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餘香:中國古代硯颱鑒賞

井田餘香:中國古代硯颱鑒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彤 著
圖書標籤:
  • 硯颱
  • 文房四寶
  • 中國古代藝術
  • 鑒賞
  • 文化藝術
  • 收藏
  • 曆史
  • 工藝美術
  • 傳統文化
  • 書房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3068068
版次:1
商品編碼:1006993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民間文玩珍賞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6-01
頁數:21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井田餘香:中國古代硯颱鑒賞》是一本關於古硯的普及性讀物,從硯的起源講起,不僅講述瞭我國傳統“四大名硯”得産齣、坑口、石品以及加工工藝,還將傳統古硯作瞭較為詳細的分類,講述瞭古硯經曆的遠古硯、原石硯、成熟硯、大眾硯、工藝硯等幾個曆史發展階段,不僅使讀者瞭解到我國古硯的種類,而且理清瞭我國傳統古硯的組成架構、發展脈絡,還為大傢呈現瞭30餘種名硯,並將如何使用、養護、收藏古硯作瞭較為詳細的介紹。

作者簡介

金彤,1962年生於北京,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涉足古玩業,精於古硯收藏,鑒定,過手古名硯萬餘方,現藏有紀曉嵐、阮元、施愚山、康熙皇帝、硃彝尊等名傢古硯一百多方,在京城古硯收藏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曾參與《中國古硯譜》及相關硯文化書籍的審定校著。現為中華全國工商聯古玩業商會中國硯研究會會長。2009年成功組織“中國硯研究會首屆會員藏硯精品展”等相關推動硯文化活動。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一、硯的起源
二、硯的形製和構成
(一)硯的形製
(二)硯的構成
三、中國傳統名硯
(一)端硯
1.坑口
2.石品
(二)歙硯
1.坑口
2.石品
(三)洮硯
(四)澄泥硯
(五)其它名硯
1.紅絲硯
2.鬆花硯
3.燕子石硯
4.金星宋硯
5.徐公硯
6.尼山硯
7.砣磯硯
8.苴卻硯
9.易水硯
10.天壇硯
11.賀蘭硯
12.角石硯
13.紫金石硯
14.淄硯
15.羅紋硯
16.菊花石硯
17.潭柘紫石硯
18.思硯
19.赭硯
20.西硯
21.越石硯
22.颱硯
23.薛南山石硯
24.樂石硯
25.溫石硯
26.黃石硯
27.龜石硯
28.金音石硯
29.虢州硯

第二章 古硯的分類
一、以材質分類
(一)石硯
(二)陶硯
(三)瓷硯
(四)漆砂硯
(五)玉硯
(六)金屬硯
(七)其他硯材
二、以形製分類
(一)幾何形
(二)仿生形
(三)仿物形
(四)隨形
(五)自然形
(六)其他硯式
三、以功能分類
(一)實用功能
(二)社交功能
(三)陪葬功能
四、以雕琢風格分類
(一)粵派
(二)徽派
(三)蘇派
(四)“官作”
(五)海派
(六)文人硯

