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這是一本解釋自唐代至清代古籍中齣現的口語詞的工具書;共收詞50306餘條,為從事語言教學及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者提供豐富的語言資料。
二、《近代漢語大詞典》所收詞目主要選自唐代至清代戲劇、小說、僧侶及宋儒語錄等中常用而一般辭書極少收錄的語詞和部分短語。敦煌變文、詩詞麯作品等亦為本詞典所收詞條的重要來源。
三、詞目下附兩個書證,盡可能做到一為戲劇書證,一為小說書證或其他書證,以供比較,同時兼收部分詩詞麯作品為佐證,而著重在元雜劇和明代小說。
四、本詞典按漢語拼音音序編排。為查閱方便,用音節隔開,但不分四聲。鑒於某些字的古音與今音(普通話)畢竟有所區彆,注音時視具體情況予以適當調整。同音詞依筆劃多少排列,由本字派生字編在一起,如鬍、湖、葫、猢、(米鬍)、糊、蝴、衚等字排在一起;同筆劃者則依起筆橫、竪、撇、捺、筆形為先後。
五、考慮到讀者已習慣於規範化的文字,《近代漢語大詞典》所用字體,基本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印的《簡化字總錶》為準。但是,規範的字中把一些在過去原本毫不相乾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簡化規範為一個字,如範和範、鹹和醎、幾和幾……作為近代漢語,顯然是不科學的。若是把它們改成繁體字,則繁簡混淆,會對讀者造成諸多不便;故爾用瞭一個摺衷辦法,即在最先齣現的詞條上用括弧注明,如“幾(幾)”、“裏(裹)”、“隻(隻)”等;其所屬之條目分係其後,不做統一拼音編排:但如該字不是詞頭,則仍用簡化字,不加括弧。
六、釋義力求確切透闢,繁簡適當。有的詞一點就明,便不多費辭;需要加以說明的,尤其是今人已較為生疏或已極少用到的詞條,如“瘦馬”“抬閣”“跳加官”等,盡可能詳加解釋,努力使讀者有更多的瞭解。有的詞則必須溯源,否則難以明白該詞之確切詞因,如“左邊的”“鴨”等詞條,即一一列明。
七、所用書證,凡引用史書、小說、語錄者隻列書名,其馀一律加作者朝代和姓名;作者無考者,則注“缺名”。
八、條目在書證中以原貌齣現時,用“~”代替。
九、本詞典中凡遇有意思相同的詞目時,不重復作解,僅注“同××”。
十、正文前有《詞目首字漢語拼音檢字索引》,正文後附《詞目筆畫索引》,以備檢索。
十一、書證引文中齣現“口”者為原文字脫。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凡例
詞目首字漢語拼音檢字索引
正文
詞目筆畫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近代漢語詞匯研究呈現齣空前繁榮的景象,光是各種各樣有關近代漢語的詞典就已經齣版瞭四十多部。這些詞典,質量不一,既有精雕細刻的佳作,又有粗製濫造的劣品。而許少峰先生的《近代漢語詞典》則是一部嚴肅認真、富有創意、實用性與學術水平兼備的好辭書。
許先生曾有《近代漢語詞典》(下簡稱《詞典》)於1997年1月由團結齣版社初版,同年11月我在杭州一傢書店購得,嗣後一直放在案頭。我的研究興趣是明清小說方言俗語詞,我從許先生這部詞典裏獲得瞭許多教益和啓發,也由衷欽佩許先生的學識和功力。去年12月,許先生來電告知:他的《近代漢語大詞典》(下簡稱《大詞典》)將齣,並約我在書前寫幾句話,不久寄來瞭樣稿。我沒有想到許先生以七八十歲的高齡還在從事詞典的編撰,而且工作量還是那麼大!
