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WLAN)设计与实现/21世纪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系列精品教材

无线局域网(WLAN)设计与实现/21世纪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系列精品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水福,历晓华,段炼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局域网
  • WLAN
  • 无线网络
  • 网络设计
  • 网络实现
  • 通信工程
  • 电子工程
  • 信息科学
  • 计算机网络
  • 无线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56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27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字数:54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概述、标准、关键技术、设备及附件、拓扑结构、规划与设计、安全与QoS设计以及安装、配置与调试、测试与验收等。 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是无线局域网概述,主要介绍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技术定位、采用的频段、技术各类、管理机构以及发展历程;第2章是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介绍国际主流标准——IEEE 802.11系列标准;第3章是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第4章是无线局域网设备及附件,主要介绍常用设备工作原理和产品实例;第5章是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主要介绍无中心拓扑和有中心拓扑,以及无线网状网(Mesh)拓扑结构;第6章是无线局域网规划与设计;第7章是无线局域网安全与QoS设计,主要介绍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措施,以及如何在无线局域网中实现安全策略和QoS功能;第8章是无线局域网安装,主要讲解无线接入点AP的安装;第9章是无线局域网配置与调试;第10章是无线局域网测试与验收。

内容简介

  详细地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概述、标准、关键技术、设备及附件、拓扑结构、规划与设计、安全与QoS设计以及安装、配置与调试、测试与验收等。
  《21世纪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系列精品教材·无线局域网(WLAN)设计与实现》内容丰富,叙述深入浅出,不仅注重理论方法的引导,更注重工程实际的应用。《21世纪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系列精品教材·无线局域网(WLAN)设计与实现》可作为大专院校信息工程类、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教材,同时也适合从事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等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第1章 无线局域网概述
1.1 各种无线网技术定位
1.2 无线局域网采用非专用频段
1.3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1.4 Bluetooth技术
1.5 IrDA技术
1.6 NFC技术
1.7 ZigBee技术
1.8 UWB技术
1.9 无线局域网的组织机构
1.10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程

第2章 无线局域网标准
2.1 IEEE 802.11
2.2 IEEE 802.11b
2.3 IEEE 802.11a
2.4 IEEE 802.11g
2.5 IEEE 802.11b/a/g标准比较
2.6 IEEE 802.11n
2.7 IEEE 802.11e
2.8 IEEE 802.11h
2.9 IEEE 802.11i
2.10 WiMAX系列标准

第3章 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
3.1 无线局域网物理层的关键技术
3.2 无线局域网数据链路层的关键技术

第4章 无线局域网设备及附件
4.1 无线网卡
4.2 无线天线
4.3 馈线与连接器、功分器和避雷器
4.4 无线接人点(AP)
4.5 无线网桥
4.6 无线路由器
4.7 POE交换机和以太网供电模块
4.8 无线交换机
4.9 无线网关

第5章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1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2 Mesh结构

第6章 无线局域网规划与设计
6.1 设计目标
6.2 设计原则
6.3 需求分析
6.4 设计无线局域网首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6.5 产品的选择
6.6 网络方案的编写
6.7 解决方案实例

第7章 无线局域网安全与QoS设计
7.1 无线局域网安全的严峻挑战
7.2 无线网络的安全措施
7.3 无线局域网Qos设计

第8章 无线局域网安装
8.1 安装前准备
8.2 室内型安装
8.3 室外型安装
8.4 网络连接

第9章 无线局域网配置与调试
9.1 无线客户端的安装与配置
9.2 AP的配置
9.3 无线交换机的配置

第10章 无线局域网测试与验收
10.1 无线局域网测试与验收概述
10.2 测试工具
10.3 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
10.4 无线网中如何定位和测试干扰源
10.5 无线局域网的优化

