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UNIX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红光,李福才 著
图书标签:
  • UNIX
  • 操作系统
  • 教程
  • 高等教育
  • 计算机科学
  • 技术
  • 教材
  • 第3版
  • 规划教材
  • 信息技术
  • 系统编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83744
版次:3
商品编码:1013425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UNIX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即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教材,也可为需要了解和研究UNIX技术和应用的设计开发人员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参考。UNIX操作系统和所包含的核心技术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和磨难后,在新的流行操作系统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又重新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学术界、产业界和教育界都意识到了此项技术对于今天操作系统发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如何科学地研究、学习和掌握UNIX技术?如何把握好UNIX技术研究和UNIX应用技术学习的尺度?如何将操作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系统的设计技术相结合?如何在系统学习操作系统技术的同时,给学生或读者提供概念清晰、易于实践的教学读本?是很多操作系统授课老师时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作者对上述问题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力求将这些解决方案集中体现在本教程的第3次修订中,希望广大读者和教师能从中获益。
  在本次修订中,特别增添了一些UNIX实用编程设计技术,同时为满足学生和读者提出的自学要求,添加了一些指导性的实例教学内容。为配合部分高校老师的教学,对有些教学内容和教学层次也做了适当修订。

内容简介

  本教材第3版修订中删减了第2版中一些过时的UNIX技术和描述,增加了针对Linux系统设计技术和使用技术的阐述,增加了对UNIX环境编程实用技术的描述。其中第1章是有关UNIX技术的概述,第2~4章描述UNIX应用技术,第5~6章重点说明UNIX环境的编程技术,第7~11章阐述UNIX内核实现技术,第12~14章描述UNIX扩展知识。《UNIX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讲解细致,由浅入深,全面论述了UNIX系统的核心技术与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新版教材更加实用,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操作系统等课程的教材,同时也适合对UNIX系统技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自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操作系统概述
1.1.1 建立操作系统的目标
1.1.2 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
1.1.3 操作系统是资源管理器
1.2 UNIX系统的主要特性
1.3 UNIX系统的发展史
1.4 开源软件与UNIX的推广发展
1.4.1 开源软件
1.4.2 促进UNIX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
1.4.3 各种UNIX系统分支
习题