第三章 古硯時代特徵
一、概述
二、秦漢時期
三、三國魏晉時期
四、隋唐時期
五、兩宋時期
六、元代
七、明清時期

第四章 古硯的收藏與養護
一、硯之收藏
(一)定位
(二)鑒彆
(三)存放
(四)展示
二、硯之養護
(一)使用
(二)清洗
(三)上蠟

第五章 硯颱的製作
一、采料階段
二、設計階段
三、琢製階段
四、裝飾階段

第六章 精品賞析

精彩書摘

  中國名硯。産於廣東省肇慶市,其石材取自肇慶市郊與高要縣金渡區的斧柯山(又名爛柯山)端溪水一帶。《石隱硯談》記載:“端溪石始於唐武德之世。”也就是說,端硯自唐代武德年(6l8年~626年)之始,曆經各代均有開采,距今已有近1300多年的開采曆史。肇慶古稱端州。漢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縣治,至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轄高要等九縣。宋紹聖二年,趙佶受封於端州為端王,元符三年繼承皇位稱“徽宗”,並於重和元年禦書“肇慶府”賜守臣。自此端州始名為肇慶。而此處所産石硯皆因故名稱之為“端硯”。因為端硯有發墨如油的優良石質性能和豐富的可供人欣賞的石品花色,端硯與歙硯、洮硯、澄泥硯齊名,成為我國傳統“四大名硯”,並被視為“群硯之首”。唐·柳公權《論研》:“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宮銅雀颱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
端石是一種沉積礦床,主要産於泥質頁岩中,一般厚度在0.2 米~0.6 米之間。其主要礦物質是水雲母類及其他黏土礦物,不易氧化,化學性能穩定。同時又因硯石主要是泥質結構,礦物呈隱晶質微l粒,絕大部分粒徑小於0.01毫米,顆粒之l間間隙極小,分布均勻,且結閤緊密,所l以就形成瞭端石微弱的吸水、透水性能,故而其石質堅實、細膩、滋潤、幼嫩,撫l之若嬰膚,堅而柔,細而溫。在研墨過程中,具有“嗬之即澤”、“貯水不耗”的良好性能。既沒有研磨的聲響,又易於發墨(較易將墨磨濃),而且還有不損筆毫的特點。
齣産端硯石材的端溪一帶,山水相接,曆經數代開采,硯坑眾多,幾十個硯坑星羅棋布。因坑口不同,産石也各具特色。其中以水岩、坑仔岩、麻子坑最為著名。另外著名的硯坑還有宋坑、梅花坑等。
1.坑口
(1)水岩
也稱大西洞,位於金渡區。因石坑長期浸泡在水中,所以得名,所齣石質最佳。為老坑。唐時已有采石活動,晚唐則歹0為貢品,故又稱“皇岩”。《紙筆墨硯箋》記載:“下岩天生子石,溫潤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像,磨之無聲,貯水不耗,發墨而不壞筆者,為稀世之珍。”又有“隆鼕極寒,他硯常冰,而水岩獨否”,“嚮研堂嗬氣可以研墨”之說。
(2)坑仔岩
因當地“坑”的讀音與普通話“康”音十分相近,故當地又稱之為“康子岩”,亦有人稱岩仔坑。坑仔岩硯石是含石英粉砂的絹雲母泥質頁岩。其礦物成分為以水雲母為主的泥質礦物,並含有微量的赤鐵礦、石英、電氣石、金紅石、綠泥石等。據有關史料記載,坑仔岩最早在宋代治平年間開坑采石,自此以後曆代均有開采。
……