精彩书摘

  第1章 无线局域网概述
  一般而言,凡是采用无线传输的计算机局域网络都可称为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network,WLAN)。具体地说,以无线电波、激光、红外线等来代替有线局域网中的部分或全部传输媒介便构成了无线局域网。而就应用层面来讲,它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完全一样,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无线数据通信不仅可以作为有线数据通信的补充和延伸,而且还可以与有线网络环境互为备份。
  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技术,取代旧式的双绞线构成局域网络,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所有功能。网络所需的基础设施不需再埋在地下或隐藏在墙壁里,而且可以随需移动或变化。它使用无线信道来接入网络,为通信的移动化、个人化和多媒体应用提供了潜在的手段,并成为宽带接入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无线局域网可以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
  1.1 各种无线网技术定位
  目前,市场上采用无线网技术进行通信的手段很多。例如利用蓝牙(bluetooth)和红外(IrDA)技术组成的网络,传输数据速率中低(<1Mbps),传输距离短,因而将它们定义为无线个人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WPAN)。WPAN主要用于个人用户的工作空间,典型的距离覆盖为几米,可以与计算机同步传输文件,也可以访问本地外围设备,如打印机等。 而利用IEEE 802.1lb,IEEE 802.11a,IEEE 802.11g等标准组成的网络,其传输数据速率达到中高(2~54Mbps),传输距离中等,因而定义为无线局域网(WLAN)。这也给出了无线局域网的狭义定义——凡是遵循IEEE 802.11系列协议标准的网络均定义为无线局域网。许多文章和书籍都采用这样的定义。这些协议是由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这也是本书要介绍的重点。

