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們民族用文物證明的曆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曆史,絕不飄渺。一磚一瓦,一木一石,在先人的手中部有靈性,跨越時空,送達至今。關鍵看我們有無能力解釋它們,讓祖先的靈性變成我們的力量。
茶,南方之嘉木,讀史如品茶,酒,遠古之佳釀,收藏如飲酒,一杯可醉,五鬥高談,本書講解瞭馬先生收藏曆程中對藝術和曆史的感悟和思考。
內容簡介
藝術如何既偶然又必然地改變瞭他們生命的道路?當代最富影響力的美術傢、收藏傢、設計傢,以文字錶達對藝術的感悟、思考與創作中的得失。這是延伸在美術館之外的修辭空間,是感知藝術創作的現身說法。
在《茶當酒集》中,馬未都先生將文物曆史的專業知識與真情流露的往事懷念,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全書收錄馬未都先生二十餘年來的舊作新作,如馬先生所言:“隨手記錄下一段情感當時也許隨意,事過多年重睹,亦可能百感交集。”文字優美,視野高遠,是《茶當酒集》的特點。本書內容涉及廣泛,包括文物曆史類的專業性的文章、有感而發的隨筆文章,以及真情流露的懷念性文章。在作者筆下,原本深奧晦澀的專業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無論涉及哪方麵的文章,均能帶給閱讀者不同程度的啓迪。
作者簡介
馬未都,漢族,1955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收藏專傢,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央視《百傢講壇》主講人。著有小說集《今夜月兒圓》,1992年齣版的《馬說陶瓷》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啓濛讀物。在《收藏傢》、《文物報》上發錶《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研究的專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論文小品文章。參與編寫《中國鼻煙壺珍賞》。2002年齣版《中國古代門窗》,獲第六屆國傢圖書奬、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奬一等奬。目前他又緻力於關於中國古代傢具藝術的研究和整理。2008年齣版【百傢講壇係列】《馬未都說收藏》(共五本)。
內頁插圖
目錄
茶
藝術之光
收藏之樂
青瓷之美
捉刀代筆
秘色韆年
唐三彩祭
秦兵馬俑
南青北白
正德的花瓶
鬼榖下山
傾聽自然之聲
一颱沒有重心的晚會
宋人與宋枕
宮花拂麵傾城色
收藏是一種證物
乾隆青花荷花紋貫耳大瓶
古傢具的尊嚴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成功男人的新標誌
養在深閨人未識
成杯一雙,值錢十萬
天下第一奇案
獲得與炫耀
窗閤西嶺韆鞦雪
元青花的仿製
陶瓷收藏之路
由技術走嚮藝術
清代瓷製筆筒
老將齣馬
酒
收藏的分類
收藏的角度
收藏的樂趣
收藏的準備
收藏的前景
收藏的情戚投資
收藏的智力投資
收藏的身份投資
收藏的金錢投資
高古陶瓷的收藏
秦漢陶瓷的收藏
魏晉陶瓷的收藏
隋唐陶瓷的收藏
遼代陶瓷的收藏
宋代陶瓷的收藏
金代陶瓷的收藏
元代陶瓷的收藏
明清陶瓷的收藏
民國陶瓷的收藏
元代青花的收藏
洪武青花的收藏
永宣青花的收藏
空白期青花的收藏
成弘青花的收藏
正嘉青花的收藏
隆萬青花的收藏
過渡期青花的收藏
康熙青花的收藏
雍正青花的收藏
乾隆青花的收藏
嘉道鹹青花的收藏
同光宣青花的收藏
古典傢具的收藏
明式傢具的收藏
清式傢具的收藏
鄉村傢具的收藏
民國傢具的收藏
紫檀傢具的收藏
黃花梨傢具的收藏
紅木傢具的收藏
雞翅木傢具的收藏
鐵力木傢具的收藏
核桃木傢具的收藏
櫸木傢具的收藏
楠木傢具的收藏
榆木傢具的收藏
漆傢具的收藏
古傢具收藏秘笈
茶當酒
影響中國
鏌鋣島人
懷念秦公
書房之樂
故宮是一本大書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風光琉璃廠
潘傢園的誕生
吻閤
韆年收藏
文明的坐標
大英博物館遊覽記
學者王世襄
編者的話:藝術為何需要推廣?
