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总要叮嘱自己,永远以伯伯为镜子,查找自己身上的缺点,做人就要做伯伯这样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人……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回忆她和周总理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往事。
  从常人的角度看周恩来,看到的是一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标准像;
  从家人的视角再看周恩来,会发现他更为深邃复杂的人格魅力;
  这幅真实展现周总理的全景图,对很多细节的记录,读来莫不令人感动、伤怀……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自幼在总理身边长大,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他老人家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通过深刻的思考、饱蘸深情的笔触,她将这一切传达出来,成为一部亲人回忆总理的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你们要向工农学习,拜他们为师,和群众打成一片。离开群众,你们将寸步难行,你们将一事无成。
  ——毛泽东
  我作为国家的总理,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一向反对“衣锦还乡”的旧习俗,希望在全党、全国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风尚。我如果这样要求别人,是不是就应该首先从自己家里人要求起?否则我再说什么也没有力量。
  ——周恩来
  我是国家主席不假,但我首先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个人小家庭服务。我手中有点权也是真的,但这权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只能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初人中南海
Part.1 丰泽园内第一次见伯伯,他与爸爸长得真像:火车站上第一次见七妈,引起了一个“亲妈”的故事。
Part.2 我和小伙伴们好几次提着在中南海捞起的小鱼小虾作为“进贡”,和毛主席一起午餐。我还请毛主席题词,毛主席笑着答应说:“你是个学生,我给你题个‘好好学习’行不行”?
第二章 西花厅的手足情
Part.1 为了妈妈能工作,大弟秉钧和大妹秉宜都住进了西花厅。爸爸的历史问题成了我心里久久不能治愈的隐痛。
Part.2 我的爸爸并非对革命没有丁点儿贡献,但正因为他是周恩来的弟弟,他心甘情愿一切听从哥哥的安排,哪怕在自己的一生中留下永远的遗憾。
Part.3 夫妻情深数十载,七妈当年痛失爱子,身临险境,伯伯机警地救她脱险。
Part.4 闪亮的金耳环,道出了朱大娘的“皇亲国戚”缘。妈妈翻出了四十多年前七妈写来的数张便条。
Part.5 伯伯、七妈要求我们自强自立,不能因为伯伯而有任何特殊化
Part.6 伯伯身为国家总理,仍不忘过去的老战友、老部下,更不忘在他投身革命前的老同学、老朋友。
第三章 敬老养老是伯伯的家风
Part.1 1949年冬天,六爷爷被接进北京城,他成了伯伯亲自批准聘请参加政府工作的周家唯一的亲属。
Part.2 伯伯又从淮安接来了八奶奶,最后是他为老人家养老送终。
Part.3 六爷爷过八十大寿,伯伯扎上围裙,亲自下厨房做了两道家乡菜:梅干菜烧肉、清蒸狮子头。
Part.4 1928年,伯伯和七妈去莫斯科参加“六大”时,引起特务怀疑,我爸爸和四爷爷掩护了他们。
Part.5 并不太懂革命道理的爷爷,最惦着闹革命的儿子,心甘情愿,独自孤独漂泊。
Part.6 爷爷去世前没能与我伯伯见上最后一面,伯伯恸哭不已,悲痛欲绝。竟然对我七妈大发雷霆。
第四章 职业选择的标准,就看国家的需要
Part.1 七妈严肃地叮嘱我:不要想靠伯伯的关系,事事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北师大女附中,我开启了理想的航船。
Part.2苏联《乡村女教师》的电影牢牢抓住了我的心,我决心要上北京师范学校,准备当一名中国的乡村女教师。
Part.3我们姐弟六人中,有四个当过兵,伯伯的态度截然不同,当然原则只有一个: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第一志愿。
Part.4“如果讲出你是周总理的侄女,造反派一定不会隔离审查你的!”我坚决地摇摇头。
Part.5 周秉德怎么可能是周恩来的亲戚?!即便是,也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要真是,她能和我们一样受这份罪?