第2章 UNIX基本概念及入门技术
2.1 UNIX系统基本常识
2.1.1 两种前端机
2.1.2 用户的注册与注销
2.1.3 账户的管理
2.1.4 用户口令的管理
2.1.5 用户组信息
2.2 初识UNIX的shell
2.2.1 什么是shell程序
2.2.2 shell的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
2.3 UNIX系统启动及用户登录过程
2.3.1 UNIX系统的启动方式
2.3.2 UNIX系统的启动过程
2.3.3 Linux引导过程实例
2.3.4 用户的登录过程
2.4 UNIX常用命令介绍
2.4.1 UNIX命令使用方法
2.4.2 多命令行及多行命令
2.4.3 一般常用命令
2.4.4 用于目录操作的命令
2.4.5 用于文件操作的命令
2.4.6 有关状态及信息查询的命令
2.4.7 用于网络和通信的命令
2.5 UNIX系统体系结构
2.5.1 传统UNIX系统体系结构
2.5.2 现代UNIX系统体系结构
2.6 UNIX系统使用注意事项
2.6.1 正确选择用户访问权限
2.6.2 移动存储设备的使用
2.6.3 UNIX对多种文件系统类型的支持
2.7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编辑UNIX的文本文件
3.1 标准编辑器ed
3.1.1 使用edc的基本常识
3.1.2 元字符和正则表达式
3.1.3 如何进入ed.c退出ed及保存文本文件
3.1.4 ed中的常用命令
3.2 全屏幕编辑器vi
3.2.1 如何进入vi.c退出vi及保存一个文件
3.2.2 命令行方式下的常用命令
3.2.3 末行命令方式下的常用命令
3.2.4 进入插入编辑方式的常用命令
3.2.5 使用vi的注意事项
3.2.6 vi环境的设置
3.3 Emacs编辑器
3.3.1 Emacs的使用方法
3.3.2 Emacs主菜单功能简介
3.3.3 Emacs中的功能键
3.4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UNIX系统的shell
4.1 shell概述
4.1.1 shell的基本功能
4.1.2 多种UNIX的shell
4.2 shell的内部特性
4.2.1 shell的命令解释过程
4.2.2 UNIX系统定义的标准流
4.2.3 shell语法管理
4.2.4 c标准流重定向与管道线控制
4.2.5 错误流重定向
4.2.6 命令执行控制及滤波功能
4.3 shell的环境设置
4.3.1 shell环境变量
4.3.2 Linux系统的shell环境配置
4.3.3 Korncshell环境设置
4.3.4 Ccshell环境设置
4.4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shell程序设计
5.1 shell编程的基本知识
5.1.1 shell程序可完成的工作
5.1.2 shell程序编写格式
5.1.3 shell程序的运行方式
5.2 shell变量的使用
5.2.1 shell变量及变量赋值
5.2.2 变量的访问及变量参数替换
5.2.3 变量的作用域
5.2.4 shell的预定义变量和环境变量
5.2.5 shell中命令的位置变量
5.2.6 变量替换
5.2.7 用命令做变量替换
5.3 test命令的使用
5.3.1 对文件特性的测试
5.3.2 对字符串内容的测试_
5.3.3 对整数n的测试
5.4 shell程序的控制流
5.4.1 命令的返回状态
5.4.2 程序的控制结构
5.5 条件控制语句
5.6 循环语句
5.7 shell编程中常用的其他语句
5.8 shell程序的输出
5.9 shell程序的调试方法
5.10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UNIX系统编程基础
6.1 程序设计环境
6.1.1 理想中的程序设计环境
6.1.2 多任务环境下的程序执行
6.2 基于操作系统支持的程序设计
6.2.1 建立系统编程思想
6.2.2 UNIX提供的系统支持
6.2.3 关于UNIX的系统调用
6.2.4 系统调用与库函数的关系
6.3 在UNIX环境中完成C编程
6.3.1 编程需要掌握的工具
6.3.2 makefile文件编写
6.3.3 C程序的编译与调试
6.3.4 链接特殊库函数
6.4 常用函数库glib的使用
6.4.1 glib基本类型定义
6.4.2 glib的宏
6.4.3 内存管理函数
6.4.4 字符串处理函数
6.4.5 glib可支持的数据结构
6.4.6 GString
6.4.7 计时器函数
6.4.8 错误处理函数
6.5 其他有关函数库
6.5.1 libxml库
6.5.2 readline库
6.5.3 curses库
