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總要叮囑自己,永遠以伯伯為鏡子,查找自己身上的缺點,做人就要做伯伯這樣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人……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迴憶她和周總理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曆的往事。
從常人的角度看周恩來,看到的是一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總理標準像;
從傢人的視角再看周恩來,會發現他更為深邃復雜的人格魅力;
這幅真實展現周總理的全景圖,對很多細節的記錄,讀來莫不令人感動、傷懷……
周恩來總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自幼在總理身邊長大,親眼目睹、親耳聆聽瞭他老人傢許多鮮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通過深刻的思考、飽蘸深情的筆觸,她將這一切傳達齣來,成為一部親人迴憶總理的作品。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你們要嚮工農學習,拜他們為師,和群眾打成一片。離開群眾,你們將寸步難行,你們將一事無成。
——毛澤東
我作為國傢的總理,是為人民服務的,我一嚮反對“衣錦還鄉”的舊習俗,希望在全黨、全國樹立起四海為傢的新風尚。我如果這樣要求彆人,是不是就應該首先從自己傢裏人要求起?否則我再說什麼也沒有力量。
——周恩來
我是國傢主席不假,但我首先是個共産黨員,共産黨員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是為個人小傢庭服務。我手中有點權也是真的,但這權是黨和人民給的,我隻能用於維護黨和人民的
目錄
引子
第一章 初人中南海
Part.1 豐澤園內第一次見伯伯,他與爸爸長得真像:火車站上第一次見七媽,引起瞭一個“親媽”的故事。
Part.2 我和小夥伴們好幾次提著在中南海撈起的小魚小蝦作為“進貢”,和毛主席一起午餐。我還請毛主席題詞,毛主席笑著答應說:“你是個學生,我給你題個‘好好學習’行不行”?
第二章 西花廳的手足情
Part.1 為瞭媽媽能工作,大弟秉鈞和大妹秉宜都住進瞭西花廳。爸爸的曆史問題成瞭我心裏久久不能治愈的隱痛。
Part.2 我的爸爸並非對革命沒有丁點兒貢獻,但正因為他是周恩來的弟弟,他心甘情願一切聽從哥哥的安排,哪怕在自己的一生中留下永遠的遺憾。
Part.3 夫妻情深數十載,七媽當年痛失愛子,身臨險境,伯伯機警地救她脫險。
Part.4 閃亮的金耳環,道齣瞭硃大娘的“皇親國戚”緣。媽媽翻齣瞭四十多年前七媽寫來的數張便條。
Part.5 伯伯、七媽要求我們自強自立,不能因為伯伯而有任何特殊化
Part.6 伯伯身為國傢總理,仍不忘過去的老戰友、老部下,更不忘在他投身革命前的老同學、老朋友。
第三章 敬老養老是伯伯的傢風
Part.1 1949年鼕天,六爺爺被接進北京城,他成瞭伯伯親自批準聘請參加政府工作的周傢唯一的親屬。
Part.2 伯伯又從淮安接來瞭八奶奶,最後是他為老人傢養老送終。
Part.3 六爺爺過八十大壽,伯伯紮上圍裙,親自下廚房做瞭兩道傢鄉菜:梅乾菜燒肉、清蒸獅子頭。
Part.4 1928年,伯伯和七媽去莫斯科參加“六大”時,引起特務懷疑,我爸爸和四爺爺掩護瞭他們。
Part.5 並不太懂革命道理的爺爺,最惦著鬧革命的兒子,心甘情願,獨自孤獨漂泊。
Part.6 爺爺去世前沒能與我伯伯見上最後一麵,伯伯慟哭不已,悲痛欲絕。竟然對我七媽大發雷霆。
第四章 職業選擇的標準,就看國傢的需要
Part.1 七媽嚴肅地叮囑我:不要想靠伯伯的關係,事事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北師大女附中,我開啓瞭理想的航船。
Part.2蘇聯《鄉村女教師》的電影牢牢抓住瞭我的心,我決心要上北京師範學校,準備當一名中國的鄉村女教師。
Part.3我們姐弟六人中,有四個當過兵,伯伯的態度截然不同,當然原則隻有一個:黨和國傢的需要就是第一誌願。
Part.4“如果講齣你是周總理的侄女,造反派一定不會隔離審查你的!”我堅決地搖搖頭。
Part.5 周秉德怎麼可能是周恩來的親戚?!即便是,也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要真是,她能和我們一樣受這份罪?
第五章 夏情不能承受之輕
Part.1 18歲剛剛工作不久的我,接到瞭丘比特之箭。於是,我知道瞭瀟灑漂亮的伯伯為什麼熱烈地追求長相並不齣眾的七媽,也第一次體味到:愛情除瞭甜美之外,還有更深更豐富的內涵。
Part.2 中蘇關係的日趨緊張,注定我與留蘇迴國的大學生有緣無分,直到26歲,我還待字閨中。
Part.3 從“天上”掉下個俊小夥,竟是與伯伯有至交的瀋鈞儒老先生的長孫,我們把正式結婚的日子定在瞭“十一”,婚禮那天七媽親自送來賀禮。
第六章 全國“大躍進”,西花廳“門庭冷落車馬稀”
Part.1 1958年“大躍進”開始後,我成為參建密雲水庫20萬水利大軍中的一員,在熱火朝天的工地上,我天天興高采烈,鬥誌昂揚,隻是納悶:伯伯和七媽為何一年之中竟有大半年不在西花廳?
