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无线个域网 实现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原书第3版)

低速无线个域网 实现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原书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ose A.Gutierrez,Ludwig Winkel 等 著,王泉,陈德基,魏逸鸿,韩松 译
图书标签:
  • 无线传感器网络
  • IEEE 802
  • 15
  • 4
  • 低速无线个域网
  • 传感器网络
  • 无线通信
  • 嵌入式系统
  • 物联网
  • Zigbee
  • 协议分析
  • 网络协议
  • 无线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84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455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IEEE官方出版,全面讲解IEEE802.15.4标准。
  IEEE802.15.4标准是物联网中受欢迎、应用广泛、核心的技术,ZigBee即是在其基础上定义的。本书全面讲解IEEE802.15.4标准,将帮助你掌握IEEE802.15.4标准以及其工作原理,更好理解物联网。

更多好书请点击:


  

内容简介

  物联网被认为是下一个巨大的机遇,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现在支持IP的嵌入式设备的数量也正在迅速增加,而6LoWPAN(面向低功耗无线局域网的IPv6)正是其中非常关键的技术。
  《低速无线个域网 实现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原书第3版)》详细和完整地介绍了6LoWPAN协议标准本身、应用、相关标准以及网络部署和协议实现上的各种设计。使读者能全面地领略到基于IPv6的、低功耗的和将来基于移动无线网络的设计、配置和运行。
  《低速无线个域网 实现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原书第3版)》适合物联网行业的研发人员、网络工程师、相关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院校计算机、电子工程和信息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阅读,帮助其对6LoWPAN协议标准的了解,同时有利于推动物联网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

  JoséA.Gutiérrez,爱默生公司电子技术总监,主持工业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等诸多技术开发工作,ZigBee联盟董事会的一员,协助创建了ZigBee联盟。

  LudwigWinkel,西门子公司,IEEE802.15.4e的编辑,ETSIERMTG28项目TR102889-2起草人,德国国家现场总线委员会DKEK956副主席及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的专家。

  EdgarH.CallawayJr.,因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和通信设备、系统上的低功耗设计做出的巨大贡献,成为了IEEEFellow,前摩托罗拉公司驻ZigBee联盟董事会代表,拥有超过40项美国专利。

  RaymondL.BarrettJr.,前摩托罗拉公司实验室核心成员,美国研发分公司CEO,拥有35项美国专利。





精彩书评

  ★自从低速无线个域网的第1次修订案的出现后,ZigBee联盟也公布了ZigBee规范,该规范在IEEE802.15.4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堆栈和应用层。ZigBee规范自2006年9月起已经被下载超过了35000次。这些行为的结果是IEEE802.15.4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成为地球上被广泛部署的无线技术。
  你是否想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市场,或者更直观地掌握IEEE802.15.4标准以其工作原理,“低速无线个域网:实现基于IEEE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开始阅读吧。
    ——IEEE802.15项目主持,ZigBee联盟主席,BobHeile
  
  ★自从IEEE802.15.4标准在2003年被发布后,催化了一场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的风暴。符合IEEE802.15.4标准的低成本、低功耗、现有商用无线芯片和组件已经成为了变革者,并且明确地建立起以IEEE802.15.4为核心的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WirelessHART是基于IEEE802.15.4技术并针对工业应用的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满足工业过程自动化中要求特别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健壮性,并且正在利用无可匹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来改变工业无线通信系统。
  不论你是无线传感网络领域的新人,或者是想更深入理解IEEE802.15.4标准的工程师,还是已经有可能使用IEEE802.15.4技术的人,“低速无线个域网:实现基于IEEE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都会非常适合你。
  ——HART通信基金会执行总监,RonHelson

