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余香:中国古代砚台鉴赏

井田余香:中国古代砚台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彤 著
图书标签:
  • 砚台
  • 文房四宝
  • 中国古代艺术
  • 鉴赏
  • 文化艺术
  • 收藏
  • 历史
  • 工艺美术
  • 传统文化
  • 书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680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99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民间文玩珍赏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页数:21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井田余香:中国古代砚台鉴赏》是一本关于古砚的普及性读物,从砚的起源讲起,不仅讲述了我国传统“四大名砚”得产出、坑口、石品以及加工工艺,还将传统古砚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讲述了古砚经历的远古砚、原石砚、成熟砚、大众砚、工艺砚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不仅使读者了解到我国古砚的种类,而且理清了我国传统古砚的组成架构、发展脉络,还为大家呈现了30余种名砚,并将如何使用、养护、收藏古砚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作者简介

金彤,1962年生于北京,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古玩业,精于古砚收藏,鉴定,过手古名砚万余方,现藏有纪晓岚、阮元、施愚山、康熙皇帝、朱彝尊等名家古砚一百多方,在京城古砚收藏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参与《中国古砚谱》及相关砚文化书籍的审定校著。现为中华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中国砚研究会会长。2009年成功组织“中国砚研究会首届会员藏砚精品展”等相关推动砚文化活动。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砚的起源
二、砚的形制和构成
(一)砚的形制
(二)砚的构成
三、中国传统名砚
(一)端砚
1.坑口
2.石品
(二)歙砚
1.坑口
2.石品
(三)洮砚
(四)澄泥砚
(五)其它名砚
1.红丝砚
2.松花砚
3.燕子石砚
4.金星宋砚
5.徐公砚
6.尼山砚
7.砣矶砚
8.苴却砚
9.易水砚
10.天坛砚
11.贺兰砚
12.角石砚
13.紫金石砚
14.淄砚
15.罗纹砚
16.菊花石砚
17.潭柘紫石砚
18.思砚
19.赭砚
20.西砚
21.越石砚
22.台砚
23.薛南山石砚
24.乐石砚
25.温石砚
26.黄石砚
27.龟石砚
28.金音石砚
29.虢州砚

第二章 古砚的分类
一、以材质分类
(一)石砚
(二)陶砚
(三)瓷砚
(四)漆砂砚
(五)玉砚
(六)金属砚
(七)其他砚材
二、以形制分类
(一)几何形
(二)仿生形
(三)仿物形
(四)随形
(五)自然形
(六)其他砚式
三、以功能分类
(一)实用功能
(二)社交功能
(三)陪葬功能
四、以雕琢风格分类
(一)粤派
(二)徽派
(三)苏派
(四)“官作”
(五)海派
(六)文人砚

第三章 古砚时代特征
一、概述
二、秦汉时期
三、三国魏晋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两宋时期
六、元代
七、明清时期

第四章 古砚的收藏与养护
一、砚之收藏
(一)定位
(二)鉴别
(三)存放
(四)展示
二、砚之养护
(一)使用
(二)清洗
(三)上蜡

第五章 砚台的制作
一、采料阶段
二、设计阶段
三、琢制阶段
四、装饰阶段

第六章 精品赏析

精彩书摘

  中国名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其石材取自肇庆市郊与高要县金渡区的斧柯山(又名烂柯山)端溪水一带。《石隐砚谈》记载:“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也就是说,端砚自唐代武德年(6l8年~626年)之始,历经各代均有开采,距今已有近1300多年的开采历史。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继承皇位称“徽宗”,并于重和元年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此端州始名为肇庆。而此处所产石砚皆因故名称之为“端砚”。因为端砚有发墨如油的优良石质性能和丰富的可供人欣赏的石品花色,端砚与歙砚、洮砚、澄泥砚齐名,成为我国传统“四大名砚”,并被视为“群砚之首”。唐·柳公权《论研》:“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
端石是一种沉积矿床,主要产于泥质页岩中,一般厚度在0.2 米~0.6 米之间。其主要矿物质是水云母类及其他黏土矿物,不易氧化,化学性能稳定。同时又因砚石主要是泥质结构,矿物呈隐晶质微l粒,绝大部分粒径小于0.01毫米,颗粒之l间间隙极小,分布均匀,且结合紧密,所l以就形成了端石微弱的吸水、透水性能,故而其石质坚实、细腻、滋润、幼嫩,抚l之若婴肤,坚而柔,细而温。在研墨过程中,具有“呵之即泽”、“贮水不耗”的良好性能。既没有研磨的声响,又易于发墨(较易将墨磨浓),而且还有不损笔毫的特点。
出产端砚石材的端溪一带,山水相接,历经数代开采,砚坑众多,几十个砚坑星罗棋布。因坑口不同,产石也各具特色。其中以水岩、坑仔岩、麻子坑最为著名。另外著名的砚坑还有宋坑、梅花坑等。
1.坑口
(1)水岩
也称大西洞,位于金渡区。因石坑长期浸泡在水中,所以得名,所出石质最佳。为老坑。唐时已有采石活动,晚唐则歹0为贡品,故又称“皇岩”。《纸笔墨砚笺》记载:“下岩天生子石,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像,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坏笔者,为稀世之珍。”又有“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向研堂呵气可以研墨”之说。
(2)坑仔岩
因当地“坑”的读音与普通话“康”音十分相近,故当地又称之为“康子岩”,亦有人称岩仔坑。坑仔岩砚石是含石英粉砂的绢云母泥质页岩。其矿物成分为以水云母为主的泥质矿物,并含有微量的赤铁矿、石英、电气石、金红石、绿泥石等。据有关史料记载,坑仔岩最早在宋代治平年间开坑采石,自此以后历代均有开采。
……