精彩書摘
茶
中國封建社會有著2000年(公元前221—1911)的輝煌曆史,比歐洲封建社會長瞭1000年。除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一基本條件,手工業發達是其重要原因。手工業不單滿足瞭百姓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的是還要滿足他們無盡的精神需求。曆代工藝,集天下能工巧匠之大成,皆以精絕為樂事。古人發現,這種情趣的培養在於長久的積纍。一塊圓潤的玉石,穿孔以係,佩帶於身,精神力量隨之而來。文人與工匠深感責任重大,構思愈發開闊,工藝愈發慎重。久而久之,操刀不輟的工匠們,使工藝成為生活中的藝術。金屬工藝,首推青銅器。前輩收藏大傢,言必稱三代青銅。商周春鞦戰國,有多少故事至今仍被後人津津樂道。而唐宋元明清,金屬工藝也花樣翻新。金銀銅鐵,不論貴賤,經工匠捶揲鏨鏤,亦為生活添彩。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成語曰:寜為玉碎,不為瓦全。足見古人賦予玉的高尚品格。中國玉是中國人獨有的文化,文人殫精竭慮,工匠窮極工巧,使玉演變為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故古人諄諄告誡: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中華民族曆史上改變過起居習俗,由席地低坐轉為垂足高坐。視野隨之變化,高型傢具應運而生。中國古典傢具的設計原則是尊嚴第一,舒適第二。兩者發生衝突,舒適讓位於尊嚴。這個精神核心是古典傢具至今受到社會尊重的根本。
修飾是美學的手段。以耐腐物質保護和修飾易腐材料是國人的一大發明。從7000年前的良渚文化的木胎漆碗到清乾隆時期的銅胎琺琅器,漫長的曆史在喋喋不休地嚮後人訴說文明的進步。油畫原本是西方人的專美,國人的認知剛剛起步。莘莘學子們漂洋過海,覽盡西方輝煌的藝術,步履維艱卻堅實有力。以西畫之手法錶現國人的美學取嚮,濃墨重彩中已初見端倪。中國古代文人同工匠一道,思想加手藝,釋放齣耀眼的光芒。這智慧之光成就瞭後人生活的優雅。而今天,當我們麵對先人眾多精美絕倫的遺珍時,除去敬畏,還心存一份感激。
收藏之樂
準確錶達這種高尚的樂趣是件睏難的事情。每一個有幸與收藏結緣的人都會或多或少獲得這種樂趣。在和平富庶的年代,這種樂趣會伴隨藏者一生。即便世道變故,迴憶還可以幫你把早年的樂趣變成晚年的樂趣,這就是收藏的魅力。
宋徽宗(1082—1135)顯然獲得瞭這一樂趣。他以一國之君的權力使收藏第一次成為國傢行為。成立畫院,研究古物,編纂圖書,網羅天下珍奇,以示範性的效應影響瞭後世1000年。1000年來,凡歌舞升平,物阜民豐的時代,收藏熱就會一發不可收拾,遍及大江南北。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凡夫俗子,皆以此為樂;以獲得財産炫耀,以獲得談資社交,進而獲得社會地位的提高。古董變成社會的花瓶,裝點生活,教會人們珍惜生活。
每個朝代的收藏審美不同,樂趣就各有韆鞦。宋朝人的高雅來自於政治上的開明。統治者標榜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尊重文人,尊重知識。在北方蠻夷的重壓下,宋朝人重文輕武,以柔剋剛,依然使大宋王朝也走過瞭300年。明朝是個充滿瞭變數的朝代。從硃元璋(1328—1398)起,十七朝十六帝,每一個皇帝都有說不盡的故事。多數明朝皇帝都對政權輕視,更多關心聲色犬馬,美器長物。明朝可以炫耀的古物太多瞭,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還有那今天以最苛刻的眼光也挑剔不齣毛病的明式傢具。明朝人在宋朝人的收藏理念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齣新。讀一讀明朝人文震亨的《長物誌》就感到瞭今人的淺俗,生發齣對古人的敬意。清朝我們太熟悉瞭。康雍乾三帝將中國封建王朝推上瞭巔峰。康熙二十三年(1684)颱灣收復後,中國疆土成為曆史最大時期。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在杭州頒發《南巡記》。整整一個世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海內富庶,傢給人足。今天可供我們收藏的大部分藏品來自這個時期。麵對祖先遺留下的豐富文化遺存,在通曉與混沌之間,我們在恣意享受。享受文化的無窮魅力,享受收藏的無盡樂趣。如果需要錶達或傳達這巨大幸福時,韆萬彆忘記在心中為祖宗創造的燦爛文明點燃一炷香。
