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友兰 著
图书标签:
  • 冯友兰
  • 随笔
  • 哲学
  • 人生
  • 理想
  • 文化
  • 中国哲学
  • 学术
  • 散文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77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72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学者随笔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哲学大师冯友兰以鸿篇巨制构筑了其哲学体系,却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及质朴又饱含洞见的随笔作品为这些哲学思想增添了盎然的诗意。要 就是一部“冯体哲学随笔”的选集。

内容简介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O),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一九二O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伍德布里奇等名师,一九二四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菩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

作者简介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O),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一九二O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伍德布里奇等名师,一九二四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菩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

目录

人生哲学
一种人生观
《人生哲学之比较研究》序言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人生术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
论命运
人生成功之因素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哲学精神
论“比较中西”
泛论中国哲学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老子哲学
孟子哲学
中国现代哲学
论民族哲学
儒家哲学之精神
先秦儒家哲学述评
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生活境界
新对话(一)
谈儿女
评艺文
赞中华
致中和
存诚敬
境界
论风流
祭母文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宗璞小说散文选》佚序
我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点经验

精彩书摘

性善与性恶 哲学家常有以“人心”、“道心”,“人欲”、“天理”对言。性善性 恶,亦为中国几千年来学者所聚讼之一大公案。我以上专言欲,读者必以为 我是个“不讲理的戴东原”(胡适之先生语),专主“人欲横流的人生观”( 吴稚晖先生语)了。我现在把我的意思申言之。我以为欲是一个天然的事物 ,他本来无所谓善恶,他自是那个样子。他之不可谓为善或恶,正如山水之 不可谓为善或恶一样。后来因为欲之冲突而求和,所求之和,又不能尽包诸 欲,于是被包之欲,便幸而被名为善,而被遗落之欲,便不幸而被名为恶了 。名为善的,便又被认为天理;名为恶的,又被认为人欲。天理与人欲,又 被认为先天根本上相反对的东西,永远不能相合。我以为除非能到诸欲皆相 和合之际,终有遗在和外之欲,因之善恶终不可不分。不过若认天理人欲为 根本上相反对,则未必然。现在我们的道德及种种制度,皆日在改良。若有 一个较好的制度,就可得到一个较大的和。若所得到之和较大一分,所谓善 就添一分,所谓恶就减一分,而人生亦即随之较丰富,较美满一分。譬如依 从前之教育方法,儿童游戏是恶,在严禁之列,而现在则不然。所以者何? 正因依现在之教育方法,游戏也可包在其和之内故耳。假使我们能设法得一 大和,凡人之欲,皆能包在内,“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则 即只有善而无恶,即所谓至善;而最丰富最美之人生,亦即得到矣。至于人 类将来果能想出此等办法,得到此等境界与否,那是另一问题了。 理智之地位 以上所说,是中、和、通之抽象的原理。至于实际上具体的中、和、通 ,则需理智之研究,方能得到。