6.6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UNIX文件管理系统
7.1 UNIX文件的概念
7.2 UNIX文件分类
7.2.1 普通文件
7.2.2 目录文件
7.2.3 特殊文件
7.2.4 管道文件
7.2.5 链接文件
7.3 UNIX文件系统
7.3.1 文件的组织及命名
7.3.2 文件的许可机制
7.3.3 文件系统功能及结构
7.3.4 系统中的特殊目录
7.3.5 文件系统的安装与卸载
7.4 UNIX文件系统内部存储方式
7.4.1 逻辑卷与物理卷
7.4.2 文件系统的存储结构
7.4.3 索引节点和目录文件的作用
7.4.4 多重索引存储结构
7.5 UNIX文件系统的动态管理技术
7.5.1 支持多种文件系统的机制
7.5.2 文件信息的动态管理
7.5.3 文件的检索过程
7.5.4 文件共享方式
7.6 用于文件管理的系统调用
7.6.1 文件描述符
7.6.2 用于文件创建和文件链接的系统调用
7.6.3 文件打开与关闭的系统调用
7.6.4 文件的读、写系统调用
7.7 文件随机存取技术
7.7.1 改变文件指针位置
7.7.2 捕获当前文件指针位置
7.8 文件记录管理技术
7.8.1 记录锁定技术描述
7.8.2 记录锁定技术举例
7.9 常用文件系统备份与恢复技术
7.10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UNIX的进程管理
8.1 进程的基本概念
8.1.1 程序的并发执行
8.1.2 进程的定义和描述
8.1.3 进程的状态
8.1.4 进程控制基本概念
8.2 UNIX进程管理机制
8.2.1 进程创建
8.2.2 进程描述
8.2.3 进程管理数据结构
8.3 IJNIX命令执行及进程属性
8.3.1 命令执行与进程相关
8.3.2 进程属性说明
8.4 UNIX进程调度与管理
8.4.1 UNIX进程状态及其转换
8.4.2 UNIX进程调度程序
8.4.3 IJNIX进程调度策略及其实现
8.5 UNIX进程管理的系统调用
8.5.1 进程管理系统调用的作用
8.5.2 进程的创建
8.5.3 控制进程执行特定任务
8.5.4.控制进程的终止
8.5.5 进程的同步
8.5.6 库函数system
8.6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UNIX存储管理
9.1 存储管理基本概念
9.1.1 存储器配置原则
9.1.2 存储管理基本任务
9.2 地址重定位
9.2.1 逻辑地址空间
9.2.2 物理地址空间
9.2.3 地址重定位
9.3 常用存储管理技术
9.3.1 连续内存分配方式
9.3.2 覆盖和交换技术
9.3.3 分页管理技术
9.3.4 段式管理技术
9.4 虚拟存储技术
9.4.1 局部性原理
9.4.2 虚拟存储思想
9.4.3 虚拟存储实现方法
9.4.4 虚拟存储页面置换算法
9.5 UNIX存储管理策略
9.5.1 交换策略
9.5.2 请求调页策略
9.6 Linux为存管理实现技术
9.6.1 Linux存储地址识别
9.6.2 Linux进程存储空间
9.6.3 Linux的分段模型
9.6.4 Linux的分页模型
9.6.5 Linux进程虚地址空间描述
9.6.6 Linux物理内存空间管理
9.6.7 基于Slab的缓存管理
9.7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0章 UNIX系统的进程通信
10.1 进程通信的基本概念
10.1.1 进程通信的分类
10.1.2 进程间通信
10.1.3 进程通信实现方式
10.2 UNIX的基本通信技术
10.2.1 锁文件通信
10.2.2 记录锁定文件通信
10.2.3 信号
10.2.4 用信号完成通信
10.3 管道通信
10.3.1 管道的读写控制
10.3.2 无名管道通信
10.3.3 有名管道通信
10.4 共享存储区通信技术
10.4.1 共享存储区的概念
10.4.2 共享存储区的建立与操作
10.4.3 共享存储区通信实例
10.5 UNIX的IP-l
10.5.1 UNIX SystemV IPC基本机制
10.5.2 消息队列
10.5.3 Linux系统的IPC机制
10.6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1章 UNIX的设备管理
11.1 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1 设备管理模块的功能
11.1.2 设备分类管理
11.1.3 I/O传输控制技术
11.1.4 虚拟设备管理技术
11.2 UNIX的设备管理结构
11.2.1 设备管理体系结构
11.2.2 UNIX的设备分类标识
11.2.3 UNIX的设备特殊文件
11.2.4 逻辑设备描述及访问
11.3 设备状态及设备控制
