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過去的這段時間裏又發生瞭不少引起很多爭議的事,又齣現瞭不少的誤讀和盲目樂觀。在這我們還是通過《財經郎眼》,為大傢剖析十二個熱點問題,還原事件的本真。 金融海嘯發生至今已經過去一年多瞭。在這段難熬的日子裏,我們經受著由絕望到希望再到失望循環往復的煎熬。有人看到增長瞭的經濟數據,就開始樂觀地以為危機很快過去,我們開始復蘇瞭;一旦遇到些經濟震蕩又開始惶恐不安,擔心經濟又要第幾次探底,或者第幾波的金融海嘯又要來瞭。我在這不想錶示樂觀或者悲觀,我隻想告訴大傢對鋯,告訴大傢事情的本質。因為我相信我們不缺乏樂觀,我們常常是盲目的樂觀,這無益於解決我們今天的問題。
作者簡介
郎鹹平,美國沃頓商學院博士,曾任沃頓商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被公認為公司治理方麵的頂級學者。
中文著作有《操縱》、《整閤》、《運作》、《思維》、《標本》、《科幻》、《模式》、《突圍》、《誤區》、《中國式MBO》、《本質Ⅰ——破解時尚産業戰略突圍之道》、《本質Ⅱ—破解娛樂傳媒産業以小搏大之謎》、《藍海大潰敗一本質Ⅲ:本質論VS藍海戰略》、《你想到的都是錯的——本質Ⅳ:你的想法要符閤行業的本質》、《郎鹹平說:公司的秘密》、《郎鹹平說:熱點的背後》、《郎鹹平說:金融超限戰》、《郎鹹平說:誰在謀殺中國經濟》、《郎鹹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産業鏈陰謀Ⅰ——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産業鏈陰謀Ⅱ——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財經郎眼01:我們的痛苦和希望》等等。
音像作品有《郎鹹平說——秘密:公司的常識》、《郎鹹平說——熱象背後的邏輯:你所知道的是正確的嗎?》、《郎鹹平說——人間萬象:一切都是經濟學》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讀 走過2009
第一部分 人間百態
第一章 解讀中國新貴族
不同城市的財富性格
不仇富,仇不公
何謂“商聖”
第二章 聚焦中國“富二代”
“富二代”培訓班
紈絝子弟不該是焦點
財富應該如何傳承
第三章 聚焦中國“農二代”
國未富人先懶
為功臣正名
跳“農”門無門
第二部分 經濟亂象
第四章 通貨膨脹真的來瞭嗎
“漲”聲響起來
教材裏麵沒有的
通脹難防
通脹是窮人的眼淚
第五章 中國人口老齡化之憂
中國的老齡化之憂
我們如何優雅地老去
人口政策何去何從
第六章 中國經濟是否會二次探底
無心之爭
四點交鋒
何處見底
第三部分 熱點熱議
第七章 揭秘中國CEO
CEO的選秀榜
如何定價CEO
被誤讀瞭的CEO
第八章 電視選秀:大眾狂歡的背後
選秀熱潮透露齣的民族性格
呼喚意外的時代
選秀經濟産業鏈
第九章 奧巴馬上任200天
黑白之間
更完美的聯邦
奧巴馬治下的中美關係
2.0版總統
第四部分 危機與救贖
第十章 知識産權,中國敗訴
中國文化産業之災
解題之“術”
美國文化的強勢入侵
中國文化産業的曙光
第十一章 民營經濟的危機與救贖
應該先救誰
依靠“鐵公機”不是長久之計
民營經濟救贖的機會
第十二章 新能源:中國經濟的機會還是陷阱
低碳美元——美國經濟的第二駕馬車
一招瓦解“金磚四國”
新能源之禍
碳排放的定價權之爭
精彩書摘
閆肖鋒:我是覺得“富二代”要建立自己跟國際接軌的世界觀,沒有必要去拷貝他父輩那套關係學的東西,他們應該用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來創造財富。這是他在這個社會上能夠被其他人贊譽,或者自己能夠立得住的一個起點。
王牧笛:而且這個群體我們確實也不能貼個標簽就瞭事,不能一棒子打死,這裏麵有飆車族,也有李澤楷這樣的。
郎鹹平:你說他是好的嗎?我從來不這麼認為。
王牧笛:就是如果按類型分類的話,有紈絝子弟、敗傢子型,也有中規中矩、低調處事、閤法經營型的。
郎鹹平:那不是李澤楷,那是彆人。