目录

译者序
推荐序
原书序
作者简介
第0章第3版的介绍和更新
0.1IEEE 802.15.4标准的进化
0.2ZigBee和其他
0.3本书结构
缩略语和缩写
第1部分
第1章IEEE802.15.4标准--让无线传感器网络成为可能
1.1WLAN、WPAN和LR-WPAN
1.2ISO/OSI参考模型
1.3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2章低速无线个域网的应用--愿景激励
2.1工业和商业控制与监测--无线传感器
2.2住宅智能能源
2.3家居自动化与网络化
2.4汽车传感
2.5精细农业
2.6其他应用
第2部分
第3章IEEE802.15.4标准技术概述--热身
3.1低功耗和长电池工作周期的实现
3.2IEEE802.15.4标准其他显著特性
3.3四种帧类型

第4章物理层--从字节到瓦特
4.1频段和数据传输速率
4.2信道分配
4.3新的可选物理层
4.4物理层比特层次的通信
4.5无线电特性
4.6物理层服务
4.7启用和禁用物理层
4.8空闲信道评估
4.9能量检测
4.10分组结构

第5章媒体访问控制子层--信道接入仲裁以及更多内容
5.1星形网络拓扑
5.2对等网络拓扑
5.3超帧结构
5.4MAC层数据传输模型
5.5MAC层服务
5.6MAC层PAN信息库管理原语
5.7启用和禁用接收器
5.8扫描射频信道
5.9关联和取消关联控制
5.10保障时隙管理
5.11孤点设备管理
5.12同步控制
5.13信标帧管理
5.14无信标帧同步
5.15通信状态
5.16MAC层帧结构
5.17MAC功能场景
5.18安全服务

第6章网络功能--源设备到目标设备之间的报文传输
6.1特征概述
6.2上层网络形成的策略与算法
6.3星形网络
6.4对等网络
6.5网络拓扑决策
第3部分
第7章系统设计方面的考虑--系统观
7.1直接序列扩频
7.2高信道间隔/调制带宽比
7.3宽松的传输误差矢量幅度要求
7.4恒定包络调制
7.5宽松的接收器最大输入水平
7.6时间和参考频率间的权衡
7.7单芯片和多芯片实现
7.8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具体实现
7.9时间与能耗管理
7.10天线
7.11产品设计的灵活性

第8章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接触现实
8.1共存
8.2同一位置上收发器的安装
第4部分
第9章WirelessHART的介绍--在过程控制应用中使用IEEE 802.15.
9.1可寻址远程传感器高速通道
9.2WirelessHART系统

第10章WirelessHART网络
10.1网络自愈
10.2网络维护
10.3WirelessHART网络拓扑结构
10.4WirelessHART网络管理器
10.5WirelessHART网络管理器的功能

第11章WirelessHART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11.1WirelessHART超帧
11.2时分多址
11.3数据分组的传输
11.4数据分组的接收
11.5确认通信
11.6广播通信
11.7时间同步
11.8跳信道

第12章WirelessHART安全
12.1数据保护和保密
12.2网络保护和可用性
12.3安全管理器功能

第13章结束语
词汇表
参考文献
1.2.1GSM
1.2.2GPRS/EDGE
1.2.3UMTS
1.2.4HSPA
1.2.5LTE
1.3市场趋势
1.4LTE的要求
1.5LTE架构的概述
1.5.1网络架构
1.5.2QoS架构
1.5.3LTE无线协议架构
1.6UE功能
参考文献

第2章空闲模式过程
2.1空闲模式功能
2.2服务和小区分类
2.3UE状态及状态转换
2.4PLMN选择
2.4.1PLMN选择的触发
2.4.2可用PLMN的搜索
2.4.3PLMN选择
2.5位置注册
2.6小区选择
2.6.1小区选择标准
2.6.2基于RRC连接释放的小区选择
2.7小区重选
2.7.1测量规则
2.7.2相邻小区的重选
2.7.3移动状态依赖比例缩放
2.8访问验证
2.8.1小区禁止状态和小区保留状态
2.9寻呼接收
参考文献