11.3.1 设备状态及其转换
11.3.2 设备控制策略
11.4 设备驱动与系统内核间的关联
11.4.1 设备驱动程序
11.4.2 驱动程序与内核间的关联
11.4.3 设备驱动程序与文件系统的关系
11.5 块设备的数据高速缓存机制
11.5.1 缓冲控制块的设置
11.5.2 缓冲池的结构
11.5.3 缓冲区的分配与释放
11.6 对设备做读写操作
11.6.1 块设备的读写
11.6.2 字符设备的读写
11.7 Linux系统设备管理问题
11.7.1 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
11.7.2 驱动程序与外界的接口
11.7.3 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
11.7.4 常用设备接口
11.7.5 外设连接自动检测技术
11.8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2章 UNIX的多线程环境
12.1 线程的基本概念
12.1.1 多线程基础
12.1.2 包含线程的进程模型
12.2 多线程平台特性
12.2.1 设计中可利用线程改进程序的响应能力
12.2.2 处理器结构改善直接影响程序执行效率
12.2.3 线程的执行状态及运行特性
12.3 多线程管理模式
12.3.1 纯用户级线程管理模式
12.3.2 纯核心级线程管理模式
12.3.3 组合型的线程管理模式
12.4 UNIX的多线程管理结构
12.5 多线程编程
12.5.1 多线程程序结构的改变
12.5.2 多线程标准库
12.5.3 多线程编程规则
12.6 多线程程序设计技术
12.6.1 创建和使用简单线程
12.6.2 对线程的常用操作
12.6.3 线程中使用的数据
12.7 多线程程序设计综合举例
12.8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3章 UNIX网络特性及支撑环境
13.1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13.1.1 通信子网
13.1.2 资源子网
13.1.3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13.1.4 计算机网络分类
13.1.5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3.1.6 网络中的传输介质和连接
13.1.7 网络操作系统
13.2 UNIX网络结构及支持协议
13.2.1 LINIX网络分层结构
13.2.2 UNIX中的TCP/IP协议
13.2.3 UNIX系统支持的UUCP协议
13.2.4 基于协议的Internet应用
13.3 网络间进程通信
13.3.1 套接字解决的问题
13.3.2 套接字通信的基本知识
13.3.3 套接字和套接字地址
13.3.4 套接字在虚电路服务中的应用
13.3.5 套接字在数据报服务中的应用
13.3.6 套接字协议族
13.3.7 套接字类型
13.3.8 套接字函数
13.4 用UNIX平台构建Internet网络环境
13.4.1 用户域名和IP地址
13.4.2 TCP/IP配置信息
13.4.3 电子邮件服务
13.4.4 远程文件传输服务
13.4.5 远程登录telnet服务
13.4.6 网络文件系统
13.5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4章 X-Window及其他实用程序
14.1 X-Window
14.1.1 x-Window的特征
14.1.2 x-Window的工作方式
14.1.3 x-Window的组成部件
14.1.4 x-Window编程环境介绍
14.2 数据检索加工工具awk
14.2.1 awk基本描述
14.2.2 awk中的记录和字段
14.2.3 awk中使用的模式
14.2.4 awk中的操作语句
14.3 程序管理器
14.3.1 源代码控制系统SCCS
14.3.2 并行开发程序管理器
14.4 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生成工具
14.5 本章小结
习题
附录A UNIX系统中的常用系统调用
附录B Linux系统中的C环境
附录C UNIX/Linux常用命令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2 UNIX系统的主要特性
  UNIX系统实现技术中有很多优秀的技术特点,在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中,它们一直占据着技术上的制高点。很长一个阶段中,UNIX是许多其他操作系统学习模仿的样板。UNIX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很多,此处我们仅列出几个主要的特征,便于大家对UNIX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用简单的设计技术和方法去完成较复杂、较全面的功能
