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信息 | |
书名 | 《质化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质化研究论文精选集》 |
作者 | 郭泽德 白洪谭 |
ISBN | 978-7-307-16563-2 |
CIP数据 | Ⅰ. ①质… Ⅱ. ①郭… ②白… Ⅲ. ①研究方法-文集 Ⅳ. ①G312-53 |
开本 | 16开 |
印张 | 24印张 384页 |
字数 | 263千字 |
定价 | 68.00元 |
装帧 | 平装 |
内文纸张 | 80克纯质纸 |
出版时间 | 2015年11月 |
版次 | 1版1次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上架建议 | 社会科学 |
编辑推荐 | 1. 本书所选文章囊括了质化研究领域精品的论文,所有作者均质化研究领域国内知名学者。 2.本书主题“质化研究”是一种新兴学术研究方法,正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3. “学术中国”是2013、2014年度微信公号500强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影响力da的学术平台,本书为“学术中国”首部自媒体出版作品。 |
作者介绍 | 郭泽德,男,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致力于新媒体传播理论及实践研究,所创建的微信公众平台“学术中国”2014、2015年分别进入年度中国微信公号500强,同名网站于2015年3月正式上线;创办了质化研究、中华博士智库、出版排行榜、人文在线等微信公众平台,拥有硕士、博士、高校教师等高学历微信会员50余万;倡导以创新的传播途径见证学术力量,锻造学术精神。 白洪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质化研究微信平台主编。 |
内容介绍 | 质化研究是我国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被多个学科学者广泛关注和应用。为了进一步促进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提高质化研究领域学术科研成果的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学术自媒体“学术中国”微信公众号联合众书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下属国际按需出版数字平台)共同合作,精选“质化研究”领域精品文章,编辑出版为《质化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质化研究论文精选集》一书,以传播质化研究新优秀成果。 |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纸张质感上乘,阅读体验极佳,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做笔记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但抛开这些外在形式,其内在的知识密度和逻辑连贯性才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它不像某些翻译作品那样,因为语境差异而显得生硬拗口,这本书的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读起来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这无疑是作者们深厚学术功底和高超表达能力的体现。特别是它对后现代思潮在质化研究中的影响有相当深入的探讨,这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科学的知识危机非常有帮助。它没有简单地接受或批判这些思潮,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审慎地运用这些新的认识论工具。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方法论指导手册,更是一次对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基础的深度考察,对于所有想在质化研究领域深耕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常备之作。
评分作为一个已经有一些研究经验的学者,我阅读这本书更多是为了对自己的实践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校准”。很多时候,我们在忙碌的田野工作中会不自觉地“偷懒”或者陷入个人偏好,偏离了既定的方法论框架。这本书就像是一剂及时的“清醒剂”。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研究设计”时所展现出的灵活性和审慎性。它提醒我们,质化研究的设计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静态蓝图,而是一个动态的、与场域互动产生的过程。书中对于“抽样策略”的讨论非常到位,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目的性抽样,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特定情境下如何进行理论性的、滚动式的案例选择,以最大化理论的解释力。这种对研究生命周期的全面把握,避免了研究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读完后,我立刻回去翻阅了自己过去的工作日志,发现自己在好几个关键节点上,都能从书中找到更精妙的应对之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零散的经验,重塑为结构化的认知体系。
评分我从事的是人类学相关的研究,对质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市面上很多声称全面介绍质化方法的书籍,往往在某些小众但重要的领域会一笔带过,比如民族志的长期驻扎策略、口述史的权力关系处理,或者扎根理论的后续理论饱和度检验。然而,这本书在这些“硬核”环节的处理上,表现出了令人信服的专业水准。它对不同方法论流派的内在张力剖析得极其透彻,让人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研究者会对同一个现象产生截然不同的解释。尤其是它对“效度”和“可靠性”的探讨,摆脱了那种量化研究的僵硬标准,转而关注质化研究自身的“可信赖性”(Trustworthiness)标准,例如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和成员核查(Member Checking)的实际操作细节。这些细节,对于那些想在顶尖期刊发表研究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内功心法”。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思辨层面的提升,才是一个严肃研究者最需要的滋养。
评分这本《质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简直是社科领域的一股清流。我作为一个刚入门的研究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研究范式和复杂的操作流程,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娓娓道来质化研究的精髓。从帕尔默的现象学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教科书深处的概念,在这里被拆解得条分缕析。作者们显然是深谙初学者的困惑,他们没有一股脑地堆砌理论,而是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比如,他们在讨论“扎根理论”时,不仅仅是介绍了格拉泽和斯特劳斯的原始观点,还结合了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展示了如何从田野调查的原始文本中“生长”出理论。这种“做中学”的思路,对我这种实践派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尤其欣赏它在研究伦理和反思性实践方面的论述,它让我明白,质化研究不仅仅是收集数据,更是一种深入生命世界、保持谦逊态度的过程。读完第一部分,我对质化研究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走下去的信心。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市面上铺天 যেসব的各种研究方法论书籍都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操作指南类的“快餐读物”。但这本《质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坐在你对面,手把手地带着你走一遍完整的质化研究旅程。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质性数据分析”的细致讲解。面对厚厚的访谈文本和观察记录,如何进行有效的编码和主题提炼,一直是我的痛点。这本书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编码手册”,而是探讨了不同质性范式下编码逻辑的内在差异。比如,在叙事研究中如何保留故事的完整性,而在行动研究中如何实现参与者的赋权。它强调了研究者自身的“主体性”在分析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像某些方法论书籍那样,试图将研究过程机械化、标准化。这种对研究“艺术性”的尊重,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冰冷数据的搬运工,而是意义的建构者。这种深层次的启发,远超了一本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介绍全面,内容丰富,同学推荐的
评分找了好久的书
评分书的内容太一般了 也可能是我才疏学浅看不懂 微信公众账号还不错
评分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评分好
评分都是学术精华,众筹出版很赞!
评分确是好书,值得拥有值得读。
评分介绍全面,内容丰富,同学推荐的
评分介绍全面,内容丰富,同学推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