第3章无线资源控制
3.1RRC功能和结构
3.2系统信息
3.2.1配置系统信息
3.2.2系统信息更新
3.3寻呼
3.4连接建立
3.4.1步骤1: 应用访问类限制
3.4.2步骤2:发送RRCConnectionRequest消息
3.4.3步骤3:接收RRCConnectionSetup消息
3.4.4步骤4:发送RRCConnectionSetupComplete消息
3.5安全
3.6RRC连接重配置
3.6.1SRB2的建立
3.6.2DRB的建立
3.6.3与安全激活平行的过程
3.7UE能力信息传输
3.8EUTRA内切换
3.8.1切换准备
3.8.2切换执行
3.8.3切换完成
3.9测量控制
3.9.1测量配置
3.9.2测量报告触发
3.9.3测量报告
3.10RRC连接重建
3.11RAT间移动性
3.11.1进入或移除3GPP系统的RAT间移动性
3.11.2进入/移出CDMA2000系统的RAT间移动性
3.12RRC连接释放
参考文献

第4章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4.1PDCP功能和结构
4.2报头压缩
4.3安全
4.3.1完整性保护
4.3.2加密
4.4数据传输
4.5SDU丢弃
4.6切换
4.6.1SRB在切换中的行为
4.6.2UM DRB在切换中的行为
4.6.3AM DRB在切换中的行为
4.7PDCP PDU 格式
4.7.1PDCP Data PDU格式
4.7.2PDCP Control PDU 格式
参考文献

第5章无线链路控制层
5.1RLC层的功能和架构
5.1.1透明模式(RLC)
5.1.2非确认模式RLC
5.1.3确认模式RLC
5.2成帧
5.3重排序
5.4ARQ操作
5.4.1轮询
5.4.2状态报告
5.4.3重传
5.4.4重分段
5.5窗口操作
5.5.1非确认模式窗口操作
5.5.2确认模式窗口操作
5.6SDU丢弃过程
5.7RLC重建过程
5.8RLC PDU的格式
5.8.1TMD PDU格式
5.8.2UMD PDU格式
5.8.3AMD PDU格式
5.8.4AMD PDU分段格式
5.8.5状态 PDU格式
参考文献

第6章媒体接入控制层
6.1MAC层的功能和服务
6.2MAC层架构
6.3MAC信道及信道映射
6.3.1传输信道
6.3.2逻辑信道
6.3.3信道映射
6.4调度
6.4.1动态调度
6.4.2半持续调度
6.5调度信息的传输
6.5.1缓存状态报告
6.5.2调度请求
6.5.3功率余量报告
6.6逻辑信道优先级
6.7非连续接收
6.8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6.8.1上行链路中的HARQ
6.8.2下行链路中的HARQ
6.8.3TTI Bundling
6.8.4测量窗口
6.9随机接入过程
6.10时间校准
6.11MAC PDU格式
6.11.1MAC控制单元
6.11.2随机接入响应MAC PDU
参考文献

第7章LTE及LTE�睞dvanced新特征综述
7.1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呼叫
7.2家庭增强型基站
7.3公共警报系统
7.4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7.5载波聚合
7.6中继技术
7.7最小化路测
7.8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
7.9机器模式通信

第8章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呼叫
8.1LTE语音解决方案
8.1.1终极语音解决方案
8.1.2临时语音解决方案
8.2IMS VoIP
8.2.1IMS配置
8.2.2双模单待无线语音呼叫连续性
8.3电路交换回退技术
8.3.1CSFB到UTRAN或GRAN
8.3.2CSFB到CDMA2000 1xRTT
8.4服务域选择
8.4.1UE在IMS VoIP和CSFB之间的决定
8.5IMS VoIP和CSFB的比较
8.6针对VoIP的RAN优化
8.6.1鲁棒性报头压缩
8.6.2TTI捆绑
8.6.3HARQ的半持续调度
参考文献

