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 35047-2015 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代替DL5073-2000

NB 35047-2015 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代替DL5073-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水电工程
  • 水工建筑物
  • 抗震设计
  • 规范
  • NB35047-2015
  • DL5073-2000
  • 工程标准
  • 建筑工程
  • 水利工程
  • 设计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637
商品编码:10072487140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定价:37.00
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NB 35047-2015)

作 者
    本书编委会     

出 版 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规 格
    32开,133页     

出版日期
    201511

书 号
    1551232637     

征 订 号
    

标准号/图集号
    NB35047-2015          
             
内容简介:

本规范适用于设计烈度为Ⅵ、Ⅶ、Ⅷ、Ⅸ度的1、2、3级的碾压式土石坝、混凝土重力坝、混凝土拱坝、水闸、水工地下结构、进水塔、水电站压力钢管和地面厂房、渡槽、升船机等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代替DL 5073-2000)2015-9-1实施。


目 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规定
4 场地、地基和边坡
5 地震作用和抗震计算
6 土石坝
7 重力坝
.......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通则》 修订背景与目标 随着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一批批大型、复杂的水工建筑物拔地而起。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地区位于地震活跃带,工程的抗震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历经多年的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原《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2000)在指导水电工程抗震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地震工程理论的不断进步、数值计算方法的革新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原规范在一些方面已显现出滞后性,无法完全满足当前水电工程建设对更高抗震性能的要求。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新版规范的编制,旨在: 1. 更新地震工程理论与方法: 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地震工程研究成果,采纳更科学、更先进的地震作用模拟方法、场地土效应分析技术以及结构动力响应计算手段。 2. 提高设防标准与精度: 结合我国主要地震区的实际情况,适度提高部分关键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并完善地震作用参数的取值方法,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涵盖新型建筑物与技术: 随着水工建筑物类型日益多样化,如碾压混凝土坝、高面板堆石坝、地下厂房等,以及抗震加固技术、隔震减震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新版规范将对此类新型建筑物和技术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设计指导。 4. 完善设计验算与安全评估: 优化结构分析方法,明确各类水工建筑物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目标和验算要求,并引入更精细化的安全评估方法。 5. 提升规范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进一步简化部分计算方法,增加图表和算例,使其更易于工程设计人员理解和应用。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通则》 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对原有规范的简单局部修补,而是基于对当前水电工程抗震设计现状的深入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预判,进行的系统性、全方位的更新与提升。本通则将为我国各类水工建筑物(包括但不限于水库大坝、溢洪道、引水建筑物、发电厂房、输水渡槽、船闸、升船机、水工隧洞、堤防等)的抗震设计提供一套完整、科学、先进的技术标准和设计方法。 主要内容概述 本通则涵盖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全过程所需的各项技术要求,内容详实,覆盖面广。