前言/序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先古的遗存灿若繁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收藏是一门学问,我国古代文玩遗存种类繁多,按材质分有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金银器、漆器、竹木牙角等,按功能分有礼器、生活用具、农具、武器、车马器、度量衡器、货币、玺印、服饰等等。这些器物从肇始到成熟,再到鼎盛时期,都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和时代特征,它们既相互影响,又自成体系,大大丰富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收藏的起源应该很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收藏领域中的典型代表。他不但治国有方,而且也十分钟爱收藏,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帖”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司谓字字珠玑,即是他藏品中的一件。他在生前不但召集名家重臣临帖摹写,死后还将此件千古名帖带进墓中。宋代,金石学兴起,收藏活动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大批的书画、金石学者尽搜商周甲骨、金石、钟鼎文字以及春秋战国、秦汉古玺、瓦当,以求参变篆意,革新书风,大大推动了民间收藏活动的盛行。自此,民间收藏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文玩收藏的品类也渐趋拓宽。
澄砚凝思:中国古代文房清玩鉴赏录 引言:墨海泛舟,翰墨留香 自古以来,文房用具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书写、绘画的实用工具,更是承载着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与精神寄托的载体。在这诸多雅器之中,砚台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与笔、墨、纸并称为“文房四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砚台艺术之外,中国古代文房体系中还蕴含着更为广阔而深邃的审美世界。 本书《澄砚凝思:中国古代文房清玩鉴赏录》将带领读者跨越时空,深入探访那些与笔墨纸砚相伴而生的清雅器物,领略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制变迁、材质选择、工艺精湛以及蕴含的文化意蕴。我们聚焦于那些常常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细节与情致,试图重构一个完整而鲜活的古代文人生活场景。 第一章:案牍之光——古代笔具的流变与艺术 笔,是思想的延伸,是线条的创造者。本章将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笔具的发展脉络,从早期使用竹、芦苇制成的简陋工具,到成熟时期羊毫、狼毫、兼毫的精细分类。 1.1 毛笔的“四德”考辨: 深入探讨“尖、齐、圆、健”这四种衡量好笔的重要标准。我们将结合考古发现和传世实物,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对笔锋特性的追求差异。例如,唐宋时期对兼毫笔的偏爱,与明清时期对纯毫(如湖笔)的极致追求之间的文化动因。 1.2 笔杆的材质与雕琢: 笔杆不仅仅是握持的工具,更是文人展示个性的画布。本章将详述竹制笔杆(如湘妃竹、湘妃斑竹)的纹理特征与文化象征,以及象牙、玉石、名贵木材(如紫檀、黄花梨)制成的笔杆的工艺细节。重点解析雕刻技法,如竹刻中的“浮雕”、“透雕”在笔杆上的应用,如何将山水花鸟融入方寸之间。 1.3 笔套与笔搁:笔具的辅助美学: 笔套和笔搁虽然是辅助配件,却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惜物之情。本章将展示精美的银质、珐琅笔套,以及造型各异的笔搁,探讨它们如何体现了对笔的保护与尊敬。 第二章:纸之韵味——古代书写介质的质感探索 纸张的发明是信息传播史上的一场革命。然而,不同类型的纸张,其肌理、色泽、韧性,都直接影响着书写和绘画的效果,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2.1 麻纸到皮纸:纤维的秘密: 追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的早期发展,着重分析桑皮纸、藤纸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应用。探讨纸浆纤维的处理方式如何决定了纸张的透光性和吸墨性。 2.2 宣纸的“圣地”: 泾县宣纸作为文房用品的巅峰代表,本章将详细剖析其“生宣”与“熟宣”的区别,以及对水墨晕染效果的决定性影响。结合宋元以来的名人书画案例,阐释宣纸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可替代性。 2.3 藏经纸与拓印纸的别样风采: 除了日常书写用纸,还将涉及用于抄写佛经的特种纸张,以及用于碑帖拓印的绵纸等,展示纸张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专业化发展。 第三章:墨韵流转——古代制墨工艺与用墨之道 墨,是凝固的色彩,是黑色的哲学。古代的墨锭,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文人的期盼,其制作过程堪称一门精密的化学与艺术的结合。 3.1 松烟与油烟的对决: 本章深入解析制墨的两种主要原料:松烟和油烟。它们各自的特性如何影响墨色的深沉与光泽?通过对不同地域(如徽墨、曹素功墨)制墨特点的对比,揭示地域文化对制墨工艺的影响。 3.2 墨锭的造型与纹饰: 墨锭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我们将鉴赏那些造型奇特的墨块,从仿古鼎彝形、山水人物纹饰到几何图案,探讨墨锭上的吉祥寓意与历史典故。重点分析墨模的雕刻艺术,以及墨锭侧面或背面的题款、印章的鉴赏要点。 3.3 药料的秘辛: 探讨桐油、动物胶、香料等辅助材料在制墨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这些“秘方”如何保证墨锭的经久耐用和书写时的润滑感。 第四章:案头清供——兼论其他文玩雅器 文人案头,除了“四宝”,还少不了各种用于辅助、点缀、静心的清玩之物。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清幽、雅致的工作氛围。 4.1 笔洗与水盂的形制: 笔洗是墨水的载体,本章细致考察其材质的丰富性——从简单的陶土、瓷器到精美的玉石、青铜。探讨不同口径、深度的水盂如何适应不同书写量的需求,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集水成形”的东方美学观。 4.2 镇纸与压尺的实用美学: 镇纸,或称压尺,用于压平纸张。本章展示的镇纸,往往由象牙、玛瑙、沉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其雕工之精细,常与主体器物不相上下,是体现文人低调奢华的体现。 4.3 笔囊、藏书印与封泥:细节之处见精神: 简要介绍用于携带毛笔的笔囊,以及文人用于钤印的藏书印(及其印泥的考究),最后触及古老的封泥艺术,作为古代文书处理的尾声。 结语:器物中的历史回响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房清玩体系的细致梳理与鉴赏,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器物本身的工艺之美,更能透过这些与文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感知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取向以及对“器用之道”的深刻理解。每一个摩挲过的笔杆、每一块研过的墨锭、每一张铺展的宣纸背后,都蕴藏着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与文化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容编排上,作者展现出了极强的逻辑性和对材料的驾驭能力。从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到微观的工艺细节剖析,层次分明,一气呵成。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历史时期砚台风格演变的论述,那种如同电影镜头切换般的叙事手法,把不同朝代的审美情趣和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对砚台材质、造型和铭文的解读之中。读到关于某位著名文人在特定砚台上的题刻,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体会到那种文人雅士间流淌的情感共鸣。书中对一些罕见砚材的特性分析,更是充满了田野调查般的扎实感,绝非纸上谈兵的空泛之谈,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真知灼见,让人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到踏实而满足。