閆肖鋒:李澤楷跟他父親(李嘉誠)的世界觀完全是不一樣的瞭,比如說他父親經常是到酒店吃完飯以後,還要把他沒吃完的半口玉米餅打包,還會在路上吃。李澤楷不會這樣的,他更多的是跟女明星的緋聞,他世界觀已經完全不一樣,他的商業模式也不一樣,現在他是做概念做這個數碼港。所以一代有一代的商業語言,這個是不能強求的。我覺得對於內地的這些“富二代”,還是不能一竿子打倒一船人,還是應該分門彆類。像三一重工梁穩根的兒子,當時是被老爹趕著鴨子上架,但是他現在已經很成熟瞭,他很多觀點、很多想法已經超過瞭他的父親。
王牧笛:包括你看劉永好的女兒劉暢,從國外鍍金迴來之後,劉永好告訴她,十年不許跟媒體接觸,不許在媒體前露麵,低調做事,好好經營公司。
閆肖鋒:所以應該分門彆類來看這個問題。
王牧笛:但是財富的代際傳承好像是個世界性的難題。財富和獲取財富的能力的傳承,這好像是個很難的事情。
郎鹹平:而且這個問題的處理到最後會對國傢的經濟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我舉個例子,歐洲是長子繼承製,中國是推恩製度,什麼叫推恩製度呢?一塊土地,我有5個兒子,就各分20%,一人分五分之一,所以這個土地是越變越小。歐洲不是,它是長子繼承製,所以這個土地會傳給一個人。那麼到瞭近代有什麼顯著的區彆呢?那就是推恩製度之下土地太小瞭,無法形成適當的資本積纍,因為資本積纍一定要有龐大的資源。這就是為什麼資本主義會在歐洲開始發達,而不在中國,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原因,但其中長子繼承製是原因之一。
閆肖鋒:日本也是長子繼承製。
王牧笛:所以你看日本大的傢族企業很多,最古老的傢族企業就在日本,有1400年瞭,還有好多企業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
郎鹹平:日本它這個情況是非常復雜的,它不是一個簡單的長子繼承製的問題。舉個例子,在幕府時代的日本,它是武士、貴族控製一塊土地,那麼假設是10個武士控製一塊土地,養著1000個農民。萬一暴動怎麼辦?10個武士可不是1000人的對手,那麼他們就找瞭10塊土地。每個土地都是10個武士,每個土地也都有1000個農民,當一塊土地齣事的時候,其他90個武士跑來幫這10個武士,因此變成100個武士對付1000個農民,這就沒問題瞭。因此從幕府時代開始土地就是變成“交叉持股”,就是我們互相持有十分之一,到時候齣瞭問題,你們就來幫哥們一下,這樣一塊土地就切成瞭10塊。
然後到明治維新之後,就把這個製度帶進瞭商社,因此他們的製度就跟歐洲不一樣瞭,所以為什麼日本商社現在都是交叉持股,你看這影響多大。那麼現在交叉持股的日本商社在經曆過上百年的發展之後,它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缺點,這些優點跟缺點無可避免地造成瞭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的大蕭條。你發現財産繼承製度一定會對這個民族造成重大影響,因此這個問題不可以不謹慎。
王牧笛:美國從建國以後就廢除瞭長子繼承製,像傑斐遜說長子繼承製的廢除,是美國財富走嚮平等化的一個重要步驟。
郎鹹平:到瞭美國真正有話語權的時候,已經進入工業革命的時代瞭,所以他要的不是土地的積纍,他要的是生産力的提高,那生産力怎麼提高呢?那就是美國現在這個製度。
閆肖鋒:中國雖然沒有長子繼承製,但是中國有子承父業,這是一貫的傳統。
王牧笛:尤其江浙企業都是上陣父子兵。
閆肖鋒:對,子承父業就帶來一個問題,“80後”的獨生子女,他不願意去承擔父輩的這攤生意的,他有自己的興趣怎麼辦?他們這一代,用那個廣告語來說,就是 “我就喜歡”,就是他喜歡什麼東西,就可以不計代價,而不喜歡的東西,你給他多少籌碼,他都不願意去接受。他們屬於我行我素的這麼一代。
郎鹹平:其實我現在根本就不擔心“富二代”是多麼的紈絝子弟,我現在擔憂有沒有辦法把目前的經濟發展給傳承下去。而且“富二代”有一個現象,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他們對製造業特彆不喜歡繼承,對什麼金融、房地産那沒問題,投機的活動他有興趣。
王牧笛:還有藝術品。
閆肖鋒:演藝業。
郎鹹平:對,這就很糟糕,這種繼承的結果會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到瞭最後我們內地可不要像香港一樣,大傢都去炒樓炒股,這怎麼辦啊?一個國傢沒有工業基礎,你怎麼能夠生存?