第9章家庭增强型基站
9.1架构框架
9.1.1接入方式
9.1.2应用案例
9.1.3高层需求
9.1.4网络体系结构
9.2闭合用户组配置
9.2.1CSG 订阅数据
9.2.2CSG成员状态
9.3与CSG相关的系统信息
9.3.1CSG识别信息
9.3.2CSG小区部署信息
9.4CSG的识别
9.4.1自动CSG搜索
9.4.2手动CSG选择
9.5CSG小区的移动性
9.5.1RRC_IDLE的移动性
9.5.2RRC_CONNECTED的移动性
9.6对混合小区的支持
9.6.1动机
9.6.2特点
参考文献

第10章公共警报系统
10.1警报系统架构
10.2警报信息
10.3警报信息在网络上的传递
10.3.1警报信息传递程序
10.3.2警报信息取消程序
10.4警报信息取消程序
10.4.1在系统信息中的PWS通知
10.4.2PWS通知在寻呼过程的指示性
10.4.3警报信息的分割
参考文献

第11章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11.1MBMS
11.2MBMS的结构和功能
11.3MBMS单频网传输
11.4MBMS的无线协议
11.4.1MBMS的第一层和第二层
11.4.2MBMS的第三层
11.5MBMS过程
11.5.1MBMS会话开始
11.5.2MCCH信息获取和MRB配置
11.5.3MBMS会话更新
11.5.4MBMS会话终止
11.5.5MRB释放
11.6MBMS在R10版本和R11版本中的增强
11.6.1MBMS计数
11.6.2MBMS持续性
参考文献

ⅩⅦ第12章载波聚合
12.1频谱和部署场景
12.1.1频谱场景
12.1.2部署场景
12.2小区管理
12.2.1主服务小区和辅服务小区
12.2.2配置信息信令
12.2.3连接和参考
12.2.4跨载波调度
12.2.5扩展测量
12.2.6SCell(辅服务小区)管理
12.2.7载波聚合的移动性
12.3MAC扩展功能
12.3.1辅服务小区的激活和失活
12.3.2功率余量报告
12.3.3逻辑信道优先级
12.3.4缓冲区状态报告
12.3.5非连续接收
12.3.6半持久调度
参考文献

第13章中继技术
13.1场景部署
13.2中继节点的网络架构
13.3中继节点类型
13.3.1中继技术的分层执行
13.3.2Uu和Un链路的频率分离
13.4特定中继节点的操作
13.4.1承载映射
13.4.2Un DRB的完整性保护
13.4.3RN子帧配置
13.4.4系统信息的更新
13.4.5RN重新配置过程
13.5中继节点的启动过程
13.6R10版本中继节点的简化操作
参考文献

ⅩⅧ第14章最小化路测
14.1结构框架
14.1.1用户案例
14.1.2结合UE选择的MDT任务初始化
14.1.3MDT测量结果的收集
14.2Logged MDT
14.2.1配置阶段
14.2.2记录阶段
14.2.3报告阶段
14.3Immediate MDT
14.3.1配置阶段
14.3.2测量与评价阶段
14.3.3报告阶段
14.3.4MDT上下文环境转发
参考文献

第15章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
15.1异构网络部署
15.1.1异构网络中的干扰
15.1.2频域ICIC限制
15.2基于CA的ICIC
15.3时域ICIC
15.3.1限制测量
15.3.2Macro-Pico小区场景
15.3.3Macro-Femto小区场景
15.3.4网络配置
参考文献

ⅩⅨ第16章机器模式通信
16.1MTC的超载控制
16.1.1R8版本的超载控制
16.1.2R10版本中的核心网超载控制
16.1.3R11版本中的RAN超载控制
16.2在3GPP中的MTC特性
参考文献

