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本书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是这一危机自我服的自发性表现。本书是洛维特哲学史写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经典文献。 (德)卡尔·洛维特(Karl Lowith) 著;彭超 译;徐晔,陈越 丛书主编 著作 卡尔洛维特(1897―1973),德国哲学家,犹太裔基督徒。生于慕尼黑,靠前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自愿从军,受伤被俘。1919年前往弗菜堡求学,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1928年至1933年在马堡大学任教,随后因纳粹的反犹政策流亡意大利、日本和美国,1952年受伽达默尔邀请到海德堡大学任教,1964年退休。有《韦伯与马思》《从黑格尔到尼采》《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等著作。他以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和生存哲学为研究重点,并对海德格尔思想及现代哲学有所批判。说实话,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贫困”这个词的重新诠释。我们通常理解的贫困是物质上的匮乏,但在这里,作者似乎指向了一种更本质的精神荒芜。那种对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彻底解构,带来的不是虚无,而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敞开”。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哲学思辨边界的想象。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作者如何将海德格尔的晦涩理论与如此具象化的“贫困时代”联系起来持怀疑态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种连接是如此自然且富有洞察力。它不再是高悬于理论殿堂上的空谈,而是与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信息爆炸却意义稀缺的时代紧密相连。作者的文字时常带有那么一丝冷峻的、近乎预言式的力量,让人在合卷之后,久久无法从那种被揭示的现实中抽离出来,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接近于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非信息获取。作者的文笔富有韵律感,尤其是在构建那些宏大命题时,句式长短错落有致,仿佛带着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在推进。我发现自己常常不自觉地在脑海中“重放”那些关键的论断,试图捕捉其背后的细微差别。令人称奇的是,尽管主题深奥,作者却巧妙地运用了大量鲜活的例子和历史的切片来佐证其观点,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论的门槛,使得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其思想的宏伟蓝图。它迫使你去思考“何以为家”、“何以为真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并且告诉你,答案可能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和沉重。读完之后,你会觉得世界似乎没有改变,但你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偏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简约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承认,我对海德格尔这个名字是带着一种敬畏和好奇去翻开它的。初读时,那种文字的密度和思想的深度,让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书页沉思良久。作者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老道,并非那种枯燥的哲学说教,而是将深奥的议题融入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探讨之中。尤其是在描述特定历史背景下,思想家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时,那种笔触的细腻和情感的张力,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时代重压下的个体挣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论述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逻辑链条,即使面对“存在”这样难以捉摸的概念,他也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总而言之,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掌握”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心灵远足,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风景。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匠心独运。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思想发展阶段那样线性展开,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方式,不断地从不同的侧面切入核心议题。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恰恰模仿了复杂思想的生成过程——它不是一次性灌输的,而是需要反复咀嚼、多角度对照才能逐渐明晰。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处对关键德语词汇的深入考据,作者的严谨态度使得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术语,变得可触摸、可感悟。这种对语言本体的尊重,体现了作者对文本的深刻敬意。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解读了海德格尔,更在于它示范了一种如何严肃对待思想遗产的典范。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你会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观点,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世纪的思想对话。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清理”。它像一把锐利的工具,毫不留情地刮去了我认知上那些陈旧的灰尘和虚假的确定性。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哲学勇气,令人印象深刻——敢于直面那些最根本、最令人不安的问题,并且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这种“不妥协”的态度,正是当代思想所急需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评述时,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把握得极其精准,既不盲目推崇,也不简单批判,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这些思想碰撞的价值。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产生一种想要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环境的冲动,去寻找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早已被遗忘的“本真”痕迹。这绝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更像是一次对心智的严格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