  在UNIX系统的设计中,所采用的最基本的设计思想是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用最简单、最基本的功能模块做堆积、连接、组合来解决复杂问题。这样在设计上不但可以保证每个基本模块功能单一、易于实现、设计结构清晰,而且组合使用的效果也会比较理想。也正是因为这种设计思想的出现,才引发了软件规范化模块化设计、软件构件可重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这也是当今软件工程设计的重要思想。随着基本设计模块的不断积累,设计库的不断丰富壮大,UNIX系统的延展性、可移植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大大缩减了设计的工作量和工程实现时间。这也是UNIX系统不断被新的计算机系统所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支持多用户、多任务的运行环境
  由于UNIX系统内部采用分时多任务调度管理策略,它不但可以支持某一用户在某一时刻和某一地点上的多种请求,而且能够同时满足多个用户的相同或不同的请求。采用多用户分时多任务调度管理策略,计算机可为多个用户的一般性请求提供服务。比如,用户可以在进行数据处理的同时向另一个用户发送电子邮件;在边播放音乐的同时浏览相关网站的信息。这种方式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事的情况很相似。一般微机上的UNIX系统就可以支持多个用户的同时请求,在大型机中运行的UNIX系统,更是可以支持几百个用户同时进行工作。由于UNIX具有良好的多用户分时多任务调度管理特点,这些共同使用UNIX系统的用户并不会感觉到所使用的计算机资源被分割、被抢占,而是感觉自己在独占计算机资源。
  3.文件系统可随意装卸
  由于UNIX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进行设计,为了便于系统构造和用户使用,其文件系统是可裁剪的。用户使用文件系统时,可根据需要构建独特的文件系统并将它对应于某个指定的硬件存储设备。使用时可以加载,用完后卸载。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用户使用数据时的方便性和安全性;而对UNIX系统设计来讲,这样的措施可以保证系统的简洁性。
  4.良好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计算机产品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其内部硬件结构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任何一种操作系统的固定模式都很难做到可以适应所有的硬件平台。如果一个操作系统的适应性太差,将其应用在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系统中,就可能有大量的原有系统软件需要重新设计,这对快速更新的计算机类型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从应用层面上看,用户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已熟悉了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式、数据格式,因为硬件环境或操作系统的变更而使得该软件无法使用,不得不重新学习一种新的同类软件。这将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并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从系统设计角度看,因为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是一个庞大的软件系统工程,它不同于一般软件的设计,众所周知,它的设计难度大、工期长、资金耗费大。若每一次硬件的改变都需要重新设计操作系统,不仅会使用户许多珍贵的应用数据和应用软件模块遭受破坏,给用户带来重大的损失,而且还会使操作系统设计工作出现大量的重复劳动,同时还无法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此看来,操作系统的适应性差是系统设计者和用户都不能接受的事情。