第五章 夏情不能承受之轻
Part.1 18岁刚刚工作不久的我,接到了丘比特之箭。于是,我知道了潇洒漂亮的伯伯为什么热烈地追求长相并不出众的七妈,也第一次体味到:爱情除了甜美之外,还有更深更丰富的内涵。
Part.2 中苏关系的日趋紧张,注定我与留苏回国的大学生有缘无分,直到26岁,我还待字闺中。
Part.3 从“天上”掉下个俊小伙,竟是与伯伯有至交的沈钧儒老先生的长孙,我们把正式结婚的日子定在了“十一”,婚礼那天七妈亲自送来贺礼。
第六章 全国“大跃进”,西花厅“门庭冷落车马稀”
Part.1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我成为参建密云水库20万水利大军中的一员,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我天天兴高采烈,斗志昂扬,只是纳闷:伯伯和七妈为何一年之中竟有大半年不在西花厅?
Part.2 1958年,西花厅门庭冷落,“离右派只剩了五十米”的伯伯,内心寂寞痛苦。在共产党内历来以自我批评最多的伯伯,写检讨时竟久久踱步,语塞字穷。
Part.3 在修建密云水库的工地上,找不到全国“浪漫主义”的“大跃进”,伯伯六次来到水库工地,从选定坝址到大坝质量,一抓到底,至今让首都受益!
第七章 “文革”中飞来横祸
Part.1 15岁的小妹乘火车突然来到西安,紧紧抱在怀中的小挎包里只装着一封七妈的亲笔信。
Part.2 爸爸是半夜里被秘密逮捕的,抄家的解放军只查了爸爸的抽屉。出门前还叮嘱妈妈这事要保密,对儿女也不要说,邻居问起来,就说
出远门了。
Part.3 真没想到,满月后第一个登门看望的人,正是抓爸爸的人,他一句话让我定了心:“你爸爸被抓,就因为是周恩来的弟弟!”
第八章 苦涩的辉煌
Part.1 有人利用三十多年前敌人制造的“伍豪事件”来整伯伯,而此事竟成了伯伯生前未了的遗愿。
Part.2在“完成历史任务”和“延长自己生命”这两个无法两全的问题上,伯伯选择了前者。生命等于工作,在伯伯来说不是一句空话、大话。
Part.3我见不到伯伯,却在电话中对伯伯发出“声讨”,伯伯坦然地提到:“就是有这一天也是正常的。”
Part.4 因为我的一时疏忽,失去了与伯伯见最后一面的机会,这是我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Part.5 我太不平了,忠诚无二的伯伯竟被无情批判为“迫不及待抢班夺权”!我太惊诧了,身患癌症的伯伯从第一次手术到最后一次,都是他亲自写病情报告!
第九章 “带着全家向无产阶级投降”
Part.1 1982年4月18日下午,相隔整整16年,爸爸、妈妈才又一次走进西花厅。此时,伯伯离世已经整整6年,可是18年前的夏天,伯伯给全家人讲话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Part.2 今天你们来,是因为你伯伯病危时握着我的手说:“一切都拜托你啦!”他拜托我的事,我处理得都比他想象的要好,有的出乎他的意料。
Part.3 七妈说:今天我倒要说说我的委屈。你们做了名伯父的侄儿、侄女,名兄的弟弟、弟媳妇,有压力;我做了名夫之妻,你们伯伯是一直压我的。
Part.4 1982年7月11日,七妈向我、秉钧谈自己的遗嘱:十年后的这一天——1992年7月11日七妈去世。
Part.5 我与丈夫沈人骅相濡以沫34年,他走后,我体会到了他的人生价值,也想到了在他生前我们共同的心愿:向伯伯、七妈学习,死后将骨灰撒进大海,回归自然。
第十章 百年纪念千般思索
Part.1 百年诞辰,百种纪念,百场活动,自然萌发出百种感慨,千般思索!