王牧笛:你說這種優秀的企業傢精神、那種把握機會的能力繼承不下去,它不是靠流水綫式的培訓就能培養齣來的,所以說現在大傢很擔憂民企接班人能不能接上班。
閆肖鋒:剛纔說這個“富二代”,與他們對應的是“貧二代”或者“農二代”,就是農民工二代。他們跟剛纔郎教授說的“富二代”不願意去搞工廠是一樣的,他們不願意去工廠打工。“農一代”願意去做很辛苦的工作,“農二代”他首先會考慮工作環境,有沒有電視啊,娛樂時間有沒有啊,能不能到城裏去逛逛啊。
王牧笛:也被“富二代”的生活方式影響瞭。
閆肖鋒:如果在1000塊錢天天加班和500塊錢有娛樂時間,這兩個裏麵選,他一定選第二個。
郎鹹平:“富二代”不想接工廠,“農二代”不想進工廠,那我現在簡直不可想象10年、20年之後,我們中國經濟將往何處去?
閆肖鋒:有一部電視劇叫做《奮鬥》,那部片子好像挺熱播的,但實際上現在中國人不奮鬥。
王牧笛:說到《奮鬥》,很多網友給《奮鬥》改瞭名字,說裏麵哪有幾個人在奮鬥啊,那部片應該叫“窮爸爸富爸爸”。隨著這個“富二代”成為一種階層,或者成為一個話題,就意味著不經過奮鬥就可以成為有産者這件事不是一個可恥的事情,是一個值得炫耀的事情。
閆肖鋒:現在你看很多小孩,你說讓他去考大學,不考,讓他去齣國,不齣。他光是繼承傢裏邊的這些財産都可以後半輩子無憂瞭,就齣現這種“二世祖”現象。
王牧笛:最近我看《廣州日報》有個消息,說一個“富二代”因為擔心國內遊泳池水質不達標,有可能得中耳炎,花幾萬美元跑到美國去學遊泳。
郎鹹平:講到最後你發現這個癥結還是我們整個教育體係齣瞭問題,我們沒有把社會倫理有係統地做個傳承。
王牧笛:國外也有“富二代”啊,你像巴菲特的長子霍華德,他長年奔走在非洲,去幫助非洲飢民對抗飢荒。
郎鹹平:我們的父母是捨不得的。
王牧笛:那個“拜金女王”帕麗斯·希爾頓,就是希爾頓集團主席的女兒,她是花邊新聞之王。她成年之後就不用傢裏一分錢瞭,她自己靠奮鬥為自己打造瞭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哪怕是這樣的“富二代”她都知道奮鬥。
郎鹹平:因為在美國,它們媒體或者教育製度就是提倡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這就是他們多年傳承的結果。
王牧笛:而且你看英文中有一個關於“老錢”跟“新錢”的區分。1895年的時候,美國那個社會學傢尼爾森·W·奧爾德裏奇,寫瞭一本書很有名,叫《老錢:美國富人的精神起源》,他就給瞭美國富人一個忠告,說先富階層要讓你們的繼承人心中懷著提升整個國傢的信仰,如果不那麼做,那將是這個國傢的災難。
郎鹹平:其實我們整個教育體係的目的也是要灌輸這種理念,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我們對國傢、民族應該擔負的責任是什麼,而不是整日的吃喝玩樂。但是你想想,我們這麼多年的教育體係有提倡過這個嗎?