评分

此书的严谨性令人敬佩,每一个断代和考证都似乎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与核对,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历史细节的执着。特别是在对一些存疑或孤证的器物进行分析时,作者没有草率地下结论,而是采取了审慎的、多角度的论证方法,并明确指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这种坦诚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对于严肃的收藏家和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可靠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详尽的图录和精准的尺寸标注,都是实践中非常宝贵的工具。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夯实和拓展,是一次充实且令人信服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沉静的、富有哲思的文学体验。它没有用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语言去堆砌知识点,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将历史的厚重感、石材的灵性以及匠人的心血,温柔地铺陈开来。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放松,即使是那些涉及矿物学或雕刻技法的专业描述,也处理得如同在品茗闲谈一般自然流畅。这种深沉而又雅致的表达,成功地拉高了整个阅读的格调,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使得原本可能显得疏离和高冷的古代器物,瞬间变得可亲可感,仿佛触手可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温润的质感,搭配着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印刷和纸张选用的用心。内页的排版非常考究,无论是文字的间距还是图片的留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既舒适又充满仪式感。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克制与大气,没有过度追求花哨,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凸显内容的精美上。每一个章节的起首都配有一幅引人入胜的插画或者高清的实物照片,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变成了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一番。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爱好者,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在文化内涵挖掘上的深度。它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器物鉴赏”范畴,而是深入探讨了“文房之雅”与士人精神世界的交织。每件砚台不再仅仅是一块石头,而是承载了文人对“一方水土一寸砚田”的敬畏,对“研磨人生”的体悟。书中对历代文人墨客对砚台的特殊偏爱,以及不同地域砚材如何影响当地文风的论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被摩挲了千百年的物体,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取向和道德操守,这种文化层面的连接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