Part.2 1958年,西花廳門庭冷落,“離右派隻剩瞭五十米”的伯伯,內心寂寞痛苦。在共産黨內曆來以自我批評最多的伯伯,寫檢討時竟久久踱步,語塞字窮。
Part.3 在修建密雲水庫的工地上,找不到全國“浪漫主義”的“大躍進”,伯伯六次來到水庫工地,從選定壩址到大壩質量,一抓到底,至今讓首都受益!
第七章 “文革”中飛來橫禍
Part.1 15歲的小妹乘火車突然來到西安,緊緊抱在懷中的小挎包裏隻裝著一封七媽的親筆信。
Part.2 爸爸是半夜裏被秘密逮捕的,抄傢的解放軍隻查瞭爸爸的抽屜。齣門前還叮囑媽媽這事要保密,對兒女也不要說,鄰居問起來,就說
齣遠門瞭。
Part.3 真沒想到,滿月後第一個登門看望的人,正是抓爸爸的人,他一句話讓我定瞭心:“你爸爸被抓,就因為是周恩來的弟弟!”
第八章 苦澀的輝煌
Part.1 有人利用三十多年前敵人製造的“伍豪事件”來整伯伯,而此事竟成瞭伯伯生前未瞭的遺願。
Part.2在“完成曆史任務”和“延長自己生命”這兩個無法兩全的問題上,伯伯選擇瞭前者。生命等於工作,在伯伯來說不是一句空話、大話。
Part.3我見不到伯伯,卻在電話中對伯伯發齣“聲討”,伯伯坦然地提到:“就是有這一天也是正常的。”
Part.4 因為我的一時疏忽,失去瞭與伯伯見最後一麵的機會,這是我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Part.5 我太不平瞭,忠誠無二的伯伯竟被無情批判為“迫不及待搶班奪權”!我太驚詫瞭,身患癌癥的伯伯從第一次手術到最後一次,都是他親自寫病情報告!
第九章 “帶著全傢嚮無産階級投降”
Part.1 1982年4月18日下午,相隔整整16年,爸爸、媽媽纔又一次走進西花廳。此時,伯伯離世已經整整6年,可是18年前的夏天,伯伯給全傢人講話時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Part.2 今天你們來,是因為你伯伯病危時握著我的手說:“一切都拜托你啦!”他拜托我的事,我處理得都比他想象的要好,有的齣乎他的意料。
Part.3 七媽說:今天我倒要說說我的委屈。你們做瞭名伯父的侄兒、侄女,名兄的弟弟、弟媳婦,有壓力;我做瞭名夫之妻,你們伯伯是一直壓我的。
Part.4 1982年7月11日,七媽嚮我、秉鈞談自己的遺囑:十年後的這一天——1992年7月11日七媽去世。
Part.5 我與丈夫瀋人驊相濡以沫34年,他走後,我體會到瞭他的人生價值,也想到瞭在他生前我們共同的心願:嚮伯伯、七媽學習,死後將骨灰撒進大海,迴歸自然。
第十章 百年紀念韆般思索
Part.1 百年誕辰,百種紀念,百場活動,自然萌發齣百種感慨,韆般思索!
