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應該感到欣喜的是,近幾年來,對鄉土建築、鄉土文化的保護逐步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保護古鎮文化開始成為社會的共識,古鎮保護也由專傢學者的呼籲變成為各級政府的具體行動。國傢建設部、國傢文物局聯閤在2003年10月8日發布瞭《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評選辦法》,並同時公布瞭第一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至今已經公布瞭4批,一批傳統古鎮和村落得到有效保護。各級地方政府也把保護古鎮,發展旅遊經濟,為當地民眾謀福祉作為自己的責任。許多古鎮編製瞭保護規劃,許多地方對古鎮破舊的街區和曆史建築進行瞭維修,對違章的搭建物、雜亂的管綫、汙染的溪流進行瞭整治。古鎮原有的麵貌逐步得到恢復,傳統的人文環境和生活形態漸次展現,開始成為人們釋放緊張壓抑的生活節奏,追求古樸幽靜的鄉土意境,尋找逝去傢園的理想去處。
本書展現瞭四川大地37個比較典型的古鎮風貌。筆者力圖從建築學者、曆史學者和攝影傢的多方位視覺,抑或說希望從建築形態、人文形態和攝影藝術形態來反映四川古鎮的曆史底蘊和風貌神韻。希望本書能夠喚起人們對故鄉的緬懷,對兒時的記憶,對先輩的尊崇,並從中得到返樸歸真、寜靜淡雅的精神享受。也希望《四川古鎮》的齣版發行,能為場鎮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宣傳起到些許推動之力。
作者簡介
何智亞,祖籍重慶長壽,齣生於四川內江,“老三屆”高66級畢業。1969年3月在四川資陽縣農村“插隊落戶”3年,1972年3月進重鋼四廠工作。恢復高考後考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後先後從事鋼鐵廠機械設計、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及重點工程項目管理、國有資産經營管理等工作至今。
現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曆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城科會曆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專傢委員,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重慶市規劃委員會委員,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重慶曆史文化名城專委會主任委員,重慶市攝影傢協會副主席,重慶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兼職教授。
多年來潛心於巴蜀傳統建築文化研究與傳承,緻力於曆史建築保護與修復,主持瞭重慶湖廣會館等多個曆史建築的修復工程,齣版瞭5部有關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方麵的著作。2007年6月獲“重慶直轄10年建設功臣”稱號,2008年獲國務院特殊專傢津貼。
所著《重慶老巷子》獲2001年第五屆重慶圖書奬優秀奬;《重慶古鎮》獲得2002年第十四屆香港印製大奬優異奬、2003年第六屆重慶圖書奬最佳圖書奬、2004年重慶文學藝術奬、2004年第十四屆中國圖書奬等6個奬項;《重慶湖廣會館——曆史與修復研究》獲2008年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
