与知识分子的自我审查: 本章节通过对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个案分析,揭示了知识分子在集体批判压力下的“自卫性沉默”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分析了那些曾被誉为“新中国的栋梁”的学者,如何在一夜之间成为被改造的对象,以及他们内心深处信仰的第一次重大断裂。 “文革”中的坚守与消亡: 这一部分避免了对暴力的简单控诉,而是聚焦于知识分子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与精神抵抗。作者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一种是肉体和精神遭受双重摧残,被迫“销毁”自我知识体系的悲剧;另一种是极为隐秘的“地下学术”与“记忆的仓库”——那些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凭着对真理的本能追求,偷偷进行阅读、思考乃至秘密研究的群体。这些“火种”的保存,构成了后来拨乱反正的基础。 书中详细记录了几位在不同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学者,如何在特定时期,被迫放下手中的笔、停止了思考,转而从事体力劳动,以及这种断裂对他们个人生命与国家学术传承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三部分:重返现场与重建秩序 (1977-1990年代初)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列车驶入了改革开放的轨道。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恢复名誉”与“重新定位”过程中的复杂心理活动。 “拨乱反正”的复杂性: 作者指出,名誉的恢复并不意味着精神创伤的立即愈合。许多经历过浩劫的学者,在重新站上讲台时,面临着如何面对自己的学生、同事,以及如何重新搭建被摧毁的学术体系的艰巨任务。部分学者表现出一种近乎“补偿性”的热情,急于弥补失去的时间,将精力倾注于学术前沿的追赶。 “思想解放”与“新的边界”: 这一时期,知识界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峰。本书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引进西方思潮与坚守本土关怀之间的张力。它关注了文化学派、新启蒙思潮的兴起,以及这些思潮在面对社会转型中的现实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理论局限与实践困惑。 “代际交接”的隐忧: 全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新一代的年轻学者。他们未曾经历过严酷的政治运动,但却在前辈的阴影下成长。他们所继承的,是“经验的沉重”与“对既有话语的怀疑”。本书以开放性的姿态结束,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快速的物质发展面前,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是否正在被稀释?他们又将如何定义自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角色? 写作特色与价值 《时代的回音》的价值在于其“去神圣化”的叙事视角。作者坚持认为,知识分子并非总是高尚的殉道者,他们也会恐惧、会妥协、会误判。通过对史料的精妙组织,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知识图景: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敏锐的观察者,也是最无力的参与者。 本书的语言风格冷静、严谨,叙事富有层次感,避免了煽情和预设立场,使得历史事件的冲击力得以透过文字的克制而爆发出来。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史的权威参考,同时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面审视历史、反思个人选择的镜子。 目标读者: 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者,以及对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命运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顾准的后半生》这本书时,我就被它的标题深深吸引了。顾准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一直与“勇气”和“独立思考”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那个思想高度统一的年代,他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挑战的意味。而“后半生”这三个字,更是点明了这本书探讨的重点,这通常是一个人人生中最具考验、也最能展现其思想成熟度和人生智慧的阶段。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他可能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又是如何在一个被压抑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细腻地描绘出顾准先生在那些不平凡的日子里的思想斗争、精神坚守,以及他所经历的种种挑战。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面折射那个时代社会变迁和知识分子命运的镜子,它定能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评分

《顾准的后半生》这本书,从书名上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个人命运的交织。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知识分子群体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如何在思想、情感和人生轨迹上经历种种磨难与抉择,总是引人深思。顾准这个名字,我之前在一些历史文献和回忆录中零星接触到,他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原则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当看到有这样一本专门探讨他“后半生”的书时,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虽然我还没有读到具体的书页内容,但仅凭我对顾准这个人物的了解,以及“后半生”这个指向,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可能的画面:那段充满挑战的岁月,他可能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挣扎,又如何在政治风暴中努力维系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格尊严?这本书,想必会是一次深入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绝佳契机,也希望能从中窥见那个特殊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图谱。

评分

《顾准的后半生》这个书名,像一个信号,直接触动了我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我总是觉得,一个人的“后半生”,往往是其思想积淀、人生哲学最臻于成熟的阶段,也是最能经受住考验的时期。顾准,作为那个年代一位极具独立思想光芒的人物,他的后半生无疑充满了戏剧性与深刻性。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描绘出他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坚守自己的学术理念和批判精神,如何在他所处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顾准先生在那段不平凡岁月里的心路历程,他如何面对现实的挑战,又如何在困境中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个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和精神韧性的深刻解读,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思想启迪,令我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顾准的后半生》,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命运的沧桑感,让我驻足。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能够坚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人物抱有极大的敬意。顾准,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他的“后半生”,正值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的时期,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保持自己的思想独立,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守护内心的良知与理性,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话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顾准先生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在那些充满挑战的日子里,是如何进行思想上的探索与坚守。我好奇他所面对的困境,他内心的挣扎,以及最终他如何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回应了历史的诘问。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记录,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深入探寻,也是对独立思考价值的一次深刻阐释。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个年代复杂情感的联想。我总觉得,一个人的“后半生”,往往比前半生更能折射出其人生的底色,也更能显现出其思想的深度和韧性。顾准,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独特思想光芒的人物,他的“后半生”无疑承载了太多的时代印记和个人奋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更能深入地挖掘顾准先生在那些艰难岁月里,内心世界的起伏跌宕,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是如何演变的,又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我相信,一本真正优秀的人物传记,不应该止步于对事实的陈述,更在于它能否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我们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审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这本书,在我看来,或许能够提供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历史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不屈身影,以及他在逆境中闪耀的智慧光芒,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