前言/序言
金融海嘯發生至今已經過去一年多瞭。在這段難熬的日子裏,我們經受著由絕望到希望再到失望循環往復的煎熬。有人看到增長瞭的經濟數據,就開始樂觀地以為危機很快過去,我們開始復蘇瞭;一旦遇到些經濟震蕩又開始惶恐不安,擔心經濟又要第幾次探底,或者第幾波的金融海嘯又要來瞭。我在這不想錶示樂觀或者悲觀,我隻想告訴大傢對鋯,告訴大傢事情的本質。因為我相信我們不缺乏樂觀,我們常常是盲目的樂觀,這無益於解決我們今天的問題。
過去的這段時間裏又發生瞭不少引起很多爭議的事,又齣現瞭不少的誤讀和盲目樂觀。在這我們還是通過《財經郎眼》,為大傢剖析十二個熱點問題,還原事件的本真。
首先我們關注瞭鬍潤研究院發布的一個榜單——《2009中國新貴族消費門檻報告》,它給瞭中國先富起來的這部分人一個很好的稱謂,叫“新貴族”。這個稱謂本身就是矛盾的,貴族是要經過很多代人的積纍、幾百年的傳承,貴族是對國傢、對社會做齣巨大貢獻的人,而我們沒有什麼貴族,隻有暴發戶。我們關注這個問題,主要是想探討民眾仇富情緒的根源,和什麼是正確的財富觀。
接下來我們關注的兩個群體——“富二代”、“農二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兩個群體好像都是有著天壤之彆的,但其實他們這代人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有著相同的價值取嚮。“富二代”不想接工廠,“農二代”不願進工廠;“富二代”飆車撞人,“農二代”未富先懶。最後,我們發現這些問題的根源是我們道德的傳承、財富的傳承齣瞭問題,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教育體係齣瞭問題。我們現在必須處理好這個問題,因為這關乎我們國傢、民族的未來。
說到通貨膨脹的問題,現在通脹已經來瞭,這已經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雖然還有很多專傢學者在為此爭論不休。麵對2008年上半年的巨額信貸和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想不通脹也很難。我現在最擔心的是滯脹的問題,一個國傢隻要走到滯脹,所有政策全部失效,這是最危險的情況。
關於中國老齡化的問題,如何能在不增加年輕人負擔,保持國傢競爭力的情況下,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目前來看解決的辦法隻有一個,就是藏富於民。
前一段時間,很多人擔憂中國經濟會二次探底。這個擔憂的前提條件就是樂觀地以為經濟已經開始復蘇瞭,但事實上我們的經濟真的復蘇過嗎?既然從來沒有復蘇過,老百姓日子還是過得這麼苦,那又何來的幾次探底?在沒有解決製造業的危機之前,想真正復蘇,我看很難,就算探到瞭所謂的底,也可能隻是進一步危機的開始。
接下來我們又聊瞭一個榜單,這是《福布斯》中文版發布的“CEO選秀榜”,這種評比就特彆符閤我們中國人的口味,因為我們看什麼事情都不看靈魂的深處,不看本質問題,就像之後我們聊到的電視選秀為何火暴一樣,這些現象就是目前我們浮躁心態的集中體現。書中我們會告訴大傢,好的CEO應該是什麼樣的,他的靈魂深處應該是怎樣的,這些之前我們沒有興趣知道的事。
至於電視選秀、“超女”現象,我們不要急著去批評,其實我們的企業,包括我們每個人都是“超女”,都想投機取巧,都想一夜成名。所以在批評之前,先做個自我批評、自我檢討更為重要。
然後在奧巴馬任美國總統200天的時候,我們聊瞭一下這位很獨特的美國總統。他的獨特不是因為他的膚色,而是因為他是美國少數幾個一上任就錶達他有灰色地帶決心的總統,他的這種圓融完全不同於以前那些非黑即白、永不妥協、沒有灰色地帶的美國總統。
聊到知識産權,這次WTO裁定中國在知識産權仲裁中敗訴,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中國在中美知識産權之爭中敗訴,而且可能還會繼續敗下去。麵對美國文化氣勢洶洶地強勢入侵,法國、日本都沒能抵擋得住,我們想把它擋在外麵也不太現實。這對我國文化産業中那些沒有創新能力的、隻會一味模仿的企業來說可能是一次滅頂之災,但這也是我們打破舊有的條條框框、重新齣發、實現復興的機會。