譬如“饮酒无量,不及乱”,虽仅有关于个 人,而若能知如何是乱,则亦已牵及过去经验,一牵及过去经验,便有推理 作用。至于我之自由,究竟若何方不侵犯他人之自由,以及社会上政治上诸 种制度之孰好孰不好,则更非理智对于各方情形具有切实的研究不能决定。 儒家书中,每说“时中”,盖以“中”为随时而异。如此则理智尤必须对于 “时”有精确的知识,方能使我们知道如何为“中”。理智在人生之地位及 其功用,在引导诸欲,一方面使其能得到满足,一方面使其不互相冲突。理 智无力,欲则无限。 梁漱溟先生近来提倡孔家哲学。孔子也讲中和,不过梁先生说:“如是 之中或调和,都只能由直觉去认定。到中的时候,就觉得俨然真是中,到不 调和的时候,就俨然确是不调和。这非理智的判断,不能去追问其所以,或 认定就用理智顺着往下推。若追问或推理,便都破坏柢牾讲不通了。”“于 是我们再来看孔子从那形而上学所得的另一道理。他对这个问题,就是告诉 你最好不要操心。你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找个道理打量计算着去走。若是打量 计算着去走,就调和也不对,不调和也不对,无论怎样都不对;你不打量计 算着去走,就通通对了。人自然会走对的路,原不需你操心打量的。遇事他 便当下随感而应,这随感而应,通是对的。要于此外求对,是没有的。”“ 孔家本是赞美生活的,所有饮食男女本能的情欲,都出于自然流行,并不排 斥,若能顺理得中,生机活泼,更非常之好的;所怕理智出来分别一个物我 ,而打量计较,以至直觉退位,成了不仁。”所有饮食男女本能的情欲,都 出于自然流行,若能顺理得中,生机活泼,更非常之好,正是本文所主张者 。其与梁先生所说不同之点,即在本文以为中和是“理智的判断”之结果, 而梁先生则以为“只能由直觉去认定”。 关于梁先生所说,有两个问题:(一)梁先生所说,果是不是孔子所说。 (二)梁先生所说,实际上果对不对。我们现在既非讲中国哲学史,故可专就 第二问题,加以讨论。梁先生所以主张直觉能认定中和者,其根本的假定( 不说是孔子之根本的假定者,因第一问题,未曾解决,故未可即归孔子)是 :宇宙大化“是不断地往前流,往前变化;又调和与不调和不能分开,无处 无时不是调和,亦无处无时不是不调和者”。“我们人的生活更是流行之体 ,他自然走他那最对,最妥帖,最适当的路。他那遇事而感而应,就是个变 化。这个变化自要得中,自要调和,所以其所应无不恰好。所以儒家说‘天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只要你率性就好了。”这就是梁先生主张直觉生 活的理论。直觉不会错的。以人之生活,自然走最对的路,而直觉又是其自 然的、直接的表现故。我以为人是要走那“最对,最妥帖,最适当的路”。 “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都是因为要走那条路。但是必待于他们去忧 去劳,即足见人不能“自然”走那条路。梁先生以为人之所以不自然走那条 路者,由于人“打量计算着走”,不凭直觉。但姑即假定“打量计算着走” 为不对,但自“无始以来”,人既多“打量计算着走”,即又足以证明人不 能“自然”走那最对的路。人既不能“自然”走那最对的路,我们何以敢断 定其“所应无不恰妒昵?梁先生必以为人之所以“打量计算着走”者,因为 人不凭直觉;不过梁先生所谓直觉之存在,正赖人之自然走最对的路为大前 提。若大前提非事实——无论其因何而非事实——则断案之非事实,亦即随 之了。 假使我们都如小说上所说的神仙,想要什么立时就有什么,诸欲既能随 时满足而又不相冲突,则当下即是美满人生,当然可专凭直觉,但其时也就 无人谈起直觉了。但无论若何乐观的人,他总不能说我们现在的人生,就是 这样美满。诸欲不易满足而又互相冲突,已如上述。即世界志士仁人所提倡 之人生方法,亦五光十色,令人目眩。于此而有种种人生问题,于此而欲解 决此种问题,若不依理智,将何依呢?即梁先生于诸种人生态度之中选出直 觉,以为我们行为之指导者,但其所以选出直觉者,仍是理智研究之结果, 一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仍是理智之产物。姑即认直觉生活之果可贵,但 吾人所以知直觉可贵,理智之可贱者,仍是理智。吾人或选理智,以解决人 生问题;或选直觉,以解决人生问题。所选虽不同,而选者则一——同是理 智。由此则可知理智在人生之地位了。 梁先生说:“一般人总要推寻定理,若照他那意思看,孔家所谓‘钓而 不网,弋不射宿’,‘君子远庖厨’,未免不通。既要钓何如网,既不网也 就莫钓,既要弋就射宿,既不射宿也就莫弋,既不忍食肉就不要杀生,既杀 生又何必远庖厨。”我以为即不必诉于直觉,也不见得此种办法不通。我们 对于牛羊,一方面“悯其无罪而就死地”,而不欲杀之,一方面要食其肉而 欲杀之。两方冲突,故有此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办法以调和之。“君 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唐明皇何必掩面(姑假定他真会掩面)? 掩面又何救于太真之死?但他不愿见其死,故佯若不见。据近来析心术派的 心理学讲,人自己哄自己之事甚多,因人生不少不如意事,若再不自己哄自 己,使不能满足之欲,得以发泄,则人生真要“凶多吉少”了。P9-12