前言/序言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數韆年曆史發展的長河裏,先古的遺存燦若繁星,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巨大財富。
  收藏是一門學問,我國古代文玩遺存種類繁多,按材質分有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青銅器、金銀器、漆器、竹木牙角等,按功能分有禮器、生活用具、農具、武器、車馬器、度量衡器、貨幣、璽印、服飾等等。這些器物從肇始到成熟,再到鼎盛時期,都有各自的發展軌跡和時代特徵,它們既相互影響,又自成體係,大大豐富瞭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收藏的起源應該很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收藏領域中的典型代錶。他不但治國有方,而且也十分鍾愛收藏,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帖”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司謂字字珠璣,即是他藏品中的一件。他在生前不但召集名傢重臣臨帖摹寫,死後還將此件韆古名帖帶進墓中。宋代,金石學興起,收藏活動逐漸從宮廷走嚮民間,大批的書畫、金石學者盡搜商周甲骨、金石、鍾鼎文字以及春鞦戰國、秦漢古璽、瓦當,以求參變篆意,革新書風,大大推動瞭民間收藏活動的盛行。自此,民間收藏的範圍也逐漸擴大,文玩收藏的品類也漸趨拓寬。
澄硯凝思:中國古代文房清玩鑒賞錄 引言:墨海泛舟,翰墨留香 自古以來,文房用具在中國文化中占據著獨特的地位。它們不僅是書寫、繪畫的實用工具,更是承載著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哲學思考與精神寄托的載體。在這諸多雅器之中,硯颱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它與筆、墨、紙並稱為“文房四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除瞭我們耳熟能詳的硯颱藝術之外,中國古代文房體係中還蘊含著更為廣闊而深邃的審美世界。 本書《澄硯凝思:中國古代文房清玩鑒賞錄》將帶領讀者跨越時空,深入探訪那些與筆墨紙硯相伴而生的清雅器物,領略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形製變遷、材質選擇、工藝精湛以及蘊含的文化意蘊。我們聚焦於那些常常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細節與情緻,試圖重構一個完整而鮮活的古代文人生活場景。 第一章:案牘之光——古代筆具的流變與藝術 筆,是思想的延伸,是綫條的創造者。本章將係統梳理中國古代筆具的發展脈絡,從早期使用竹、蘆葦製成的簡陋工具,到成熟時期羊毫、狼毫、兼毫的精細分類。 1.1 毛筆的“四德”考辨: 深入探討“尖、齊、圓、健”這四種衡量好筆的重要標準。我們將結閤考古發現和傳世實物,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時代對筆鋒特性的追求差異。例如,唐宋時期對兼毫筆的偏愛,與明清時期對純毫(如湖筆)的極緻追求之間的文化動因。 1.2 筆杆的材質與雕琢: 筆杆不僅僅是握持的工具,更是文人展示個性的畫布。本章將詳述竹製筆杆(如湘妃竹、湘妃斑竹)的紋理特徵與文化象徵,以及象牙、玉石、名貴木材(如紫檀、黃花梨)製成的筆杆的工藝細節。重點解析雕刻技法,如竹刻中的“浮雕”、“透雕”在筆杆上的應用,如何將山水花鳥融入方寸之間。 1.3 筆套與筆擱:筆具的輔助美學: 筆套和筆擱雖然是輔助配件,卻集中體現瞭古人的惜物之情。本章將展示精美的銀質、琺琅筆套,以及造型各異的筆擱,探討它們如何體現瞭對筆的保護與尊敬。 第二章:紙之韻味——古代書寫介質的質感探索 紙張的發明是信息傳播史上的一場革命。然而,不同類型的紙張,其肌理、色澤、韌性,都直接影響著書寫和繪畫的效果,並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2.1 麻紙到皮紙:縴維的秘密: 追溯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的早期發展,著重分析桑皮紙、藤紙等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應用。探討紙漿縴維的處理方式如何決定瞭紙張的透光性和吸墨性。 2.2 宣紙的“聖地”: 涇縣宣紙作為文房用品的巔峰代錶,本章將詳細剖析其“生宣”與“熟宣”的區彆,以及對水墨暈染效果的決定性影響。結閤宋元以來的名人書畫案例,闡釋宣紙在藝術創作中的不可替代性。 2.3 藏經紙與拓印紙的彆樣風采: 除瞭日常書寫用紙,還將涉及用於抄寫佛經的特種紙張,以及用於碑帖拓印的綿紙等,展示紙張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專業化發展。 第三章:墨韻流轉——古代製墨工藝與用墨之道 墨,是凝固的色彩,是黑色的哲學。古代的墨錠,凝聚瞭匠人的心血與文人的期盼,其製作過程堪稱一門精密的化學與藝術的結閤。 3.1 鬆煙與油煙的對決: 本章深入解析製墨的兩種主要原料:鬆煙和油煙。它們各自的特性如何影響墨色的深沉與光澤?通過對不同地域(如徽墨、曹素功墨)製墨特點的對比,揭示地域文化對製墨工藝的影響。 3.2 墨錠的造型與紋飾: 墨錠本身就是一件工藝品。我們將鑒賞那些造型奇特的墨塊,從仿古鼎彝形、山水人物紋飾到幾何圖案,探討墨錠上的吉祥寓意與曆史典故。重點分析墨模的雕刻藝術,以及墨錠側麵或背麵的題款、印章的鑒賞要點。 3.3 藥料的秘辛: 探討桐油、動物膠、香料等輔助材料在製墨過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以及這些“秘方”如何保證墨錠的經久耐用和書寫時的潤滑感。 第四章:案頭清供——兼論其他文玩雅器 文人案頭,除瞭“四寶”,還少不瞭各種用於輔助、點綴、靜心的清玩之物。它們共同營造瞭一種清幽、雅緻的工作氛圍。 4.1 筆洗與水盂的形製: 筆洗是墨水的載體,本章細緻考察其材質的豐富性——從簡單的陶土、瓷器到精美的玉石、青銅。探討不同口徑、深度的水盂如何適應不同書寫量的需求,並分析其中所蘊含的“集水成形”的東方美學觀。 4.2 鎮紙與壓尺的實用美學: 鎮紙,或稱壓尺,用於壓平紙張。本章展示的鎮紙,往往由象牙、瑪瑙、沉香木等珍貴材料製成,其雕工之精細,常與主體器物不相上下,是體現文人低調奢華的體現。 4.3 筆囊、藏書印與封泥:細節之處見精神: 簡要介紹用於攜帶毛筆的筆囊,以及文人用於鈐印的藏書印(及其印泥的考究),最後觸及古老的封泥藝術,作為古代文書處理的尾聲。 結語:器物中的曆史迴響 本書旨在通過對中國古代文房清玩體係的細緻梳理與鑒賞,讓讀者不僅能欣賞到器物本身的工藝之美,更能透過這些與文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物件,感知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審美取嚮以及對“器用之道”的深刻理解。每一個摩挲過的筆杆、每一塊研過的墨錠、每一張鋪展的宣紙背後,都蘊藏著跨越韆年的曆史迴響與文化溫度。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溫潤的質感,搭配著燙金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印刷和紙張選用的用心。內頁的排版非常考究,無論是文字的間距還是圖片的留白,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讀起來既舒適又充滿儀式感。尤其欣賞它在視覺呈現上的剋製與大氣,沒有過度追求花哨,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凸顯內容的精美上。每一個章節的起首都配有一幅引人入勝的插畫或者高清的實物照片,為接下來的深度閱讀做瞭一個很好的鋪墊。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翻閱的過程就變成瞭一種享受,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地拿齣來把玩一番。這種對實體書體驗的極緻追求,在如今這個數字閱讀盛行的年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沉靜的、富有哲思的文學體驗。它沒有用那種教科書式的枯燥語言去堆砌知識點,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調,將曆史的厚重感、石材的靈性以及匠人的心血,溫柔地鋪陳開來。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放鬆,即使是那些涉及礦物學或雕刻技法的專業描述,也處理得如同在品茗閑談一般自然流暢。這種深沉而又雅緻的錶達,成功地拉高瞭整個閱讀的格調,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心靈也得到瞭一次洗滌。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力,使得原本可能顯得疏離和高冷的古代器物,瞬間變得可親可感,仿佛觸手可及。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感情的愛好者,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在文化內涵挖掘上的深度。它遠遠超越瞭單純的“器物鑒賞”範疇,而是深入探討瞭“文房之雅”與士人精神世界的交織。每件硯颱不再僅僅是一塊石頭,而是承載瞭文人對“一方水土一寸硯田”的敬畏,對“研磨人生”的體悟。書中對曆代文人墨客對硯颱的特殊偏愛,以及不同地域硯材如何影響當地文風的論述,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它引導讀者去思考,這些被摩挲瞭韆百年的物體,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中國知識分子的審美取嚮和道德操守,這種文化層麵的連接感,是其他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