之後我們還是著重討論瞭民營經濟的問題,這個社會主體沒有復蘇,我們的經濟就很難說復蘇。早在2008年政府提齣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時候,我就說過不能大量地去投基礎建設,因為那麼做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過剩的鋼鐵、過剩的水泥,甚至是過剩的高速公路。我們拿大量的社會資源去投瞭基礎建設,結果沒有資源去發展民營經濟。這不隻是民營經濟的危機,這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危機,隻有把本來就稀缺的資源更多地投嚮民營經濟,其他的危機纔能迎刃而解。
最後我們談瞭新能源的問題。很多人把新能源作為瞭擺脫這次危機的救命稻草,並且還自以為是的認為,這些産業我們和美國站在同一起跑綫上。那我告訴你,如果你這樣想,那隻會掉入另一個陷阱,成為彆人擺脫危機的犧牲品。到最後屍橫遍野、産能過剩、投資重復浪費,我們幾十年積纍起來的資金就讓這一波的新能源的倉促上馬給摧毀掉。然後我們又去走以前的老路,用勞力、資源、環境做代價賺取一點可憐的加工費,在為彆的國傢提供瞭綠色電力的同時,自己的環境變成一片烏黑。
2009年已經漸漸離我們遠去,這一年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們迴憶。希望大傢在記住這些人和事的同時,踏踏實實地過好接下來的每一天,喧鬧過後,迴歸一個不浮躁的世界。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一份關於一本不同於《財經郎眼02:年度經濟熱詞解讀》的書籍的詳細簡介。 --- 書名:《全球金融史話:從羊皮紙到量子交易的百年風雲》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資深財經評論員或曆史學傢的名字] 裝幀設計: 典雅的深藍色硬殼,封麵以浮雕工藝呈現古老的羅馬金幣與現代電子交易屏幕的疊加意象,字體采用沉穩的襯綫體。 --- 導言:潮汐的低語與巨輪的航嚮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數字和資本驅動的時代,然而,支撐起這個宏大體係的基石,卻深埋於數百年的曆史塵埃之中。金融,並非僅僅是枯燥的數字遊戲或晦澀的專業術語堆砌,它是人類社會欲望、恐懼、智慧與貪婪交織而成的宏大敘事。 《全球金融史話:從羊皮紙到量子交易的百年風雲》,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親曆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經濟格局的關鍵時刻。本書並非一本教科書式的理論講解,而是一部充滿戲劇性、人性衝突與深刻洞察的金融編年史。它將帶你探尋那些改變世界的力量是如何從最初的簡單交換,演化為如今復雜到令人目眩的全球網絡。 第一部:信用的誕生與早期商業革命(1300-1700) 章節精選: 1. 中世紀的十字路口: 威尼斯與佛羅倫薩的銀行傢族如何將風險和匯率轉化為利潤的藝術。美第奇傢族的興衰,不僅是商業的勝利,更是權力與藝術贊助的完美結閤。 2. 羊皮紙上的契約: 早期票據和信用憑證的齣現,如何使商人不再需要攜帶黃金渡過危險的海域。探討“信用”這一抽象概念,如何成為驅動商業擴張的無形之手。 3. 鬱金香的泡沫與教訓: 荷蘭“花之狂熱”並非孤立事件。深入剖析早期投機心理的社會根源,理解當資産價格脫離其實際價值時,係統會如何自我毀滅。 本部分重點解析早期金融工具的萌芽狀態,揭示現代金融體係的邏輯起點,即如何通過信任機製來放大資本的效能。 第二部:股份製的崛起與工業的引擎(1700-1914) 章節精選: 1. 南海泡沫的警鍾: 18世紀英國南海公司的興衰,如何促成瞭史上第一批關於證券交易的監管嘗試。理解“有限責任”概念的引入,對鼓勵風險投資的革命性意義。 2. 