……
前言/序言
我作文學編輯時年輕,負責小說,錯以為捧上文學金飯碗,因此豪情萬丈。每天騎車上班,迎著朝陽,看什麼都披著一層金色光芒。文學在我們這一代以及上一代人心目中地位至高無上,沉重而堅實。
但我後來發現,文學並不自由,尤其小說,甚至不如散文錶達淋灕;文學如強行自由,一定陷於汙身的泥淖,永遠也洗不乾淨,作者與讀者都不甚愉快。說不齣的原因,讓我遠離瞭小說。
再後來,我誤入瞭文物的天地。先是茫然,但其間確實充滿瞭誘惑,而且是一種不可抵禦的誘惑,讓我在此徹底投降,走入文物證明的曆史。
我們民族用文物證明的曆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曆史,絕不飄渺。一磚一瓦,一木一石,在先人的手中都有靈性,跨越時空,送達至今。關鍵看我們有無能力解釋它們,讓祖先的靈性變成我們的力量。
茶,南方之嘉木。下此結論者陸羽,距今已逾1200年。漢已用茶,至唐方普及到北方,澄心靜慮,祛病怡情。讀史如品茶,滌煩療渴,迴味綿長,所以第一節為茶;
酒,遠古之佳釀。夏商飲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酒對先人,有疾則飲,遇喜酩酊,解憂治病。收藏如飲酒,一杯可醉,五鬥高談,所以第二節為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杜耒)。物質是可以替代的,情感卻難以替代。我現在已不年輕,但迴憶起年輕時的豪情一切都曆曆如昨,汗顔不已。隨手記錄下一段情感當時也許隨意,事過多年重睹,亦可能百感交集。
輯這樣一集冊子並不是我的本意,雜亂無序。有的文章寫於二十年前,早已淹沒,重新撈齣晾曬,恐讀者心有微辭;麵對子康先生的誠懇邀請,陷於兩難之中。
其實人生多數時間都是這樣,在放棄與選擇之間。
是為序。
在綫試讀
《茶當酒集》第一部分
修飾是美學的手段。以耐腐物質保護和修飾易腐材料是國人的一大發明。從7000年前的良渚文化的木胎漆碗到清乾隆時期的銅胎琺琅器, 漫長的曆史在喋喋不休地嚮後人訴說文明的進步。油畫原本是西方人的專美,國人的認知剛剛起步。莘莘學子們漂洋過海,覽盡西方輝煌的藝術,步履維艱卻堅實有力。
《古今風雅錄》 引言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對生活美學的追求從未停歇。他們不僅在詩詞歌賦中寄托情懷,更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探尋著雅緻的真諦。《古今風雅錄》是一部集結瞭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聚焦於生活美學、藝術鑒賞與人文情懷的集大成之作。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古人的生活智慧,並在現代生活中重新激活那些被遺忘的精緻與從容。 本書內容廣泛,涵蓋瞭從古典園林的設計哲學到文房四寶的精細把玩,從傳統禮儀的涵養到雅集活動的組織策劃。它並非簡單的文化羅列,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體驗,是對“風雅”二字最深沉的緻敬與詮釋。 第一輯:器物有魂——古典生活美學 一、雅器鑒賞:從實用到藝術的升華 本篇詳述瞭中國古代器物的發展脈絡,重點剖析瞭瓷器、玉器、漆器、竹木雕刻等領域中,那些體現瞭極緻匠心與審美情趣的代錶性作品。我們不談天價拍賣,隻關注器物本身的形製、釉色、紋飾中所蘊含的文化符號與時代精神。 瓷韻流光: 探討瞭從唐三彩到宋五大名窯,再到明清官窯的演變。重點解析瞭青瓷的“擬玉”追求,白瓷的“瑩潤”之美,以及彩瓷中色彩搭配的哲學——如青花的“疏朗空靈”與五彩的“富麗堂皇”如何各具風貌。對於如何鑒賞一件瓷器的“手感”與“聽聲”,提供瞭詳實的感性描述。 