前言/序言



《光网络技术与应用》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作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光网络技术以其高带宽、低延迟、高可靠性等独特优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成为支撑现代通信、数据中心、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发展的基石。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深入探讨光网络技术的核心原理、关键组成部分、主流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及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一本全面而实用的参考。 本书内容覆盖了光网络技术的完整技术链条,从最基础的光传输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网络架构设计、设备选型、性能优化及维护管理。全书共分为十一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光网络技术的宏观认知和微观理解。 第一章 光通信基础 本章将从光通信的基本原理讲起,回顾电信号与光信号的转换机制,介绍光在光纤中的传播特性,如全反射、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等。我们将详细阐述光信号的产生、调制、解调过程,重点介绍激光器、光探测器等关键器件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同时,也会对不同类型光纤(单模光纤、多模光纤)的结构、特点及适用场景进行分析,为后续章节的光网络构建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二章 光纤传输系统 在掌握了光通信的基础知识后,本章将聚焦于构成光网络“毛细血管”的光纤传输系统。我们将深入剖析光信号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损耗和失真,并介绍一系列抑制这些不利因素的技术,例如光放大器(EDFA、拉曼放大器等)的原理和应用、光电再生技术、以及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如电子色散补偿EDC、数字信号处理DSP)。此外,本章还会探讨不同传输速率(如10Gbps、40Gbps、100Gbps及更高速率)下的系统设计考量,以及时分复用(TDM)、波分复用(WDM)等关键复用技术在提升光纤传输容量方面的作用。 第三章 波分复用(WDM)技术 波分复用(WDM)是现代光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允许在同一根光纤上传输多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光纤的传输容量。本章将详尽介绍WDM的两种主要形式:粗波分复用(CWDM)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我们将深入解析光栅、干涉仪等关键波长选择和复用/解复用器件的工作原理,并探讨高密度WDM系统的信道间隔、波长管理、功率平衡等关键设计问题。同时,还会介绍DWDM系统的典型网络架构,以及在长途、城域和接入网中的应用。 第四章 光交换技术 光交换是实现光网络灵活连接和高效资源利用的关键。本章将介绍不同层次的光交换技术,包括光电光交换(OEO)和纯光交换。我们将深入探讨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液晶、电光效应等技术的全光交换器件,分析其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如交换容量、交叉损耗、切换时间)和优缺点。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光分组交换、光电路交换等新型光交换模式,以及它们在未来网络中的潜在应用,例如提升数据中心内部的通信效率和灵活性。 第五章 光网络架构与拓扑 构建高效、可靠的光网络需要精心设计的网络架构和拓扑结构。本章将从宏观角度审视光网络的设计。我们将分析点对点(P2P)、点对多点(P2MP)、环形、总线、星形等多种光网络拓扑的特点、优势与劣势,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重点将放在介绍当前主流的光网络架构,如SDH/SONET(同步数字体系/同步光纤网络)的演进,以及下一代光传输网络(OTN)的架构和优势,包括其在数据传输、业务调度和网络管理方面的提升。 第六章 光传输网络(OTN) OTN是当前构建高速、大容量光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本章将对OTN进行深入的剖析。我们将详细讲解OTN的封装机制,包括ODU(光通路数据单元)、ODUflex等不同级别的封装,以及它们如何支持灵活的业务映射和承载。本章还将重点介绍OTN的网络保护机制,如1+1保护、SNCP/MSCP(单节点/多节点保护切换)等,以及OTN在提高网络可靠性和业务隔离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还会探讨OTN与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等IP网络技术的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承载。 第七章 光网络设备 光网络是由一系列功能各异的设备组成的复杂系统。本章将详细介绍构成光网络的主要设备。我们将深入讲解光传输设备(如OLT、ONU、DCS)、光放大器(EDFA、SOA)、光复用/解复用设备(MUX/DEMUX)、光开关/交叉连接设备(OXC/ROADM)、光监控检测设备(OTDR)等的核心功能、技术原理和技术指标。此外,本章还会介绍不同厂商的典型设备型号,并探讨设备在实际部署中需要考虑的选型因素。 第八章 光网络管理与监控 一个稳定可靠的光网络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与实时的监控。本章将聚焦于光网络的管理与监控体系。我们将介绍光网络管理系统(NMS)的功能,包括性能监控、故障诊断、配置管理、拓扑管理等。重点将放在介绍实时监控技术,如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TL1(Telecommunication Logistics Information)等协议在光网络管理中的应用。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智能光网络(iWDM)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在光网络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九章 光网络安全 随着光网络承载的业务日益重要,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本章将专门讨论光网络的安全性。我们将分析光网络面临的潜在安全威胁,包括物理层安全(如光纤窃听)、协议层安全(如路由攻击、拒绝服务攻击)以及管理层安全(如未经授权访问)。本章还将介绍光网络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如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并探讨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在提升光网络安全方面的潜力。 第十章 光网络应用 光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在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本章将展示光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我们将重点介绍光网络在长途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FTTx)中的部署和演进。此外,还将深入探讨光网络在数据中心内部互连(DCI)、5G移动通信回传和前传、物联网(IoT)通信、以及新兴的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平台等领域的关键作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光网络技术如何赋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 第十一章 光网络发展趋势 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光网络技术也正朝着更加智能、高效、灵活的方向发展。本章将展望光网络的未来。我们将探讨诸如相干光通信技术、硅光子技术、空分复用(SDM)、超长距离传输、全光计算、以及与AI、ML(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未来光网络中的发展前景。同时,我们也将分析未来光网络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应对这些挑战,从而构建面向未来的下一代通信基础设施。 本书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读者能够对光网络技术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为他们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贡献智慧提供有力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无线网络,背后凝聚了如此多的工程智慧和技术挑战。书中对大规模部署场景下,如何进行AP数量的精确计算、信道规划的优化、以及负载均衡策略的制定,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作者用大量的图表和仿真数据来支撑其理论,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用户密度”和“覆盖范围”之间权衡的讨论,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叠加,更是一种对现实环境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书中还提到了一些高级的概念,比如射频识别(RFID)在WLAN中的集成应用,以及物联网(IoT)设备接入的特殊考量,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WLAN技术在更广阔领域的应用潜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启发,它让我对信息科学和电子工程领域的无限可能充满了好奇。