此書的嚴謹性令人敬佩,每一個斷代和考證都似乎經過瞭無數次的推敲與核對,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曆史細節的執著。特彆是在對一些存疑或孤證的器物進行分析時,作者沒有草率地下結論,而是采取瞭審慎的、多角度的論證方法,並明確指齣瞭現有研究的局限性,這種坦誠的態度,極大地增強瞭全書的可信度。對於嚴肅的收藏傢和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其可靠的參考資料,它提供的詳盡的圖錄和精準的尺寸標注,都是實踐中非常寶貴的工具。讀完後,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得到瞭極大的夯實和拓展,是一次充實且令人信服的閱讀體驗。

評分

內容編排上,作者展現齣瞭極強的邏輯性和對材料的駕馭能力。從宏觀的曆史脈絡梳理,到微觀的工藝細節剖析,層次分明,一氣嗬成。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曆史時期硯颱風格演變的論述,那種如同電影鏡頭切換般的敘事手法,把不同朝代的審美情趣和時代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對硯颱材質、造型和銘文的解讀之中。讀到關於某位著名文人在特定硯颱上的題刻,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體會到那種文人雅士間流淌的情感共鳴。書中對一些罕見硯材的特性分析,更是充滿瞭田野調查般的紮實感,絕非紙上談兵的空泛之談,而是帶著泥土氣息的真知灼見,讓人在知識的海洋裏感到踏實而滿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