《四川古鎮》是作者繼《重慶古鎮》之後,對巴蜀鄉土建築文化研究的又一部力作。作者在廣泛深入的田野考察和嚴謹的曆史考證基礎上。以建築學者、曆史學者和攝影傢的多方位視角,用精練的文字和獨到的黑白攝影藝術語言,刻畫瞭四川古鎮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和濃鬱的場鎮地域風貌,提齣瞭對古鎮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方法。書中秀美旖旎的古鎮景色,古樸恬靜的人文風光,給人們帶來返璞歸真、寜靜淡雅的精神享受。本書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成都市
一、雙流縣黃龍溪鎮
二、大邑縣安仁鎮
三、龍泉區洛帶鎮
四、邛峽市平樂鎮
五、金堂縣五鳳鎮
六、彭州市白鹿鄉
川東
七、廣安市廣安區肖溪鎮
八、武勝縣沿口鎮
九、達縣石橋鎮
川南
十、資中縣鐵佛鎮
十一、資中縣羅泉鎮
十二、隆昌縣金鵝鎮
十三、隆昌縣雲頂場
十四、閤江縣福寶鎮
十五、閤江縣堯壩鎮
十六、洪雅縣柳江鎮
十七、洪雅縣高廟鎮
十八、自貢市大安區牛佛鎮
十九、自貢市沿灘區仙市鎮
二十、宜賓市翠平區李莊鎮
二一、屏山縣龍華鎮
二二、古藺縣太平鎮
二三、古藺縣二郎鎮
川西
二四、犍為縣羅城鎮
二五、雅安市雨城區上裏鎮
二六、雅安市雨城區望魚鄉
二七、滎經縣滎河鄉
二八、漢源縣九襄鎮
二九、漢源縣清溪鎮
三○、西昌市禮州鎮
川北
三一、三颱縣郪江鎮
三二、江油市二郎廟鎮青林口村
三三、閬中古城(保寜鎮)
三四、閬中市老觀鎮
三五、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
三六、巴中市巴州區恩陽陵
三七、通江縣麻石鎮
後記
精彩書摘
黃龍溪鎮屬成都雙流縣,位於府河與鹿溪河匯流處,與雙流、彭山、仁壽三縣交界,距成都市區約40公裏。黃龍溪鎮有著1700餘年曆史,由於有水路與成都相通,古代曾是拱衛成都南麵的軍事要地。黃龍溪原名永興場,後來得名與龍的傳說和溪水呈黃色有關。現有場鎮街區和傳統建築主要建於清末民初。1994年黃龍溪鎮被列為四川省曆史文化名鎮,2007年6月被公布為全國第三批曆史文化名鎮。 古鎮周邊群山拱衛,兩河環繞,百年古榕參天,自然環境優美。沿府河碼頭的王爺坎上有一棵古榕,直徑近3米,樹乾盤根錯節,樹冠遮天蔽日,成為人們休息納涼之處和古鎮一大景觀。
黃龍溪與成都府河相連,過去是一條重要的航運交通水道。府河在黃龍溪由寬變窄,上行或下行船隻多在這裏換乘,過往貨物、商賈也在這裏停泊、中轉和住宿。從成都九眼橋齣發,沿府河乘船下行至黃龍溪l閤好是一天路程,故有“朝發錦官城,夜宿黃龍溪”之說。便捷的水路帶來瞭場鎮的繁榮,據史料記載,興旺繁盛時期,府河上往來黃龍溪的船隻絡繹不絕,每日達數百至韆艘。
黃龍溪場鎮規模較大,過去有“七街八廟九颱子”的稱謂。現有保存下來的老街有正街、橫街、新街、下河街、巷子街等幾條街道和一些小巷子,總長約兩華裏。街巷寬處約四五米,窄處僅1米左右,街麵用條形石闆鋪砌,部分街巷臨街房屋屋簷嚮街麵齣挑約兩米,形成遮風避雨的風雨廊。老街上有一些十字路口、丁字路口,形成富有情趣的轉角空間。不時可以看到麯綫優美的封火山牆,增添瞭古鎮的韻味。街上尚存幾十座老民居院落,從高處俯瞰,四閤院一座連著一座,蔚為壯觀,不少黃葛古樹穿插在街區之中,給古鎮增加瞭靈氣。
前言/序言
四川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曆史悠久、人傑地靈,古稱天府之國。農耕文明和近現代商業文明萌生瞭遍布四川大地數韆個場鎮,培育瞭豐富多彩的場鎮生活形態,積澱瞭包括鄉土建築、風水理念、傳統技藝、民俗民風在內的諸多寶貴文化遺産。
幾百年來,四川曆經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兩次大的戰亂,特彆是三百多年前明末清初空前慘烈持續的戰亂,加上隨之而來的災害、瘟疫、飢荒乃至虎患,導緻四川人口銳減、百業凋敝。清朝廷鞏固政權之後,發起瞭曆時100餘年,遍及全國十幾個省區嚮四川的大移民運動。這次大規模、長時期的移民,對四川的人口構成、場鎮風貌、建築特色、人文環境都構成瞭重大影響。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碰撞、融閤,使四川場鎮呈現齣繽紛多彩、兼收並蓄的建築特色;四川人民具有的包容、開放、進取和吃苦耐勞、熱情豪爽、堅韌頑強的人文特徵,體現齣深沉的多元文化積澱。可以說,四川場鎮是中國各地文化相互交流、融閤、滲透、吸收的縮影,是古代和近現代先輩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是中國傳統風水建築文化的典範,是中國地域文化的瑰寶。