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总则与基本规定 适用范围: 明确本通则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水工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抗震设计。 基本原则: 阐述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总体原则,包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设防”的方针,以及确保工程在设防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性能目标。 术语与符号: 统一规范了抗震设计中使用的各类术语、符号和缩略语,为全书内容奠定基础。 抗震设防目标: 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不同重要程度水工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下的抗震设防目标和性能要求。 第二部分:地震作用与地震效应分析 地震区划与地震动参数确定: 基于最新的地震地质研究成果,对我国地震区的划分进行更新。 详细阐述如何根据工程场地条件、区域地震背景,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包括特征周期、反应谱形状、阻尼比等。 引入了考虑场地土效应的详细方法,包括场地土分类、场地放大系数的确定,以及场地土动力特性的选取。 提供了基于概率风险分析的地震动参数选取方法,以适应不同工程重要性等级的需求。 地震作用的模拟: 动力分析方法: 详细介绍了适用于各类水工建筑物的动力分析方法,包括反应谱分析法、时程分析法(包括人工合成地震波和记录地震波的应用)。 考虑的荷载组合: 明确了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地震荷载与其他荷载的组合方式,以及组合系数的选取。 水-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深入探讨了地震作用下水体与结构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并提供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和方法,特别是对高坝、大型水库的特殊要求。 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模型建立: 提供了不同水工建筑物类型(如重力坝、拱坝、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碾压混凝土坝、水工隧洞、地下厂房等)建立动力分析模型的原则和方法。 计算软件应用: 鼓励并指导使用成熟的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动力响应计算,强调模型参数的选取和验证。 结构变形与稳定性验算: 详细规定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限值,以及稳定性验算的要求。 第三部分:各类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本部分是通则的核心,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分别给出详细的抗震设计要求: 水库大坝: 混凝土坝(重力坝、拱坝、双曲拱坝、支墩坝等): 荷载的确定与分析:地震力、水压力、温度应力等。 结构分析:稳定性分析(抗倾覆、抗滑移)、应力分析(拉应力、压应力、剪应力)、变形分析。 材料要求: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钢筋配置要求。 特殊构造:泄洪消能结构、交通桥等抗震设计。 土石坝(均质土坝、分区土坝、堆石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碾压混凝土坝等): 动力特性分析:坝体动力参数的选取,动力稳定性分析(基于数值模拟)。 内部稳定性:抗液化、抗变形、抗滑坡。 面板结构设计:混凝土面板、接缝、铺设顺序等抗震要求。 排水系统设计:确保地震时排水系统的有效性。 溢洪道与泄洪建筑物: 开敞式溢洪道、槽形溢洪道、竖井式溢洪道等: 结构稳定与变形验算。 消能设施(挑流鼻坎、消力池等)的抗震性能。 闸门、启闭设备的抗震要求。 引水建筑物: 进水口、进水塔、输水隧洞、钢管、水槽等: 隧洞衬砌的抗震设计,考虑围岩的动力响应。 钢管的抗震设计,考虑地震波传播的影响,以及管节连接的强度和延性。 水槽结构及其支墩的抗震设计。 发电厂房: 地面厂房、地下厂房: 厂房主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结构等)的抗震设计。 发电机、水轮机等主要设备的抗震固定与支承。 地下厂房围岩的稳定性分析,洞室的动力响应。 附属设备(变压器、开关设备等)的抗震要求。 船闸与升船机: 闸室结构、闸门、启闭机械的抗震设计。 升船机主体结构、牵引系统、托架等的抗震要求。 堤防与围堰: 堤身填筑材料的选择与压实度要求。 堤身的抗滑稳定性分析。 防渗墙、护坡等构件的抗震要求。 第四部分:抗震构造措施与加固技术 基础处理: 地基加固方法(注浆、桩基等)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基岩裂隙与断层的处理。 结构连接: 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延性要求,防止局部破坏。 沉降缝、变形缝的抗震处理。 防渗与排水: 防渗墙、防渗铺盖、排水孔等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 抗震缝设计: 设置抗震缝的原则、宽度确定。 减隔震技术应用: 对采用隔震、消能减震技术的,明确相关设计原则、技术要求和性能评估方法。 既有工程抗震加固: 对现有水工建筑物进行抗震评估和加固的原则、方法和技术要求。 