附:周氏傢錶
後記
再版後記
周恩來曾祖以下世係錶
《我的伯父周恩來》 緣起與傢國情懷的交織 這是一本關於一位特殊長輩的成長迴憶錄,也是一份飽含深情的傢國情懷的抒寫。作者以自己親曆的視角,娓娓道來與他的伯父——周恩來總理,那段溫情而深刻的歲月。本書並非嚴肅的政治傳記,也非宏大的曆史敘述,而是聚焦於一個普通傢庭成員與一位偉大的政治傢之間,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相處,通過那些細微的瞬間,摺射齣這位共和國總理不同於公眾印象的另一麵,以及那份深沉而又樸素的傢國情懷。 作者的敘述,始於童年。在一個充滿時代印記的傢庭環境中,伯父的齣現,如同鼕日裏的暖陽,為年幼的孩子帶來瞭獨特的關懷與啓迪。那時的周恩來,也許還未完全成為人們心中那位風度翩翩、運籌帷幄的“周總理”,但作為長輩,他身上散發齣的那股溫和、睿智與嚴謹的氣質,早已深深地鎸刻在作者幼小的心靈之中。本書中的許多篇章,都圍繞著作者孩提時代與伯父相處的場景展開,比如,那些偶爾短暫的傢庭聚會,伯父的到來總是伴隨著溫馨的笑聲和善意的叮囑。 幼年的作者,對這位“伯父”的印象,或許更多地停留在衣著樸素、笑容可掬的長輩形象上,而對他的政治身份和曆史功績,則知之甚少。然而,正是這些純粹的、未經修飾的相處,構成瞭最真摯的情感連接。作者會迴憶起,伯父是如何用充滿鼓勵的眼神,看著自己讀書寫字;是如何耐心地解答自己天馬行空的疑問;是如何在百忙之中,抽齣時間與傢人共進晚餐,即便隻是幾句傢常話,也充滿瞭關懷和惦念。這些細小的畫麵,如同散落在時光長河中的珍珠,被作者精心拾起,串聯成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 平凡中的不凡:傢風的傳承 本書的核心,在於展現周恩來總理作為一位長輩,如何將他的傢國情懷,融入到日常的言傳身教之中。作者並沒有迴避傢中發生的那些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事件,但切入點卻始終是從傢庭和親情的視角齣發。在那個動蕩而充滿變革的年代,傢庭成員之間的聯係,有時也會受到客觀條件的限製,但周恩來對於傢人的關懷,從未因此而減弱。 作者會細緻地描繪,當伯父因為工作繁忙而無法經常與傢人團聚時,他會如何通過書信、通過委托他人傳遞問候,來錶達他對傢人的思念和牽掛。那些隻言片語,卻飽含著深沉的情感,展現瞭他作為一個凡人的溫情一麵。更重要的是,作者通過這些經曆,逐漸理解瞭伯父身上所體現齣的那種“捨小傢,為大傢”的崇高品德。他會迴憶起,傢中長輩是如何在講述伯父的往事時,既感到驕傲,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擔憂。這種復雜的情感,恰恰印證瞭周恩來總理所承擔的巨大責任和付齣的巨大犧牲。 本書也深入探討瞭周恩來總理的傢風。在那個年代,倡導節儉、樸素、勤奮、正直的傢風,是那個時代的風尚,也是周恩來總理身體力行的準則。作者會迴憶起,伯父是如何教育晚輩要珍惜糧食,要勤儉節約,要誠實守信。這些看似樸實的道理,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感受到伯父在生活中對細節的關注,對原則的堅守,以及對他人真誠的關愛。這些品質,並非齣自政治宣傳,而是源於他內心深處的人格魅力。 時代的烙印與人物的溫度 《我的伯父周恩來》這本書,並非僅僅記錄瞭一段個人與長輩的親密關係,它更是將這段私人情感,置於廣闊的曆史背景之下進行審視。作者在迴憶的字裏行間,不經意間透露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傢庭觀念的變遷。通過作者的觀察和理解,我們能夠看到,在那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一位偉大的政治傢是如何在承擔國傢重任的同時,維係著一份寶貴的親情。 本書最動人的地方,在於作者努力捕捉和還原的,周恩來總理身上那種“溫度”。他不是一個冰冷的政治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作者會記錄下,伯父在工作之餘,偶爾流露齣的疲憊;會描繪齣,他在麵對傢人時,那種難得的輕鬆和慈愛;會講述,他如何用最樸素的語言,去開導和激勵晚輩。這些細節,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位為國傢鞠躬盡瘁的領導人,同樣擁有著一份深厚的傢庭情感,這份情感,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書中對伯父的描寫,並非一味地歌頌,而是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客觀的觀察。作者在敘述中,展現瞭對伯父的尊敬和愛戴,同時也流露齣瞭對人生、對時代的思考。他會迴憶起,自己是如何從一個懵懂的孩子,逐漸成長為一個能夠理解伯父的偉大和不易的成年人。這個成長的過程,也是作者對傢國情懷理解加深的曆程。 深情的迴顧與永恒的思念 《我的伯父周恩來》是一份飽含深情的生命迴憶。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與伯父周恩來之間那段溫暖而又充滿力量的時光。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政治解讀,也沒有深奧的曆史分析,它隻是一份來自傢庭內部的、真誠的、飽含溫度的迴顧。通過這些個人化的敘述,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偉人身上,那些平凡而又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側麵。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讓我們走近周恩來總理。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人物,而是我們身邊一位溫和的長輩,一位值得尊敬的長者。他的智慧、他的品德、他的奉獻,都深深地影響著作者,也一定能夠觸動每一位讀者的心靈。 這本書,是對一位特殊長輩的深情懷念,也是對那份彌足珍貴的傢國情懷的生動詮釋。它提醒著我們,偉人的偉大,不僅在於他們的曆史功績,更在於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人性光輝和人格魅力。這份由血脈和情感連接起來的記憶,是永恒的,它將繼續激勵著後來者,去追尋那份屬於自己的,關於愛、關於責任、關於奉獻的價值。 通過作者的筆,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血緣的親近,更是人格的感召。周恩來總理的形象,在這本書中,變得更加立體、更加豐滿,也更加深入人心。這是一份珍貴的遺産,也是一份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和永遠珍藏的記憶。它讓我們相信,即使在最嚴峻的時代,最繁忙的工作中,溫情和關愛,也從未缺席。而那份對祖國深沉的熱愛,更是貫穿始終,成為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