附:周氏家表
后记
再版后记
周恩来曾祖以下世系表    
				
 
				
				
					《我的伯父周恩来》  缘起与家国情怀的交织  这是一本关于一位特殊长辈的成长回忆录,也是一份饱含深情的家国情怀的抒写。作者以自己亲历的视角,娓娓道来与他的伯父——周恩来总理,那段温情而深刻的岁月。本书并非严肃的政治传记,也非宏大的历史叙述,而是聚焦于一个普通家庭成员与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相处,通过那些细微的瞬间,折射出这位共和国总理不同于公众印象的另一面,以及那份深沉而又朴素的家国情怀。  作者的叙述,始于童年。在一个充满时代印记的家庭环境中,伯父的出现,如同冬日里的暖阳,为年幼的孩子带来了独特的关怀与启迪。那时的周恩来,也许还未完全成为人们心中那位风度翩翩、运筹帷幄的“周总理”,但作为长辈,他身上散发出的那股温和、睿智与严谨的气质,早已深深地镌刻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之中。本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围绕着作者孩提时代与伯父相处的场景展开,比如,那些偶尔短暂的家庭聚会,伯父的到来总是伴随着温馨的笑声和善意的叮嘱。  幼年的作者,对这位“伯父”的印象,或许更多地停留在衣着朴素、笑容可掬的长辈形象上,而对他的政治身份和历史功绩,则知之甚少。然而,正是这些纯粹的、未经修饰的相处,构成了最真挚的情感连接。作者会回忆起,伯父是如何用充满鼓励的眼神,看着自己读书写字;是如何耐心地解答自己天马行空的疑问;是如何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家人共进晚餐,即便只是几句家常话,也充满了关怀和惦念。这些细小的画面,如同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被作者精心拾起,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平凡中的不凡:家风的传承  本书的核心,在于展现周恩来总理作为一位长辈,如何将他的家国情怀,融入到日常的言传身教之中。作者并没有回避家中发生的那些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事件,但切入点却始终是从家庭和亲情的视角出发。在那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年代,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有时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周恩来对于家人的关怀,从未因此而减弱。  作者会细致地描绘,当伯父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经常与家人团聚时,他会如何通过书信、通过委托他人传递问候,来表达他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那些只言片语,却饱含着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温情一面。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些经历,逐渐理解了伯父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德。他会回忆起,家中长辈是如何在讲述伯父的往事时,既感到骄傲,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这种复杂的情感,恰恰印证了周恩来总理所承担的巨大责任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本书也深入探讨了周恩来总理的家风。在那个年代,倡导节俭、朴素、勤奋、正直的家风,是那个时代的风尚,也是周恩来总理身体力行的准则。作者会回忆起,伯父是如何教育晚辈要珍惜粮食,要勤俭节约,要诚实守信。这些看似朴实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伯父在生活中对细节的关注,对原则的坚守,以及对他人真诚的关爱。这些品质,并非出自政治宣传,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人格魅力。  时代的烙印与人物的温度  《我的伯父周恩来》这本书,并非仅仅记录了一段个人与长辈的亲密关系,它更是将这段私人情感,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作者在回忆的字里行间,不经意间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家庭观念的变迁。通过作者的观察和理解,我们能够看到,在那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是如何在承担国家重任的同时,维系着一份宝贵的亲情。  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努力捕捉和还原的,周恩来总理身上那种“温度”。他不是一个冰冷的政治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作者会记录下,伯父在工作之余,偶尔流露出的疲惫;会描绘出,他在面对家人时,那种难得的轻松和慈爱;会讲述,他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开导和激励晚辈。这些细节,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领导人,同样拥有着一份深厚的家庭情感,这份情感,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中对伯父的描写,并非一味地歌颂,而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客观的观察。作者在叙述中,展现了对伯父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流露出了对人生、对时代的思考。他会回忆起,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懵懂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理解伯父的伟大和不易的成年人。这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作者对家国情怀理解加深的历程。  深情的回顾与永恒的思念  《我的伯父周恩来》是一份饱含深情的生命回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伯父周恩来之间那段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时光。这本书没有宏大的政治解读,也没有深奥的历史分析,它只是一份来自家庭内部的、真诚的、饱含温度的回顾。通过这些个人化的叙述,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人身上,那些平凡而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侧面。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让我们走近周恩来总理。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我们身边一位温和的长辈,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他的智慧、他的品德、他的奉献,都深深地影响着作者,也一定能够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这本书,是对一位特殊长辈的深情怀念,也是对那份弥足珍贵的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它提醒着我们,伟人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的历史功绩,更在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这份由血脉和情感连接起来的记忆,是永恒的,它将继续激励着后来者,去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奉献的价值。  通过作者的笔,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血缘的亲近,更是人格的感召。周恩来总理的形象,在这本书中,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满,也更加深入人心。这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也是一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永远珍藏的记忆。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最严峻的时代,最繁忙的工作中,温情和关爱,也从未缺席。而那份对祖国深沉的热爱,更是贯穿始终,成为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