第五部分:施工、监测与验收 施工要求: 明确抗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的体现,例如材料质量控制、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检查等。 监测与维护: 强调抗震设计完成后,在工程运行期间的监测和定期检查,以及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措施。 验收标准: 规定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通过验收的条件。 创新性与实用性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通则》 在继承原有规范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注入了大量新的科学理念和工程实践经验,具有以下显著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理论更新: 引入了场地液化判别、场地土动响应模拟、考虑水-结构耦合作用的动力时程分析等先进理论,显著提升了地震作用分析的准确性。 方法集成: 整合了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PHA)和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DHA)相结合的方法,为不同重要性等级的工程提供更科学的地震参数选取依据。 技术前沿: 重点关注了碾压混凝土坝、高面板堆石坝、地下厂房等现代水工建筑物,以及隔震、消能减震等新兴抗震技术,为应对新挑战提供了指导。 精细化设计: 鼓励并规范了精细化数值分析的应用,使得结构在不同地震工况下的响应更加直观,设计更加精准。 性能化设计理念: 逐步引入性能化设计理念,强调不同设防目标下的结构性能,而非简单的强度校核。 实用性增强: 增加了大量的算例、图表和细部构造示意,降低了理解和应用难度,提高了规范的可操作性。 结语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通则》 是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领域的又一座里程碑。它不仅代表了当前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技术的最高水平,更将为未来我国水电工程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本通则的发布实施,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本书的每一个章节,每一项条文,都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与智慧,旨在为每一个水工建筑物提供最可靠的抗震防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非常符合一本工程规范的严谨要求。作为一名从事水工结构施工的工程师,我更关心的是规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NB 35047-2015 的发布,是否意味着在施工过程中,对一些抗震措施的实施有更明确的要求和更精细化的工艺指导?例如,在接缝处理、锚固施工、混凝土浇筑振捣等方面,新规范是否对施工质量控制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质量偏差?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抗震支架、减隔震装置等新型抗震技术的应用指导。新规范是否对其适用范围、设计原则、安装工艺以及质量验收标准给出了清晰的说明?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基条件,例如软土、液化土等,新规范在基础加固和抗震设计方面是否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施工图示例、工艺流程说明以及质量检查要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规范的要求,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真正实现抗震设计的预期目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但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外观。作为一名致力于水电工程安全研究的学者,我关注的是规范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发展。NB 35047-2015 取代DL5073-2000,这本身就意味着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论的革新。我非常想知道,新规范在地震作用的模拟和荷载的选取方面,是否有引入更先进的地震动合成技术,例如基于场地地震学特征的地震波选取方法,以及对不同地震动特性(如持续时间、频率内容、非平稳性等)的考虑是否更加充分?对于不同重要等级的水工建筑物,以及位于不同地震危险区的工程,地震作用的选取标准和安全系数的取值是否有所调整?此外,在结构构件的抗震强度和延性设计方面,新规范是否采纳了最新的材料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研究成果,例如对混凝土、钢筋、土体等材料在强震作用下的性能退化行为是否有更深入的探讨和更精确的建模?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理论依据和充分的试验数据支持,帮助我们理解新规范的科学内涵,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评分