缩略语








前言/序言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如火如荼,而IEEE802.15.4标准是物联网中最受欢迎、应用最广泛、最核心的技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速无线个域网是为机器设备间低成本、超低功耗、短距离无线通信而设计的网络。近年来,低速无线个域网的标准和技术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也涌现出了一批低速无线个域网系统、应用实例等,许多工业界的用户、工程师、学者等期望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该技术。“低速无线个域网:实现基于IEEE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IEEE官方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低速无线个域网”和“IEEE802.15.4标准”的书籍。本书详细地介绍了LR-WPAN系统,是一本关于协议标准本身系统开发和应用性的图书,是一本剖析LR-WPAN技术及应用层面的指导性图书。通过阅读该书,工业界的工程师能更深入地掌握该技术,有利于其丰富LR-WPAN系统开发经验及产品开发经验;工业界的用户也能更全面地理解该技术及应用,有利于其在各种应用领域采用该无线技术;向学术界介绍工业无线领域的潜在研究热点,有利于其拓展和提升学术研究成果。
  本书共分4个部分、共计13个章节。首先,本书的“第3版引言和最新信息”部分介绍了IEEE802.15.4系列标准的最新进展。第1部分简述低速无线个域网及其应用;第2部分详细剖析基于IEEE802.15.4技术的低速无线个域网中的各种关键技术。第3部分讲述系统设计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第4部分简要介绍了WirelessHART系统及其应用,并剖析了WirelessHART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以及安全问题。