前言/序言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家如璀璨的星辰,以其深邃的洞察和不懈的探索,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冯友兰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巨匠。他的思想,不仅是学术上的瑰宝,更是对人生价值、道德追求、精神境界的深刻反思。本书《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并非对冯友兰先生的某部特定著作进行梳理或评述,而是精选了他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所发表的诸多精彩随笔、演讲稿、以及与他人对话的片段。这些文字,如同闪烁的珍珠,串联起他对于“理想人生”的理解与阐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如何安顿身心、超越凡俗、追求更高远意义的人生图景。 本书的选编,旨在呈现冯友兰先生思想中更具生活化、更贴近个体生命体验的一面。他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哲人,而是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与时代对话,与读者交流,引导人们去思考那些最根本的问题:何以为人?何以为善?何以为乐?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活出生命的尊严与光彩? 第一部分:精神的维度——超越物欲的束缚 在现代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常常成为人们内心焦虑的源头。金钱、名利、地位的追逐,使得许多人如同陀螺般旋转,疲于奔命,却常常迷失了真正的方向。冯友兰先生深谙此道,他在随笔中反复强调,精神的富足远比物质的丰盈更为重要。 “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贫穷,而是精神的贫瘠。”这句话或许能概括他在此部分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仅仅将目光聚焦于物质的占有,那么他的生命便如同被禁锢在了一个狭小的牢笼里,永远无法体验到更广阔的天地。真正的理想人生,应当是将精神的追求置于首位,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审视物欲,不被其奴役,而是成为其驾驭者。 书中精选的篇章,如《谈“无用”之用》、《论读书的乐趣》、《精神的自由》等,无不体现了这种思想。冯友兰先生并非否定物质生活的重要性,他只是提醒我们,物质是手段,而非目的。一个懂得精神滋养的人,即使身处物质匮乏的环境,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喜悦。相反,一个只有物质而无精神的人,即使坐拥金山银海,也可能活在无尽的空虚与不安之中。 他鼓励人们多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开阔心胸,提升见识,与伟大的灵魂对话。读书,是通往精神自由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智者交流,汲取他们的人生智慧,从而校正自己的方向,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外,他还提倡一种“玩”的生活态度。这里的“玩”,并非指游手好闲,而是指一种不功利、不带目的、纯粹出于兴趣和热爱而投入的活动。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欣赏艺术,抑或是体验自然,当一个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获得的是纯粹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这便是“无用之用”的体现。这种“玩”的精神,恰恰是抵抗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保持生命活力的重要力量。 第二部分:道德的实践——涵养君子之风 孔子所言的“君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是道德人格的典范。冯友兰先生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同时,也对“君子”的内涵进行了现代性的解读。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人生,必然是一个道德上不断完善的人生,一个力求成为“君子”的人生。 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范畴,并结合当代社会生活,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践行这些道德准则。他笔下的“君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能够克己复礼,明辨是非,勇于担当,并对他人和社会抱有责任感的人。 在《论“克己复礼”》、《君子与小人》、《责任与担当》等篇章中,冯友兰先生深刻地分析了道德修养的内在机制。他指出,道德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反省自身,审视自己的言行,纠正自己的缺点。同时,它也需要我们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中,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他特别强调了“智”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这里的“智”,并非狭义的聪明才智,而是指一种明辨是非、通达事理的智慧。一个缺乏智慧的人,即使有良好的道德意愿,也可能因为见识的短浅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追求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是道德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冯友兰先生还对“义”的内涵进行了拓展。他认为,“义”不仅仅是遵循某种规则,更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以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君子之道在于“见利思义”,能够权衡利弊,做出符合道义的选择。这种对于“义”的理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部分:人生的智慧——安顿身心之道 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后,人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和追问。如何才能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才能面对生命的无常,保持从容与达观?冯友兰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本书中关于“人生境界”、“生死的智慧”、“从容面对挫折”等主题的随笔,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他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引导读者去体悟,去实践,去发现适合自己的安顿身心之道。 他提出的“人生境界”说,为我们理解人生的不同层次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从低到高,他将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指出,大多数人止步于前两种境界,而真正的理想人生,则需要努力向后两种境界迈进。这并非要我们放弃世俗的生活,而是在享受物质、追求功利的同时,不忘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并最终达到一种与宇宙精神相契合的“天地境界”。 在谈论生死时,冯友兰先生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达观。他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是生命过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我们不应畏惧死亡,而应珍惜生命,并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价值。他鼓励人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死的离合,将生命的意义寄托在对后世的贡献和精神的传承上。 对于人生中的挫折与困境,冯友兰先生也给出了充满智慧的应对之道。他认为,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人生成长的契机。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是从未跌倒,而是跌倒后能够重新站起来,并从中吸取教训,变得更加坚韧。他强调了“自胜”的重要性,即战胜自己的惰性、恐惧和偏见,才能真正克服外在的困难。 结语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如同一面古老而澄澈的镜子,映照出一位伟大哲人的人生思考。他没有提供万能的药方,而是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点亮了前行的方向。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冯友兰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更能从中汲取滋养,反思自身的人生。 他所倡导的超越物欲的精神追求,不懈的道德实践,以及超然达观的人生智慧,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构建理想人生的宝贵财富。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悟的书,它将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帮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丰盈,活出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理想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便被其深邃的思想和温和的笔调深深吸引。冯先生的人生智慧,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哲学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与深刻体悟。他谈论的“理想人生”,并非虚无缥缈的空想,而是扎根于现实,指引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笃定。书中关于“知人”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剖析了人性的复杂,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个体的动机与行为,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深刻的认知。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微妙,理解和包容变得尤为重要。冯先生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盲点,引导我们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差异,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他提出的“自觉”与“自律”,更是实现理想人生的基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迷失自我。而“自觉”,便是回归内心,倾听自己真正的声音;“自律”,则是抵制诱惑,坚持自我设定的原则。这种内在的力量,是抵御外界干扰,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读罢此书,我仿佛获得了一份心灵的地图,指引我在人生的迷雾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去塑造一个更加丰盈、有意义的自我。