这本书的设计风格简洁,内容专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水工结构设计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着规范的更新,因为这代表着行业前沿的技术发展。NB 35047-2015 取代DL5073-2000,意味着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的进步。我非常期待书中在结构动力分析方法上的革新。新规范是否引入了更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例如在考虑结构非线性、阻尼效应、以及与地基和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是否有更详细和更准确的计算模型?对于不同类型水工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分析,如坝体、闸门、输水建筑物等,新规范是否提供了更精细化的分析手段和计算参数?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对一些复杂工况,如溃坝洪水与地震联合作用、极端地震事件下的结构响应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提供了相应的分析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理论推导、详细的算法描述,并辅以典型算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规范在结构动力分析方面的新进展。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内容的丰富性所吸引。作为一名曾经参与过多次水工建筑物抗震鉴定的技术人员,我深知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潜在的地震风险时。NB 35047-2015 的更新,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先进的设计依据。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抗震性能评估和薄弱环节识别的内容。新规范是否对水工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进行了更新,例如在损伤机理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以及拟静力法和动力时程分析的应用方面,是否有更明确的指导和更推荐的方法?对于一些老旧的水工建筑物,如何根据新规范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提出有效的加固改造方案?书中是否提供了详细的鉴定流程、评估指标和加固技术指南?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阐述这些内容,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规范在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方面的应用,从而为保障水工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的工程师,我深知规范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NB 35047-2015 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更科学、更严谨的抗震设计依据。我迫切想知道,新规范在施工质量控制和检测方面是否有更明确的要求。例如,在混凝土施工、钢筋绑扎、模板支撑、以及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新规范是否对关键工序和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标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抗震构件的尺寸、配筋、接头构造等细节要求。新规范是否对这些关键设计参数的选取和施工工艺的实施有更明确的规定,以确保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此外,对于工程完工后的抗震性能监测和评估,新规范是否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施工技术要求、质量检测规程和监测方案示例,帮助我们更好地履行质量监督职责,确保水电工程的抗震安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在西南地区从事水电工程建设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对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NB 35047-2015 的发布,意味着我们有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标准。我特别想了解新规范在考虑区域性地震特征方面是否有所突破。例如,对于该地区特有的地震动特性,如远场慢速破裂地震动、近场强震动等,新规范是否提供了更精细化的地震动参数选取方法和分析模型?在场地土动力特性分析方面,是否充分考虑了当地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岩土体性质,例如对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等不利因素的处置是否有更详细的规定?此外,针对高拱坝、碾压混凝土坝等典型建筑物,新规范在抗震设计和复核方面是否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流程、场地地震动参数选取指南,以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工程案例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规范,提高工程的抗震安全水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作为一本规范性文件,它承载着保障水电工程安全运行的重任。从目录上看,新规范 NB 35047-2015 涵盖了从一般规定到具体建筑物类型,再到抗震措施和监测等多个方面,结构逻辑清晰,脉络分明。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地震风险评估和地震动参数确定的章节。在地震区划、地震动参数取值以及场地土动力特性分析方面,新规范是否采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例如,对于不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应用,是否有更详细的指导?场地土动力特性的分类标准和参数选取方法是否有所优化,以更好地反映真实的场地响应?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足够详实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让我能够准确地评估潜在的地震影响。此外,对于水工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评估,新规范是否引入了更先进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以及损伤累积的评估机制?这些都是决定工程安全的关键因素。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内容,并辅以具体的计算示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规范的要求,从而在设计中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和严谨性。作为一名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正努力学习和掌握水工结构的设计原理和规范。NB 35047-2015 的更新,为我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学习材料。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抗震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阐述。新规范是否对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结构动力响应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的解释?对于静力法、拟静力法、以及动力时程分析等抗震设计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是否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大量的插图、图表和公式推导,帮助我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如水库大坝、泄洪建筑物、引水工程等,新规范在抗震设计和构造要求上是否有针对性的讲解?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学习路线图,以及丰富的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我扎实掌握新规范的知识体系,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严谨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在水工结构领域耕耘多年的设计人员,我一直密切关注着行业内的最新技术动态和规范更新。NB 35047-2015 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水电工程抗震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迫切地想了解新规范在水工建筑物本体抗震性能分析方面的突破。在动力响应分析方面,新规范是否对数值模拟方法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比如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网格划分、材料非线性参数的选取以及边界条件的设定等方面是否有更精细化的规定?对于高坝、碾压坝、土石坝等不同类型水工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分析,新规范是否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分析手段和计算模型?特别是一些复杂结构,如大跨度闸门、启闭机结构、以及各种附属建筑物,它们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如何进行准确评估,新规范是否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理论推导和清晰的计算步骤,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说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规范的核心内容,从而提高设计质量,确保工程安全。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首先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在水电行业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此次的规范更新,从DL5073-2000到NB 35047-2015,本身就意味着技术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我迫切地想知道,新规范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深化和改进,特别是对于一些曾经在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情况,是否有了更明确、更具指导性的条文。我非常关注新规范是否引入了更先进的计算模型,例如在地震动参数的选取上,是否有更精细化的区域划分和更符合实际的场地土动力特性分析方法。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比如高坝、碾压混凝土坝、面板堆石坝等,新规范在抗震复核和设计方法上是否有所调整?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它们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是否得到了更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工程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规范,从而提升水电工程的抗震安全水平。同时,我也希望新规范能够对一些关键的设计参数,如地震波的选取、弹塑性分析的边界条件、以及结构损伤的评估标准等方面,给出更清晰的指导,减少工程实践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评分

配送快。。。

评分

11223345878999

评分

考试必备

评分

很好啊很好啊很好啊很好啊很好啊很好啊

评分

货已收到,活动价格给力。

评分

不错

评分

质量非常的好,是正版的规范

评分

不错的标准

评分

很好啊很好啊很好啊很好啊很好啊很好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