金本位的黃金枷鎖: 詳細描繪19世紀“格拉斯哥體係”下,各國如何通過固定匯率製度構建起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探討英格蘭銀行如何充當“最後貸款人”的角色,維持體係的平衡。 3. 鐵路時代的金融狂熱: 鐵路建設催生的巨大融資需求,如何推動瞭證券交易所的專業化和規範化。分析鐵路債券在全球範圍內的發行與投機浪潮,及其對新大陸開發的深遠影響。 這一部分聚焦於股份公司和現代中央銀行製度的初步建立,描繪瞭金融如何成為驅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強大催化劑。 第三部:戰爭、蕭條與秩序的重構(1914-1971) 章節精選: 1. 一戰的財政黑洞: 戰爭如何永久性地改變瞭政府與金融市場的關係。德國的戰爭賠款與美國的崛起,如何顛覆瞭傳統的國際金融權力結構。 2. 1929:信心崩塌的連鎖反應: 不僅僅是股市的暴跌,更重要的是銀行擠兌和全球信貸的凍結。本書將側重分析美聯儲在危機初期的政策失誤,及其對全球經濟的傳染效應。 3. 布雷頓森林的遺産: 戰後建立的以美元與黃金掛鈎的體係,如何為戰後數十年的繁榮提供瞭穩定的貨幣基礎。深入剖析“特裏芬難題”,即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內在矛盾。 4. 尼剋鬆的“一錘定音”: 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鈎的決定,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解析“浮動匯率時代”的開啓,以及它為後續的金融創新(和風險)鋪平瞭道路。 本篇是全書的高潮部分,探討瞭宏大政治決策如何與金融穩定緊密相連,以及體係崩潰與重建的過程。 第四部:衍生品的迷宮與數字化的洪流(1971至今) 章節精選: 1. 芝加哥的創新: 從期貨到期權,衍生工具如何在利率和匯率波動加劇的環境下應運而生,成為對衝風險的工具,亦是投機的新大陸。 2. 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 1997年,短期投機資本如何利用金融自由化的缺口,對主權經濟體造成毀滅性打擊。重點剖析瞭“影子銀行”係統的早期形態。 3. 零利率時代的資産泡沫: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抵押貸款證券化(MBS)和信用違約互換(CDS)的復雜結構是如何掩蓋瞭真實風險的。詳細還原瞭雷曼兄弟倒閉前夜的決策鏈條。 4. 區塊鏈與去中心化的野望: 從比特幣的誕生,探討分布式賬本技術對傳統中心化金融機構的挑戰。分析數字貨幣能否真正提供一個更具韌性和普惠性的金融未來。 結語:永恒的張力 《全球金融史話》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理解:金融的本質從未改變——它是人類對稀缺資源的分配機製,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定價。每一次技術的革新(從復式記賬到算法交易),每一次製度的改革(從金本位到浮動匯率),都是為瞭更好地管理“信任”和“風險”。曆史告訴我們,任何試圖完全消除風險的努力終將失敗,而對風險的過度迷戀則必然導緻災難。 本書以深厚的史料為支撐,以生動的筆觸為引導,旨在培養讀者一種“曆史的金融觀”——一種能夠穿透市場噪音,洞察長期趨勢的能力。在未來,無論我們麵對的是氣候變化帶來的綠色金融挑戰,還是人工智能驅動的交易決策,理解過去的潮汐,是駕馭未來巨浪的唯一途徑。 本書適閤對象: 渴望瞭解現代經濟體係運作邏輯的普通讀者。 對曆史敘事和商業故事感興趣的研究者。 希望從宏觀視角理解投資和風險管理的金融從業者。 --- ISBN: [虛構] 978-7-XXX-XXXX-X 定價: RMB 88.00 齣版日期: [虛構] 2024年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