评分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籍,它不像某些哲理读物那样晦涩难懂,反而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深刻的道理融入日常的生活场景之中。冯先生对于“真”的追求,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他告诫我们要“返璞归真”,去除虚伪与矫饰,以真实的自我去面对世界。在充斥着表演与伪装的现代社会,能够保持一份纯真与坦诚,是多么难能可贵。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述,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回顾,生动地诠释了“真”的力量。此外,他对“乐”的理解也十分独到。他认为真正的快乐,并非源于外界的刺激,而是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平和。这种“乐”是一种深刻的幸福感,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激。书中关于“宁静致远”的探讨,更是对快节奏生活的有力反思。他提醒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要为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片宁静的港湾,在那里,我们才能听清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其毕生的智慧,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能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仿佛一场与智者静坐的对话。冯友兰先生以其特有的儒雅与睿智,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髓,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他笔下的“理想人生”,并非是对物质的奢求,也不是对名利的追逐,而是一种内在的安宁与精神的丰盈。他强调“内圣外王”,认为真正的理想人生,始于内心的修养,而后才能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尤其欣赏他对“情”的解读。在许多人眼中,“情”似乎与理性相对立,甚至是一种需要压抑的负面情绪。然而,冯先生却认为,恰当的情感表达与管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引导我们去理解情感的本质,去学会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如何在复杂的情感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书中关于“知命”的论述,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在不可控的外部因素面前,学会接受与顺应,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成熟的智慧。它教会我们在风雨中泰然自若,在顺境中感恩前行。这种“知命”的态度,能够极大地减轻我们内心的焦虑与痛苦,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当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

当我翻开《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的那一刻,便知道这是一次与思想的深度对话。冯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我内心的尘埃,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关于“孝”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温暖。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独立性的增强,“孝”的内涵似乎变得模糊。而冯先生则从更广阔的视角,阐释了“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关怀与传承。他强调,尊重长辈的智慧,理解他们的经历,并从中汲取养分,是对“孝”更深层次的体现。他的“君子”情怀,也深深感染了我。他所推崇的“君子”,并非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具备高尚品德,有责任感,并且不断自我完善的人。这种人格的塑造,是构建理想人生的重要基石。书中对于“敬”的强调,更是现代人需要认真反思的。无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生命本身,保持一份敬畏之心,能够让我们更加谦逊,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古老智慧的沉淀,它没有惊涛骇浪,却有润物无声的力量,悄悄地改变着我的思想,让我对“理想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评分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次启发我们思考的邀约。冯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他对于“义”的阐述,让我对人生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面对利益与道德的两难时,他引导我们去追寻“义”,去做出符合良知和道义的选择,即使这会付出代价。这种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他对“仁”的理解,更是超越了单纯的道德范畴,上升到了对生命本真的关怀。他认为,“仁”是一种对他人的同情与理解,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这种博爱的情怀,是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社会的基石。书中关于“成己成物”的探讨,则让我看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他强调,真正的理想人生,不仅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更要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践行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内心充实、行为正直的理想人生之路。

评分

好书 必看 包装不错 有塑料膜

评分

言辞恳切、直入主题,不兜圈子、不逃避。真正厉害的人是不需要宗教的,人生四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重要的是“尽性”,钱穆也有类似的观点。文化上是颇不赞同胡适的。后期写的东西,也满口马克思主义了。

评分

包装不错。

评分

虽无包装,但是朴质的外表很符合这书的气质哦

评分

本书选摘了冯友兰先生谈论人生哲学、中西方哲学比较、中国诸子百家哲学思想介绍等方面的

评分

最近有些消极,《理想人生》,想看看冯友兰老师是怎么说的。。。

评分

囤货还未看

评分

书很好,要认真 读一读

评分

读书和旅行:书和旅行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但旅行不是走过了看过了就称之为旅行 真实的旅行是对目的地文化的一种了解和发现 而这些又来自于书本的积累 所以读书也就成为了一种旅行 而这种旅行将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感动 感悟——2012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