前言/序言

  《IJNIX操作系统教程》自2003年出版以来,得到许多高校师生的认同和支持,尤其是本书第2版自2006年1月第1次印刷以来,到目前已重印了9次,并被多所高校确定为授课教材。有很多读者通过多种渠道与我们联系,讨论本书涉及的教学和各种技术问题,并提出很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这些积极热情的反馈建议说明了读者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我们在表示由衷感谢的同时也感到责任的重大。为回报大家的关爱,在本书出版近4年之际,我们决定进行第三次修订。本次修订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对教程内容进行的又一次重要调整,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删减了第2版中一些过时的UNIX技术描述;
  2)增加了针对Linux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方法的阐述;
  3)将书中所有的举例程序都重新在Linux 2.6系统上进行了运行验证;
  4)增加了对UNIX环境的编程实用技术描述。
  修订后的教程将更便于读者自学,并可以做到边学习边实践。教程中给出的程序实例都在Linux 2.6环境中进行了调试验证,包括头文件和语法格式都进行了调整。这样做的意义是使大多数读者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解LINIX相关概念和消化UNIX实用设计技术上,避免过多地关注高级语言的语法细节。另外,在设计书中的程序举例时,我们充分考虑了读者进行扩展练习的需要,一般都是给出一个最基本的格式,在这个格式下读者可以进行多种扩展,以完成一个典型的应用实例。
  本书的目标是以介绍UNIX应用技术为起点,进而描述UNIX核心技术和实现策略,修订后的教程应该更适合本科教学和读者自学,因为无论是在系统性方面,还是在由浅入深的技术阐述方面,教程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修订后的教程共包括14章,其中第1章是有关UNIX技术的概述,第2~4章是UNIX应用技术的描述,第5~6章重点说明UNIX环境的编程技术,第7~1l章是UNIX内核实现技术的阐述,第12~14章是有关UNIX扩展知识的描述。这些章节的内容,构成了我们为读者设计的学习UNIX技术的不同阶段,即学习UNIX基本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掌握UNIx实用技术的第二个阶段,理解UNIX核心实现技术的第三个阶段以及了解和掌握UNIX扩展知识的第四个阶段。经历过这些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希望能使读者对UNIX操作系统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能具备一定的UNIX环境编程开发能力。由于UNIX系统的核心实现技术是操作系统原理的很好应用和延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最适宜的做法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操作系统理论。希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升读者对操作系统技术的学习兴趣,能够适当地减轻传统操作系统教学中理论枯燥、概念抽象等给人带来的困扰。
  本书适合用做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UNIX系统技术和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和辅导教材,同时也适合对UNIX系统技术感兴趣的软件开发人员自学。学习本书内容,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C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同步进行)。在进行教学时,课程实验环境建议建立在Linux 2.6系统中,基本的编程语言采用C语言。学习中除了本教程中给出的例题外,读者还可以参考与本教程第2版配套的实验教材。
《深入理解Linux内核:架构、机制与原理》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Linux内核学习体验,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版本或教材的框架,而是着眼于Linux内核的核心设计思想、关键机制以及运作原理。本书内容覆盖了Linux内核从启动到进程管理,从内存管理到文件系统,从网络通信到设备驱动等各个关键模块,力求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第一章:Linux内核概览与系统引导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Linux内核的宏大图景,勾勒出其整体架构的轮廓。我们将深入探讨内核的设计哲学,包括模块化、通用性以及对硬件的抽象。随后,我们将踏上激动人心的系统引导之旅,详细解析BIOS/UEFI的初始化过程,Bootloader(如GRUB)的角色与工作流程,以及内核镜像的加载与自解压。我们将重点剖析早期内核初始化阶段的关键步骤,包括对硬件的探测与配置、内存空间的初始化、以及第一个用户进程(init进程)的诞生。理解这一系列流程,将为后续深入学习内核的各个模块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进程管理与调度 进程是操作系统最基本的核心概念。本章将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中进程的创建、终止、状态转换以及进程间通信(IPC)的机制。我们将详细讲解`fork()`、`exec()`等系统调用的实现原理,以及进程控制块(PCB)在管理进程信息中的作用。调度算法是决定系统性能的关键。本章将详尽阐述Linux内核中各种调度器的演进与设计,包括传统的O(1)调度器、CFS(Completely Fair Scheduler)以及实时调度策略。我们将深入分析调度算法背后的权衡,如公平性、响应时间以及吞吐量,并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和调整调度策略。 第三章:内存管理 内存是计算机系统的宝贵资源,Linux内核的内存管理机制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本章将从物理内存管理入手,讲解内存的分配与回收、伙伴系统(Buddy System)、 slab/slub/slob 分配器等核心概念。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虚拟内存的实现,包括页表、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的作用,以及地址翻译的过程。我们将详细解析内存映射(mmap)、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以及进程地址空间的布局。