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四书五经”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所谓“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左传》。自宋代朱熹编定之后就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该书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它,既可养心修德,又可增智广识,还可怡情励志。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推出《四书五经详解》这套丛书。这套丛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译文显豁。
翻泽达到了信、达、雅的要求,并将原文与译文上下对照编排,可让读者一目了然。二是注释详细。注释体例严密,不仅对疑难词语作了解释,而且对实词活用、虚词用法也作了说明。三是讲评得当。讲评着重阐明主题思想,如有歧义,不作考证,只取一家之言。行文简明扼要,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具有可读性。
这套丛书编写力量雄厚。参编人员都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其中有五位博士、一位博士后。他们长期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颇强的科研能力,因而编写质量得到了保证。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隐公(元年~十一年)
隐公元年
隐公二年
隐公三年
隐公四年
隐公五年
隐公六年
隐公七年
隐公八年
隐公九年
隐公十年
隐公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桓公元年
桓公二年
桓公三年
桓公四年
桓公五年
桓公六年
桓公七年
桓公八年
桓公九年
桓公十年
桓公十一年
桓公十二年
桓公十三年
桓公十四年
桓公十五年
桓公十六年
桓公十七年
桓公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庄公元年
庄公二年
庄公三年
庄公四年
庄公五年
庄公六年
庄公七年
庄公八年
庄公九年
庄公十年
庄公十一年
庄公十二年
庄公十三年
庄公十四年
庄公十五年
庄公十六年
庄公十七年
庄公十八年
庄公十九年
庄公二十年
庄公二十一年
庄公二十二年
庄公二十三年
庄公二十四年
庄公二十五年
庄公二十六年
庄公二十七年
庄公二十八年
庄公二十九年
庄公三十年
庄公三十一年
庄公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闵公元年
闵公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元年
僖公二年
僖公三年
僖公四年
僖公五年
僖公六年
僖公七年
僖公八年
僖公九年
僖公十年
僖公十一年
僖公十二年
僖公十三年
僖公十四年
僖公十五年
僖公十六年
僖公十七年
僖公十八年
僖公十九年
僖公二十年
僖公二十一年
僖公二十二年
僖公二十三年
僖公二十四年
僖公二十五年
僖公二十六年
僖公二十七年
僖公二十八年
僖公二十九年
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一年
僖公三十二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精彩书摘
【注释】
①楚丘:卫邑。②旬息:晋国大夫。屈:地名,晋有南屈、北屈,这里是北屈。乘:一车四马为乘,这里指良马。垂棘:地名,出产美玉。虞:姬姓国,在今山西平陆东北。虢:姬姓国,在今山西平陆南。③公:指晋献公。是:这。④宫之奇:虞国的贤臣。⑤冀:国名,在今山西河津东北。颠蛉:地名,在今山西平陆北。溟(ming):虞邑,在今山西平陆东北。⑥病:受损。⑦唯:由于,因为。③保:通“堡”,用作动词,修筑堡垒。逆旅:客舍。⑨请罪:问罪。⑩里克:晋国大夫。下阳:虢邑,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贯:宋地,在今山东曹县南。江:赢姓国,故城在今河南息县西南。黄:赢姓国,故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寺人:宫中侍御的宦官。漏师:泄露军事机密。多鱼:地名,在今河南虞城县界。⑩桑田:地名,在今河南灵宝县的稠桑驿。⑩卜偃:晋掌管占卜的官员,名偃。⑩鉴;镜子。益;增加,加重。疾;缺点,这里指罪恶。⑩易:轻视。稔(ren);谷子熟了称稔,谷子一年一熟,所以一年也称一稔。章:楚大夫。聃(nan)伯:郑大夫。
【讲评】
虞公不理智的贪婪从虞叔献玉的事件即可得知,“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晋国的荀息可谓深谙此道,作为晋国谋臣,他既了解虞公的人性弱点,又对虞国的政治局势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施计成功。贤人本是国家之宝,但是宫之奇的智慧却无用武之地,在晋的布局中仅能自保而已。贤人不遇见明主,这是宫之奇的不幸,是虞国的不幸,却是晋国之大幸。虞国人才众多,除了宫之奇,还有百里奚,后者虽不免于亡国被俘,更被屈辱地作为晋女的陪嫁臣子到了秦国,却被识货的秦穆公委以大任,得以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春秋诸侯或兴或亡,出于诸侯建立霸业的强烈愿望,而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在《左传》所述诸侯兴亡的过程中,五霸之兴,列国之或衰或亡,我们不难看到人才之难得、人才之难用。
前言/序言
“四书五经”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所谓“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左传》。自宋代朱熹编定之后就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该书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它,既可养心修德,又可增智广识,还可怡情励志。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推出《四书五经详解》这套丛书。这套丛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译文显豁。
翻泽达到了信、达、雅的要求,并将原文与译文上下对照编排,可让读者一目了然。二是注释详细。注释体例严密,不仅对疑难词语作了解释,而且对实词活用、虚词用法也作了说明。三是讲评得当。讲评着重阐明主题思想,如有歧义,不作考证,只取一家之言。行文简明扼要,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具有可读性。