评分

我一直觉得在信息时代,网络连接是如同空气一样基础的存在,但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真正理解到构成这一切的背后逻辑。作者在探讨无线安全方面的内容,简直是将我从一个“小白”拉到了一个“安全意识极高”的境界。书中对WPA3协议的详细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旧的加密方式已经不再安全,以及新协议是如何通过增强密钥交换和数据加密来提供更强大的保护。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列举了大量实际网络攻击的案例,比如弱密码破解、ARP欺骗、中间人攻击等,并详细分析了攻击的原理和防范措施。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讲解,更是一种警示,让我意识到在构建和维护无线网络时,安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重中之重。书中还对网络准入控制(NAC)和微分段技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对于构建大型企业级WLAN网络,实现精细化的访问权限管理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一个真正健壮、安全的无线网络,需要考虑的细节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无线局域网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概念,没想到里面竟然蕴藏着如此深厚的学问。从最基础的物理层原理,到各种复杂的协议栈设计,再到实际部署中的各种考量,这本书都给出了详尽而清晰的解释。特别是关于射频干扰的章节,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阐述不同干扰源如何影响信号的传播,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备选择来规避这些问题。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室内环境多径效应的案例分析,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信号在不同介质反射后如何叠加,导致信号衰减和失真,以及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比如使用定向天线或者调整AP的摆放位置,都极具实践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不同WLAN标准(如802.11a/b/g/n/ac/ax)的演进历程和各自的优势劣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Wi-Fi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作为一个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我对实际操作的技能需求非常迫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就像一本手把手的指南,从基础的设备选型,到具体的配置过程,再到最后的性能优化,几乎涵盖了一个WLAN工程师需要掌握的全部流程。书中对不同厂商无线接入点(AP)的配置界面和操作逻辑的对比分析,让我对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不同设备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我将来快速适应新环境打下了基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无线网络性能测试和故障排除的部分,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比如使用Wireshark进行抓包分析,利用专业的无线测试仪进行信号强度和吞吐量测量,以及如何根据日志信息定位问题根源。这些内容对我来说简直是“宝藏”,让我不再对复杂的故障现象感到束手无策。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让我感觉自己离成为一名合格的WLAN工程师又近了一步。

评分

这本书在系统架构设计方面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连接设备,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可扩展、高可用、低延迟的无线网络体系。书中关于分布式WLAN架构和集中式WLAN架构的优劣势分析,让我明白了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合适架构的重要性。作者还深入探讨了QoS(服务质量)管理,如何通过优先级调度、带宽控制等手段,保证关键业务(如VoIP、视频会议)在无线网络中的流畅运行,这对于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网格网络”和“漫游”机制的讲解印象深刻,它让我了解到设备在不同AP之间无缝切换的底层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漫游算法来减少连接中断的时间。此外,书中对未来WLAN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如Wi-Fi 6E和Wi-Fi 7的引入,也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好的WLAN设计,其前瞻性和整体性是多么重要。

评分

内容还行,但不够深入

评分

帮中兴朋友买的,不知道如何

评分

对了解无线局域网覆盖有很好的帮助

评分

价格便宜,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

第1章无线局域网概述一般而言,凡是采用无线传输的计算机局域网络都可称为无线局域网(&mdash;,)。具体地说,以无线电波、激光、红外线等来代替有线局域网中的部分或全部传输媒介便构成了无线局域网。而就应用层面来讲,它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完全一样,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无线数据通信不仅可以作为有线数据通信的补充和延伸,而且还可以与有线网络环境互为备份。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射频(,)技术,取代旧式的双绞线构成局域网络,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所有功能。网络所需的基础设施不需再埋在地下或隐藏在墙壁里,而且可以随需移动或变化。它使用无线信道来接入网络,为通信的移动化、个人化和多媒体应用提供了潜在的手段,并成为宽带接入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无线局域网可以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1.1各种无线网技术定位目前,市场上采用无线网技术进行通信的手段很多。例如利用蓝牙()和红外()技术组成的网络,传输数据速率中低(

评分

速度很快,书也不错,朋友很喜欢

评分

上课用的教材,没什么好说的

评分

不错的书,介绍的很全面

评分

浪费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