alt="" />


《低速无线个域网: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原书第3版)》:洞悉无线传感网络的核心技术与前沿应用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实时性已成为衡量技术进步的关键指标。而在这场变革的幕后,一股强大的技术力量正悄然推动着万物互联的进程,那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WSN以其低成本、低功耗、自组织、分布式等特性,在环境监测、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医疗健康、军事侦察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要深入理解并掌握WSN的核心技术,IEEE 802.15.4标准无疑是绕不开的关键门槛。该标准定义了在低速率、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通信环境中,设备如何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它为构建高效、节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低速无线个域网: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原书第3版)》这本书,正是引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一关键技术领域、理解WSN实现原理、掌握前沿应用实践的权威指南。 本书第三版在原有基础上,不仅对经典内容进行了精炼和更新,更加入了大量反映当前技术发展趋势的全新内容,使其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全书围绕IEEE 802.15.4标准的核心,系统地阐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实现、部署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技术认知框架。 从基础原理到协议栈的深度剖析:构建扎实的理论根基 本书开篇便从低速无线个域网(Low-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 LR-WPAN)的基本概念入手,清晰地界定了其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区别与联系。随后,重点聚焦于IEEE 802.15.4标准,对其MAC层(介质访问控制层)和PHY层(物理层)的详细规范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读者将了解到: 物理层(PHY): 如何在不同的频段(如ISM频段)实现高效的射频信号传输,包括调制解调方式、信道访问机制、数据编码、功耗管理策略等。特别地,本书会深入探讨802.15.4标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物理层参数,在保证通信可靠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这是WSN得以大规模部署的关键。 MAC层: 这是IEEE 802.15.4标准的核心部分,它负责协调网络中节点的通信,确保数据能够有序、高效地在节点间传输。本书将详尽介绍其两种主要的MAC协议:CSMA/CA(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避免)和时分调度(TSCH,Time-Slotted Channel Hopping)。 CSMA/CA作为一种事件驱动的随机访问机制,在对时延要求不苛刻、节点数量可控的网络中表现出色。本书会详细解析其工作流程,包括信道空闲检测、退避算法、确认机制等,并分析其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劣势。 TSCH则是一种面向确定性通信和低功耗的新型MAC协议,它通过将通信时间划分为离散的时间槽,并为每个节点分配特定的时隙进行通信,有效避免了碰撞,显著提升了网络的确定性和可靠性,尤其适用于对时延敏感的应用。本书会深入剖析TSCH的调度算法、链路同步、路由发现等关键技术,以及它如何成为下一代WSN的重要支撑。 网络层与应用层: 虽然IEEE 802.15.4标准主要定义了MAC层和PHY层,但本书也提供了对更高层协议栈的视角。它会探讨如何基于802.15.4构建完整的WSN协议栈,例如6LoWPAN(IPv6 over Low-Power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它允许在低功耗、低带宽的802.15.4网络上运行IPv6协议,极大地扩展了WSN的应用范围,使其能够无缝接入互联网。同时,本书还会介绍WSN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如CoAP(Constrained Application Protocol),以及如何设计和实现各种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和分发的应用。 深入理解网络架构与拓扑:构建灵活可靠的网络 一个成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离不开合理的网络架构和拓扑设计。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 节点类型与角色: 深入解析全功能设备(FFD)和简易功能设备(RFD)的区别,以及在网络中扮演的协调器(Coordinator)、路由器(Router)和终端节点(End Device)等角色。理解不同角色的功能和交互,是构建高效网络的基石。 网络拓扑结构: 介绍星型、树型、网状等常见的WSN拓扑结构,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特别地,对于网状拓扑,本书会深入讲解其在路由选择、节点冗余、鲁棒性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路由协议(如AODV, RPL等)实现节点的动态连接和数据转发。 节点间的通信模式: 涵盖单播、广播、多播等通信方式,并深入探讨WSN中特有的通信模式,如周期性数据上报、事件触发式通信等,以及如何根据应用需求选择最优的通信策略。 掌握网络性能优化与功耗管理:实现长效稳定运行 低功耗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最核心的优势之一,也是其得以大规模部署的关键。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讲解: 功耗管理技术: 从硬件设计和软件算法两个层面,全面介绍各种功耗管理策略。包括节点休眠与唤醒机制、数据传输的最小化、最优的MAC协议选择、以及硬件的低功耗设计指南等。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功耗控制,显著延长WSN节点的电池寿命,从而降低维护成本,实现网络的长期稳定运行。 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 介绍衡量WSN性能的关键指标,如吞吐量、时延、丢包率、能量效率、网络覆盖范围等,并提供多种性能评估方法和工具。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探讨各种优化手段,包括路由优化、调度优化、信道管理、负载均衡等,帮助读者设计和部署高性能的WSN。 安全性考量: 在日益增长的网络威胁面前,WSN的安全性变得尤为重要。本书会讨论WSN面临的安全挑战,如数据窃听、篡骗、拒绝服务攻击等,并介绍相应的安全机制,包括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等,以确保传感器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聚焦前沿应用与案例分析:洞悉未来发展趋势 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将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技术精髓。《低速无线个域网: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原书第3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将读者带入真实的WSN应用场景: 智能家居与楼宇自动化: 探讨如何利用802.15.4构建智能照明、环境监测、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等系统,实现能源的节约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工业物联网(IIoT): 分析WSN在生产过程监控、设备状态监测、资产跟踪、仓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和精益管理。 智慧农业与环境监测: 介绍WSN在土壤湿度监测、气象数据采集、病虫害预警、精准灌溉等方面的应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环境污染监测、野生动物追踪等领域的实践。 医疗健康与可穿戴设备: 探讨WSN在远程患者监护、生理参数实时采集、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方面的应用,为个人健康管理和远程医疗提供支持。 本书的独到之处与价值所在 《低速无线个域网: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原书第3版)》并非一本简单介绍标准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向导,带领读者: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协议细节和应用场景,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严谨的理论阐述,又有贴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将知识融会贯通。 与时俱进,紧跟前沿: 第三版充分反映了TSCH、6LoWPAN等最新的技术进展,确保读者掌握的是当前及未来的主流技术。 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内容组织严谨,章节划分清晰,便于读者系统地学习和查阅。 语言精练,专业性强: 避免了生硬的机器翻译痕迹,文字流畅自然,专业术语使用准确。 总而言之,《低速无线个域网: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原书第3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系统性强、内容权威的WSN技术专著。无论您是正在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术人员,还是希望在物联网、智能硬件等领域寻求技术突破的工程师,亦或是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本书都将是您构建坚实技术基础、把握行业发展脉搏的宝贵财富。