此外,本章还将覆盖内存的页面置换算法,如LRU(Least Recently Used)及其变种,以及如何通过文件缓存(page cache)来提高 I/O 性能。 第四章:系统调用接口 系统调用是用户空间程序与内核空间进行交互的唯一途径。本章将详细讲解Linux系统的系统调用接口(SCI)的设计与实现。我们将分析不同架构下的系统调用约定,包括中断处理、参数传递以及返回值。通过阅读和理解常见的系统调用实现,例如文件操作(open, read, write, close)、进程管理(getpid, kill)以及时间管理(gettimeofday),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转换过程。我们还将探讨如何编写简单的系统调用,以及系统调用在安全性和性能方面的考虑。 第五章:中断与异常处理 中断和异常是导致处理器执行流程发生改变的事件。本章将深入剖析Linux内核中的中断和异常处理机制。我们将讲解中断的产生、中断控制器(如APIC)的作用、中断向量表(IVT)以及中断服务例程(ISR)的设计。我们将详细分析硬中断、软中断(tasklets, workqueues)的差异与应用场景。异常处理同样重要,我们将讲解页错误(page fault)、系统调用异常、以及CPU故障等异常的产生与处理流程。理解中断与异常的处理,是理解设备驱动、系统调试以及高并发处理的基础。 第六章:同步与互斥 在多处理器和多线程环境中,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避免竞态条件至关重要。本章将全面介绍Linux内核中的同步与互斥机制。我们将详细讲解自旋锁(spinlock)、信号量(semaphore)、互斥锁(mutex)等基础同步原语的使用场景和实现原理。此外,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更高级的同步机制,如原子操作、读写锁(rwlock)、以及在特定场景下使用的顺序锁(seqlock)。本章将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机制来保护共享数据,并分析不同同步机制的性能开销和适用范围。 第七章:设备驱动模型 设备驱动是连接硬件与内核的桥梁。本章将深入探讨Linux内核的设备驱动模型,包括字符设备、块设备和网络设备驱动的通用框架。我们将讲解总线(bus)、设备(device)、驱动(driver)的概念,以及Linux内核如何通过统一的接口来管理和初始化设备。我们将详细分析字符设备驱动的实现,包括`file_operations`结构体的作用,以及如何实现`open`, `read`, `write`等操作。对于块设备和网络设备,我们将探讨其特定的模型和接口,为读者理解复杂硬件的驱动开发打下基础。 第八章: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管理存储设备的关键组成部分。本章将深入解析Linux内核中的文件系统架构。我们将讲解虚拟文件系统(VFS)的设计,以及它如何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文件访问接口,屏蔽不同底层文件系统的差异。我们将重点介绍Linux内核中常用文件系统的内部实现,如Ext4、XFS,以及它们在inode、dentry、superblock等关键数据结构上的实现细节。本章还将覆盖文件系统的缓存机制(page cache)以及文件系统的一致性保证策略。 第九章:网络协议栈 网络通信是现代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本章将深入剖析Linux内核的网络协议栈,从TCP/IP协议族的设计原理到其在内核中的具体实现。我们将讲解网络数据包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包括Ethernet帧、IP包、TCP/UDP段的结构。我们将深入分析TCP的连接建立、数据传输、拥塞控制以及错误恢复等关键机制。本章还将介绍套接字(socket)接口的实现,以及网络设备驱动与协议栈的交互方式。 第十章:性能分析与调试 理解内核的运行机制离不开有效的性能分析和调试工具。本章将介绍Linux内核中常用的性能分析工具,如`perf`、`strace`、`lsof`以及动态追踪工具(如SystemTap、BPF)。我们将讲解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识别性能瓶颈、分析系统调用行为、追踪文件句柄以及进行内核函数的性能剖析。同时,本章也将介绍内核调试的常用方法,包括使用GDB进行内核调试、利用`printk`进行日志输出,以及理解panic机制。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掌握分析和解决内核相关问题的基本技能。 学习本书,你将能够: 深入理解Linux内核的设计哲学与核心架构。 掌握进程、内存、文件系统、网络等关键子系统的运作原理。 理解中断、异常、同步机制在保护系统资源中的作用。 学习设备驱动模型,为硬件交互打下基础。 掌握Linux内核的性能分析与调试技巧。 本书适合于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对Linux内核底层技术感兴趣的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和技术爱好者。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你将能够更自信地驾驭Linux系统,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并为更高级的系统开发和性能优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翻看了好几页,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于一些经典 Unix 命令的解释,比如 `grep` 和 `sed`。通常很多教材都会简单带过,但这本书的讲解非常深入,它不仅列出了命令的基本用法,还详细阐述了这些命令背后的工作原理,甚至追溯到它们的设计哲学。举个例子,在讲 `grep` 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查找文本”这个层面,而是花了大篇幅解释了正则表达式的工作机制,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从最简单的模式匹配到复杂的组合匹配,每一种都配有清晰的输出示例,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参数,比如 `grep` 的 `-i`、`-v`、`-n` 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和区分,并用实际场景来演示它们的作用。这种“刨根问底”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不只是在学习一个命令,而是在理解 Unix 哲学和文本处理的核心思想。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 `sed` 时,如何一步步构建复杂的流编辑器脚本,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感觉掌握了一门强大的工具。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每个命令都独立成章,但又能串联起整个 Unix 的文件处理流程。