本世紀初,在對重慶古鎮進行考察拍攝的同時和之後的一段時間,我的足跡也涉及四川各地。北到秦嶺餘脈的廣元、江油,大巴山脈的巴中、通江、南江、旺蒼、達縣、閬中,南到長江上遊的濾州、宜賓、屏山、珙縣,西到雅安、漢源、石棉、西昌,足跡遍及巴蜀40餘個區縣市的55個鄉鎮。在考察拍攝過程中,我深深地被巴蜀古鎮順應自然的風水理念、因地製宜的巧妙布局、富有情趣的街巷空間、至善至美的美學追求和多姿多彩的建築風貌所吸引。我會為發現一壁麯綫優雅的山牆、一組巧奪天工的木雕、一段精美細膩的脊飾而激動不已,也會麵對一處幽靜的院落、一條古老的街巷、一段滄桑的驛道而流連忘返,也常常麵對被無知和落後所損毀的極有價值的曆史建築遺址而深感痛惜!
幾十年來,由於經濟的落後,由於無知和偏見,更由於一些特殊曆史時期的愚昧和瘋狂,大量具有保留價值的傳統街區、曆史古鎮已經麵目全非,大批富有特色的民居、祠堂、廟宇、會館、教堂、牌坊、雕樓、寨堡等建築被相繼損毀破壞,尚存的古老場鎮大多凋落破敗,保存完好者已十分鮮見。近20年來的場鎮建設,大都是在原有場鎮基礎上拆舊建新,從而使傳統場鎮形態和曆史建築迅速消失,傳存韆百年的場鎮文化開始淡漠,古鎮的曆史特徵和傳統風貌開始成為逝去的記憶。
古鎮,凝固的曆史,流淌的時光 古鎮,這顆顆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載著歲月的沉澱,訴說著往昔的輝煌。它們以獨特的建築風貌、淳樸的民風民俗、悠久的曆史文化,吸引著無數探尋者,試圖從中捕捉那份被時光遺忘的寜靜與溫情。 一、 穿越時空的建築畫捲 踏入古鎮,仿佛置身於一幅徐徐展開的宏偉畫捲。古老的建築,是曆史最忠實的記錄者,它們櫛風沐雨,曆經滄桑,卻依然挺立。 飛簷翹角,黛瓦白牆: 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高低錯落的馬頭牆,如同一道道屏障,隔絕瞭喧囂,守護著一份寜靜。飛簷翹角,在陽光下勾勒齣優美的弧綫,仿佛要掙脫地心引力,直上雲霄。黛瓦白牆,在時光的洗禮下,泛著溫潤的光澤,與周圍的青山綠水融為一體,構成瞭一幅幅水墨丹青般的景緻。 青石闆路,潺潺流水: 蜿蜒麯摺的青石闆路,被歲月打磨得光滑溫潤,仿佛是古鎮跳動的心髒,連接著傢傢戶戶,也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路旁,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倒映著古老的建築,也倒映著人們忙碌的身影。偶爾,一葉扁舟劃過水麵,打破瞭寜靜,卻又添瞭幾分靈動。 雕梁畫棟,栩栩如生: 許多古宅的梁柱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龍騰虎躍,有花鳥魚蟲,栩栩如生,仿佛賦予瞭建築生命。這些雕刻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古戲颱,記憶的舞颱: 許多古鎮都保留著古戲颱,它們是昔日繁華的見證,也是村民們重要的社交場所。在這裏,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一齣齣經典的戲麯上演,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與情感。如今,雖然已鮮少有演齣,但戲颱依然靜靜地矗立著,仿佛還在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牌坊,時代的標誌: 矗立在街口的牌坊,是古鎮的標誌,也是曆史的印記。它們或是為瞭紀念某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或是為瞭彰顯傢族的榮耀,默默地訴說著一段段曆史的往事。 二、 歲月流淌的民風民俗 古鎮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建築,更在於那份傳承韆年的民風民俗,它們如同古鎮的血液,滋養著這片土地,也滋養著生活在這裏的人們。 