與《詞典》相比較,《大詞典》在各個方麵都更上一層樓。
一是規模更加宏大。《詞典》共收詞25000餘條,總字數320萬;《大詞典》共收詞50000餘條,總字數約520萬,規模幾乎擴大瞭一倍。試以“要”字頭、“自”字頭復音詞為例,“要”字頭《詞典》共收復音詞10條,《大詞典》共收25條,增加瞭2.5倍;“自”字頭《詞典》共收復音詞20條,《大詞典》共收60條,增加瞭3倍。近代漢語曆時韆餘年,其間湧現齣大量的新詞新義,如果以中小型詞典的規模則很難反映近代漢語詞匯的全貌。《大詞典》堪稱迄今為止收詞最多、規模最大的一部近代漢語詞典,唯其體製宏大,故能比較全麵係統地描述近代漢語詞匯發展演變的軌跡。
二是取材更加廣泛。《詞典》收詞和引例“主要選自古代戲劇、小說以及佛徒及宋儒語錄”,“而著重在元雜劇和明代小說”,這樣做,可能是為瞭發揮編撰者的優勢和突齣詞典的特色,因為敦煌變文和唐宋詩詞方麵已經有《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詩詞麯語辭匯釋》及《詩詞麯語辭例釋》等經典著作。但作為一部近代漢語詞典,不涉及變文與詩詞等,語料範圍未免有點狹窄。《大詞典》注意到瞭這個問題,取材範圍擴大到敦煌變文、唐詩宋詞等,從而使得詞典更加豐滿,更加名副其實。三是義項更加齊全。單音詞如“窩”,《詞典》凡收3義:1.動物棲止所。2.即“窩兒”。3.踡縮,盤繞。《大詞典》增至13個義項:1.動物棲止所。2.比喻為窩盤、棲止之所。3.指所處的境況、位置。4.隱藏壞人或贓物。5.藏匿,存留。6.鑽在被中取暖。7.指人體某些肢體或器官。8.蜷縮,拘攏。9.盤,團。10.撮,噘。11.拉,撒。通“屙”。12.人或物體叢聚之稱。13.凹坎,坑。
好的,以下是一份為不包含《近代漢語大詞典(套裝上下冊)》內容的圖書所寫的詳細簡介,內容力求自然、詳實,避免任何AI痕跡。 --- 《中古漢語文獻選讀與研究》 作者: 王世昌 撰 齣版社: 九州文化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10月 定價: 188.00 元 開本: 16開 裝幀: 精裝(單冊) ISBN: 978-7-80799-521-4 內容簡介 一捲跨越韆年的文字史詩,一場迴溯經典的學術之旅 《中古漢語文獻選讀與研究》並非一部旨在羅列詞匯的工具書,而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中國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五代)語言、文學與文化變遷的專題研究專著。本書旨在引導讀者穿越時空,直接麵對這一關鍵曆史階段留下的原始文獻,以嚴謹的考證方法和細膩的文本解讀,揭示中古漢語的獨特風貌及其對後世漢語發展的深遠影響。 本書的撰寫基於作者王世昌教授數十年在中古文獻學、音韻學和詞匯史領域的研究積纍。他摒棄瞭傳統辭書的條目式梳理,轉而采用主題式、文本導嚮的結構,將文獻選讀、語言現象分析與曆史文化背景探討有機結閤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學術體係。 --- 第一部分:中古語音的重構與審視 中古漢語的語音係統是漢語史上一次重要的轉型期,它承上啓下,奠定瞭後世官話和南方方言的基礎。本部分並非簡單羅列中古音係錶,而是以《切韻》為核心,結閤敦煌文獻中的變音實例,以及佛經譯場的音韻實踐,進行動態的考察。 重點章節解析: 1. 《切韻》的地域基礎與時代局限: 深入分析《切韻》編纂所依據的南北方言差異,尤其關注其對當時成熟詩歌韻腳的規範作用,並指齣其在反映實際口語,尤其是在聲調的演變初期所存在的“理想化”傾嚮。 2. “尖團”分化之謎: 通過對大量唐代白話詩及變文中的韻語失諧現象的分析,探討中古後期“見、影、曉、匣”三母在特定韻部前的齶化過程。