评分

这本书在网络编程和进程间通信方面的讲解,可以说是我看过最清晰、最系统的一本。它从 TCP/IP 协议栈的基础知识开始,逐步深入到 Socket 编程 API 的使用。书中详细解释了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的构建,以及如何使用 `socket()`、`bind()`、`listen()`、`accept()`、`connect()` 等函数来创建和管理网络连接。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 UDP 协议时,对无连接特性的描述,以及如何使用 `sendto()` 和 `recvfrom()` 进行数据传输。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介绍更高级的网络编程技术,比如多路复用(select、poll、epoll)的应用,以及如何编写高性能的服务器。这对于我理解并发网络请求的处理非常有帮助。在进程间通信方面,本书同样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利用管道实现进程间数据的单向传递,以及如何使用消息队列进行更灵活的通信。书中提供的示例代码都非常简洁明了,并且能够直接运行,让我能够快速上手。

评分

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 Unix 系统内部工作原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宝藏。它不仅覆盖了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更是在某些高级主题上有着出色的阐述。例如,书中关于内存管理的部分,深入讲解了虚拟内存的概念、分页机制、页面置换算法以及内存分配的策略,这些对于理解程序如何高效地利用系统资源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文件系统时,对 VFS(Virtual File System)层的剖析,以及不同文件系统(如 ext4、XFS)的特性和优劣对比。这本书的讲解风格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每一个概念都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它在介绍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会适时地穿插一些历史背景和设计思想,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有启发性。虽然这本书的内容相当深入,但作者的讲解却不显晦涩,即使是初学者,只要肯花时间钻研,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接触 Linux 系统不久的学生,之前对命令行界面一直感到非常畏惧。翻开这本《UNIX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章节结构设计。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文件和目录”、“用户和权限”,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然后,它巧妙地将一些常用的 Shell 命令穿插其中,而不是孤立地讲解。例如,在介绍“文件和目录”时,自然而然地引入了 `ls`、`cd`、`pwd` 这些命令,并详细解释了它们如何帮助我们导航和管理文件系统。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用户和权限”的讲解,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 rwx(读、写、执行)权限,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文件访问控制的重要性。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动手实践”的环节,每一个练习都设计得非常贴合实际场景,让我能够边学边练,巩固知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耐心指导你。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 Unix 进程管理和系统调用的书籍,终于在这本《UNIX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对于进程创建、调度、通信以及线程模型都有非常详尽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 API 函数,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系统调用背后的机制,比如 `fork()`、`exec()`、`wait()` 等,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进程间通信(IPC)的讲解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以及信号量等多种 IPC 机制,并提供了清晰的代码示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用法和优缺点。书中对多线程编程的介绍也很到位,讲解了线程的创建、同步和互斥,以及如何避免死锁等常见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 Unix 的并发编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感觉这本书的深度非常适合有一定 C 语言基础,并且想要进一步提升系统编程能力的技术人员。

评分

帮同事买的,很满意此书!

评分

适合初学者,不断学习中。。。

评分

《UNIX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即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教材,也可为需要了解和研究UNIX技术和应用的设计开发人员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参考。UNIX操作系统和所包含的核心技术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和磨难后,在新的流行操作系统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又重新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学术界、产业界和教育界都意识到了此项技术对于今天操作系统发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如何科学地研究、学习和掌握UNIX技术?如何把握好UNIX技术研究和UNIX应用技术学习的尺度?如何将操作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系统的设计技术相结合?如何在系统学习操作系统技术的同时,给学生或读者提供概念清晰、易于实践的教学读本?是很多操作系统授课老师时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作者对上述问题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力求将这些解决方案集中体现在本教程的第3次修订中,希望广大读者和教师能从中获益。

评分

物美价廉,不错。这操作系统用得不如windows多,学习一下

评分

在本次修订中,特别增添了一些UNIX实用编程设计技术,同时为满足学生和读者提出的自学要求,添加了一些指导性的实例教学内容。为配合部分高校老师的教学,对有些教学内容和教学层次也做了适当修订。因此如何科学地研究、学习和掌握UNIX技术?如何把握好UNIX技术研究和UNIX应用技术学习的尺度?如何将操作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系统的设计技术相结合?

评分

《UNIX操作系统教程(第3版)》即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教材,也可为需要了解和研究UNIX技术和应用的设计开发人员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参考。UNIX操作系统和所包含的核心技术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和磨难后,在新的流行操作系统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又重新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学术界、产业界和教育界都意识到了此项技术对于今天操作系统发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如何科学地研究、学习和掌握UNIX技术?如何把握好UNIX技术研究和UNIX应用技术学习的尺度?如何将操作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系统的设计技术相结合?如何在系统学习操作系统技术的同时,给学生或读者提供概念清晰、易于实践的教学读本?是很多操作系统授课老师时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作者对上述问题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力求将这些解决方案集中体现在本教程的第3次修订中,希望广大读者和教师能从中获益。

评分

适合初学者,不断学习中。。。

评分

帮同事买的,很满意此书!

评分

红花绿叶物价局家具他自言自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