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现实热点:南海、钓鱼岛等祖国领土牵动亿万炎黄儿女之心,海军的强盛成为国民高度关注的热点,回顾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历史进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近代中国首次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视角独特:与以往近代史研究学者的视角不同,本书作者系长期研究军事史特别是海军史的专家,从海战角度全面剖析甲午战争,海军建制、武器配备、海战布阵等珍贵图文资料首次公布,发前人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
★全媒打造:央视“百家讲坛”热播,语言生动,资料丰富;又吸收中华书局及众多学者的专业意见,严谨深沉,引人深思。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的合力打造,为读者献上图文并茂、质量上乘的历史读物。
内容简介
《甲午!甲午!》作者积三十年海军历史研究之基础,以海军军人独特视角,审视中日甲午战争,带你走进那场以海军决定胜败的战争。本书从细节入手,分析战争方略,凸显人物情感,解答前沿问题,总结战争启示,启人深思。
作者简介
马骏杰,山东胶州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全军优秀教师。长期从事军事历史与军事思想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档案里的中国海军历史》,编有《民国时期中国海军论集》、《民国时期外国海军论集》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透视海战胜负之道,尽显海军军人忧患之思。
——海军战略专家、大型电视系列片《北洋海军兴亡史》总撰稿 张炜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巨大挫折,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说的就是这段历史。甲午战争将中国历史分为古代与近代,中国在蒙受巨大屈辱、承受巨大损失之后,与传统挥别,走向现代。记住这段历史,不忘屈辱,是为了更加健康地走向远方,走向未来。《甲午,甲午》以简洁笔调描述了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值得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
★触摸伤痕,必哀叹更重要的,是探寻为何受伤,以及如何不再受伤。《甲午!甲午!》,甲午的病理解剖。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特聘研究员、《大东亚的沉没》作者 雪珥 目录
前 言
一 岛国野心
二 太后的心思
三 师夷长技以制夷
四 亚洲第一舰队
五 日本扩充海军
六 管带真相
七 无声的较量
八 大战前的交锋
九 海战第一战
十 平壤战役的两个“逃”
十一 大战一触即发
十二 决战在黄海
十三 被遗弃的“孤儿”
十四 威海保卫战
十五 战败的结局
前言/序言
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一百二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年份,全国上下都在以各种方式追念这场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又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战争。军队作为履行战争职能的武装集团,更责无旁贷地要回顾和研究这场战争,从这场战争中吸取教训,寻找启示。为此,海军政治部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决定联合推出系列节目《甲午!甲午!》,并确定让我担任节目主讲人。由于这一节目是央视的重大选题,我在欣喜之余带着几分惶恐开始了这项艰苦的工作。
甲午战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海军制胜的战争,三场海战决定了战争的走向,我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历史的海军军人、大学教授,甲午战争始终是我高度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完成授课任务本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可是,“百家讲坛”的授课风格与一般的学术讲座完全不同,我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转身”。“转身”是顺利的,因为有海军政治部编研部领导和同志们的鼓励和支持,有“百家讲坛”栏目组编导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有我三十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和学术研究的基础,十二集节目最终顺利通过了中央电视台、国家新闻出版和广电总局的严格审查,与全国广大观众见面了。
电视节目有其强大的传播力量,《甲午!甲午!》再一次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那场恢弘、悲壮、屈辱的战争,再一次在国人的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也再一次使人们了解到战争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电视节目的制作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思维跳跃性强,概括程度高,对细节的把握要求严。也正因为如此,在完成这个系列节目之后,我依然有意犹未尽之感,总想通过对节目内容的充实、完善和修改,奉献给大家一部比较完整的、连贯的、侧重于海战的甲午战争简史,恰有中华书局为我提供便利,才有了这本《甲午!甲午!》的面世。
《甲午!甲午!》保持了电视节目的语言风格,注重内容结构的设置、语言的生动和流畅、细节的挖掘与展示、观点的概括与分析,特别注重以海防、海军、海战视角透视这场战争。但同时也关注了事件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强调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适当增加了学术因素,剖析了一些人们普遍关心而又有所争议的问题。比如北洋海军著名管带的个性特点与近代海军教育的关系、慈禧太后、李鸿章等战争决策者的矛盾心态对战争的影响等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甲午!甲午!》虽然是一部通俗作品,但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还是故事情节的叙述,都有充分的史料依据,绝无杜撰和虚构。