通过研读此书,您将能够深刻理解IEEE 802.15.4标准在低功耗无线通信中的核心作用,掌握构建高效、可靠、节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并洞悉其在各行各业的广阔应用前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选择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些忐忑的。我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对硬件和底层通信协议的了解并不深厚,但工作需求又让我必须涉足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这本书的标题“低速无线个域网 实现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原书第3版)”听起来就相当技术性。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清晰的逻辑和易于理解的语言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假设读者是通信领域的专家,而是从头开始,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解释了802.15.4标准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细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MAC层协议的讲解,它详细解释了CSMA/CA(载波侦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机制来减少数据冲突,提高网络的可靠性。虽然我不会亲自去设计一个MAC层协议,但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对于我编写上层应用,优化网络性能至关重要。书中还讨论了能量管理的重要性,这在电池供电的传感器节点中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各种低功耗模式、睡眠模式的介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通信策略来延长节点寿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和“如何做”,让我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细致地引导你一步步走进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世界。我是一名对物联网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曾经尝试过一些现成的开发板和平台,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它聚焦于IEEE 802.15.4标准,这个看似小众但却极其重要的技术,是构建许多低功耗、低成本无线网络的基础。书中对于物理层和MAC层的深入剖析,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无线信号是如何被编码、传输和接收的,以及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中,如何通过精巧的协议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尤其是关于信道划分、数据速率、传输距离等物理层参数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802.15.4在功耗和传输效率之间做出了这样的权衡。而MAC层的协议,更是让我惊叹于工程师们的智慧,如何设计出简单高效的机制来管理网络中的通信冲突,确保数据能够顺利送达。书中对于网络拓扑的介绍,例如星型、点对点以及更复杂的集群树结构,也让我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网络组织的优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底层无线通信技术的大门,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和设计我的物联网项目,而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应用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像是一次深入浅出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物联网(IoT)和各种无线通信技术非常感兴趣,而低速无线个域网(Low-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 LR-WPAN)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这本书以IEEE 802.15.4标准为核心,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和实现基于这一标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传感器网络,它能做什么,为什么需要低功耗、低速率的无线通信,然后逐步深入到802.15.4标准的物理层和MAC层细节。读到关于帧结构、信道访问机制、能量检测和载波侦听的部分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无线通信世界,理解了数据是如何在这些微小的设备之间传递的,又是如何克服信道干扰和能量限制的。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将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细节生动化,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复杂的概念。尤其是关于网络拓扑、节点角色(协调器、路由器、终端节点)的介绍,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工作,让我对WSN的整体架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WSN底层技术,尤其是基于802.15.4标准的应用开发者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宝典。它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远超我之前的预期,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对构建小型、低功耗的无线通信网络充满热情,也对各种无线技术有所了解,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指导我的实践。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它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低速无线个域网”,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所关注的领域。读完之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质量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对IEEE 802.15.4标准的介绍,更是对如何利用这一标准构建高效、可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于物理层和MAC层的讲解,细致入微,让我对数据传输的整个流程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能量效率的强调,这一点对于许多物联网应用来说至关重要。作者通过讲解各种低功耗模式和优化策略,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思路,帮助我更好地设计和部署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书中丰富的图表和清晰的逻辑结构,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也让我能够快速地掌握核心知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技术书籍,它不仅理论扎实,而且紧密联系实际,是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和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开发者和研究人员的理想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可以说是“物超所值”。作为一个在嵌入式系统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程师,我对无线通信技术一直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偏重某一个特定协议的实现细节,很难找到一本能够兼顾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指导的读物。这本《低速无线个域网》正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IEEE 802.15.4标准为切入点,系统地讲解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实现与优化。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802.15.4 MAC层协议的详细阐述,特别是它如何平衡网络的吞吐量、延迟和能量消耗。对于像我这样需要设计低功耗设备的工程师来说,书中关于节点唤醒、数据传输时机选择等优化策略的讨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关于网络发现、路由选择以及节点加入和退出的机制的讲解,也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给出的各种图例和实际案例分析,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也让我能够更容易地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于任何需要构建低功耗、自组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12345678901234567890

评分

废纸书

评分

一般般,总是理论。。。。。。。。。。。。。

评分

不错的宝贝啊,在某---宝没买到这么好的东西的,如果下次有买的话 还来这里。

评分

专业必备。。。。。。。。。。。。。。。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