这套丛书编写力量雄厚。参编人员都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其中有五位博士、一位博士后。他们长期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颇强的科研能力,因而编写质量得到了保证。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历史经典解读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四书五经详解:春秋左传》。 --- 《宋代理学思潮:朱熹、陆九渊的心性探微》 导言:宋代哲学的时代背景与精神脉络 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运动——理学(又称道学)的兴起、发展及其核心思想体系。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期,外有辽、金、西夏的军事压力,内有佛教禅宗和玄学思潮对儒家传统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儒家学者们力图重塑和激活先秦儒学的生命力,重建一个既能指导个人修身养性,又能规范社会秩序的哲学框架。 理学并非一个单一的学派,而是一个复杂的思想集合体,它融合了对《易传》、《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家的某些思维方法,最终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宇宙论和本体论体系。本书将重点聚焦于两位标志性的人物:朱熹和陆九渊,通过对比分析他们的异同,揭示宋代理学由早期萌芽到成熟的演变过程。 第一部分:周敦颐与邵雍的“天道”初探 理学的先驱者们为后来的集大成者奠定了基础。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周敦颐的贡献,特别是他著名的《太极图说》。我们将详细解读“太极”与“无极”的概念,探讨周氏如何将《易经》的宇宙生成论转化为一个具有明确次序的本体论模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万物,这一生成论不仅解释了宇宙的起源,也暗示了万物皆禀赋“理”的内在秩序。 接着,我们转向邵雍的“象数学”。邵雍将易学与数字逻辑紧密结合,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元、会、运、世”时间循环系统,试图用量化的方式来把握历史的规律和宇宙的节律。本书将分析邵雍的体系如何从形而上层面介入到历史哲学之中,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对后世史学观的影响。 第二部分:程颢、程颐的“格物”与“天理”的奠基 程氏兄弟是理学真正走向成熟的关键人物。程颢强调“仁”的体悟,提出了著名的“天人合一”与“万物一体”的思想,认为真正的学问在于将“心”提升到与“理”相契合的境界。我们将深入剖析程颢如何以体贴、平易的语言阐述“良知”的重要性,即人通过自省和体悟即可把握天地之大德。 相比之下,程颐的思想则更为刚健和体系化。他确立了“天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范,区分了“心”与“理”的关系。本部分将重点解析程颐提出的“格物致知”的早期形态,即通过对事物现象的穷尽探究,以期把握蕴含在事物背后的普遍性原则——理。同时,书中还将探讨程颐对“义理”和“人伦”的强调,试图为宋代的政治伦理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第三部分:朱熹的集大成——“理一分殊”与“格物致知”的完成 朱熹(1130-1200年)是集理学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将前辈的成果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影响中国思想界近六百年的新儒学体系。本书的核心篇幅将致力于解读朱熹的本体论。 一、本体论的“理”与“气”: 我们将详细考察朱熹如何定义“理”——作为事物存在和运行的内在根据与最高法则,以及“气”——作为构成事物的物质媒介。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即“理”是统一的本体,但具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展现为千差万别的现象,是理解其形而上学观的关键。 二、认识论的深化——“格物致知”: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阐释,标志着他哲学体系的实践指向。他将“格物”理解为探究事物之“理”,主张通过阅读经典、观察自然现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穷尽事物的道理,最终使自己的认识达到与天理相符的境界。我们将对比朱熹与陆九渊在“格物”路径上的差异,这是理解宋代理学内部张力的重要视角。 三、修身养性的工夫论: 朱熹强调“存天理,去人欲”,将道德修养置于核心地位。本书将分析他如何通过“慎独”和“居敬”来实践对内在“天理”的保持,以及“格物”如何内化为一种终身不辍的道德实践。 第四部分:陆九渊的“心学”独立——“宇宙便是吾心” 与朱熹的侧重外在“格物”相对,陆九渊(1139-1193年)提出了更具内省性的心学主张。本书将着重分析陆氏的标志性命题:“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一、主体性的确立: 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理的总根源,一切存在和意义都根植于人心之中。他主张将探索的焦点完全转向人的内心,认为不必外求于物,因为事物的“理”已经内蕴于人的本心之中。 二、由“心”及“物”的路径: 我们将探讨陆九渊如何通过“发明本心”来实现对宇宙的体悟。他提倡“直觉体悟”,反对朱熹那种繁琐的渐进式格物。这种强调内在体悟的路径,为后世王阳明的“心学”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 三、师友之辩与心性之争: 详细记载并评析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之会上的著名辩论,这场辩论集中体现了宋代理学内部“格物穷理”与“心即理”两种不同进路的分野,标志着宋代儒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分水岭。 结论:理学对后世的影响与历史评价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总结理学对元、明、清三代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乃至民间伦理观念产生的深远影响。理学的思想体系被纳入科举考试的官方标准,塑造了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同时,本书也将批判性地审视理学的局限性,例如其对个体自由的潜在压抑,以及在面对近代西方冲击时的僵化表现。通过这种全面的历史回顾,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宋代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复杂遗产。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宋代理学全景图,帮助理解这些经典思想家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重塑儒家精神,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哲学财富。阅读本书,即是与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