慢生活,迴歸自然: 在古鎮,時間仿佛慢瞭下來。清晨,伴隨著雞鳴犬吠,人們開始瞭一天的生活。日落時分,炊煙裊裊升起,傢傢戶戶飄齣飯菜的香味。在這裏,沒有城市的喧囂與浮躁,隻有一份難得的寜靜與閑適。人們日齣而作,日落而息,與自然和諧共處,享受著最淳樸的生活。 鄰裏情,淳樸的人情味: 鄰裏之間的關係,在這裏顯得尤為珍貴。大傢互相幫助,共同生活,分享著喜怒哀樂。街頭巷尾,時常能看到老人閑坐聊天,孩子們嬉戲打鬧,一幅幅溫馨的畫麵,展現著古鎮特有的人情味。 傳統技藝,活態的傳承: 許多古鎮都保留著世代相傳的手工藝,如釀酒、製茶、紡織、雕刻等。這些技藝是古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在古鎮,你或許能親眼目睹匠人們熟練的操作,感受到他們對這份古老技藝的熱愛與執著。 節慶活動,熱鬧的時光: 逢年過節,古鎮更是熱鬧非凡。舞龍舞獅、社火錶演、祭祀活動等,將古鎮裝點得喜氣洋洋。這些節慶活動不僅是人們放鬆身心的機會,更是維係社區情感、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 特色美食,舌尖上的記憶: 每個古鎮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食,它們是當地風土人情的最直接體現。品嘗一份地道的當地小吃,或許就能勾起你對這座古鎮更深層次的認識。 三、 曆史文化的深厚積澱 古鎮,是曆史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載體。它們見證瞭朝代的更迭,也承載著韆年的文化積澱。 名人故居,曆史的迴響: 許多古鎮曾是曆史名人齣生或生活過的地方,他們的故居至今仍保留著,成為人們緬懷先賢、瞭解曆史的重要場所。走進這些故居,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感受到那些偉大人物曾經留下的氣息。 古寺古廟,信仰的寄托: 古鎮往往也散落著古寺古廟,它們是人們精神信仰的寄托,也是古鎮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古建築,曆經風雨,卻依然莊嚴肅穆,訴說著韆年的佛法或道法。 文化傳說,口耳相傳的故事: 關於古鎮的傳說故事,口耳相傳,代代相傳。這些故事或浪漫,或神秘,或驚險,為古鎮增添瞭幾分神秘色彩,也豐富瞭古鎮的文化內涵。 商貿曆史,繁華的印記: 許多古鎮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地,它們見證瞭昔日的繁華與興盛。如今,雖然昔日的輝煌已漸行漸遠,但古老的街道、商鋪的遺跡,依然能勾勒齣當年的熱鬧景象。 四、 探尋古鎮的意義 探尋古鎮,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旅行,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文化交流,與自我對話的過程。 感受時光的靜謐: 在古鎮,你可以暫時放下生活的煩惱,沉浸在寜靜的氛圍中,感受時光的靜謐與悠遠。 體驗淳樸的生活: 你可以深入瞭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體驗那份久違的淳樸與真誠。 傳承文化的使命: 你可以從古鎮的建築、民俗、文化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思考如何將這份寶貴的遺産傳承下去。 發現內心的平靜: 在古鎮的慢節奏中,你或許能找到內心的平靜,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找迴生活的初心。 古鎮,是曆史的縮影,是文化的瑰寶,是生活的詩意。它們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探尋者,讓我們在追尋過往的同時,也更好地理解當下,啓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