在这里,我要真诚地感谢海军政治部编研部的宫九波部长、杨野平副部长、刘丽编辑,是他们给了我充分的信任和鼓励;真诚地感谢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那尔苏制片人、孟庆吉总编导,是他们给了我悉心指导和帮助;真诚地感谢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龚理华政委、李鸣院长、政治部翁军主任、青岛校区洛长双政委,是他们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和保障;真诚地感谢张炜、许华、舒健、刘杰等专家,是他们给了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我真诚希望广大读者能从我粗浅的文字中收获教益,也期待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马骏杰
二〇一五年四月三十日(已修改)
浩瀚星河的低语:一部关于宇宙起源与未来文明的宏大史诗 书名:《寰宇溯源:从奇点到永恒的文明足迹》 作者:林远山 出版社:星际之光文化 --- 内容简介: 《寰宇溯源》并非一本传统的科普读物,它是一部以恢弘叙事手法,结合最新的理论物理学猜想、深空探索数据以及哲学思辨的鸿篇巨制。它试图回答人类自古以来最核心的三个问题: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正在往何处去?以及,在无限的时空中,我们是否真的孤独? 本书的叙事视角横跨了不可想象的尺度——从宇宙诞生之初的普朗克时间,到遥远未来恒星熄灭后的“黑暗纪元”。林远山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如同史诗般的笔触,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引导读者进行一次跨越亿万年的精神漫游。 第一部:时间的诞生与物质的序曲 本书开篇聚焦于宇宙大爆炸的“第一瞬间”。作者并未止步于描述一个简单的火球膨胀,而是深入探讨了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等前沿理论如何试图调和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之间的矛盾。他细致描绘了暴胀时期,空间如何以超光速扩张,奠定了今日宇宙的平坦性和均匀性。 重点章节“奇点之畔的低语”详细分析了黑洞内部的信息悖论,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镜像宇宙”猜想——即我们的宇宙可能仅仅是更高维度结构中的一个“膜”(brane),而我们所感知到的引力,或许正是来自“膜”之外的维度泄漏。 随后,叙事过渡到宇宙冷却,夸克和轻子形成,直至原子核的诞生。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第一代恒星——庞大、炽热的“邦德斯恒星”——如何在混沌中点燃,并以超新星爆发的方式,将构成生命所需的重元素播撒到宇宙的荒芜之中。这些对宇宙早期历史的重构,不仅是物理学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无中生有”的哲学探究。 第二部:生命的萌芽与智能的觉醒 在描述了宇宙的“黑暗时代”之后,本书的焦点转向了银河系中的一个普通旋臂,以及一个不起眼的蓝色行星——地球。作者并没有陷入地球中心论的窠臼,而是将其视为众多潜在生命摇篮中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德雷克方程的阴影”一章,林远山巧妙地运用统计学和生物化学知识,评估了地外生命存在的概率。他详尽地分析了“稀有地球假说”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硅基或甲烷为溶剂的“非常规生命”模型,暗示生命的形式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样。 叙事的高潮部分,在于智能的崛起。作者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视作宇宙信息处理能力的一次飞跃。从最初的工具制造到数学语言的建立,再到对电磁波的掌握,每一步都象征着宇宙对自己本质认识的深化。他特别分析了信息熵与文明演化的关系:一个文明是否注定要因为信息过载或计算能力的瓶颈而停滞? 第三部:星际间的凝视与文明的终局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视角猛然拉远,聚焦于可能存在于银河系中的其他先进文明。作者构建了几个基于现有理论的“文明等级”模型,从I型卡尔达舍夫等级(完全利用母星能源)到III型(完全控制星系能源)。 “费米悖论的多种解答”一章是本书的精髓之一。作者摒弃了简单的“大过滤器”理论,转而提出“孤独的智慧”假设——即宇宙的物理法则可能在特定的能量阈值上设置了不可逾越的屏障,使得宏大的星际航行或通讯在经济或物理上变得不可行。或者,更令人不安的解释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最终会选择“内卷化”,将所有资源投入到虚拟现实或纯粹的意识计算中,从而放弃了对外部物理宇宙的探索。 最终,本书带领读者穿越了数十亿年,抵达宇宙的热寂边缘。当所有恒星燃尽,黑洞开始蒸发,时间本身的意义也将面临挑战。作者对“永恒”的概念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在宏大的宇宙尺度下,信息是否能以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方式保存下来?我们的文明印记,是否会像一个微小的涟漪,最终被宇宙的熵增所抹平? 结语:未竟的旅程 《寰宇溯源》的结尾没有提供确定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充满思辨的开放性提问。林远山告诉我们,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仍处于胚胎阶段,每一次科学的突破,都只是揭开了一层薄纱。这本书是一封写给未来探索者的邀请函,鼓励人类超越自身的短暂存在,将目光投向那片深邃、沉默却又无限可能的星空。 本书文字优美,逻辑严谨,对理论物理、天体生物学和未来学的交叉领域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整合。它不仅将读者带入了宇宙的宏大叙事之中,更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终极沉思。这是一部读完后,会让人重新审视脚下世界的重量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