玉潤無聲: 聚焦於玉器的“君子比德”觀念。從和田玉的溫潤光澤到岫岩玉的細膩質地,本書深入探討瞭玉雕中常見的“仿古紋”、“吉祥紋”的象徵意義。特彆闢齣一章講述“盤玉”的功德,闡述手指與玉石接觸所産生的溫度與光澤變化,如何成為人與自然溝通的橋梁。 文房清供: 詳盡描述瞭筆、墨、紙、硯四大件之外,如印泥、鎮紙、筆插、水滴等輔助性文房用品的考究與使用之道。例如,對端硯“魚腦凍”的質地描摹,以及歙硯“眉子紋”的成因分析,旨在喚醒讀者對日常工具所能達到的藝術高度的尊重。 二、居所之道:古典園林與室內布局的哲思 “天人閤一”是中國人居住哲學的核心。《古今風雅錄》深入分析瞭蘇州園林、徽派建築與北方四閤院在空間處理上的異同,著重於“藉景”、“對景”、“框景”等造園手法如何模擬自然,使人身處其中,心境開闊。 在室內陳設方麵,本書詳述瞭傳統傢具的“榫卯結構”——這不是技術介紹,而是關於結構美學的闡述。太師椅的靠背麯綫如何貼閤人體工學,羅漢床的“多功能性”如何體現居住的靈活性。同時,探討瞭屏風、字畫、花幾在室內空間中的“氣場營造”作用,強調陳設的疏密得當,而非一味堆砌。 第二輯:翰墨丹青——藝術鑒賞的眼光 一、書法的筋骨:點畫之間的氣韻生動 本輯聚焦於漢字書寫的藝術性。我們不再探討枯燥的筆法口訣,而是著重於不同書體(篆、隸、楷、行、草)所代錶的“性情”。 楷書的“法度”: 以顔真卿的渾厚與歐陽詢的險勁為例,闡述法度之下的個人風骨。強調楷書的“結構”是內在精神的外化,筆畫間的“呼應”如同人體骨骼的連接。 行草的“心跡”: 深入解讀王羲之的“飄逸”與懷素的“狂放”。草書被視為“手之舞,心之歌”,探討瞭連綿不絕的筆勢中,書寫者如何一氣嗬成地完成一次情感的爆發。 碑帖的對話: 分析瞭碑刻與墨跡在審美上的差異。例如,魏碑的“金石氣”與墨跡的“紙麵潤澤”,如何共同構築瞭中國書法的多維審美體係。 二、繪畫的意境:氣韻生動與留白之美 國畫的精髓在於“意在筆先”。本書側重於山水畫和花鳥畫中的“寫意”精神。 山水有“魂”: 董源、巨然的“披麻皴”與黃公望的“乾筆皴”背後,是畫傢對地域山川的獨特理解。重點解析瞭“留白”——並非空白,而是“氣”的運行空間,是邀請觀者進入畫中世界的邀請函。 花鳥傳神: 徐熙與黃荃的“野逸”與“富貴”之風,展示瞭對物象的觀察入微。花鳥畫中的“點睛”之筆,如何通過幾筆色彩的對比,瞬間賦予生命力。 第三輯:風雅之事——雅集與修身養性 一、琴棋書畫:文人的四藝修養 本輯探討瞭傳統“四藝”如何成為文人日常修養的載體。 撫琴的“靜”: 古琴音樂的魅力在於其極大的“內省”空間。解析瞭古琴的“減字譜”,而非直接教授指法,而是探討“泛音”、“散音”、“按音”所營造齣的空間感和時間感,以及“一弦一柱一音階”中蘊含的宇宙觀。 圍棋的“謀”: 棋局的布局與進退,是兵法與哲學的結閤。重點闡述“大局觀”與“局部戰鬥”的平衡,如同人生決策,既要著眼全局,也要把握當下。 二、詩會酒令:雅集中的社交藝術 古代的雅集活動是知識分子交流思想、切磋纔藝的重要場閤。本書描繪瞭唐宋時期著名的文人宴飲場景,介紹瞭一些失傳的雅緻活動,如“麯水流觴”的儀式感、“香席”的嗅覺體驗,以及“投壺”的禮儀規範。 重點解析瞭“酒令”文化——它不是簡單的酒桌遊戲,而是對即興文思的考驗。通過對不同時期酒令的選取與分析,展示瞭古人如何將飲酒從放縱轉化為一種文化儀式。 三、香學探微:一爐清煙中的心境 香道,作為古典生活美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被本書單獨列齣詳述。 香材的品鑒: 區分瞭沉香、龍涎香、檀香的地域特性與氣味層次。例如,頂級的沉香如何呈現齣“水沉”、“花奇”、“土沉”等不同的“掛鼻”與“喉韻”。 點香的儀式: 介紹瞭“隔火熏香”的復雜流程,這種方式強調的是對熱度與空氣流動的精準控製,使得香氣能夠緩慢而純粹地釋放,達到“聞香入定”的境界。 結語 《古今風雅錄》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古代士人對生活細節的極緻珍視。它不要求讀者完全復古,而是鼓勵我們在現代生活的洪流中,找到一處安頓心靈的角落,用審美的眼光去對待手中的茶盞、案頭的書捲,以及窗外的四季流轉。風雅,是生活態度,亦是生命智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