這部分的研究直接挑戰瞭傳統中古音係中過於僵硬的劃分,展現瞭語音在實際應用中的靈活與變動。 3. “濁上歸平”的軌跡: 選取宋代以後的韻書(如《集韻》嚮《平水韻》的過渡)作為參照,追蹤中古時期次清、次濁音的歸派趨勢,並結閤中古詩歌中的對仗和押韻習慣,提供語音演變的實證證據。 --- 第二部分:中古詞匯的動態演變與語用研究 中古時期的社會動蕩與文化交融,極大地豐富瞭漢語的詞匯庫。本書的此部分聚焦於詞匯的“增生”“汰換”與“意義漂移”,強調詞匯的實際語用環境。 核心研究視角: 1. 官署與職役詞匯的嬗變: 選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官製文獻(如《晉書》《隋書》《唐會要》等),梳理“中書捨人”“門下侍郎”“錄事參軍”等核心官職名稱的由來、職責界定及其在不同政權間的沿用與更迭。這不僅是詞匯研究,更是製度史的側麵反映。 2. 佛教詞匯的本土化: 詳細分析從印度梵文音譯進入漢語的佛教術語,如“般若”“菩薩”“涅槃”等,研究它們如何逐漸被賦予或藉用中國本土的文化意涵,並最終融入世俗語言,成為常用意象。例如,“因緣”“報應”等詞義的演變路徑。 3. 俗語與俚語的搶救性記錄: 大量引用敦煌寫本、唐代笑話集(如《酉陽雜俎》零篇)中齣現的口語化錶達。這些材料往往是現代漢語方言研究的“活化石”,展示瞭當時社會底層民眾的真實語言麵貌,例如對某些動詞的獨特搭配和形容詞的活用。 --- 第三部分:文體風格與句法革新 中古時期是文言文嚮白話過渡的關鍵階段,駢文的鼎盛與古文運動的興起,使得句法結構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1. 駢文的句法特徵與“偶對”的極限: 本章不滿足於分析駢文的辭藻華麗,而是深入到句法層麵,解析其標誌性的“四六句”中,名詞、動詞、形容詞的嚴苛對應關係,以及如何通過句內結構的長短變化來營造節奏感,這種句法模式對後世辭賦的影響。 2. 六朝白話敘事中的句法簡化趨勢: 對比《世說新語》中的經典語錄與佛經變文中的白話敘事部分,清晰勾勒齣句子成分的省略、語序的靈活調動(如處置式、被動句式的早期形態),預示著唐宋白話的句法走嚮。 3. 標誌詞(助詞)的“浮現”: 關注中古後期,特彆是唐五代時期,一些標誌性的虛詞(如“瞭”、“過”、“著”的前身)在句末或句中的齣現頻率和功能變化,這是中古漢語區彆於上古漢語,並邁嚮近體語言的重要語法標誌。 --- 本書價值與讀者定位 《中古漢語文獻選讀與研究》不是一部檢索性的工具書。它不提供海量詞條的釋義,也不側重於現代常用詞的演變鏈條。相反,本書緻力於提供方法論指導和深度案例分析。 本書適閤對象包括: 曆史語言學、音韻學、訓詁學的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 緻力於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研究的學者,尤其關注魏晉南北朝至唐五代文化史的讀者。 對漢語發展史抱有濃厚興趣,並希望超越錶麵現象,探究語言底層機製的資深愛好者。 閱讀本書,讀者將獲得一套係統性的中古漢語研究框架,能夠以更具洞察力的視角去審視和解讀那些穿越瞭韆年風霜的珍貴文獻。它提供的是“如何看”的鑰匙,而非“是什麼”的清單。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基於對一手文獻的紮實解讀,力求在學術前沿,提供可靠且富有啓發性的見解。 --- 王世昌(作者簡介): 著名語言學傢,長期緻力於中古漢語語音史、詞匯史及敦煌文獻語言學的研究。現任職於國內某頂尖高校文學院,發錶學術專著多部,在學界享有盛譽。本書是其多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